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勤奋严谨探医路 大道致远守初心——记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 被引量:1
1
作者 顾超雄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8-362,共5页
吉训明,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国家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程办公室主任。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攻关... 吉训明,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国家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程办公室主任。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攻关、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等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写入欧美医师教材和国内外指南。以通信作者在Nature、PNAS、NEJM、Lancet Neur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他引16 000余次,H指数60;连续4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等期刊主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北京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转化医学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奖 科技工作者 副校长 医学奖 吴阶平 H指数 国家科技攻关 期刊主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完全再通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刘然 王平平 +5 位作者 陈虹秀 李娜 周福波 赵文博 马青峰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 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 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3—9月因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导致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VT。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dCA检查的无神经系统疾病人群,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通过传递函数分析获取EVT术后12 h和术后5 d dCA的超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及低频的相位差、增益、一致性以及两次检查VLF相位差的差值(Δ相位差)等参数。EVT后3个月采用mRS评估临床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接受EVT的AIS患者43例及健康对照者43名,AIS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7例,预后不良组16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12 h的患侧VLF相位差明显受损[(39.31±24.11)°vs.(65.26±19.87)°]。预后良好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明显好转[(54.95±21.78)°vs.(38.74±22.33)°,P=0.004],但预后不良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未见恢复[(24.54±16.35)°vs.(40.27±27.60)°,P=0.0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EVT的AIS患者患侧相位差与临床预后不良明显相关(校正后OR 0.911,95%CI 0.854~0.972,P=0.005)。Δ相位差(相位差5d-相位差12 h)是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OR 1.061,95%CI 1.016~1.109,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5 d VLF相位差为35°是预测AIS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最佳界值(AUC 0.878,95%CI 0.756~1.000,P<0.001)。结论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dCA功能受损。第5天相位差、Δ相位差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dCA可能为接受EVT的AIS患者提供一种预测临床预后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血管成像 神经病学 卒中 超声 血管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索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负荷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因果关系
3
作者 褚学红 申英杰 +7 位作者 王耀楼 董晓 刘圆圆 冯艳 姜缪文 李明 吉训明 吴川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3,共12页
目的探究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extensive perivascular space,EPVS)负荷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包括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因果关系。方法利用来自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 目的探究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extensive perivascular space,EPVS)负荷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包括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因果关系。方法利用来自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研究不同部位的EPVS与IS及其亚型和TIA之间的关联。采用多种MR方法评估EPVS负荷与IS及其亚型和TIA之间的因果关系。应用多变量MR以减轻潜在的混杂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增强结果的稳健性。随后,利用Meta分析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不同部位EPVS负荷与IS之间因果关系的数据。此外,采用反向MR观察各种IS类型对EPVS的影响。最后,进行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以评估暴露和结果之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脑白质(OR=1.12,95%CI:1.01~1.25;P=0.04)和基底节(OR=1.57,95%CI:1.30~1.89;P<0.01)中的EPVS负荷均是IS的显著危险因素。基底节中的EPVS负荷也是小动脉闭塞型IS的危险因素(OR=4.56;95%CI:2.57~8.27;P=5.95×10^(-7))。此外,IS和TIA后,基底节EPVS负荷似乎也存在潜在的增加。结论广泛的白质和基底节血管周围间隙负荷可能是预测IS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负荷 缺血性卒中 因果关系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与脑缺血事件相关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潇祎 庄仲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6期538-543,共6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表明,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将对评价斑块的影像学方法的可重复性以及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相关性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并为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进展 影像学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耿亚楠 赵名 +1 位作者 范明 朱玲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5-768,共4页
