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冉 杜巨豹 +4 位作者 曹光磊 李征 李子怡 葛亚丽 钱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研究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的疼痛、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度、肌力等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接受TKA的180例患者的随访数据,收集年龄、性别、... 目的研究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的疼痛、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度、肌力等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接受TKA的180例患者的随访数据,收集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门诊随访时间及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KS)和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并重点关注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屈曲畸形、疼痛、僵硬、功能活动困难程度等子项目。结果共42例患者完成了术后3个月的随访,22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HSS-KS、WOMAC评分在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内HSS-KS评分逐步提高(P<0.05),WOMAC评分逐步降低(P<0.05)。其中,HSS-KS评分中的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伸膝肌力评分在术后减少(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个3月逐步恢复(P<0.05);屈曲畸形评分在术后提高(P<0.05),术后1个月下降(P<0.05),术后3个月有提高趋势(P>0.05)。WOMAC评分中的疼痛评分在术后3个月内持续下降(P<0.05);僵硬评分在术后无改善(P>0.05),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善(P>0.05);功能活动困难程度在术后增加(P<0.05),之后持续降低(P<0.05)。以上指标在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KA后3个月内的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术后6个月时,功能仍维持在术后3个月水平。其中屈曲畸形评分在术后1个月有下降趋势,经及时加强康复指导后可再次改善,在术后康复中须给予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骨科康复一体化 运动 疼痛 屈曲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腰椎术后患者早期“站立位”功能锻炼方法的研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丽丽 高丽 +4 位作者 穆红 张红 李俊 徐耀峥 石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7-471,共5页
目的: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研制老年腰椎术后患者早期“站立位”功能锻炼方法,为临床功能锻炼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制定老年腰椎术后患者早期“站立位”功能锻炼方法初稿,通过专家会议、专家函询确定最终功能锻炼方法。结果:参与会... 目的: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研制老年腰椎术后患者早期“站立位”功能锻炼方法,为临床功能锻炼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制定老年腰椎术后患者早期“站立位”功能锻炼方法初稿,通过专家会议、专家函询确定最终功能锻炼方法。结果:参与会议专家共5名,权威系数为0.915。参与函询专家共10名,权威系数为0.950。条目的重要性评分为4.51~4.92分,变异系数为0.06~0.15。最终构建的功能锻炼方法包括5个一级条目、20个二级条目。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老年腰椎术后患者早期“站立位”功能锻炼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安全性,可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腰椎手术 早期 站立位 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回授法的专科视频教育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延续护理的应用 被引量:36
3
作者 穆红 安帅 +2 位作者 李俊 王丽丽 贺红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6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回授法的视频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及髋关节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护理,干预组开展基于回授法的专... 目的探讨基于回授法的视频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及髋关节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和随访护理,干预组开展基于回授法的专科视频教育。比较两组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组出院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基于回授法的专科视频教育能有效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的髋关节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回授法 视频 老年患者 功能锻炼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新玉 安帅 +1 位作者 黄江 刘利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8-1202,共5页
目的调查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2015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治疗的一侧髋部(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285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 目的调查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2015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治疗的一侧髋部(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285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居住地、收入水平、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模式),住院相关资料[包括住院天数、术前合并内科疾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清蛋白水平、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长、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住院期间肺部感染情况],计算体质指数(BMI)。于术后1年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复查或社区协助访视收集术后亲属照护情况、抗骨质疏松治疗、康复训练情况,对于死亡者记录其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收入水平、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模式、术前合并内科疾病的数量、合并冠心病情况、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清蛋白水平、术前ASA分级、住院期间肺部感染情况、有无亲属照护、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康复训练情况的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亲属照护、术后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无亲属照护、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骨折 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rden氏法与Harriso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的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50
5
作者 万超 沈惠良 刘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比较Borden氏法与Harriso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的一致性。方法: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颈椎X线片检查者中,筛选出近6个月内无颈肩部疼痛、X线片显示颈椎结构清晰完整且无颈椎骨折、感染、肿瘤、畸形、脱位等异常者... 目的:比较Borden氏法与Harriso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的一致性。方法: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颈椎X线片检查者中,筛选出近6个月内无颈肩部疼痛、X线片显示颈椎结构清晰完整且无颈椎骨折、感染、肿瘤、畸形、脱位等异常者205例,男93例,女112例,年龄15~79岁,平均38.3岁。在侧位X线片上分别用Borden氏法、Harriso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每种方法测量均由2位骨科医师分别进行,每位医师重复测量3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Borden氏法所测量的颈椎曲度深度值以相对值(颈椎曲度深度实测值/C4椎体矢状位前后径实测值)表示。对同一测量方法 2位医师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了解不同测量人员在使用同一方法测量时所得数据的一致性,从而比较两种方法重复测量的一致性。结果:2位医师用Harrison氏法测得的颈椎曲度分别为33.0°±11.5°、34.8°±11.7°,两组数据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位医师用Borden氏法测得的颈椎曲度分别为0.79±0.27、0.77±0.27,两组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的一致性较Harrison氏法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曲度 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原因 被引量:12
6
作者 武京伟 沈惠良 +1 位作者 刘利民 高志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3-685,共3页
