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失读的认知神经心理康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宋鲁平 郑秀丽 +1 位作者 沈舒 尹文刚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11期888-891,共4页
目的通过评价汉语深层失读患者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的康复效果,考查认知神经心理康复训练的有效性。方法应用纵向对比方法研究了1名深层失读患者的认知神经心理康复的训练效果,并采用横向对比法,通过与3名未采用该技术、自然康复的深层... 目的通过评价汉语深层失读患者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的康复效果,考查认知神经心理康复训练的有效性。方法应用纵向对比方法研究了1名深层失读患者的认知神经心理康复的训练效果,并采用横向对比法,通过与3名未采用该技术、自然康复的深层失读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了认知神经康复训练技术的康复效果。结果进行针对性认知神经心理康复训练的患者训练后阅读成绩提高了65.24%,语义错误和字形错误都有下降。而自然康复的3名患者阅读成绩提高了13.73%~30.47%。结论针对性的认知神经心理康复训练对汉语深层失读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效果,该方法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障碍 认知 康复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Wallerian变性和康复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强 崔利华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36-1038,共3页
累及大脑半球及神经纤维通路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也可发生Wallerian变性,其病理特点与发生在周围神经的Wallerian变性一致。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Wallerian变性程度之间有明确的相关性。本文就脑卒中后Wal-lerian... 累及大脑半球及神经纤维通路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也可发生Wallerian变性,其病理特点与发生在周围神经的Wallerian变性一致。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Wallerian变性程度之间有明确的相关性。本文就脑卒中后Wal-lerian变性的特点及Wallerian变性与运动功能康复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WALLERIAN变性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卒中康复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3
作者 张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449-450,共2页
卒中康复训练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降低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若干年前所认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不可... 卒中康复训练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降低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若干年前所认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不可恢复的宿命论观点,现已逐渐被人们所摒弃。近1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的证据已充分显示了大脑具有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生物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在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雪艳 恽晓平 张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456-460,共5页
目的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在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侧肢体偏瘫的卒中患告20例,应用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方法,评价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双侧肢体的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 目的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在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侧肢体偏瘫的卒中患告20例,应用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方法,评价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双侧肢体的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步频、步速、站立相时间)和髋、膝、踝关节角度参数的变化。结果①20例患者训练前跨步长、步速为(0.51±0.12)m、(0.26±0.17)m/s;训练后为(0.66±0.23)m、(0.33±0.21)m/s,均P<0.05。跨步周期、步频及站立相时间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康复训练前比较,康复训练后患侧肢体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明显减小;踝、髋关节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增大;足尖离地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踝关节伸展角度增加;迈步相膝、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增加;矢状面髋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增大,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减少。健侧肢体康复训练前后,除膝关节迈步相最大屈曲角度增加外(P<0.05),其他关节角度参数变化不明显。结论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有助于定量评价卒中患者的步态特征和康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步态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下肢矫形器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巍 刘冬梅 +4 位作者 杨永德 张琦 芦海涛 纪树荣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1期1066-1067,共2页
目的探讨穿戴长下肢矫形器对重度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特点。方法38例下肢严重瘫痪,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偏瘫患者,分为应用长下肢矫形器加康复训练(矫形器组)和单纯康复训练(对照组)两组。训练前和训练后1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 目的探讨穿戴长下肢矫形器对重度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特点。方法38例下肢严重瘫痪,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偏瘫患者,分为应用长下肢矫形器加康复训练(矫形器组)和单纯康复训练(对照组)两组。训练前和训练后1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运动、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1个月后,两组间除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矫形器组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适宜应用长下肢矫形器的偏瘫患者,应该积极佩戴矫形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长下肢矫形器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资源理论在卒中后失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柳妍 宋鲁平 张通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1期74-78,共5页