绞股蓝主要的药效成分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以及促神经再生等机制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应。本文重点论述了GP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疾病模型中的保护效应,为... 绞股蓝主要的药效成分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以及促神经再生等机制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应。本文重点论述了GP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疾病模型中的保护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绞股蓝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苷 神经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 神经再生 氧化应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脑磁刺激术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的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博 张攀 +3 位作者 李达 杨予涛 郑云峰 徐志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深部脑磁刺激术(DMS)对慢性束缚应激(CRS)大鼠模型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 29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CRS组(n=21)。CRS组予以束缚应激,对照组不做任何应激处理。3周后,通过强迫游泳实验(FST)... 目的探讨深部脑磁刺激术(DMS)对慢性束缚应激(CRS)大鼠模型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 29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CRS组(n=21)。CRS组予以束缚应激,对照组不做任何应激处理。3周后,通过强迫游泳实验(FST)观察大鼠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将具有绝望行为的CRS组大鼠随机分为假治疗组(n=6)、DMS组(n=8)和西酞普兰组(n=7),并接受相应治疗。1周后,观察各组在FST中的不动时间。结果 CRS组在FST中不动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F=11.260,P=0.002)。治疗1周后,西酞普兰组FST中的不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F=1.565,P=0.235);DMS组不动时间短于假治疗组(F=5.560,P=0.036),也短于治疗前(F=6.277,P=0.025)。结论 CRS可导致大鼠产生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为期1周DMS治疗可改善该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束缚应激 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 深部脑磁刺激 绝望 自杀 抑郁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缺氧预适应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剑 谷亚坤 刘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4-670,共7页
有氧代谢对脑组织至关重要,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内源性因素如缺血性卒中、癌症及外源性因素如高原暴露、航空作业、潜水等均会导致机体或器官的缺血/缺氧,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以及病理改变。寻找提高脑低氧耐受... 有氧代谢对脑组织至关重要,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内源性因素如缺血性卒中、癌症及外源性因素如高原暴露、航空作业、潜水等均会导致机体或器官的缺血/缺氧,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以及病理改变。寻找提高脑低氧耐受性的策略对于增强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及防治缺血/缺氧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预先给予机体一个短时间的较轻程度的缺血/缺氧刺激,能够显著提高机体对随后更严重缺氧的耐受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缺氧预适应。近年来,缺血/缺氧预适应作为一种诱导神经内源性保护的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缺血/缺氧预适应已经在多种临床前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如缺血性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缺血/缺氧预适应的保护机制复杂,涉及低氧信号通路激活、抗氧化应激、抗炎、抗凋亡等多种效应。本文就目前报道的缺血/缺氧预适应的主要机制、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阐明缺血/缺氧预适应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缺血 预处理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区人群的性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宇 张润华 +9 位作者 姜勇 于淼欣 洪音 王畇 乔会昱 韩永军 李东野 赵锡海 王拥军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性别与通过HR-MRI诊断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清华大学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获得人口统计学、既往史、行为生活方式、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根据HR-MRI对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探讨性别与通过HR-MRI诊断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清华大学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获得人口统计学、既往史、行为生活方式、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根据HR-MRI对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进行判读,分为斑块内出血组和无斑块内出血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性别与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对象,男性105例(42.7%),平均年龄(64.8±11.5)岁,其中12例(4.88%)有斑块内出血。与无斑块内出血组相比,斑块内出血组男性较多(83.3%vs40.6%,P=0.004),高血压病史(91.7%vs43.2%,P=0.001)和糖尿病病史(50.0%vs12.4%,P<0.001)的比例较高;空腹血糖[(6.30±1.63)mmol/L vs(5.00±0.99)mmol/L,P<0.001]的水平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是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68,95%CI 1.10~53.81,P=0.040)。结论男性可能是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志皂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袁惠莉 宫晓丽 +2 位作者 范征 梁志刚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4-922,共9页
目的通过模拟中药口服、疗程用药的方式,探究远志皂苷(Tenuigenin,TEN)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5个组,通过动物行为学测试、大鼠黑质及血浆中炎... 目的通过模拟中药口服、疗程用药的方式,探究远志皂苷(Tenuigenin,TEN)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5个组,通过动物行为学测试、大鼠黑质及血浆中炎性反应因子含量测定、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存活率检测和主要脏器组织形态学切片观察,研究TEN对炎症性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结果TEN能够改善炎症性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损伤,降低黑质DA能神经元的病死率,抑制黑质炎性反应因子含量,对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无影响。结论TEN对PD模型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感染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志皂苷 帕金森病 细菌脂多糖 细胞因子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免疫受体介导的神经炎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渊 李晓恒 +1 位作者 侯琳 程金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75-1083,共9页
