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脑静脉研究,提升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水平——脑静脉系统解剖、生理和临床概述 被引量:5
1
作者 周一帆 姜慧敏 +5 位作者 卫慧敏 谷雨航 胡文伯 刘璐 周陈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5-520,共16页
大脑是人体内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以维持复杂的功能活动,人脑的血液供应分为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脑动脉的病理生理机制已被深入的研究,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脑静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验较少。脑静脉系统容纳颅内70%~80... 大脑是人体内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需要丰富的血液供应以维持复杂的功能活动,人脑的血液供应分为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脑动脉的病理生理机制已被深入的研究,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脑静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验较少。脑静脉系统容纳颅内70%~80%的血容量,在保证血流灌注及代谢废物的清除、血-脑脊液屏障的完整、颅内压调节、免疫监视甚至脑膜淋巴管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陆续被报道。脑静脉系统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其在维持脑功能稳态和各种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病理生理作用也逐渐被重视。本综述概述了脑静脉系统的解剖引流和结构特征、脑静脉的生理功能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病理作用,旨在为全面认识脑静脉功能,科学认识与脑静脉相关的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脑静脉 脑静脉窦 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静脉回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薇 周一帆 +3 位作者 姜慧敏 卫慧敏 周陈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4-714,共11页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卒中的特殊亚型,占所有脑卒中的0.5%~1%,好发于青壮年和女性。其病理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漏诊及误诊率高,重症病死率高达30%,是神经科的疑难病。除血栓形成外,还伴有不同的CVS...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卒中的特殊亚型,占所有脑卒中的0.5%~1%,好发于青壮年和女性。其病理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漏诊及误诊率高,重症病死率高达30%,是神经科的疑难病。除血栓形成外,还伴有不同的CVST相关实质损伤,包括水肿、缺血性卒中和脑内出血。为了进一步探索CVST的病理演变规律及分子病理特征,需要建立适宜的CVST动物模型,以研究CVST血栓形成、脑组织损伤等分子病理机制以及相关防治方案。本篇综述主要概述了现有的CVST实验动物模型,重点分析了每一种模型的优势、局限性和当前相关研究的应用,以期为CVST的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脑卒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静脉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急性期不同血压参数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新杰 姜睿璇 +3 位作者 张怡君 王安心 李子孝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7期769-773,共5页
目的通过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Ⅱ,CNSRⅡ)的数据,分析入院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脑出血患者死亡和功... 目的通过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Ⅱ,CNSRⅡ)的数据,分析入院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脑出血患者死亡和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CNSRⅡ数据库中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入院时不同SBP分层、SBP、DBP和MAP对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包括院内死亡、3个月死亡及预后不良和1年预后不良)的影响。结果共有1048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纳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62.1±12.5岁,男性666例(63.5%)。入院时平均SBP为162.1±28.9 mmHg,平均DBP为95.1±17.6 mmHg,平均MAP为117.4±20.1 mmHg。与入院SBP 120~139 mmHg的患者相比,入院SBP 180~199 mmHg(OR 17.53,95%CI 2.25~136.66,P=0.0063)和SBP≥200 mmHg的患者(OR 21.74,95%CI 2.74~172.55,P=0.0036)的在院死亡风险均增加。入院SBP每升高10 mmHg,患者在院死亡风险(OR 1.25,95%CI 1.14~1.37,P<0.0001)、3个月预后不良(OR 1.08,95%CI 1.02~1.15,P=0.0066)和死亡风险(OR 1.13,95%CI 1.04~1.22,P=0.0049)均增加。入院DBP每升高10 mmHg,患者在院死亡风险(OR 1.36,95%CI 1.16~1.59,P=0.0001)、3个月预后不良(OR 1.16,95%CI 1.05~1.29,P=0.0034)和死亡风险(OR 1.20,95%CI 1.05~1.38,P=0.0093)均增加。入院MAP每升高10 mmHg,患者在院死亡风险(OR 1.37,95%CI 1.20~1.57,P<0.0001)、3个月预后不良(OR 1.13,95%CI 1.04~1.23,P=0.0044)和死亡风险(OR 1.20,95%CI 1.06~1.35,P=0.0036)均增加。结论入院SBP、DBP和MAP水平是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和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患者1年预后不良无独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血管病 血压 预后 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在细胞稳态调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闫峰 罗玉敏 +1 位作者 朱玲玲 范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46,共6页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p1)是蛋白磷酸酶2c家族中的一员,由PPM1D基因编码,在多种应激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量前期研究发现Wip1不仅可以作为p53的靶分子,其还与多种转录调节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比如其与p53,p38/MAPK等构成...