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熏洗疗法在中医外科疾病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旭昀 张宏 +1 位作者 孙占学 李曰庆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6-148,共3页
熏洗疗法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该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日渐广泛,就该方法在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男科疾病、皮肤病以及外科其他疾病的应用研究作一概述,认为今后在熏洗疗法的研究上应注重多中心、大样本的... 熏洗疗法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该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日渐广泛,就该方法在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男科疾病、皮肤病以及外科其他疾病的应用研究作一概述,认为今后在熏洗疗法的研究上应注重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理探讨,并加强局部辨证的应用,从而使其得到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洗疗法 外科疾病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男子不育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旭昀 张宏 +2 位作者 孙占学 李蕾 李曰庆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5-977,共3页
男子不育症是目前较为难治的男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日益增高。从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辨证、治疗、实验研究三方面对该病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认为今后男性不育症的研究应注重基础实验研究及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从而为... 男子不育症是目前较为难治的男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日益增高。从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辨证、治疗、实验研究三方面对该病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认为今后男性不育症的研究应注重基础实验研究及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从而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男子不育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化浊颗粒对腺嘌呤饲喂法所致慢性肾衰大鼠血清中Bun,Cre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学文 杨卫彬 荆志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1474-1477,共4页
目的:探讨益肾化浊颗粒对腺嘌呤饲喂法致慢性肾衰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75%腺嘌呤饲喂法复制大鼠慢性肾衰模型,动物随机分成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尿毒清颗粒对照组和益肾化浊颗粒大、中、小剂量组,连续给药3... 目的:探讨益肾化浊颗粒对腺嘌呤饲喂法致慢性肾衰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75%腺嘌呤饲喂法复制大鼠慢性肾衰模型,动物随机分成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尿毒清颗粒对照组和益肾化浊颗粒大、中、小剂量组,连续给药30 d后,计算肾脏指数,ELISA法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ea)含量,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肾脏脏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Bun和Crea含量均显著降低,益肾化浊颗粒大剂量组大鼠肾小管扩张程度较轻(P<0.05)。结论:益肾化浊颗粒可使腺嘌呤饲喂法所致慢性肾衰大鼠血清中Bun、Crea含量下降,改善肾脏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化浊颗粒 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素氮 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伴抑郁症的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臧东静 白洁 徐静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392-394,共3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伴抑郁症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伴抑郁症的R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临床疗效根...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伴抑郁症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伴抑郁症的R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临床疗效根据症状积分、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变化、内镜下疗效比较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积分及抑郁症积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8周后2组总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半年后随访,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伴抑郁症的反流性食管炎见效快,疗效满意,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疗法 抑郁症 中医药疗法 @血府逐瘀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炎性反应的时效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学文 周竞 +3 位作者 彭平 张宏生 李平 荆志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血肿早期周围组织病理形态结构、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机介入针刺对脑出血病理状态下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尾状核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个针刺组。针刺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3 h、9 h、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血肿早期周围组织病理形态结构、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机介入针刺对脑出血病理状态下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尾状核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个针刺组。针刺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3 h、9 h、24 h、48 h开始针刺,每日针刺2次,连续针刺3 d,针刺组与模型组均在造模成功后5 d处死,断头取脑,观察相关指标。结果:针刺能改善脑血肿周围组织病理改变,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炎症反应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这些作用均与介入时机正性相关。结论:针刺能减轻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提示超早期介入能获得更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间黏附分子-1 治疗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