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护理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娅 杨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3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中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治疗的96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实施循证护理分为A组和B组,A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中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治疗的96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实施循证护理分为A组和B组,A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B组患儿接受循证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B组患儿家属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儿家属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患儿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急性细菌性痢疾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间变性室管膜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舒婷 高文超 +7 位作者 杜淑旭 张金 刘妍 王圆 龚小军 孙艳玲 武万水 孙黎明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18-222,共5页
目的分析间变性室管膜瘤(EP)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7月—2018年7月期间确诊的间变性EP患儿,共63例,病理明确为间变性室管膜瘤,分子分型为幕上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突变型(ST-EPN-RELA)或后颅窝室管膜瘤A型(PF-EPN-A)。采用Kapl... 目的分析间变性室管膜瘤(EP)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7月—2018年7月期间确诊的间变性EP患儿,共63例,病理明确为间变性室管膜瘤,分子分型为幕上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突变型(ST-EPN-RELA)或后颅窝室管膜瘤A型(PF-EPN-A)。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患儿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分析。结果截止至2020年9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3.0年(范围0.6~7.6年),初治患儿35例,复发28例。初治患儿的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3.3±7.7)%和(78.7±7.7)%;复发患儿的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1±4.9)%和(70.9±4.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年龄和发病部位不影响患儿的PFS和OS;手术全切和术后及早接受放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P<0.05);化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PFS和OS(P<0.05)。单纯化疗患儿(4例)生存率最低,2年OS为(25.0±21.7)%;初诊时年龄≤3岁的患儿在化疗后接受延迟放疗(22例),其3年PFS为(66.2±12.5)%,3年OS达(90.9±8.7)%;初诊时年龄>3岁、放疗后按序接受化疗的患儿(37例),其3年PFS较低,为(37.3±7.8)%,但OS有所提高,可达(77.3±6.8)%。所有患儿未出现放射相关性损伤,但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结论儿童间变性EP预后差,手术及放射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低年龄室管膜瘤患儿接受化学治疗,可适当延迟放疗,提高生存率;复发患儿即使化学治疗疗效不显著,也可以适当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儿童 生存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母细胞瘤免疫微环境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金 王天有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86-189,共4页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由于手术、放疗、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开展,目前MB儿童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约30%的患儿出现复发或转移,这些患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1]。近年来...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由于手术、放疗、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开展,目前MB儿童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约30%的患儿出现复发或转移,这些患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1]。近年来,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在促进或抑制肿瘤生长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免疫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开发安全有效的免疫疗法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MB免疫微环境的研究情况及免疫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微环境 多学科综合治疗 肿瘤微环境 髓母细胞瘤 无病生存率 免疫治疗 免疫疗法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皮下注射对脑肿瘤化疗患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圆 杜淑旭 +2 位作者 孙艳玲 武万水 孙黎明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6期48-50,共3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皮下注射对脑肿瘤化疗患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65例脑肿瘤患儿随机分为预防组(36例)和对照组(29例),预防组在化疗前1天、化疗第1天、化疗第2天皮下注射rh-TPO[300 U/(kg·d)],化疗结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皮下注射对脑肿瘤化疗患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65例脑肿瘤患儿随机分为预防组(36例)和对照组(29例),预防组在化疗前1天、化疗第1天、化疗第2天皮下注射rh-TPO[300 U/(kg·d)],化疗结束后每周检测血常规2次,当出现血小板减少时(血小板计数<100×10^(9)/L),将血常规检测调整为隔日1次,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IL-11,150μg/kg),直至血小板≥80×10^(9)/L;对照组化疗结束后每周检测血常规2次,当血小板减少时(<100×10^(9)/L)皮下注射IL-11(150μg/kg)≥80×10^(9)/L。比较两组入院时、入院第7天、入院第10天、入院第14天血小板计数及总缓解率、输注血小板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同组入院时比较,两组入院第7天、入院第10天、入院第14天血小板计数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预防组入院第7天、入院第10天、入院第14天血小板计数均升高(P均<0.05)。预防组及对照组总缓解率分别为94.4%、51.7%,输注血小板者分别为2例(5.6%)、14例(48.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24.1%,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rh-TPO皮下注射对脑肿瘤患儿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效果较好,不仅能有效提升患儿血小板计数,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血小板减少症 脑肿瘤 化疗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圆 杜淑旭 +6 位作者 李舒婷 张金 刘妍 龚小军 孙艳玲 武万水 孙黎明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270-273,284,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AT/R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的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男13例... 