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姚东旭 魏立民 李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不同年龄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诱导和维持,观察此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60名ASAⅠ~Ⅲ级、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Ⅰ组(<65岁)和Ⅱ组(≥65岁),每组30例。麻醉诱导,Ⅰ组瑞芬... 目的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不同年龄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诱导和维持,观察此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60名ASAⅠ~Ⅲ级、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Ⅰ组(<65岁)和Ⅱ组(≥65岁),每组30例。麻醉诱导,Ⅰ组瑞芬太尼靶效应室浓度4 ng/ml,Ⅱ组瑞芬太尼靶浓度2.5 ng/ml,2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从2.0μg/ml逐渐升高至意识消失,气管插管后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记录患者诱导和维持阶段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浓度、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苏醒时间。结果Ⅱ组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靶血药浓度明显低于Ⅰ组[(2.5±0.4)μg/ml vs(3.2±0.5)μg/ml,t=5.988,P=0.000],维持过程中Ⅱ组平均丙泊酚靶浓度低于Ⅰ组[(2.1±0.5)μg/ml vs(2.7±0.7)μg/ml,t=3.820,P=0.000],维持过程中Ⅱ组瑞芬太尼靶浓度明显低于Ⅰ组[(0.19±0.06)ng/ml vs(0.32±0.06)ng/ml,t=8.391,P=0.000]。2组诱导后SBP明显下降,气管插管后回升,术中维持稳定。2组DBP、HR的波动无统计学意义。2组血管活性药的应用例数差异无显著性。Ⅱ组麻醉恢复时间长于Ⅰ组(P<0.05)。结论根据监测数据个体化地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能够使行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范围和麻醉深度维持在与中青年近似的水平,但老年患者苏醒时间仍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丙泊酚 老年人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外科手术麻醉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田肇隆 许亚超 王天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26-429,共4页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癫痫年发病率为35~37/10万,现有癫痫患者约为4.89×10^6例,初发年龄〈20岁的患者为70%~74%,其中〈10岁者占37.00%~51.80%;有70%~80%的患者在神经内科医师的监督和指导下接受规范...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癫痫年发病率为35~37/10万,现有癫痫患者约为4.89×10^6例,初发年龄〈20岁的患者为70%~74%,其中〈10岁者占37.00%~51.80%;有70%~80%的患者在神经内科医师的监督和指导下接受规范化药物治疗,其发作可以得到完全控制或显著减少,但也有20%~30%患者虽经多种药物治疗仍不能完全控制癫痫发作,成为难治性癫痫。其中,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可通过不同类型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发作完全消除或症状显著改善,得以恢复工作或学习。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逐年进步与发展,与之相关的麻醉方法亦不断更新。笔者在总结近年有关癫痂外科手术治疗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回顾有关癫痫诊断及手术相关麻醉方面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癫痫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行腹部外科手术麻醉一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贾宾 王天龙 蔡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18-918,共1页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麻醉管理 腹部外科手术 WHIPPLE手术 病理生理改变 脏器功能衰竭 心脏功能异常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麻醉不良事件无责上报资料的分析报告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波 张砡 +2 位作者 冯雪辛 张秀华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6期972-976,共5页
目的对手术麻醉不良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上报的所有《不良事件和患者安全隐患报告》。采用鱼骨图法对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时机、可避免性以及是... 目的对手术麻醉不良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上报的所有《不良事件和患者安全隐患报告》。采用鱼骨图法对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时机、可避免性以及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上报不良事件370例,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43.08%,224/520),其次为系统因素(30.96%,161/520),患者因素占比最低(25.96%,135/520);44例(11.89%,44/370)为急诊手术,37例(10.00%,37/370)发生在夜间,243例(65.68%,243/370)可避免。根据发生时机的不同,不良事件发生率前4位由高至低依次为术中(28.11%,104/370)、麻醉诱导前(17.30%,64/370)、麻醉诱导期间(13.78%,51/370)、手术结束复苏时(12.97%,48/370)。80例(21.62%,80/370)不良事件未对患者造成伤害,262例(70.81%,262/370)造成暂时性轻微伤害,15例(4.05%,15/370)造成永久性伤害,13例(3.51%,13/270)导致患者术中/术后24 h内发生非麻醉相关死亡。与可避免不良事件比较,不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中患者因素占比(60.26%比11.26%,P<0.001)、造成患者术中/术后24 h内发生非麻醉相关死亡的占比(8.66%比0.82%,P<0.001)均增高。结论2010—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多数可避免且对患者仅造成暂时轻微伤害。通过对不良事件进行反馈学习,加强人员培训、优化系统条件,对降低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麻醉 不良事件 无责上报 根源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麻醉在围术期的应用现状
