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胰腺炎病因的病理学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瑞芬 赵敏 +3 位作者 王民 王小平 周以键 王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307-310,共4页
胰胆管内逆行注射 5 .0 %牛磺胆酸钠溶液 ,建立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模型 ,通过光镜普通染色、PTH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方法 ,对诱导AHNP后 5min至 6h胰腺的病变及微循环的形态学表现进行观察 ,以探讨胰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胰胆管内逆行注射 5 .0 %牛磺胆酸钠溶液 ,建立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模型 ,通过光镜普通染色、PTH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方法 ,对诱导AHNP后 5min至 6h胰腺的病变及微循环的形态学表现进行观察 ,以探讨胰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现 :诱导AHNP后主要病变为 :胰腺组织出血、坏死 ,白色血栓、微血栓及混合血栓形成 ;并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病变加重。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NP 急性胰腺炎 病因 病理学 诱导 病变 微血栓 染色 白色 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足月引产胎盘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高春英 刘晖 +2 位作者 李振强 虞文焕 陈瑞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59-162,共4页
观察22例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足月引产胎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与48例正常足月分娩的胎盘进行对比。结果:用药组引产胎盘可见:①胎盘绒毛数量减少,绒毛体积增大(P<0.01);②绒毛间隙变窄(P<0.05);③合体细... 观察22例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足月引产胎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与48例正常足月分娩的胎盘进行对比。结果:用药组引产胎盘可见:①胎盘绒毛数量减少,绒毛体积增大(P<0.01);②绒毛间隙变窄(P<0.05);③合体细胞结节及出芽增多(P<0.01);④绒毛内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红细胞增多(P<0.01);⑤电镜:微绒毛数量减少、变短、脱失,细胞核异染质加深,核固缩变性,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以上病理形态学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提示绒毛的这种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胎盘缺氧 药物引产 引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分析 被引量:59
3
作者 童隆正 王磊 +2 位作者 陈海荣 陈瑞芬 贺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40-242,共3页
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方法 ,分别提取纤维化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CT图像的各种纹理特征 ,如能量、熵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灰度共生矩阵 CT图像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立克 王雯 +2 位作者 陈瑞芬 王民 丁鼎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了解细胞色素p450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并初步分析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给予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或11,12-EET后,大鼠在体心肌...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了解细胞色素p450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并初步分析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给予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或11,12-EET后,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范围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及TEA与glibenclamide对EETs作用的影响。结果: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clotrimazole(0.9mmol/L)和SKF525A(0.54mmol/L)减轻、而外源性11,12-EET加重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范围及心肌超微结构病变;TEA与glibenclamide可拮抗11,12-EET的作用。结论:细胞色素p450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与EETs释放并开通钙敏感性及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及其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5
作者 董小黎 李良 刘国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356-358,共3页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D-二聚体 抗体 诊断 治疗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3
6
作者 曹文军 陈瑞芬 刘国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311-313,共3页
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槲皮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槲皮素组和维拉帕米组。观察槲皮素对各组大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以及ATP酶的影响 ,... 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槲皮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槲皮素组和维拉帕米组。观察槲皮素对各组大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以及ATP酶的影响 ,并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 :槲皮素可显著降低CPK活性 ,升高GSH Px和ATP酶活性。提示 :槲皮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病理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增强心肌的能量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缺血再灌注 保护作用 大鼠 心肌损伤 CPK 电镜观察 能量代谢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曲霉素诱导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曹文军 孙旭明 +3 位作者 张祥宏 严霞 王俊灵 王凤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研究我国肿瘤高发区饮食污染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ST)对人免疫机能的可能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形态学观察及DNA电泳。