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等效剂量的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恢复的差异并探究强直刺激后计数(PTC)与四个成串刺激中首个肌颤搐(T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C组(顺式阿曲库铵组)和R...目的: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等效剂量的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恢复的差异并探究强直刺激后计数(PTC)与四个成串刺激中首个肌颤搐(T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C组(顺式阿曲库铵组)和R组(罗库溴铵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C组采用顺式阿曲库铵2ED95,R组采用罗库溴铵2ED95。记录肌松药起效时间t0(注药毕至T1抑制到0的时间)、t1(注药毕至PTC开始恢复的时间)、t2(注药毕至T1开始恢复的时间)、t3(从PTC开始恢复至T1恢复的时间)及T1恢复前记录到的PTC最大值(PTC at T1)。结果:与罗库溴铵组相比,顺式阿曲库铵组t0、t1、t2均明显延长(P〈0.05);而两组患者b及PTC at T1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经Pearson检验,两组PTC与T1恢复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r=-0.811vs-0.801),回归直线分别为:C组:t2=16.906-1.046PTC,R组:t2=19.068-1.161PTC。结论:与顺式阿曲库铵相比.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及肌松作用开始逆转的时间明显缩短,但PTC一旦开始恢复(肌松作用开始逆转),PTC与T1的间隔时间(两者的恢复速度)无明显差异;PTC与T1恢复时间呈良好相关性。因而可用PTC来预测T1的恢复时间。展开更多
目的为需要进行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模型建立的恒河猴及其它大型实验动物提供一种简捷、迅速、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恒河猴20只,均为雄性,年龄7~9岁,体重7~11 kg,基础麻醉应用0.1 m L/kg氯胺酮及速眠欣的混合液肌内注射,待...目的为需要进行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模型建立的恒河猴及其它大型实验动物提供一种简捷、迅速、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恒河猴20只,均为雄性,年龄7~9岁,体重7~11 kg,基础麻醉应用0.1 m L/kg氯胺酮及速眠欣的混合液肌内注射,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插管(ID:4.5~5.5#)。随后送入介入中心,入室后连接监护并建立静脉通路,完成有创动脉压及导尿管置入等。术中实验动物采用呼吸机控制呼吸,丙泊酚2~4 mg/kg/h持续泵入进行麻醉维持,术中根据动物的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情况变化调整剂量,必要时追加上述氯胺酮与速眠新的混合液,并根据手术的需要调整心率、血压、体温等。溶栓前后行脑MRI造影,造影时停止输注麻醉药物,恢复动物自主呼吸。术中监测实验动物的心率、体温、有创动脉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并于麻醉诱导后和术中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共进行实验20次,均按预计方案实施完成,术中未发生动物躁动、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实验结束停药后,实验动物很快清醒并送回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后续处理。20只恒河猴15只存活24 h以上,5只死于溶栓后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面积较大。结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合并复合麻醉维持为此类比较复杂的介入及MRI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一种安全、实用的麻醉方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等效剂量的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恢复的差异并探究强直刺激后计数(PTC)与四个成串刺激中首个肌颤搐(T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C组(顺式阿曲库铵组)和R组(罗库溴铵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C组采用顺式阿曲库铵2ED95,R组采用罗库溴铵2ED95。记录肌松药起效时间t0(注药毕至T1抑制到0的时间)、t1(注药毕至PTC开始恢复的时间)、t2(注药毕至T1开始恢复的时间)、t3(从PTC开始恢复至T1恢复的时间)及T1恢复前记录到的PTC最大值(PTC at T1)。结果:与罗库溴铵组相比,顺式阿曲库铵组t0、t1、t2均明显延长(P〈0.05);而两组患者b及PTC at T1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经Pearson检验,两组PTC与T1恢复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r=-0.811vs-0.801),回归直线分别为:C组:t2=16.906-1.046PTC,R组:t2=19.068-1.161PTC。结论:与顺式阿曲库铵相比.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及肌松作用开始逆转的时间明显缩短,但PTC一旦开始恢复(肌松作用开始逆转),PTC与T1的间隔时间(两者的恢复速度)无明显差异;PTC与T1恢复时间呈良好相关性。因而可用PTC来预测T1的恢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