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p1)是蛋白磷酸酶2c家族中的一员,由PPM1D基因编码,在多种应激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量前期研究发现Wip1不仅可以作为p53的靶分子,其还与多种转录调节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比如其与p53,p38/MAPK等构成负反馈环路调节细胞的稳态。因此Wip1在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促进DNA损伤修复以及抑制炎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将从以上方面对Wip1的作用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 细胞稳态 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小鼠海马离体脑片长时程增强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华 朱改只 +5 位作者 周珊 徐雅琪 崔秀玉 周岩 王仁喜 粟文婷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1-54,60,共5页
老年小鼠离体电生理技术的一个难点是保证实验动物脑片神经元的活性。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优化,摸索出能制备高质量活性的老年小鼠急性脑片的实验体系。在搭配无创的64通道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记... 老年小鼠离体电生理技术的一个难点是保证实验动物脑片神经元的活性。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优化,摸索出能制备高质量活性的老年小鼠急性脑片的实验体系。在搭配无创的64通道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记录老年小鼠离体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的方法和平台,为老年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实验工具。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制备的急性脑片也适用于膜片钳记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 老年小鼠急性脑片 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系统 长时程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22细胞系铁死亡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田丽 杨勇飞 袁增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检测HT22细胞系可否作为研究神经元铁死亡的良好细胞模型,在细胞水平上为研究神经元铁死亡的机制提供基础。方法用经典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SL3处理HT22细胞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情况;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使用丙二醛法... 目的检测HT22细胞系可否作为研究神经元铁死亡的良好细胞模型,在细胞水平上为研究神经元铁死亡的机制提供基础。方法用经典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SL3处理HT22细胞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情况;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使用丙二醛法或菲罗嗪法分别检测细胞内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Fe^ 2+浓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细胞铁死亡关键基因SLC7A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PTGS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的mRNA水平。结果Erastin或RSL3处理HT22后,显微镜下发现细胞发生明显死亡,加入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后,细胞死亡显著减少。Erastin或RSL3诱导后HT22细胞内的Fe^ 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脂质过氧化水平明显增加(P<0.05);Erastin或RSL3导致细胞SLC7A11、PTGS2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进一步验证了处理后细胞发生铁死亡。结论HT22细胞系是一种铁死亡敏感细胞系,Erastin或RSL3诱导HT22铁死亡,HT22细胞系可用于研究神经元中铁死亡的发生及胞内脂质过氧化物蓄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神经元 脂质过氧化 F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患者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丹丹 韩永军 +5 位作者 李东野 乔会昱 韩华璐 沈睿 宁梓涵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475-481,共7页
目的基于DWI影像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 schemi c stroke,I S)患者病变分布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颅脑DWI上IS病变的影像学数据。基于DWI上梗死灶分布特征,将病... 目的基于DWI影像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 schemi c stroke,I S)患者病变分布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颅脑DWI上IS病变的影像学数据。基于DWI上梗死灶分布特征,将病变分为单发、单区域多发和多区域多发IS病变,同时评估累及前后循环的情况。患者分为青年组(18~50岁)和中老年组(51~8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数目及位置分布特征差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组与IS病变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青年组69例(47.3%),平均年龄40.5±8.4岁,男性54例(78.3%);中老年组77例(52.7%),平均年龄62.4±7.1岁,男性42例(54.5%)。两组在病灶数目及分布特征上有差异(P=0.033),青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区域多发病变(50.7%),中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单区域多发病变(37.7%)。单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组相比于中老年组更易发生多区域多发I S病变(OR 2.72,95%CI 1.17~6.29,P=0.020),校正临床混杂因素(高血压史、降压药及他汀的使用情况)和颅内动脉狭窄率后,两组多区域多发IS病变发生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 2.73,95%CI 1.04~7.12,P=0.041)。在前、后循环病变分布特征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青年和中老年组均以单纯前循环病变为主(69.6%vs 75.3%),且单纯前循环病变以皮层下分布为主(56.2%vs 55.2%);在单纯后循环病变,两组均最常见脑干受累(81.2%vs 89.5%)。结论对于伴有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青年患者较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多区域多发性梗死。两组人群均最常见单纯前循环供血域受累,且以皮层下分布为主;在单纯后循环病变,以脑干受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青年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卒中:回眸2022 被引量:2