结果:ST可诱导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凋亡,... 目的:研究我国肿瘤高发区饮食污染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ST)对人免疫机能的可能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形态学观察及DNA电泳。结果:ST可诱导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并且在一定时间(2~48h)及剂量(0125~2.0mg/L)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均发现了凋亡细胞典型的形态学变化,如核染色质凝集边集,凋亡小体形成等;DNA琼脂糖凝胶电泳也出现特征性的DNALadder条带。结论:ST可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恶性肿瘤 杂色曲霉素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非司酮治疗失败异位妊娠患者输卵管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郑萍 李海燕 +3 位作者 刘国贞 陈瑞芬 王小平 李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失败的原因,从受体水平上为临床使用抗孕激素药物治疗异位妊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输卵管妊娠时输卵管的蜕膜反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妊娠部位管壁组织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失败的原因,从受体水平上为临床使用抗孕激素药物治疗异位妊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输卵管妊娠时输卵管的蜕膜反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妊娠部位管壁组织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米非司酮治疗组和手术对照组的蜕膜化反应例数比宫内妊娠组明显减少(P<0.05);米非司酮治疗失败组输卵管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稍弱于手术对照组、宫内妊娠对照组,但三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米非司酮治疗失败组输卵管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弱于手术对照组,宫内妊娠对照组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明显强于手术对照组和米非司酮治疗组,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输卵管组织薄弱,蜕膜反应较少,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率偏低,阳性强度很低,缺乏米非司酮作用的靶组织,故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理论依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异位妊娠 治疗失败 雌孕激素受体 表达的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雌激素受体 患者 宫内妊娠 激素受体表达 蜕膜反应 对照组 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组织 妊娠失败 药物治疗 抗孕激素 临床使用 受体水平 HE染色 镜下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母细胞瘤患儿N-myc基因拷贝数及其临床意义的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马晓莉 宫丽平 +3 位作者 周春菊 张大伟 金眉 王焕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7-1451,共5页
本研究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肿瘤或骨髓组织N-myc基因拷贝数与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肿瘤生物因子水平的关系,探讨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N-myc基因与NB患儿预后的相关性。选择2007年3月1日-2011年1月31日在我院确诊的5... 本研究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肿瘤或骨髓组织N-myc基因拷贝数与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肿瘤生物因子水平的关系,探讨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N-myc基因与NB患儿预后的相关性。选择2007年3月1日-2011年1月31日在我院确诊的58例NB患儿纳入本研究,规范应用BCH-NB-2007方案治疗,随访至2012年1月31日。对NB患儿进行了肿瘤或骨髓组织N-my基因的FISH检测。根据基因拷贝数将患儿分成3组:A组为目标基因拷贝数等于2号染色体拷贝数,即≤2为阴性;B组为拷贝数3-9,为基因获得;C组为拷贝数为2号染色体的5倍或以上,即≥10为基因扩增。结果表明,58例NB患儿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6.5-138个月(中位年龄47.5个月),随访时间11-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1.5个月)。INSSⅠ-Ⅳ期分别为1、5、8和44例。肿瘤原发于中后纵隔25例,腹膜后肾上腺和盆腔区域33例,其中3例伴有后纵隔病变。骨骼转移35例(60.3%)。骨髓转移32例(55%)。病理诊断为节母细胞瘤17例,NB分化型15例,分化差或未分化型7例,15例为NB化疗后改变,其余4例仅做了骨髓活检,均为NB骨髓转移。FISH检测N-myc基因的结果显示:A组11例,B组43例,其中拷贝数3-4者22例;5-9者21例,C组4例。58例患儿N-myc基因拷贝数平均为5.96±7.81,其中28例为化疗前病理标本(未化疗组),平均拷贝数为4.00±1.88,30例为化疗4-5疗程后的病理标本(化疗组),平均拷贝数为7.80±10.46,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64)。N-myc基因与诊断初血清LDH水平明显相关(P<0.01),而与尿VMA、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测定值无明显相关(P=0.47和0.40)。不同临床分期、原发瘤灶部位及病理类型与N-myc基因拷贝数均无明显关系(P值分别为0.46,0.25,0.09)。采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myc基因拷贝数与患儿预后关系密切,基因拷贝数越高预后越差,其中4例N-myc基因扩增患儿预后最差,其次为基因获得的患儿。结论:N-myc基因拷贝数与肿瘤的生长和不良预后有密切的关系,以N-myc基因扩增者预后最差。因此,定量检测N-myc拷贝数,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判定有一定临床价值。此外,肿瘤组织N-myc基因拷贝数与血清LDH水平有相关性,说明该基因的表达与血清LDH水平均可反映NB的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yc基因 神经母细胞瘤 BCH-NB-2007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物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贾旺 于春江 +3 位作者 王凤梅 陈菲 曹文军 陈瑞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16-219,共4页
