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在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效果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大伟 孙杨 +1 位作者 马若瑾 王保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6期69-73,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在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9月在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住院的80例单胎头位、ASAⅠ~Ⅱ级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分为R1组(3 mg罗哌卡因+3μg舒芬太...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在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9月在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住院的80例单胎头位、ASAⅠ~Ⅱ级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分为R1组(3 mg罗哌卡因+3μg舒芬太尼)、R2组(3 mg罗哌卡因+4μg舒芬太尼)、R3组(3 mg罗哌卡因+5μg舒芬太尼)和R组(3 mg罗哌卡因),共四组,每组20例。均于产程潜伏期(宫口开1 cm)行分娩镇痛。四组均采用0.1%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0.5μg/mL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期间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和胎心率,记录镇痛情况、产程、催产素用量、分娩方式、阴道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四组产妇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镇痛前相比,四组镇痛期间疼痛数字评分(NRS)均降低(P〈0.05)。随着舒芬太尼的剂量增加,镇痛起效、显效时间逐渐缩短(P〈0.05);首剂维持时间逐渐延长(P〈0.05)。 R2、R3组潜伏期PCEA药物用量少于R组(P〈0.05);活〉期PCEA药物用量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产妇产程、催产素用量、阴道出血量及分娩方式构成比、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3组有5例产妇镇痛后出现胎心率下降(FHR≤100次/min)。镇痛期间R组瘙痒发生率低于其他三组(P〈0.05)。R3组恶心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P〈0.05);R2组产妇产后镇痛满意度优于其他三组。结论3 mg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3~5μg蛛网膜下腔阻滞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3 mg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4μg蛛网膜下腔阻滞分娩镇痛,镇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产妇产后镇痛满意度高,临床应用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腰-硬联合阻滞 分娩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的MRI表现及分型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殿江 朱明旺 +2 位作者 杜铁桥 张旭妃 王丽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3-706,共4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I分型及其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FC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皮质厚度、灰白质界限、白质信号及脑回和脑沟形态。分析病变区信号变化和皮质厚度,对FCD的...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I分型及其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FC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皮质厚度、灰白质界限、白质信号及脑回和脑沟形态。分析病变区信号变化和皮质厚度,对FCD的MRI表现进行分型。结果 FCD的MR影像表现可分为3型:放射带型、高信号型及轻微型。放射带型10例,表现为皮质/皮质下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白质内异常信号从皮质向侧脑室延伸;高信号型25例,表现为皮质/皮质下片状T2WI/FLAIR高信号,皮质增厚,但无放射带;轻微型19例,表现为无皮质下高信号,皮质T2WI/FLAIR轻微高信号,皮质增厚。结论 FCD的病变表现多样,可分为放射带型、高信号型及轻微型3种类型,FCD的影像分型有助于其影像诊断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军红 栾国明 顾晶晶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20期1839-1841,共3页
目的探讨81例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围手术期护理,并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我科2004年7月~2012年5月共治疗护理了81例迷走神经刺激的患者,治疗期间仍坚持抗癫痫药物(AEDs)的治疗,我们重点在围手术期心理、药效观察、预防并... 目的探讨81例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围手术期护理,并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我科2004年7月~2012年5月共治疗护理了81例迷走神经刺激的患者,治疗期间仍坚持抗癫痫药物(AEDs)的治疗,我们重点在围手术期心理、药效观察、预防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对病人及其家属行健康指导。结果81例迷走神经刺激器均顺利植入,随访3个月~8年,无发生出血及其它远期并发症,患者症状平均改善率超过67.91%,生活质量(QOL)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论细致专业地护理观察和康复指导是保证迷走神经刺激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难治性癫痫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开颅术中体温和术后寒战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炜 王保国 +1 位作者 于斌 王云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6期96-98,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开颅术前使用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术中食管温度以及术后寒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开颅幕上脑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三组,分别于麻醉前给予生理盐水10 ml(NS组)、氯诺昔康16 mg(L组)和氟比洛芬酯...