目的分析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AT/R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的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男13例,女6例。根据患儿确诊时的年龄分为两组(<3岁组和≥3岁组),其中<3岁组7例,先予全身化疗,至患儿年龄>3岁或疾病进展,则予以放射治疗;≥3岁组12例,先予放射治疗,后予化学治疗。结果截至2020年8月30日,19例患儿中有10例患儿存活(52.6%),9例患儿死亡(47.4%)。19例患儿中位生存时间为1.5(0.3-4)年,所有患儿2年PFS和OS分别为(22.8±11)%和(40.7±13.4)%。确诊时年龄及治疗方案是影响AT/RT患儿预后的因素,≥3岁患儿的预后较好,2年OS率为(69.4±15.5)%;手术后联合放疗和化疗的患儿预后较好,2年OS率为(75.8±15.6)%。结论AT/RT患儿总体生存率偏低,尽早采取放射治疗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对于小年龄患儿,化学治疗仍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髓母细胞瘤继发第二肿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妍 杜淑旭 +3 位作者 孙艳玲 张金 武万水 孙黎明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305-309,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髓母细胞瘤继发第二肿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2012年03月—2019年9月共收治髓母细胞瘤患儿637例,其中7例(男5例,女2例)出现了第二肿瘤,回顾性分析其起病年龄、病理及分子分型、出现第二肿瘤的时间及类型、治疗... 目的分析儿童髓母细胞瘤继发第二肿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2012年03月—2019年9月共收治髓母细胞瘤患儿637例,其中7例(男5例,女2例)出现了第二肿瘤,回顾性分析其起病年龄、病理及分子分型、出现第二肿瘤的时间及类型、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截至2022年3月,中位随访时间39(17~67)个月,第二肿瘤发病率约为1.1%。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7.3(4~11)岁,出现第二肿瘤的中位年龄为10.8(5~15)岁。第二肿瘤发生在术后的中位时间为3(1~10)年,类型为胶质母细胞瘤(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急性白血病(1例)、恶性纤维组织瘤(1例)和神经纤维瘤(1例)。第二肿瘤患儿部分接受化学治疗,4例死亡,3例存活。结论髓母细胞瘤患儿第二肿瘤的发生率低,但随访时间延长亦随之增高,应加强随访及定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 儿童 第二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环磷酰胺+奈达铂+依托泊苷治疗复发性髓母细胞瘤临床观察
7
作者 武跃芳 杜淑旭 +3 位作者 孙艳玲 李苗 武万水 孙黎明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7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异环磷酰胺+奈达铂+依托泊苷(简称INE方案)治疗复发性髓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复发髓母细胞瘤患儿46例,均接受INE方案化疗:异环磷酰胺2000 mg/(m^(2)·d)+奈达铂30 mg/(m^(2)·d)+依托泊苷100 mg/(m^(2)·d)治疗... 目的观察异环磷酰胺+奈达铂+依托泊苷(简称INE方案)治疗复发性髓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复发髓母细胞瘤患儿46例,均接受INE方案化疗:异环磷酰胺2000 mg/(m^(2)·d)+奈达铂30 mg/(m^(2)·d)+依托泊苷100 mg/(m^(2)·d)治疗3 d,同步水化3000 mL/(m^(2)·24 h),每3周1次,3周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起效时间、治疗有效反应(包括病情缓解和病情稳定,每2~3个周期复查全脑全脊髓MRI评估)率、肿瘤进展时间(治疗开始至肿瘤再次进展时间)。Kaplan-Meier法计算1、3、5年生存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3.4个月。平均治疗起效时间1.7个月,治疗期内治疗有效反应率82.6%,54.3%患儿6个月无肿瘤进展事件。患儿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0%+6.8%、23.3%±7.7%、5.8%±5.1%。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结论INE方案在短期内可使复发性髓母细胞瘤患儿的病情缓解,生存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疗法 异环磷酰胺 奈达铂 依托泊苷 髓母细胞瘤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别胶质瘤患儿卡铂化疗引发超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治疗
8
作者 高文超 杜淑旭 +4 位作者 孙艳玲 武万水 李苗 龚小军 孙黎明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5期75-78,共4页
目的观察低级别胶质瘤患儿卡铂化疗引发超敏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9例卡铂治疗引发超敏反应的低级别胶质瘤患儿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其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1月,54例接... 目的观察低级别胶质瘤患儿卡铂化疗引发超敏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9例卡铂治疗引发超敏反应的低级别胶质瘤患儿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其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1月,54例接受卡铂化疗的低级别胶质瘤患儿中出现超敏反应9例,男女比例为1∶1.3,中位年龄为5.3岁,超敏反应均在输注卡铂1 h内发生,且首次超敏反应均出现在第7次卡铂治疗之后,患儿后续卡铂治疗中均反复出现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分级为1级者4例、2级者4例、3级者1例,2~3级者多见于女孩。针对超敏反应的处理包括抗过敏治疗待症状缓解后继续完成卡铂化疗,后续疗程在卡铂脱敏方法下化疗;2~3级患儿后续疗程再次出现超敏反应,其中1例有加重倾向,后续以顺铂替代卡铂治疗。结论低级别胶质瘤患儿卡铂化疗引发超敏反应的发生率为16.7%,均发生于第7次卡铂化疗之后,中重度患儿以女孩居多;卡铂脱敏治疗下可使低级别胶质瘤患儿继续完成卡铂化疗,但存在较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反应 卡铂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胶质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普司亭治疗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晶晶 吴润晖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339-341,350,共4页
血小板减少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肝病相关性血小板减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外科手术相关的病理情况等,由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 血小板减少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肝病相关性血小板减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外科手术相关的病理情况等,由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或二者兼有而引起[1-2]。罗普司亭是小分子多肽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TRAs),直接与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竞争性结合TPO受体,通过激活JAK-STAT、MAPK信号通路,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生成[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 网状内皮系统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 病理情况 药物半衰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