为研究临床常用的甘露醇和速尿对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因改良Feeney自由落体装置致大鼠创伤性脑水肿 ,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甘露醇、速尿及 2药合用进行治疗。通过对血 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观察、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及光镜、电镜下的病... 为研究临床常用的甘露醇和速尿对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因改良Feeney自由落体装置致大鼠创伤性脑水肿 ,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甘露醇、速尿及 2药合用进行治疗。通过对血 脑脊液屏障通透性的观察、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及光镜、电镜下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判定各治疗组的疗效。结果 :大剂量甘露醇治疗组的脑水肿蓝染面积和脑组织含水量下降最明显 ,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脑组织损伤最轻 ,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 ,其治疗效果反而下降 ;小剂量甘露醇和速尿合用组的脱水作用虽不如大剂量甘露醇组强 ,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 ,其治疗效果并未明显下降。结果提示 :甘露醇对于急性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效果最佳 ,使用甘露醇 5~ 6次后应使用小剂量甘露醇 +速尿治疗 ,单独应用速尿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水肿 治疗 药物疗法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桐油中毒对大鼠肝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文军 宋爱利 +2 位作者 陈瑞芬 刘国贞 王洪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15-318,共4页
模拟人体桐油中毒方式灌喂大鼠,制备大鼠急性桐油中毒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急性桐油中毒对大鼠肝脏的影响。结果显示急性桐油中毒时肝细胞明显受损,出现气球样变和脂肪变性;电镜下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 模拟人体桐油中毒方式灌喂大鼠,制备大鼠急性桐油中毒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急性桐油中毒对大鼠肝脏的影响。结果显示急性桐油中毒时肝细胞明显受损,出现气球样变和脂肪变性;电镜下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并有髓样小体形成。肝脏PAS反应、SDH、Mg2+ATPase、G6Pase和ALP活性显著下降,LDH和ACP活性有增强趋势。结果提示急性桐油中毒通过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以及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而引起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明显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中毒 肝损害 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7black/6小鼠全脑缺血模型的海马区Bcl-2和Bax的表达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海霞 胡应安 +1 位作者 刘丽敏 王蓬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使用 C5 7black/6小鼠制造的全脑缺血模型 ,观察全脑缺血后海马 Bcl-2和 Bax的表达 ,为这种新的模型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双侧颈总动脉夹闭 15 min诱发全脑缺血模型 ,2 4h后取脑组织进行 Bcl-2和 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使用 C5 7black/6小鼠制造的全脑缺血模型 ,观察全脑缺血后海马 Bcl-2和 Bax的表达 ,为这种新的模型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双侧颈总动脉夹闭 15 min诱发全脑缺血模型 ,2 4h后取脑组织进行 Bcl-2和 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缺血组海马 Bax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增多 ,主要分布在 CA1 区 ,胞浆深染 ,假手术组 Bax阳性细胞数目少 ,染色浅。缺血组 CA3区和齿状回 Bcl-2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增多 ,胞浆染色深 ,假手术组 Bcl-2阳性细胞数目少 ,染色浅。C5 7black/6小鼠全脑缺血模型的海马内 Bcl-2和 Bax表达发生改变 ,Bax表达增加在 CA1 区 ,Bcl-2表达增加在 CA3区和齿状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BAX 全脑缺血 海马区 表达 C57black/6小鼠 神经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黄柏的光敏抗癌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廖静 鄂征 +2 位作者 宁涛 聂毓秀 陈玉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153-155,共3页
以 B G C823 人胃癌细胞为实验材料,研究黄柏在480 n m 和650 nm 光照下对癌细胞的光敏作用。结果:黄柏加药照光组对癌细胞生长、癌细胞噻唑蓝代谢活力均有光敏抑制效应。同时,黄柏实验组癌细胞酸性磷酸酶含量明显... 以 B G C823 人胃癌细胞为实验材料,研究黄柏在480 n m 和650 nm 光照下对癌细胞的光敏作用。结果:黄柏加药照光组对癌细胞生长、癌细胞噻唑蓝代谢活力均有光敏抑制效应。同时,黄柏实验组癌细胞酸性磷酸酶含量明显减少( P< 0 .01) ,癌细胞3 H Td R 掺入量显著降低( P< 0 .01) ,100 m L/ L 黄柏对染色体并无光敏致粘连畸变作用,但能延缓 S 期细胞周期过程( P< 0 .01) 。透射电镜发现:10 m L/ L 和100 m L/ L 黄柏使实验组细胞线粒体、内质网广泛肿胀、扩张,细胞核糖体明显减少。提示黄柏对 B G C823 人胃癌细胞的确具有光敏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黄柏 光敏抗癌 细胞学机制 抗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敏 陈瑞芬 +1 位作者 周以键 王兴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43-246,共4页
