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进修医师脑血管病的带教体会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薇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期82-85,共4页
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进修医师重要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血管神经病学的理论基础是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临床实践过程是培养的关键环节,同时必须开阔视野,注重加强健康教育意识。
关键词 教育 医学 继续 脑血管障碍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平台辅助教学优化神经内科临床教学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力 刘广志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0期1072-1074,共3页
神经系统疾病是全球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国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社会压力增加、医疗资源有限供不应求等。因此,我们应思考如何健全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工作... 神经系统疾病是全球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国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社会压力增加、医疗资源有限供不应求等。因此,我们应思考如何健全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北京安贞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每年会培养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对临床医学生而言,临床见习是其能够接触临床并且深入了解临床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从事临床工作的必经阶段,对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教学 神经内科 微信平台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茁 王力 +1 位作者 何晓芬 楼小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治疗,分析患者出院后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的符合率。方法选择2007年8~12月连续收入北京地区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1166例,记录患者二... 目的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治疗,分析患者出院后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的符合率。方法选择2007年8~12月连续收入北京地区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1166例,记录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等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出院后90d、6个月和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166例患者中,复发性脑卒中541例,其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出院后,完成90d、6个月及1年随访的患者分别为1012例、1012例和981例,其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复发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采取ABCDE策略治疗,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高血压药 降血糖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脑血管评估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许保磊 毕齐 +2 位作者 陈明盈 骆迪 乔秋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明确术前脑灌注异常、颅脑CT血管成像(CTA)狭窄情况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连续收治的具有行OPC...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明确术前脑灌注异常、颅脑CT血管成像(CTA)狭窄情况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连续收治的具有行OPCABG手术指征患者556例,术前均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评估脑灌注情况,采用颅脑CTA评估脑血管狭窄情况。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进行NC评估,根据OPCABG后是否发生NC分为NC组(n=118)和非NC组(n=438),分析脑灌注异常、颅脑CTA狭窄情况对术后NC的影响。结果术后NC总发生率为21.2%(118/556),其中脑梗死为1.3%(7/556),缺血低氧性脑病(HIE)为2.9%(16/556),谵妄为1.1%(6/556),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为11.9%(66/556),焦虑、抑郁状态为6.0%(33/556)。NC组脑血管病史、脑灌注异常比例及颅脑CTA狭窄程度均高于非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史、术前脑灌注异常为术后NC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亦显示,与颅脑CTA无狭窄患者相比,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发生NC的OR(95%CI)为2.25(1.35,3.77),P<0.05。NC组颞叶、枕叶、基底核区达峰时间(TTP)差值,枕叶、基底核区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值均大于非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后NC发生率较高,脑血管病史、术前脑灌注异常为术后NC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颅脑CTA狭窄程度增加,术后NC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神经系统 手术后并发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主动脉夹层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曹贵方 毕齐 曹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59-1061,共3页
目的分析青年主动脉夹层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青年主动脉夹层患者316例,平均(36.0±6.3)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层、病因)、神经系统症状、... 目的分析青年主动脉夹层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青年主动脉夹层患者316例,平均(36.0±6.3)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层、病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神经影像学资料及夹层分型情况。结果 (1)年龄:青年主动脉夹层患者中16~20岁10例,21~25岁18例,26~30岁33例,31~35岁55例,36~40岁109例,41~44岁91例。病因:175例与高血压相关,37例与马凡综合征相关,4例与创伤相关,4例与妊娠相关。(2)77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占24.37%。以一侧下肢感觉障碍(含疼痛或麻木)最常见,占7.28%,其次为头晕(包含眩晕)、晕厥和下肢单瘫,分别占4.75%、3.80%和3.16%。2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1例以晕厥起病,1例以眩晕起病。(3)A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与B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4,P=0.002)。A型神经系统症状中昏迷发生率与B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5)。A型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与B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以单下肢感觉障碍最常见,其次为头晕、晕厥和下肢单瘫。A型患者更易出现,可能与脑缺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神经病学表现 青年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曹贵方 毕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85-887,共3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常见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循证医学证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手段包括卒中单元、溶栓治疗(包括动静脉溶栓)和抗栓治疗。由于时间窗的限制,仅少数患者能获取溶栓的治疗机会,对于不能接...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常见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循证医学证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手段包括卒中单元、溶栓治疗(包括动静脉溶栓)和抗栓治疗。由于时间窗的限制,仅少数患者能获取溶栓的治疗机会,对于不能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如何最大程度的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是一项重大的临床课题,临床医师希望能有一种神经保护治疗措施能够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神经保护药 红细胞生成素 硫酸镁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高血压的自发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曹贵方 毕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自发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935例临床诊断为自发性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按伴有高血压(617例)与不伴有高血压(318例)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自发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935例临床诊断为自发性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按伴有高血压(617例)与不伴有高血压(318例)分为两组。依据Stanford分型标准,将AD分为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B型(夹层仅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远段的主动脉)。结果①高血压组有167例(27.1%)患者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头晕43例(7.0%),晕厥38例(6.2%),一侧下肢感觉障碍35例(5.7%),昏迷16例(2.6%),下肢单瘫16例(2.6%),截瘫13例(2.1%),偏瘫8例(1.3%),头痛8例(1.3%)。两组患者间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型AD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伴有高血压者晕厥的发生率高于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比5.2%,P<0.05)。有神经系统症状的AD患者中,A型AD比率显著高于无神经系统症状患者A型的比率(75.7%比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AD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5,95%CI:2.415~4.473,P<0.001)。高血压不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5,95%CI:0.961~1.938,P=0.082)结论高血压合并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为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并非造成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高血压 神经系统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神经系统表现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曹贵方 毕齐 曹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3-504,共2页
