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迷路后入路小脑脑桥角及内耳门区手术的实验解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少植 夏寅 +3 位作者 周兵 王政伟 贺飞 韩德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37-439,共3页
目的测量比较内耳门后唇至乙状窦前、后缘的距离;迷路后间隙与乙状窦距外耳道后壁距离的相关性,为经迷路后入路内镜下小脑脑桥角区及内耳道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30侧),性别不限,... 目的测量比较内耳门后唇至乙状窦前、后缘的距离;迷路后间隙与乙状窦距外耳道后壁距离的相关性,为经迷路后入路内镜下小脑脑桥角区及内耳道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30侧),性别不限,乳突轮廓化,迷路骨骼化,乙状窦全程解剖。①测量内耳门后唇至乙状窦前、后缘的距离;②测量乙状窦前缘至后半规管弧顶及其到骨性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经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①内耳门后唇至乙状窦前、后缘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6.74±1.26)mm和(32.46±2.24)mm;②乙状窦前缘与骨性外耳道后壁及与后半规管弧顶之间距离的平均值分别为(15.65±1.26)mm和(10.83±0.85)mm,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672,P<0.01)。结论①迷路后入路小脑脑桥角手术较乙状窦后入路的路径更短且直接;②通过测量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可用于评估迷路后间隙的大小,从而对小脑脑桥角手术入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脑桥角 尸体解剖 内窥镜检查 迷路后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