5
作者 纪木火 胡小义 +2 位作者 王天龙 俞卫锋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7-1240,共4页
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PM)是一种基于患者内在的生物学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为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的医学模式[1]。精准麻醉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早期主要涉及麻醉药物遗传学多态性。近年来,精准麻醉在围术期中的应用越... 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PM)是一种基于患者内在的生物学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为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的医学模式[1]。精准麻醉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早期主要涉及麻醉药物遗传学多态性。近年来,精准麻醉在围术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精准术前评估、精准术中给药、监测与管理、精准预测及精准术后治疗等。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精准麻醉在围术期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简述精准麻醉在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为麻醉科医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医学 麻醉科医师 精准麻醉 遗传学多态性 术前评估 人工智能 围术期 麻醉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同麻醉深度条件下等效剂量罗库溴铵与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恢复状况的比较 被引量:17
6
作者 阎雁宏 薛纪秀 +3 位作者 马艳辉 尹橙 刘广宇 王天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556-2558,共3页
目的: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等效剂量的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恢复的差异并探究强直刺激后计数(PTC)与四个成串刺激中首个肌颤搐(T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C组(顺式阿曲库铵组)和R... 目的: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等效剂量的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恢复的差异并探究强直刺激后计数(PTC)与四个成串刺激中首个肌颤搐(T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C组(顺式阿曲库铵组)和R组(罗库溴铵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C组采用顺式阿曲库铵2ED95,R组采用罗库溴铵2ED95。记录肌松药起效时间t0(注药毕至T1抑制到0的时间)、t1(注药毕至PTC开始恢复的时间)、t2(注药毕至T1开始恢复的时间)、t3(从PTC开始恢复至T1恢复的时间)及T1恢复前记录到的PTC最大值(PTC at T1)。结果:与罗库溴铵组相比,顺式阿曲库铵组t0、t1、t2均明显延长(P〈0.05);而两组患者b及PTC at T1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经Pearson检验,两组PTC与T1恢复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r=-0.811vs-0.801),回归直线分别为:C组:t2=16.906-1.046PTC,R组:t2=19.068-1.161PTC。结论:与顺式阿曲库铵相比.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及肌松作用开始逆转的时间明显缩短,但PTC一旦开始恢复(肌松作用开始逆转),PTC与T1的间隔时间(两者的恢复速度)无明显差异;PTC与T1恢复时间呈良好相关性。因而可用PTC来预测T1的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库溴铵 顺式阿曲库铵 强直刺激后计数 TOF中首个肌颤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麻醉下静脉注射多巴胺对脑电监测指标及镇静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薛纪秀 徐国勋 +4 位作者 刘清海 王克杰 王天龙 李冰 杨利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下静脉注射多巴胺对脑电监测指标[双频谱指数(BIS)、熵指数]及镇静评分(OAA/S)的影响。方法选择9例ASAⅠ-Ⅱ级全麻下手术患者,给予丙泊酚镇静麻醉,当OAA/S=2时,维持此时血浆/效应室浓度(Cp/Ce)不变,静脉单次注射多巴...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下静脉注射多巴胺对脑电监测指标[双频谱指数(BIS)、熵指数]及镇静评分(OAA/S)的影响。方法选择9例ASAⅠ-Ⅱ级全麻下手术患者,给予丙泊酚镇静麻醉,当OAA/S=2时,维持此时血浆/效应室浓度(Cp/Ce)不变,静脉单次注射多巴胺3~5mg,记录注射前1min、注射后第1~5min内BIS、熵指数[反应熵(RE)和状态熵(SE)]、OAA/S评分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OAA/S=2时的Cp/Ce为1.71±0.42;静脉注射多巴胺后,5例BIS显著升高,4例BIS>70,增高值主要集中在第3、4min内;9例熵指数自第2min起呈上升趋势,6例与注射前比较明显增加,并且RE、SE差值增加;BIS及熵指数的增高迟于MAP的增高;5例OAA/S评分≥4。结论丙泊酚镇静麻醉下,OAA/S=2时静脉注射多巴胺可出现BIS、熵指数及镇静评分增加现象,具有唤醒作用;熵指数在反映多巴胺唤醒效应时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麻醉 多巴胺 双频谱指数 镇静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仿真生理驱动模拟系统在麻醉管理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清海 王天龙 +3 位作者 薛纪秀 徐国勋 李燕虹 叶伟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高仿真生理驱动模拟系统(HPS)在麻醉管理培训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美国METI公司HPS,自主设计高级生理驱动程序12项,分别模拟12类危重病人的麻醉情景,针对中高级职称麻醉医师进行危重病人麻醉管理综合模拟训练。培... 目的探讨高仿真生理驱动模拟系统(HPS)在麻醉管理培训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美国METI公司HPS,自主设计高级生理驱动程序12项,分别模拟12类危重病人的麻醉情景,针对中高级职称麻醉医师进行危重病人麻醉管理综合模拟训练。