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开颅术前使用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术中食管温度以及术后寒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开颅幕上脑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三组,分别于麻醉前给予生理盐水10 ml(NS组)、氯诺昔康16 mg(L组)和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100 mg(F组)。记录术中重要时间点的食管温度及术后寒战的发生率。结果:围术期各时间点的食管温度及术后寒战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外科麻醉中预先使用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神经外科术中的体温无影响,不会增加术后寒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诺昔康 氟比洛芬 非甾类抗炎药 开颅手术 食管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给予布托啡诺对开颅手术麻醉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云珍 刘文敏 王保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8期80-82,共3页
目的:研究麻醉前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鼻喷剂对开颅手术患者术中呼气末异氟醚浓度(PETIso)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择我院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每组30例。B组给予酒石酸... 目的:研究麻醉前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鼻喷剂对开颅手术患者术中呼气末异氟醚浓度(PETIso)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择我院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每组30例。B组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2喷(2 mg),S组给予生理盐水2喷。麻醉前15 min给药。术中调节异氟醚浓度,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基础值的(+10%)~(-20%)范围内。记录手术各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PETIso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B组在切皮、钻骨、开骨瓣后的PETIso显著低于S组(P<0.01);B组在剪硬膜、颅内操作开始、颅内操作10、20、30 min和缝硬膜的PETIso低于S组(P<0.05)。结论:麻醉前15 min经鼻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2 mg能有效减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开颅期和颅内操作期的PETI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镇痛 麻醉 开颅术 经鼻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给予布托啡诺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云珍 王保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9期87-88,共2页
目的:比较经鼻给予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ASAⅠ~Ⅱ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15 min经鼻给药。Ⅰ组给予生理盐水0.3 ml,Ⅱ组给予布... 目的:比较经鼻给予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ASAⅠ~Ⅱ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15 min经鼻给药。Ⅰ组给予生理盐水0.3 ml,Ⅱ组给予布托啡诺2 mg,Ⅲ组给予布托啡诺3 mg。以5 mg/s速度给予患者1/4总剂量的丙泊酚(2 mg/kg)。静脉注射丙泊酚时采用4点法对疼痛评分,0=无痛,1=轻度疼痛,2=中度疼痛,3=严重疼痛。结果:Ⅰ组有70%患者诉疼痛;Ⅱ组和Ⅲ组分别为53.3%和26.7%。Ⅲ组跟Ⅰ组比较,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麻醉前15 min经鼻给予布托啡诺3 mg能预防丙泊酚注射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丙泊酚 注射痛 经鼻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尔硫卓、尼卡地平用于预防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斌 王保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9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地尔硫卓、尼卡地平预防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疗效。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组)、尼卡地平15μg/kg组(N组)、地尔硫卓0.2 mg/kg组(D组)。在气管插管前2 min静脉推注。记录诱导前、给药时、给... 目的:观察地尔硫卓、尼卡地平预防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疗效。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组)、尼卡地平15μg/kg组(N组)、地尔硫卓0.2 mg/kg组(D组)。在气管插管前2 min静脉推注。记录诱导前、给药时、给药后、气管插管时及插管后1、2、3 min的血压(BP)、心率(HR)、心搏指数(SVI),心指数(CI),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心率×收缩压)。结果:插管后C组平均动脉压(MAP)、HR的峰值较基础值上升21.7%、31.1%(P<0.01);D组插管后MAP、HR均无明显增高,变化小于C组(P<0.05);N组插管后MAP无显著变化,但HR的峰值较基础值升高42.5%。静注地尔硫卓、尼卡地平后CI、SVI较给药前增加。结论:尼卡地平可减轻气管插管的升压反应,但不能防止心动过速的发生;地尔硫卓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卓 尼卡地平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神经外科麻醉吸入全麻药的影响
8