8
作者 边立衡 鞠奕 +6 位作者 熊云云 王文娟 王锦锦 刘丽君 李光硕 林怡君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2022年,美国卒中学会更新了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诊疗指南,虽然近年来出血性卒中治疗方面没有划时代的进步,但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对ICH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必将带来诊疗上的进步。1脑淀粉... 2022年,美国卒中学会更新了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诊疗指南,虽然近年来出血性卒中治疗方面没有划时代的进步,但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对ICH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必将带来诊疗上的进步。1脑淀粉样血管病研究多项进展:诊断标准、影像和生物标志物1.1诊断标准的更新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属于年龄相关性小血管病,其病理学标志是β-淀粉样蛋白在脑血管壁上的进行性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卒中 脑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 卒中相关肺炎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 癫痫 血压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评估 被引量:31
9
作者 刘洋 张舒媛 +5 位作者 司斌 侯志辉 杨云云 冯聪蕊 吕滨 张伟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94-899,共6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进行CCTA检查且...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进行CCTA检查且显示冠状动脉斑块阳性的患者517例,其中男性327例,女性190例。根据C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钙化斑块组(222例)和混合斑块组(295例),应用128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图像的重建与分析。通过电话、查阅病历以及联系主管医师等方式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原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急性心力衰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斑块易损性的相关危险因素,计算OR和95%CI;采用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计算HR和95%CI。结果:本研究51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9±8.4)岁,男性占63.2%。混合斑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钙化斑块组(P<0.05)。混合斑块组的脂质成分负荷和纤维成分负荷显著高于钙化斑块组(P=0.01),造成的血管狭窄率显著大于钙化斑块组(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脂质成分高负荷的斑块发生斑块易损性的风险增加(OR=2.30,95%CI:1.45~3.64;P<0.001),而纤维成分高负荷的斑块与斑块易损性风险呈负相关(OR=0.73,95%CI:0.38~0.91;P<0.001)。平均随访15个月(范围3~29个月),所有患者随访结束时,有42例(8.1%)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纤维成分高负荷的斑块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HR=3.33,95%CI:1.24~8.98;P=0.02),钙化高负荷的斑块也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R=4.29,95%CI:1.47~12.46;P=0.01)。结论:通过CCTA技术检测冠状动脉斑块总体积、脂质成分负荷、纤维成分负荷、钙化成分负荷等指标在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尚需多临床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性斑块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纹状体背侧的c-Fos表达的选择性调节
10
作者 粟文婷 於佳楠 +1 位作者 贾军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6-992,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原癌基因蛋白(c-Fos)表达的选择性调控作用,以探究电针治疗PD的潜在机制。方法制备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右侧损伤的PD模型小鼠,实验分为对照组、对...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原癌基因蛋白(c-Fos)表达的选择性调控作用,以探究电针治疗PD的潜在机制。方法制备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右侧损伤的PD模型小鼠,实验分为对照组、对照+电针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电针施加于小鼠下肢双侧的“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采用100 Hz电针刺激持续30 min,继而用免疫组化检测纹状体背侧、腹侧和扣带回皮质的c-Fos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右侧背部纹状体c-Fos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而电针刺激显著增加了模型组右侧背部和腹部纹状体的c-Fos的表达(P<0.05)。检测扣带回皮质的c-Fos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未产生明显的调控作用。结论电针可区域特异性地激活PD小鼠损伤侧纹状体背部神经元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帕金森病 纹状体 C-FOS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