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和脑损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先天免疫受体是脑内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神经炎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重点围绕参与神经免疫的先天免疫受体,... 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和脑损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先天免疫受体是脑内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神经炎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重点围绕参与神经免疫的先天免疫受体,从先天免疫受体类型、功能作用和分子机制等几方面,详细阐述先天免疫受体介导的神经炎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作用和分子机制。同时,简要概述目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靶向神经炎症的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免疫受体 神经炎症 神经退行性疾病 精神疾病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多因素降维法在心脑血管病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及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聪蕊 张伟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0期47-52,共6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性遗传疾病。在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中,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均存在着交互作用。近年来,随着被发现的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单独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等...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性遗传疾病。在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中,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均存在着交互作用。近年来,随着被发现的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单独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处理交互作用存在"维度灾难"等局限性,导致研究结果假阳性率增加。广义多因素降维法引入计分统计量的原理,能够列举所有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组合情况,分析端粒长度等连续型结局变量,且能够纳入协变量,校正年龄、性别等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混杂因素,从而控制混杂因素引起的结果偏移乃至错误。广义多因素降维法将高维数据降为一维模型后,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阐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LOGISTIC回归模型 广义多因素降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巨大的影响——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荣获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乃川 孟艳 赵恒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1130,共9页
2024年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在微小RNA(micro RNA,miRNA)发现方面的贡献。miRNA是一类通过与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结合来调控基因表达... 2024年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在微小RNA(micro RNA,miRNA)发现方面的贡献。miRNA是一类通过与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结合来调控基因表达的小分子RNA,这一机制不仅广泛存在于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等模式生物中,还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生物中起重要作用。Ambros和Ruvkun的研究颠覆了传统的基因调控模式,揭示了RNA在基因表达中的核心地位。miRNA在细胞发育和分化中扮演关键角色,同时为研究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提供了全新视角。该发现与RNA干扰技术共同丰富了RNA领域的研究,推动了RNA药物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MICRORNA 基因调控 发育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侧颈动脉出血性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比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园园 陈潇祎 +5 位作者 马露 卢明明 姚国恩 杨家斐 赵锡海 蔡剑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斑块破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骨癌痛的新机制:癌细胞产生的内源性甲醛激活外周神经纤维上的辣椒素受体 被引量:12
14
作者 童志前 李艳 +3 位作者 刘佳 刘风雨 韩颖 万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49-453,共5页
近十年来,我们实验室从局部肿瘤细胞产生甲醛的角度(相对于环境中的甲醛污染物,我们称之为内源性甲醛),探讨转移性骨癌痛的新机制。在转移性骨癌痛模型中,侵润入骨髓中的肿瘤细胞,通过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1(ser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 近十年来,我们实验室从局部肿瘤细胞产生甲醛的角度(相对于环境中的甲醛污染物,我们称之为内源性甲醛),探讨转移性骨癌痛的新机制。在转移性骨癌痛模型中,侵润入骨髓中的肿瘤细胞,通过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1(ser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ase 1,SHMT1)、SHMT2及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ysine-specific histone demethylase 1,LSD1)的催化产生甲醛。此内源性甲醛能激活伤害性感觉神经纤维上的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 member 1,TRPV1),导致骨癌痛;另一方面,在癌细胞骨转移的情形下,骨质破坏增加的同时激活了成骨细胞,这些激活的成骨细胞释放出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后者通过其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上调外周神经纤维上的TRPV1受体。这样,升高的内源性甲醛激活TRPV1受体,导致转移性骨癌痛的发生。这为我们深入理解转移性骨癌痛的机制以及潜在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甲醛 辣椒素受体 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在低压低氧诱导的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珺 李硕硕 +3 位作者 彭志鑫 廖亚金 程金波 袁增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的探究低压低氧对脑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小胶质细胞HDAC3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野生型小鼠置于模拟海拔高度6000米的低压舱中连续饲养7 d,随后取小鼠海马组织并提取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目的探究低压低氧对脑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小胶质细胞HDAC3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野生型小鼠置于模拟海拔高度6000米的低压舱中连续饲养7 d,随后取小鼠海马组织并提取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氧化应激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的mRNA,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1α,HIF-1α)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istone deacetylases 3,HDAC3)的mRNA。