目的总结老年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方法选择189例老年AD患者,其中A型105例,B型8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9例患者中,54例(28.57%)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症状为头晕16例,占8.47%,其次晕厥14例,占7.4... 目的总结老年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方法选择189例老年AD患者,其中A型105例,B型8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9例患者中,54例(28.57%)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症状为头晕16例,占8.47%,其次晕厥14例,占7.41%,昏迷7例,占3.70%,一侧下肢感觉障碍6例,占3.17%,截瘫3例,占1.59%。12例诊断为脑梗死。与B型AD比较,A型AD患者更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40.95%vs 13.10%,P<0.01),晕厥的发生显著高于B型患者(13.33%vs 0%,P<0.01)。结论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于老年AD患者,尤其是A型患者,可能与脑缺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神经病学表现 头晕 躯体感觉障碍 晕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颈动脉评估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许保磊 毕齐 +1 位作者 宋哲 李俊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556例,术前完善患者一般情况及既往史,采集头...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556例,术前完善患者一般情况及既往史,采集头部CT平扫及颈动脉超声结果;术前及术后7d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判断术后是否发生NC,分为NC组118例与非NC组438例;分析术后NC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相关性。结果术后NC总发病率为21.2%,其中脑梗死0.7%,缺血缺氧性脑病2.9%,谵妄为0.7%,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0.6%,焦虑、抑郁状态4.9%。与非NC组比较,NC组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与颈动脉无狭窄的患者比较,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发生NC的OR值为2.23(95%CI:1.08~4.61,P=0.030)。结论OPCAB术后NC发病率较高,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手术后并发症 发病率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生 冯立群 +2 位作者 戚晓昆 雷霞 袁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期27-29,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方法对3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肌电图结果以及神经和肌肉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进行了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7~10d,... 目的探讨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方法对3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肌电图结果以及神经和肌肉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进行了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7~10d,患者均出现了四肢肌肉力弱及腱反射低下,14d后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者2例。肌电图结果示四肢多条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减慢,部分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神经活检可见有髓神经纤维减少和轴索再生现象;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及肌病样改变。结论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是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后常见的并发症,电生理和神经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预防本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 电生理 病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1
作者 毕齐 李琴 张茁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2期148-150,共3页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神经系统损害是术后常见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尽管对其确切的疗效仍有不同的看法,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CABG)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心脏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多样,但主要为脑卒中、...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神经系统损害是术后常见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尽管对其确切的疗效仍有不同的看法,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CABG)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心脏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多样,但主要为脑卒中、脑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多数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加强术前检查和调整手术操作过程可降低术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神经系统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俊玉 毕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2-553,共2页
神经系统并发症(neurologicalcomplication,NC)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而被广泛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心脏手术及麻醉技术的提高,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系统疾病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泽祎 刘广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52-756,共5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与其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内分泌、胃肠道、肝脏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常见,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虽相对少见,但种类、表现多样,不易识别。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有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与其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内分泌、胃肠道、肝脏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常见,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虽相对少见,但种类、表现多样,不易识别。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提高对其认知程度,尽早识别、准确诊断、及时干预、严密监控,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抑制剂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晶 刘晶晶 +2 位作者 吴杨 刘家丰 于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856-1858,共3页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324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241例与对照组(Hcy<10μmol/L)83例...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324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241例与对照组(Hcy<10μmol/L)8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至出院后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与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收缩压水平、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脂血症史,入院时的血脂、血糖、D二聚体(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90 d病死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H型高血压组患者入院及90 d时的NIHSS评分升高,BI评分及mRS评分为0~2分的比例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是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47,95%CI(1.878,5.248),P=0.027〕。