培训形式为"简短授课+单项训练+HPS综合训练+录像反馈总结"。培训对象16人,其中中级职称12人,高级职称4人。建立危重病人高仿真模拟培训评价量表,分析HPS培训的应用意义。结果高仿真模拟危重病人麻醉培训与临床相似性评分(8.8±0.7)分,对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必要性评分(9.3±0.6)分,与单一理论授课相比获益性评分(9.6±0.6)分,在麻醉教学领域的作用评分(9.2±0.7)分。该项目主要问题有:高仿真模拟危重病人的训练时间短,与真实的临床病例仍有差距。结论 HPS可以有效构建临床麻醉中的多种危重情景,能有效地训练麻醉医师临床应急能力及危重病人的麻醉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模拟教学 高仿真生理驱动模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脊髓损伤合并严重低钠血症患者的麻醉管理一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洁 马艳辉 +3 位作者 姚东旭 徐娜 贾宾 王天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32-832,共1页
患者,女,63岁,155 cm,65 kg,ASAⅡ级。因"肩背痛7 d、四肢活动障碍9 h"入院。既往体健,否认手术及外伤史。查体:BP 140/80 mmH g,HR 72次/分,RR 19次/分,体温37℃。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对称;Babinski征阳性,Kerni... 患者,女,63岁,155 cm,65 kg,ASAⅡ级。因"肩背痛7 d、四肢活动障碍9 h"入院。既往体健,否认手术及外伤史。查体:BP 140/80 mmH g,HR 72次/分,RR 19次/分,体温37℃。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对称;Babinski征阳性,Kernig征阴性,Brudzinski征阴性。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血常规:RBC 3.85×1012/L,WBC 13.61×109/L,PLT 200×109/L,Hb 11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肌力 腹壁反射 麻醉管理 腱反射对称 肱三头肌 肩背痛 急性脊髓损伤 肱二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肖玮 王天龙 +1 位作者 赵磊 张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53-457,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状况及年龄等因素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127例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患者麻醉镇痛(芬太尼联合昂丹司琼静脉持续镇痛)过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和静脉镇痛是否影响患者下床活动等标准,...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状况及年龄等因素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127例颅内肿瘤切除术后患者麻醉镇痛(芬太尼联合昂丹司琼静脉持续镇痛)过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和静脉镇痛是否影响患者下床活动等标准,评价手术前和手术后24 h、48 h之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以及手术后24和48 h疼痛程度、精神状态、活动状态和术后不良反应(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排气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不同年龄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呼吸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仍在正常值范围。术后总体镇痛优良率为84.25%(107/127)。不同年龄组同一测量时间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组手术后48 h VAS评分均低于24 h时(均P=0.000)。术后总体呕吐发生率为29.13%(37/127),尿潴留发生率为14.96%(19/127),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因素分析,性别与手术后呕吐有关(P=0.022),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年龄与手术后精神状态、活动状态呈正相关(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昂丹司琼持续静脉镇痛仍可为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性别可能为术后发生恶心、呕吐高危因素,而手术后精神状态和活动状态主要与患者年龄、ASA分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和镇痛 芬太尼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中枕部与额部脑电双频指数相关性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国勋 薛纪秀 +3 位作者 刘清海 赵国光 王克杰 魏立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6,共2页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手术中枕部与额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方法神经外科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10例,在同侧枕部和额部分别放置电极,取诱导前10min(T1)、切皮前10min(T2)、切皮后10min(T3)、切开硬膜后10min(T4),切开硬膜后30~90min(...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手术中枕部与额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方法神经外科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10例,在同侧枕部和额部分别放置电极,取诱导前10min(T1)、切皮前10min(T2)、切皮后10min(T3)、切开硬膜后10min(T4),切开硬膜后30~90min(T5)各时段BIS值进行分析。结果枕部BIS值T1时明显低于额部(P<0.01),T2~T5时明显高于额部(P<0.01)。麻醉前后枕部与额部BIS值具有正相关性(r2=0.954;P=0.000)。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麻醉前后枕部与额部BIS值有明显差异,但同时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神经外科 临床研究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老年医学应成为老年麻醉学的努力方向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天龙 张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9-630,共2页