利用低氧培养箱[0.1%(体积分数)O2]对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进行低氧处理,蛋白质免疫印迹和real-time PCR法检测iNOS、SOD、HDAC3和HIF-1α的蛋白及mRNA水平,以及利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氧化应激水平。然后敲低或抑制小胶质细胞系HDAC3表达或活性,并进行低氧处理,检测上述相关因子及ROS的变化。最后,利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HDAC3的小鼠进行低压低氧[0.1%(体积分数)O2]处理,检测干预小胶质细胞HDAC3表达之后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低压低氧处理显著增加小鼠脑内iNOS和SOD的mRNA;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导致BV2细胞iNOS、HDAC3和HIF-1α的蛋白水平升高,且iNOS和SOD的mRNA也增加。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导致BV2细胞ROS水平上升。敲低或抑制HDAC3则可以显著抑制低氧诱导的ROS产生和iNOS上调。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HDAC3可以显著抑制低压低氧处理导致的小鼠脑组织中iNOS上调。结论低压低氧可引起脑组织及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抑制小胶质细胞HDAC3可减轻低压低氧诱导的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缺氧 氧化应激 小胶质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影像和血清microRNA检测在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洋 陈宇 张伟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0期31-35,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交替出现的非线性发展过程,不稳定期的斑块为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所在的血管由于炎性反应而反复痉挛或斑块破裂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病变早期准确检测冠状动脉内是否存在易损性斑块,并判...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交替出现的非线性发展过程,不稳定期的斑块为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所在的血管由于炎性反应而反复痉挛或斑块破裂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病变早期准确检测冠状动脉内是否存在易损性斑块,并判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易损性斑块的病理学特点、早期CT诊断、与钙化相关的血清微小RNA(microRNA)标志物及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性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钙化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黄娜雁 宋鲁平 +2 位作者 童志前 魏翠柏 吕继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1-266,共6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皮层刺激方法。rTMS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脑网络,以及神经递质、营养因子等多种途径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重复经颅磁刺激 认知 精神 行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卒中绿色通道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版) 被引量:1
18
作者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 +7 位作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医院管理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赵国光 吉训明 马青峰 祁江峡 宋海庆 卢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97-800,F0003,共5页
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病毒变异迅速,传染力强。卒中是严重的脑血管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时间窗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及大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是其救治的关键措施。我国已进入新... 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病毒变异迅速,传染力强。卒中是严重的脑血管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时间窗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及大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是其救治的关键措施。我国已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对卒中患者应以“重防控,更重救治”为原则。为配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改进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工作,现对2020年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专家共识》进行部分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卒中 血管内操作 绿色通道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登革病毒prME序列mRNA候选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19
作者 侯宝华 范东瀛 +2 位作者 高娜 陈辉 安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47-955,共9页
目的利用mRNA结合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LNP)包裹递送技术,设计构建mRNA疫苗,以期为登革热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DENV1 Hawaii株prME序列为靶基因,体外合成D1ME-mRNA,利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在细胞内表达后... 目的利用mRNA结合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LNP)包裹递送技术,设计构建mRNA疫苗,以期为登革热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DENV1 Hawaii株prME序列为靶基因,体外合成D1ME-mRNA,利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在细胞内表达后,用LNP包裹mRNA,制备D1ME mRNA-LNP候选疫苗;利用C57BL/6小鼠模型,肌肉注射10μg进行二剂次免疫接种,评价疫苗的保护作用及免疫原性。结果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检测证实D1ME-mRNA在细胞内高效表达;经颅内注射DENV1攻毒后,疫苗组小鼠体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疫苗组小鼠的中和抗体平均效价为1∶20,高于对照组;疫苗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刺激可分泌高水平的Th1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针对DENV1的mRNA-LNP疫苗,二剂次免疫接种可诱导小鼠产生DENV1特异性的、以Th1型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应答,并可为小鼠提供保护作用以抵抗DENV1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登革热疫苗 mRNA疫苗 脂质纳米颗粒 免疫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