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髓系白血病PDCD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立茹 王敏 +1 位作者 崔建英 周合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PDCD5(programmed cell death 5)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PDCD5在AML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AML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6例初治AML患...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PDCD5(programmed cell death 5)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PDCD5在AML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AML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6例初治AML患者的PDCD5 mRNA水平和胞内蛋白含量,并分析PDCD5 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与临床特征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AML患者的细胞内PDCD5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mRNA水平较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PDCD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的性别、年龄、白细胞数、FAB亚型、髓外浸润情况、WT1基因、NPM1基因突变以及诱导化疗反应均无关(P>0.05),FLT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阳性者较突变阴性者PDCD5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AML患者PDCD5蛋白含量显著升高,但并未能发挥对AML细胞的促凋亡作用。FLT3/ITD突变阳性者PDCD5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D5 急性髓系白血病 实时定量PCR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敏 王立茹 +1 位作者 崔建英 周合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1-856,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例AML患者胞内BCL-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实验(ELISA)检测40例AML患者血清BCL-2含量。结果表明:高白细胞和非高白细胞AML患... 本研究旨在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例AML患者胞内BCL-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实验(ELISA)检测40例AML患者血清BCL-2含量。结果表明:高白细胞和非高白细胞AML患者的血清BCL-2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胞内BCL-2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白细胞、非高白细胞AML患者之间胞内及血清BCL-2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白细胞、非高白细胞AML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胞内和血清BCL-2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过多地产生BCL-2并分泌至血清,此结果可能参与AML的发生,但BCL-2的凋亡抑制作用对高白细胞AML的发病并未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白细胞 急性髓系白血病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勇 陈文明 周合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560-565,共6页
目的总结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常用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0年~2009年193例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 目的总结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常用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0年~2009年193例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193例成人ITP患者中,22.8%的患者发病前有感染病史,79.3%的患者多表现为慢性病程。有出血表现者共167例(86.5%),皮肤淤点、淤斑最多见(77.7%),5例(2.6%)患者发生脑出血死亡。发生出血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较未出血患者更低(P=0.000)。患者中166例(86.0%)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115例(69.3%)出现治疗反应者。发病时血小板低于20×109/L,治疗效果较好(P=0.011);女性患者疗效优于男性(P=0.029);15~40岁较40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有出血情况者较无出血者疗效好(P=0.004);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抗核抗体(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与否和疗效无关。46例(23.8%)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12例(6.2%)为转氨酶升高,12例(6.2%)血糖升高,1例(0.52%)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成人ITP患者慢性过程多见,糖皮质激素仍然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法,患者性别、年龄和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ANA阳性的ITP患者应该长期随访,其有可能转化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表现 治疗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抽吸物成分与再灌注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怀东 曾惠 +2 位作者 骆丽 张立新 郭金成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抽吸物成分进行病理分析,研究不同抽吸物成分与心肌水平再灌注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150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54例。术者根... 目的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抽吸物成分进行病理分析,研究不同抽吸物成分与心肌水平再灌注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150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54例。术者根据术中情况进行血栓抽吸。抽吸物用福尔马林固定后24 h内送病理科,行光学显微镜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血栓组、斑块组、混合组。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中,因病变迂曲钙化抽吸导管不能通过病变处致抽吸失败的4例,抽吸后未见固态物质未送病理检查的15例。资料完整者131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44例。抽吸成功率87.33%。3组患者TMP分级0~2级的发生率:血栓组:43.86%(25/57),斑块组:14.81%(4/27),混合组:17.02%(8/4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抽吸物病理结果为斑块成分是与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关系密切的因素(OR:3.412,P=0.011)。结论 STEMI患者通过抽吸清除斑块成分对改善心肌灌注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无复流 导管 斑块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