中国老龄化速度十分迅速,至2017年底,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1%,老年人群手术总数量已经达到1.58亿。伴随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挑战十分严峻,具有手术适应证的老年人群也迅速攀升[1]。但可手术率由于麻醉因素而受到限制,管理... 中国老龄化速度十分迅速,至2017年底,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1%,老年人群手术总数量已经达到1.58亿。伴随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挑战十分严峻,具有手术适应证的老年人群也迅速攀升[1]。但可手术率由于麻醉因素而受到限制,管理不当造成较高的麻醉相关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学 老年医学 围术期 术后严重并发症 手术适应证 老年人群 老年人口 麻醉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麻醉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京生 田肇隆 +4 位作者 葛明非 刘清海 马凯 魏立民 王克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29-430,共2页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麻醉状态 小儿脑瘫 CEREBRAL 肌肉收缩反应 治疗效果 痉挛性脑瘫 肌肉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肇隆 孙立智 +5 位作者 魏立民 马挺 蔡兵 韩雷 梁海燕 王克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10-113,共4页
目的 研究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Ⅰ-Ⅲ级的498例脑血管病手术患者,将气管内插管全麻的453例分为四组。A组: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140例;B组:脑血管畸形(AVM)100例;... 目的 研究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为Ⅰ-Ⅲ级的498例脑血管病手术患者,将气管内插管全麻的453例分为四组。A组: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140例;B组:脑血管畸形(AVM)100例;C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20例;D组:脑梗塞、脑血管狭窄、脑缺血9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静脉加吸入复合全身麻醉(咪哒唑仑+普鲁泊福+异氟烷+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和其他麻醉,同时应用控制性降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压宁定用量及给药前,手术开始、术中30min、60min、手术结束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453例患者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与给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是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脑血管畸形患者年龄为(30±14)岁,比其他各组患者年轻(P<0.01)。 结论 气管内插管静脉十吸入复合全麻安全、可控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神经介入治疗 麻醉 脑血管造影术 支架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萍 赵磊 +3 位作者 王天龙 安奕 李丽霞 李中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后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可引起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障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1]。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最为... 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后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可引起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障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1]。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最为常用的药物,长期服用药物有效,但近期症状无法控制或出现严重的多巴胺诱发的运动并发症[2],调整药物亦无法改善者,可接受治疗性外科手术。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eep brain stimulator,DBS)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DBS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植入电极,第二阶段埋置脉冲发生器。帕金森病患者术前用药、术中体位摆放及血压管理、术后恢复均较特殊,且接受DBS手术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合并症较多,这些因素都对围术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迟缓 血压管理 运动症状 肌强直 术前用药 阿尔茨海默病 植入电极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前多普勒超声监测技术应用于坐位神经外科手术静脉空气栓塞的监测和处理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挺 蔡兵 +3 位作者 徐娜 贾宾 魏立民 王克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10-711,共2页
目的总结胸前多普勒超声在坐位神经外科手术中静脉空气栓塞监测的应用情况,评价胸前多普勒超声监测的作用和意义。方法39例ASAⅠ或Ⅱ级的患者,全身麻醉下行坐位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固定后胸骨右缘或左缘3~6肋之间放置胸前多普勒超声... 目的总结胸前多普勒超声在坐位神经外科手术中静脉空气栓塞监测的应用情况,评价胸前多普勒超声监测的作用和意义。方法39例ASAⅠ或Ⅱ级的患者,全身麻醉下行坐位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固定后胸骨右缘或左缘3~6肋之间放置胸前多普勒超声,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连续监测,记录术中胸前多普勒超声出现气栓信号的病例数和抽吸到气体的病例数,抽吸到的气体量,PETCO2下降的发生例数。结果39例手术患者巾26例探及气栓信号,发牛率66.7%,其中有24例抽吸到了气栓,抽吸到气栓总容积量为0.5~210ml;9例PETCO2下降超过5mmHg,4例下降超过10mmHg。结论坐位神经外科手术中胸前多普勒超声监测静脉空气栓塞高度敏感,可指导静脉空气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前多普勒超声 静脉空气栓塞 坐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麻醉处理一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前 王天龙 +1 位作者 薛纪秀 思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36-936,共1页