结论合并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脑梗死 预后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评估及吞咽仪康复干预护理流程表”设定的行动学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赵志红 王红艳 +2 位作者 孟丽 邵勇 赵丽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评价行动研究法在吞咽障碍早期判断及康复护理流程中的效果。方法:根据"洼田饮水试验",按照提出问题、设计合理流程、行动、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和反思的螺旋循环方式,制订、修订"吞咽评估及吞咽仪... 目的:评价行动研究法在吞咽障碍早期判断及康复护理流程中的效果。方法:根据"洼田饮水试验",按照提出问题、设计合理流程、行动、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和反思的螺旋循环方式,制订、修订"吞咽评估及吞咽仪康复干预护理流程表"并有效应用于临床。结果:应用"洼田饮水试验"于临床,及时评估、判定、对应宣教/请示医生给予鼻饲,及时提示康复师给予吞咽治疗仪治疗,能达到吞咽安全、吞咽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结论:行动研究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与干预的护理流程,实现早评估、早宣教、早期康复干预、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洼田饮水试验 行动研究法 吞咽康复 护理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敏京 毕齐 +1 位作者 冯立群 张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4-706,共3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6例和无斑块组45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24例和多发斑...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6例和无斑块组45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24例和多发斑块组42例。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无斑块组也显著增高(63.6%vs 44.4%,P<0.05);多发斑块组较单一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多发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一斑块组显著增高(76.2%vs 41.7%,P<0.05)。结论持续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颈动脉斑块更易引发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压监测 便携式 脑超声描记术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17
作者 袁鹏 张晓婷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271-2273,共3页
目的分析导致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对临床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降低其院内死亡率。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治疗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7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既往史、影像学检查等资... 目的分析导致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对临床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降低其院内死亡率。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治疗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7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既往史、影像学检查等资料,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735例),并对影响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的年龄,卒中类型,既往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和脑卒中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Glasgow评分,鼻饲管、导尿管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15项危险因素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入院时NIHSS高、鼻饲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11项危险因素OR值>1,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Glasgow评分高为保护性因素〔OR=0.65,95%CI(-7.26,0.82)〕。进一步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入院时Glasgow评分高亦为保护性因素〔OR=0.32,95%CI(-6.43,0.53)〕。合并肺部感染〔OR=6.57,95%CI(2.16,26.79)〕、脑心综合征〔OR=3.18,95%CI(2.07,9.55)〕、消化道出血〔OR=3.42,95%CI(1.98,7.86)〕均为急性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死亡有多种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为入院时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卒中 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1例复发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二级预防现状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力 张茁 何晓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94-597,共4页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因素,为规范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8月~12月期间连续收入北京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对其中复发性卒中541例患者进行回...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因素,为规范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8月~12月期间连续收入北京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对其中复发性卒中54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1例复发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药、降糖药和他汀类药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年龄≥60岁(P=0.011)、退休(P=0.021)、脑卒中史(P<0.001)、心绞痛史(P=0.001)、心梗史(P=0.037)及高血压史(P=0.016),是抗血小板依从性的促进因素。结论复发性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药物干预危险因素治疗依从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二级预防 抗血小板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晓晴 毕齐 +1 位作者 王力 王力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_2~*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_2~*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vs 1.4%,P<0.05;10.5%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 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焦虑状态患者饮食特点 被引量:12
20
作者 夏萌 吴小玲 +1 位作者 郝佳音 刘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4-599,共6页
目的:了解抑郁焦态的患者饮食结构特点,探讨抑郁焦虑症状的产生与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和(或)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 目的:了解抑郁焦态的患者饮食结构特点,探讨抑郁焦虑症状的产生与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和(或)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4分者纳入抑郁焦虑组(n=85);选取来本院做健康查体者中躯体检查无异常,HAMD和HAMA评分均<7分者作为健康对照组(n=82)。对两组对象进行饮食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的饮食习惯,同时将两组数据与2002年全国居民饮食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测查并比较两组血糖、血脂、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浓度。结果:抑郁焦虑组与健康对照组在碳水化合物(来源于主食)、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抑郁焦虑组优质蛋白(来源于肉、蛋、奶、豆)的摄入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抑郁焦虑组优质蛋白摄入量<20g/d者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72.9%vs.17.1%,P<0.01)。与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膳食调查结果相比较,抑郁焦虑组优质蛋白摄入量为全国平均水平51.5%,而健康对照组为108%,其中畜禽类和水产类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抑郁焦虑组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7%,健康对照组为82.6%。抑郁焦虑组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为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1.3%,而B组为140.5%。剔除性别因素造成饮食量上的干扰,将男女分开分析,结论与性别混合时基本相同。相关分析显示HAMD、HAMA总分与优质蛋白和胆固醇摄入量之间无相关性。两组在血糖、血脂、血浆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抑郁焦虑状态的患者存在明显的饮食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优质蛋白和胆固醇摄入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焦虑 优质蛋白 胆固醇 饮食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