作者 张炜 王保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8期78-79,82,共3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神经外科幕上肿瘤切除术中吸入全麻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将择期行开颅小脑幕上脑肿瘤切除术、年龄18~60岁、ASA I~II级的60例患者分为生理盐水组、氯诺昔康组(16 mg)和氟比洛芬组(100 mg),每组各2...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神经外科幕上肿瘤切除术中吸入全麻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将择期行开颅小脑幕上脑肿瘤切除术、年龄18~60岁、ASA I~II级的60例患者分为生理盐水组、氯诺昔康组(16 mg)和氟比洛芬组(100 mg),每组各20例。异氟醚、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术中重要时间点的异氟醚浓度和肺泡最小有效浓度(MAC)。结果:氟比洛芬组在锯颅骨、剪硬膜始、骨瓣复位、缝合筋膜及缝皮时,异氟醚呼气末浓度比生理盐水组分别减少了20.3%、18.3%、18.3%、31.3%和32.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MAC比生理盐水组分别减少了20.9%、21.1%、19.0%、31.0%和3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外科幕上脑肿瘤切除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能够减少术中吸入全麻药异氟醚的摄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吸入全麻药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前后激素替代治疗对颅咽管瘤患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凤霞 张宏伟 +3 位作者 周忠清 张永力 石祥恩 于春江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4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手术前后激素替代治疗对颅咽管瘤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66例颅咽管瘤患儿,根据垂体各轴系功能检测结果,术前10例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出院前均给予激素支持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儿肿瘤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术中及术后无因甲状腺... 目的观察手术前后激素替代治疗对颅咽管瘤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66例颅咽管瘤患儿,根据垂体各轴系功能检测结果,术前10例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出院前均给予激素支持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儿肿瘤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术中及术后无因甲状腺危象、垂体危象而死亡者。术后随访(2.47±1.47)a,存活59例,其中11.86%(7/59)未服用任何药物,88.14%(52/59)给予激素替代治疗;死亡7例,死亡率10.61%,全部发生于术后1 a内。初治患儿随访时8.89%(4/45)复发,复发患儿随访时4.76%(1/21)再次复发。手术后1、2、3 a及3 a后新增复发人数分别为18、6、1、1例,合计26例。术后总复发率7.60%,平均复发时间12.6个月。结论颅咽管瘤患儿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合理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激素替代疗法 外科手术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例老年颅咽管瘤手术前后内分泌功能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风霞 张宏伟 +3 位作者 周有情 周忠清 石祥恩 于春江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0期51-54,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颅咽管瘤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总结此类患者垂体功能低下的特点,为手术前后激素替代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60岁以上颅咽管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治... 目的分析老年颅咽管瘤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总结此类患者垂体功能低下的特点,为手术前后激素替代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60岁以上颅咽管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治疗前以垂体功能低下为突出表现及以此就诊的比例分别为12.5%(2/16)、6.25%(1/16),术前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比例为93.8%。所有患者手术后短期内激素功能下降到低点,血清皮质醇、甲状腺素水平低下和尿崩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术前。但内分泌功能达到低点后尚可改善,随访时内分泌功能恢复正常1例(6.25%),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9例存在永久垂体功能低下,其中初次手术后永久性功能低下占77.8%(7/9),再次手术后比例为100%(2例)。结论老年颅咽管瘤患者治疗前内分泌功能低下较为常见,但被严重低估,术后继发内分泌功能紊乱较术前更为常见,特别是复发者,加强监测评估、及早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对减少手术风险、改善老年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颅咽管瘤 手术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松 闫长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0期58-60,共3页
目的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的相关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方法采用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9例,模拟相关手术入路,对重要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左侧视神经长6.12~14.32 mm,平均(10.22±2.64)mm,右侧视神经长6.10~14.30 mm,平均(10.12±... 目的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的相关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方法采用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9例,模拟相关手术入路,对重要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左侧视神经长6.12~14.32 mm,平均(10.22±2.64)mm,右侧视神经长6.10~14.30 mm,平均(10.12±2.52)mm;前床突(ACP)长7.36~13.82 mm,平均(9.17±1.23)mm、宽7.95~17.16 mm,平均(12.36±2.40)mm、厚3.15~7.80 mm,平均(5.47±1.32)mm;硬膜外切除ACP后,视神经长度的显露增加了2倍,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OCT)长度增加了2倍,OCT的宽度增加了3~4倍。结论翼点硬膜下入路作为常规手术入路,具有相对安全性并便于对近端血流进行控制。硬膜外入路主要是强调硬膜外磨除前床突,增加显露,具有安全、简洁的优势,往往需要联合硬膜下入路。对侧入路只适合于小的、指向内侧的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眼动脉瘤 翼点入路 硬膜外入路 对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