为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 (NO)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发病中的作用 ,胰胆管内逆行注射 5 %牛磺胆酸钠 ,建立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 ,通过光镜观察胰腺的病理变化 ,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胰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eNOS的表达 ,用Wes... 为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 (NO)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发病中的作用 ,胰胆管内逆行注射 5 %牛磺胆酸钠 ,建立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 ,通过光镜观察胰腺的病理变化 ,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胰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eNOS的表达 ,用Westernblot分析胰腺组织内iNOS的表达。结果 :诱导AHNP后 5min就出现胰腺微血管的病变 ,并伴有腺泡细胞凝固性坏死。随着时间的延长 ,上述病变加重。术后 1 0min ,胰腺间质小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NOS开始显著增高 (P <0 .0 5 ) ,并随着疾病的发展而逐渐增高。术后 5min,胰腺组织内iNOS表达开始增高 (P <0 .0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 N0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一氧化氮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栓剂构建新思路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慧 董小黎 +1 位作者 宋爱利 王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54-355,共2页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链激酶 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垂体和肾上腺内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良 刘国贞 梁月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给药组大鼠腹腔注射优降宁、L色氨酸等促进5HT合成并抑制其降解的药物;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5HT及NE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及其神经纤维在垂体及肾上腺内的分布。结果表明,5HT神经元在不给药组中只... 给药组大鼠腹腔注射优降宁、L色氨酸等促进5HT合成并抑制其降解的药物;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5HT及NE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及其神经纤维在垂体及肾上腺内的分布。结果表明,5HT神经元在不给药组中只出现在脑干,给药后,在丘脑下部亦可染出;NE神经元在膈区、丘脑下部、脑干等处均可染出;垂体中间叶、神经垂体有5HT及NE神经纤维分布;肾上腺内可见大量5HT及NE阳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细胞 神经元 羟色胺 垂体 肾上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瑜 董小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77-280,共4页
关键词 血栓形成 化学损伤法 物理损伤法 血栓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喉癌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乐荣 刘玉琴 +3 位作者 李正江 苏小玲 顾蓓 董继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612-615,共4页
目的建立2种人喉癌细胞系,确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喉癌患者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20代后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图,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细胞分子特征,测定细胞周期和软琼脂集落形... 目的建立2种人喉癌细胞系,确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喉癌患者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20代后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图,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细胞分子特征,测定细胞周期和软琼脂集落形成率。结果建立了2个人喉癌细胞系,分别命名为CCC-HLS和CCC-HLSLN,已传至第25代。CCC-HLS细胞形态以梭形为主;CCC-HLSLN细胞呈多形性,少数细胞有细长的突起,末端有分叉。2种细胞角蛋白(C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2种细胞传代后,2~4d为对数生长期,第7天开始死亡,CCC-HLS细胞倍增时间为33.9h,CCC-HLSLN细胞倍增时间为30h。细胞周期分析表明CCC-HLS细胞Go/G1期为54.7%,G2/M期为5.2%,S期为40.1%。CCC-HLSLN细胞G0/G1期为50.6%,G2/M期为27.4%,S期为22.0%。CCC-HLS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率为1.23%,CCC-HLSLN软琼脂集落形成率为2.58%。结论建立的2种人喉癌细胞系可用于喉癌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癌 喉癌细胞原发灶细胞系 淋巴结转移灶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肾损害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云帆 李海燕 +1 位作者 刘国贞 陈瑞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了解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形成过程中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及其在肾组织内的表达,探讨ET在AHNP肾损害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胰胆管内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Na-Tc),建立大鼠AHNP模型,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用... 目的了解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形成过程中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及其在肾组织内的表达,探讨ET在AHNP肾损害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胰胆管内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Na-Tc),建立大鼠AHNP模型,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定位、半定量检测ET在肾组织中的表达部位和量的变化。结果大鼠胰胆管内注射Na-Tc3h后,血浆ET显著升高(P<0.05),于12h达峰值,持续到24h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肾脏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病变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内ET的表达阳性,而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ET免疫组化染色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ET是AHNP时产生的一种内源性损伤因子,ET在AHNP肾脏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T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可能是AHNP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肾损害 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海燕 陈瑞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81-283,共3页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肝脏损害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