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在RutherfordⅡ~Ⅵ不同分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89例下肢缺血膝下病变(blow the knee,BTK)行腔...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在RutherfordⅡ~Ⅵ不同分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89例下肢缺血膝下病变(blow the knee,BTK)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207条肢体)。术前按Rutherford分级分组,术后随访并计算其临床症状缓解率、一期通畅率、生存率和保肢率。结果共入选患者189例,207条患肢。患者平均年龄(71.33±6.90)岁。其中,糖尿病148例、吸烟60例、高血压病124例、高脂血症9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58例、肾功能不全21例、脑血管病30例。患肢Rutherford分级Ⅱ~Ⅲ级45条、Ⅳ级71条、Ⅴ~Ⅵ级91条。平均随访时间(21.8±5.2)个月,总体病死率7.41%。RutherfordⅡ~Ⅲ级术后第1年、第2年保肢率分别为97.56%和93.81%,Ⅳ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为92.55%和87.86%,Ⅴ~Ⅵ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86.50%和77.58%。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85%、67.12%、50.54%,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5.14%、54.67%、37.68%。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合并膝下病变安全、有效,虽然中期随访通畅率较低,但保肢率较高,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1991年1月至2014年8月间AAA围术期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25例作为研究组,同时以手术方式(...目的总结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1991年1月至2014年8月间AAA围术期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25例作为研究组,同时以手术方式(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为匹配因素选取不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25例为对照组,对治疗效果及出现的合并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检查中糖尿病与高脂血症发病率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与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增高(P<0.01),HDL-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围术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合并症率较对照组高,分别为19.1%(43/225)和7.6%(17/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围术期手术失血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住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症合计在研究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腔内治疗的患者总体合并症率小于行开放手术者(29.2%vs 14.5%,P<0.01)。结论合并冠心病的AAA患者应注意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控制,如果解剖条件合适应首选腔内治疗。给患者以精心细致的围术期处理,有利于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出现。展开更多
目的本研究在测量小鼠体内股骨骨髓正常氧分压的基础上设定相应的体外低氧浓度(3%),研究低氧环境对小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系定向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微电极测量正常小鼠股骨骨髓的氧分压,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体外培养的低氧...目的本研究在测量小鼠体内股骨骨髓正常氧分压的基础上设定相应的体外低氧浓度(3%),研究低氧环境对小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系定向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微电极测量正常小鼠股骨骨髓的氧分压,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体外培养的低氧浓度。将小鼠骨髓源单个核细胞置于3%(低氧)和20%(常氧)氧浓度下用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EGM-2)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培养,培养至第2代进行Dil-Ac-LDL摄取实验和FITC-UEA结合实验双染色鉴定。对3%和20%氧浓度下培养的内皮样细胞用MTT法进行增生能力的鉴定;用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黏附能力的比较。结果小鼠股骨骨髓生理性氧分压浓度为(21.55±3.40)mm Hg(1 mm Hg=0.133 k Pa),相当于(2.8±0.45)%氧体积分数(约为3%)。在不同氧浓度下培养的细胞,DilAc-LDL摄取实验和FITC-UEA结合实验均为阳性。。MTT细胞增生实验显示低氧(3%)培养的细胞吸光度为0.31±0.05,常氧(20%)培养的细胞吸光度为0.16±0.01(P<0.01,n=5)。低氧培养的细胞,其黏附率为(8.72±2.95)%,常氧培养的内皮样细胞,其黏附率为(3.91±0.72)%(P<0.05,n=5)。结论 3%的氧浓度是骨髓生理状态下的氧浓度。在此浓度下,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内皮样细胞。与常氧相比,低氧培养的内皮样细胞具有较高的增生和黏附能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在RutherfordⅡ~Ⅵ不同分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89例下肢缺血膝下病变(blow the knee,BTK)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207条肢体)。术前按Rutherford分级分组,术后随访并计算其临床症状缓解率、一期通畅率、生存率和保肢率。结果共入选患者189例,207条患肢。患者平均年龄(71.33±6.90)岁。其中,糖尿病148例、吸烟60例、高血压病124例、高脂血症9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58例、肾功能不全21例、脑血管病30例。患肢Rutherford分级Ⅱ~Ⅲ级45条、Ⅳ级71条、Ⅴ~Ⅵ级91条。平均随访时间(21.8±5.2)个月,总体病死率7.41%。RutherfordⅡ~Ⅲ级术后第1年、第2年保肢率分别为97.56%和93.81%,Ⅳ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为92.55%和87.86%,Ⅴ~Ⅵ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86.50%和77.58%。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85%、67.12%、50.54%,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5.14%、54.67%、37.68%。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合并膝下病变安全、有效,虽然中期随访通畅率较低,但保肢率较高,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文摘目的总结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1991年1月至2014年8月间AAA围术期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25例作为研究组,同时以手术方式(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为匹配因素选取不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25例为对照组,对治疗效果及出现的合并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检查中糖尿病与高脂血症发病率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与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增高(P<0.01),HDL-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围术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合并症率较对照组高,分别为19.1%(43/225)和7.6%(17/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围术期手术失血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住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症合计在研究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腔内治疗的患者总体合并症率小于行开放手术者(29.2%vs 14.5%,P<0.01)。结论合并冠心病的AAA患者应注意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控制,如果解剖条件合适应首选腔内治疗。给患者以精心细致的围术期处理,有利于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出现。
文摘目的本研究在测量小鼠体内股骨骨髓正常氧分压的基础上设定相应的体外低氧浓度(3%),研究低氧环境对小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系定向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微电极测量正常小鼠股骨骨髓的氧分压,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体外培养的低氧浓度。将小鼠骨髓源单个核细胞置于3%(低氧)和20%(常氧)氧浓度下用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EGM-2)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培养,培养至第2代进行Dil-Ac-LDL摄取实验和FITC-UEA结合实验双染色鉴定。对3%和20%氧浓度下培养的内皮样细胞用MTT法进行增生能力的鉴定;用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黏附能力的比较。结果小鼠股骨骨髓生理性氧分压浓度为(21.55±3.40)mm Hg(1 mm Hg=0.133 k Pa),相当于(2.8±0.45)%氧体积分数(约为3%)。在不同氧浓度下培养的细胞,DilAc-LDL摄取实验和FITC-UEA结合实验均为阳性。。MTT细胞增生实验显示低氧(3%)培养的细胞吸光度为0.31±0.05,常氧(20%)培养的细胞吸光度为0.16±0.01(P<0.01,n=5)。低氧培养的细胞,其黏附率为(8.72±2.95)%,常氧培养的内皮样细胞,其黏附率为(3.91±0.72)%(P<0.05,n=5)。结论 3%的氧浓度是骨髓生理状态下的氧浓度。在此浓度下,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内皮样细胞。与常氧相比,低氧培养的内皮样细胞具有较高的增生和黏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