患者,女,40岁,体重87kg。因进行性走路不稳6个月,口齿不清1个半月入院。查体:BP100/60mmHg,HR70次/分,意识清楚,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等圆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左水平细小震颤,颅神经检查(-)。
关键词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麻醉处理 乳腺癌 走路不稳 口齿不清 意识清楚 构音障碍 对光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超声雾化气道表面麻醉无肌松插管瑞芬太尼半数有效浓度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雁华 王天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5-327,共3页
目的确定经超声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气道表面麻醉无肌松条件下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Ce50)。方法择期乳腺癌全麻女性患者32例,年龄24~59岁。2%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后,丙泊酚2~3mg/kg分次推注继以6~8m... 目的确定经超声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气道表面麻醉无肌松条件下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Ce50)。方法择期乳腺癌全麻女性患者32例,年龄24~59岁。2%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后,丙泊酚2~3mg/kg分次推注继以6~8mg·kg-1·h-1恒速泵注,维持BIS40~60。使用Dixon序贯法确定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初始靶浓度3.5ng/ml,平衡10min后行气管插管,靶浓度梯度0.5ng/ml。采用概率回归分析法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插管反应的Ce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有1例患者因严重心动过缓而排除。瑞芬太尼抑制插管反应的Ce50为3.48ng/ml,95%CI为2.22~4.97ng/ml。结论利多卡因超声雾化气道表面麻醉无肌松插管TCI瑞芬太尼Ce50为3.48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雾化吸入 气道表面麻醉 利多卡因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半数有效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猴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建模中麻醉方案的选择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肇隆 马艳辉 +2 位作者 李丽 王天龙 周凌雪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55,62,共4页
目的为需要进行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模型建立的恒河猴及其它大型实验动物提供一种简捷、迅速、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恒河猴20只,均为雄性,年龄7~9岁,体重7~11 kg,基础麻醉应用0.1 m L/kg氯胺酮及速眠欣的混合液肌内注射,待... 目的为需要进行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模型建立的恒河猴及其它大型实验动物提供一种简捷、迅速、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恒河猴20只,均为雄性,年龄7~9岁,体重7~11 kg,基础麻醉应用0.1 m L/kg氯胺酮及速眠欣的混合液肌内注射,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插管(ID:4.5~5.5#)。随后送入介入中心,入室后连接监护并建立静脉通路,完成有创动脉压及导尿管置入等。术中实验动物采用呼吸机控制呼吸,丙泊酚2~4 mg/kg/h持续泵入进行麻醉维持,术中根据动物的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情况变化调整剂量,必要时追加上述氯胺酮与速眠新的混合液,并根据手术的需要调整心率、血压、体温等。溶栓前后行脑MRI造影,造影时停止输注麻醉药物,恢复动物自主呼吸。术中监测实验动物的心率、体温、有创动脉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并于麻醉诱导后和术中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共进行实验20次,均按预计方案实施完成,术中未发生动物躁动、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实验结束停药后,实验动物很快清醒并送回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后续处理。20只恒河猴15只存活24 h以上,5只死于溶栓后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面积较大。结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合并复合麻醉维持为此类比较复杂的介入及MRI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一种安全、实用的麻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大脑中动脉栓塞 溶栓 气管插管 全凭静脉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瘤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肇隆 肖鸿瑞 +1 位作者 张建华 唐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7-37,共1页
脑膜瘤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田肇隆1肖鸿瑞1张建华1唐春2脑膜瘤为好发的颅内良性肿瘤,血供丰富手术出血多且凶猛为其特点。现将有关麻醉处理和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50例脑膜瘤中发病于前、中颅凹包括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 脑膜瘤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田肇隆1肖鸿瑞1张建华1唐春2脑膜瘤为好发的颅内良性肿瘤,血供丰富手术出血多且凶猛为其特点。现将有关麻醉处理和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50例脑膜瘤中发病于前、中颅凹包括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蝶骨嵴、鞍结节及嗅沟等部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外科手术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