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系统表观遗传学机制的新认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婧宇 杨新春 蔡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0,共3页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除遗传密码序列改变以外的,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的改变。在复杂疾病中,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所调控。本文总结并讨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高血压病、冠状...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除遗传密码序列改变以外的,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的改变。在复杂疾病中,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所调控。本文总结并讨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新春 徐立 +6 位作者 王乐丰 葛永贵 王红石 李惟铭 倪祝华 刘宇 崔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标准将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10例)和非TIMI出血组(140例),分析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达到TIMI出血标准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12.5%vs4.5%,P=0.132)。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仅有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是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OR=1.458)。两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0vs2.7%,P=0.565)。结论在≥65岁的老年AMI患者中,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血小板减少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遗传性长QT综合征KCNQ1和KCNH2基因新突变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文玲 胡大一 +8 位作者 李翠兰 李萍 秦绪光 李运田 李志明 李蕾 董玮 戚豫 王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4-569,共6页
目的 :遗传性长QT综合征 (LQT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脏病。特征性表现为心电图上QTc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dP)导致的晕厥和猝死。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明确遗传性LQTS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包括编... 目的 :遗传性长QT综合征 (LQT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脏病。特征性表现为心电图上QTc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dP)导致的晕厥和猝死。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明确遗传性LQTS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包括编码钠离子通道的基因SCN5A和编码钾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KCNQ1,KC NH2 ,KCNE1,KCNE2 ,和KCNJ2。目前 ,中国人LQTS基因突变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目的是找到中国LQTS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 ,对来自中国 14个省、市、自治区的 31个遗传性LQTS家系筛查了最常见的 2个LQTS致病基因KCNQ1和KCNH2。结果 :发现了 2个KCNQ1新突变 :S5跨膜片段的S2 77L和孔区的G30 6V;3个KCNH2新突变 :跨膜片段S1的L4 13P、跨膜片段S5的L5 5 9H和发生于跨膜片段S3的L5 2 0V。KCNH2L4 13P和L5 5 9H突变患者的ECGT波为双峰 ;KCNQ1S2 77L和G30 6V突变患者的ECGT波高尖。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突变点丰富了LQTS离子通道突变的基因库资料。本研究的中国LQTS患者的突变率KCNQ1(6 .5 % )和KCNH2(1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延长综合征 遗传学 基因突变 钠通道 钾通道 KCNQ1 KCN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酚丁胺试验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下降幅度患者左室收缩及储备功能的评价
4
作者 徐琳 吴雅峰 +3 位作者 胡大一 边红 吴江 朱天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21-22,85,共3页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抬高ST段不同下降幅度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储备功能。材料和方法 :接受直接PTCA的AMI患者共 42例 ,于入院后第 7± 2天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以PTCA前及后 1小时 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抬高ST段不同下降幅度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储备功能。材料和方法 :接受直接PTCA的AMI患者共 42例 ,于入院后第 7± 2天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以PTCA前及后 1小时 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下降幅度分为两组 ,A组 :ST段下降≥ 5 0 %共 2 3例 ,B组 :ST段下降 <5 0 %共 19例。结果 :基础状态 ,左室射血分数A组明显高于B组 (6 2 98% ,5 7 2 1% )。主动脉峰值流速、峰值加速度、血流速度积分、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A组与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用药 10ug/kg·min-1后主动脉峰值加速度、每搏输出量及每搏指数A组明显高于B组 (3 6 2vs 2 45 ;12 7 30vs 10 2 75 ;77 87vs6 0 2 9)。结论 :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 5 0 %组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储备功能明显好于ST段下降幅度 <5 0 %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成形 心电图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影响
5
作者 王明生 胡大一 +4 位作者 贾三庆 杨明 王乐丰 李田昌 杨新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影响以探讨经导管超声溶栓挽救成活心肌的意义.方法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前壁心肌梗死30例,下壁心肌梗死26例).分组:超声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3... 目的 通过研究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影响以探讨经导管超声溶栓挽救成活心肌的意义.方法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前壁心肌梗死30例,下壁心肌梗死26例).分组:超声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3级为溶栓成功组(A组=20例);超声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不到TIMI3级而后行PTCA达TIMI3级为超声溶栓+PTCA组(B组=16例);单行PTCA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3级为PTCA成功组(C组=20例).结果 各组发病到来院时间、来院进手术室时间和进手术室到血管开通时间均无差异.A组和B组所有患者全部达临床再通和冠脉造影再通标准,冠脉造影再通标准与临床再通标准相关性好.C组中90%患者胸痛缓解50%以上,80%患者ST段下降50%以上,100%患者心肌酶峰提前.结论低频高能超声可有效地溶解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挽救成活心肌.但超声溶栓加PTCA可能有更高的血管开通率,可挽救更多的成活心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内超声溶栓 胸痛 心电图 心肌酶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施达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疗效观察
6
作者 张麟 胡大一 +2 位作者 陈瑾 顼志敏 崔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2-2,共1页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雅施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