传统上一直将失语症仅归因于语言学因素,但是单纯语言学模型并不能解释失语患者的某些表现。因此,研究者开始关注并考察高级认知加工对语言的影响。其中注意资源理论(attention resources theory)用于解释失语中的某些问题,例如注... 传统上一直将失语症仅归因于语言学因素,但是单纯语言学模型并不能解释失语患者的某些表现。因此,研究者开始关注并考察高级认知加工对语言的影响。其中注意资源理论(attention resources theory)用于解释失语中的某些问题,例如注意资源有限或注意分配效率降低会导致语言任务成绩下降。本文综述了应用注意资源理论及双任务实验范式对卒中后失语恶者注意分配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有关注意训练在言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这对制定失语患者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资源理论 双任务实验范式 卒中 失语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煜凡 杜晓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22-926,共5页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CACR)系统因其可重复性、趣味性、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等,成为传统认知康复的补充手段,开始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的康复治疗,但其疗效尚存争议。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及CACR系统...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CACR)系统因其可重复性、趣味性、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等,成为传统认知康复的补充手段,开始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的康复治疗,但其疗效尚存争议。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及CACR系统在PSCI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对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的康复疗效,以为其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障碍 治疗 计算机辅助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杜晓霞 何静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496-500,共5页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进行性的代谢性骨病。如果能够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是可以防治的。但是,由于骨质疏松在发展至骨折之前症状极少,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故疗效往往欠佳。目前,对骨质疏松的...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进行性的代谢性骨病。如果能够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是可以防治的。但是,由于骨质疏松在发展至骨折之前症状极少,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故疗效往往欠佳。目前,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较为困难,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骨质疏松的病因不清,危险因素不详;②尚无简便易行且普遍公认的评价方法;③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骨折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9
作者 崔利华 张通 杨凌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466-470,共5页
目的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 目的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结果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四肢 痉挛 替扎尼定 巴氯芬 乙哌立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左侧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10
作者 陈巍 芦海涛 +2 位作者 张琦 张通 纪树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10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左侧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评测下肢步行能力的预后预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64例卒中导致左侧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个月,治疗前对其采用简易认知功能评定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 目的探讨影响左侧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评测下肢步行能力的预后预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64例卒中导致左侧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个月,治疗前对其采用简易认知功能评定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运动保持困难(Motor Impersistence,MI)、Schenkenberg等分线段量表、Albert划线、字母删除试验等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Berg平衡量表中的独立坐、立位平衡项目、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改良的Barthel指数等量表,对患者肢体功能等进行评分。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治疗前的上述因素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步行能力的恢复程度与训练前的LOTCA的思维运作能力评分及立位平衡能力呈正相关(P<0.01);与运动保持困难量表评分及注意力的障碍程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训练前LOTCA的思维运作能力、立位平衡能力、注意力、运动保持困难量表评分对卒中后左侧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的预后预测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 康复 预后 络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 卒中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BB4A基因突变致非典型伴基底节和小脑萎缩的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一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郄靖媛 王强 宋鲁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09-912,共4页
患者男性,31岁。因双下肢僵直无力、行走不稳20年,为改善运动功能于2018年7月12日入院。患者11岁时(199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渐进性双下肢僵直、无力,行走时双足尖朝内、膝关节内翻,抬腿困难,偶尔发生跌倒,双上肢未见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 患者男性,31岁。因双下肢僵直无力、行走不稳20年,为改善运动功能于2018年7月12日入院。患者11岁时(199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渐进性双下肢僵直、无力,行走时双足尖朝内、膝关节内翻,抬腿困难,偶尔发生跌倒,双上肢未见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脑瘫”。自发病以来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姿势异常十分明显,为改善其运动症状曾于18岁时(2005年)行双足跟腱延长术,术后步态稳定性虽略有改善,但病情仍继续进展尤其是行走不稳;26岁时(2013年)因车祸导致左侧胫骨骨折,行胫骨内固定术;术后2年即患者28岁时(2015年)取出内固定物,其后脱离拐杖不能独立行走,近2年来,逐渐丧失独立行走和站立能力,入院前6个月曾于外院施行冲击波、腊疗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但疗效甚微,肢体功能无明显改善;病程中无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无大小便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 基底神经节 小脑 萎缩 微管蛋白 突变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