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炎症因子及C反应蛋白的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胡亚芬 华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8-493,共6页
目的探索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将肠道菌群作为暴露因素,糖尿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作为结局因素,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目的探索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将肠道菌群作为暴露因素,糖尿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作为结局因素,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粪球菌、戴阿利斯特杆菌、毛螺菌和吉氏拟杆菌等在糖尿病人群中丰度相对较低,而嗜胆菌和罗姆布茨菌在糖尿病人群中丰度相对较高。戴阿利斯特杆菌与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相关(β=0.797,P=0.036)。C反应蛋白与粪球菌(β=-0.036,P=0.027)、吉氏拟杆菌(β=-0.216,P=0.015)和戴阿利斯特杆菌(β=-0.028,P=0.030)均呈负相关。对于粪球菌和吉氏拟杆菌与糖尿病的关系,C反应蛋白存在中介效应。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C反应蛋白和糖尿病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糖尿病 炎症因子 C-反应蛋白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ves眼病患者托珠单抗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
2
作者 谢荣荣 许心语 +3 位作者 宋智慧 信中 华琳 史婷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0-717,共8页
目的分析托珠单抗(Tocilizumab,TCZ)治疗有效的中重度Graves眼病(Graves’ophthalmopathy,GO)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包括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经过TCZ... 目的分析托珠单抗(Tocilizumab,TCZ)治疗有效的中重度Graves眼病(Graves’ophthalmopathy,GO)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包括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经过TCZ治疗有效的中重度活动期GO患者85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血并检验血常规、生化常规、凝血功能、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浓度,同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合并疾病及合并药物等基本信息,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重度活动期GO患者经过TCZ治疗后,血白细胞绝对值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较治疗前下降,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D-二聚体浓度显著下降,促甲状腺激素浓度较前显著上升,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滴度显著下调,并且治疗前血清TRAB滴度浓度与FIB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TCZ治疗中重度活动期GO患者后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浓度得到改善,且血白细胞、肝肾功能、血脂及凝血功能较前显著变化。该研究结果证实了TCZ对GO眼病的免疫紊乱的治疗作用,同时提示临床诊治中需要关注其相关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托珠单抗 白细胞 凝血功能 甲状腺激素及抗体 肝肾功能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张隽 李杰 +2 位作者 王晶 华琳 张黎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23,共9页
目的分析老年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的EGP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 目的分析老年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的EGP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随访预后。结果共纳入101例EGPA患者,其中老年组42例(41.6%),非老年组59例(58.4%)。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合并高血压病(40.5%vs 16.9%,P=0.008)、血嗜酸性粒细胞>10%(90.5%vs 72.9%,P=0.029)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降低[eGFR<80 mL·min^(-1)·(1.73 m^(2))^(-1)](61.9%vs 16.9%,P<0.001)的患者比例更高,老年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20(10,56.25)mm/h vs 12(5,32.25)mm/h,P=0.028]及肺功能指标残气量/肺总量(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RV/TLC)[(48.84±11.43)%vs(41.92±9.06)%,P=0.009]更高。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心脏受累(73.8%vs 32.2%,P<0.001)、中枢神经系统受累(23.8%vs 5.1%,P=0.006)、周围神经系统病变(83.3%vs 64.4%,P=0.036)、肾脏受累(69.0%vs 47.5%,P=0.031)及五因子评分(five-factor score,FFS)≥2分(61.9%vs 15.3%,P<0.001)的发生率均更高。随访中位时间41(19,59)个月,6例患者死亡,老年组病死率高于非老年组(13.9%vs 1.92%,P=0.032)。结论老年EGPA患者合并高血压病、血嗜酸性粒细胞>10%、eGFR降低、脏器受累及FFS≥2分的患者比例更高,ESR、RV/TLC及病死率更高。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老年EGPA患者疾病特征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老年患者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展中不同细胞亚群的动态轨迹和细胞通讯网络 被引量:1
4
作者 蔡祥 王仁东 +3 位作者 王世佳 任梓齐 于秋红 李冬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目的:探索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轨迹以及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网络,结合GBM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挖掘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标志物,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探索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轨迹以及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网络,结合GBM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挖掘GBM恶性进展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标志物,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方法,构建GBM恶性进展中的细胞亚群图谱,利用Monocle2技术构建GBM恶性进展中肿瘤细胞亚群的动态进展轨迹,基于基因富集分析,挖掘肿瘤细胞亚群随GBM恶性进展中显著变化的基因所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利用CellChat软件识别不同免疫细胞亚群间的复杂通讯网络,通过生存分析识别GBM恶性进展中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风险分子标记物。结果: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识别出6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淋巴细胞、周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胶质瘤细胞、小胶质细胞,单细胞数据集中了27151个细胞,其中包含3881个来源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细胞,10166个来源于新诊断GBM患者的细胞,13104个来源于复发性胶质瘤患者的细胞。胶质瘤细胞亚群逆时序分析提示,胶质瘤细胞亚群在恶性进展中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异质性;免疫细胞亚群的细胞相互作用分析揭示,GBM恶性进展中不同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网络共识别出22条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配体-受体对,涉及12条通路;生存分析识别出8个与GBM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其中SERPINE1、COL6A1、SPP1、LTF、C1S、AEBP1、SAA1L是GBM患者的高风险基因,ABCC8是GBM患者的低风险基因。结论:深入揭示了GBM恶性进展中胶质瘤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以及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通讯模式,对于理解GBM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GBM的精准医疗和治疗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GBM患者更准确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单细胞测序 拟时序分析 细胞相互作用 细胞间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肾受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杰 张隽 +2 位作者 王晶 华琳 张黎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4-500,共7页
目的分析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患者肾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确诊EGP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GPA患者肾受累的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患者肾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确诊EGP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GPA患者肾受累的临床特点,通过慢性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发现EGPA合并肾受累的危险因素。结果104例EGPA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49例,确诊时中位年龄56(46,65)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哮喘,共99例(95.2%)。82例(78.8%)患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超过10%。20例(19.2%)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肾受累患者共59例(56.7%),其中镜下血尿30例(28.8%),蛋白尿11例(10.6%),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eGFR<80 mL/(min·1.73 m 2)]38例(36.5%),慢性肾病[eGFR<60 mL/(min·1.73 m 2)]11例(10.6%)。ANCA阳性组患者中的肾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ANCA阴性组。伴有慢性肾病的EGPA患者中血红蛋白浓度有显著下降(U=212.50,P=0.002),心脏受累发生率显著增加(χ^(2)=5.610,P=0.018)。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及ANCA阳性是EGPA肾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中位时间41(19,59)个月,6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伴有肾受累。结论EGPA患者中肾受累主要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和轻度肌酐清除率下降。慢性肾病患者同时伴有贫血和心脏受累的发生率增高。高龄及ANCA阳性是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肾受累 肾小球滤过率 慢性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