目的:分析应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的117例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回顾,术后4周内出现内固定失效8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7例患者,共... 目的:分析应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的117例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回顾,术后4周内出现内固定失效8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7例患者,共有8例发生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占全部治疗病例的6.83%。8例患者平均年龄72.4岁,右侧3例,左侧5例;Neer分型2部分骨折3例,3部分骨折5例;内固定完全失效3例,部分失效5例;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7例发生于术后2~4周。完全失效的3例全部进行了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其余5例部分失效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最终畸形愈合。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与术中复位不良、内侧支撑不良、内固定自身缺陷、骨质疏松及术后康复措施不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30
7
作者 张庆明 雍宜民 沈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分析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远期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10年以上行椎板切除术的病人102例。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术后改善率,对术前下肢痛时间、年龄、是否合并间盘突出、椎板切除个数、术前JOA评分、患者职业等进... 目的:分析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远期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10年以上行椎板切除术的病人102例。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术后改善率,对术前下肢痛时间、年龄、是否合并间盘突出、椎板切除个数、术前JOA评分、患者职业等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0年优良率73.52%。改善率与术前腰腿痛持续时间及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有显著性相关,年龄、椎板切除个数、术前JOA评分、患者职业等与改善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式,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较好的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术 腰椎 椎管狭窄症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10
8
作者 沈惠良 曹立 +1 位作者 张庆明 宋红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61-764,共4页
目的:评价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接受该术式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表现、JOA评分、MRI影像变化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进行... 目的:评价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接受该术式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表现、JOA评分、MRI影像变化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获得1年以上随访者2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9.2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时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8%、66%;1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结论: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可缩短治疗周期,相对节省治疗费用,同时解除了硬膜囊前、后方的压迫,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 减压 一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测量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指标探讨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庆明 沈惠良 雍宜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探讨能够客观反映腰椎管狭窄程度的CT测量指标。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及44例无腰椎管狭窄症患者(B组)的CT片进行测量,包括L4~L5椎体、椎管、硬膜囊的横截面积,侧隐窝角... 目的:探讨能够客观反映腰椎管狭窄程度的CT测量指标。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及44例无腰椎管狭窄症患者(B组)的CT片进行测量,包括L4~L5椎体、椎管、硬膜囊的横截面积,侧隐窝角度,侧隐窝矢径,椎体横、矢径,椎管横、矢径。对两组患者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A组测量结果与JOA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最能客观反映腰椎管狭窄程度的CT测量指标,并计算其单侧90%可信区间,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应用此标准对2001年3月~2003年2月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6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CT片进行回顾性测量分析,评价测量结果相对于拟定标准的符合率。结果:A组的侧隐窝角(L4为18.02°±7.94°,L5为16.88°±4.97°)明显小于B组(L4为40.78°±9.59°L5为33.76°±9-21°)(P〈0.05);A组的椎管面积,椎体面积(L4为0.11±0.03,L5为0.13±0.03)明显小于B组(L4为0.15±0.02,L5为0.15±0.03)(P〈0.05);A组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为0.82±0.04,L5为0.83±0.06)明显大于B组(L4为0.71±0.04,L5为0.70±0.12)(P〈0.05)。此三项指标与JOA评分相关性较强,其90%可信区间为:侧隐窝角L4小于25°、L5小于23°,椎管面积,椎体面积L4小于0.10、L5小于0.09,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大于0.85、L5大于0.86。回顾性测量结果示60例患者通过术前CT测量可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符合率为91%。结论:椎管面积,椎体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侧隐窝角度与JOA评分有较高相关性;其单侧90%可信区间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CT测量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诊断: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MEDIC和3D SPACE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腰骶丛神经根的一致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峥 孔超 +4 位作者 鲁世保 陈海 笪宇威 张苗 卢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目的验证三维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three dimensional multi-echo data imagine combination with selective water excitation,3D MEDIC WE)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three dimensional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 目的验证三维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three dimensional multi-echo data imagine combination with selective water excitation,3D MEDIC WE)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three dimensional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 SPACE STIR)序列在腰骶丛神经根成像中的可行性和重复性。方法将55例受试者分为腰椎无异常表现的正常对照组(20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组(20例)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症(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组(15例),分别应用两种腰骶丛神经根成像,评价图像质量参数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和对比度(contrast ratio,CR),并验证正常对照组、CIDP组和LDH组测量神经根直径的一致性。结果两序列测得神经根直径的一致性较高(正常组r=0.95,CIDP组r=0.99,LDH组r=0.97,P<0.001),图像质量评价指标显示,3D SPACE STIR序列在SNR、CNR和CR三项指标中占优,3D MEDIC WE定性评估图像质量评分较高。两序列均能清晰显示正常腰骶丛神经根、病变所致的弥漫性形态增粗神经根以及间盘突出受挤压变形的神经根。结论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序列可应用于腰骶丛神经根成像,两序列对正常和异常形态、走行的神经根评估具备很高的可行性和重复性。综合考量临床图像的定性、定量评价,可择优选择恰当的序列为腰骶丛神经根成像提供影像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MEDIC WE 3D SPACE STIR 腰骶丛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沈煜 沈惠良 方秀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的关系。方法:选择196例年龄大于65岁的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术患者(男性64例,女性13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年龄、...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的关系。方法:选择196例年龄大于65岁的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术患者(男性64例,女性13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并发疾病、美国麻醉学会(ASA)术前身体状况分级和淋巴细胞数量与术后随访1年期间死亡率的关系。结果:13例患者死于术后和随访1年期间,其中1例患者死于住院期间,其余12例患者死于随访期间;术后3个月患者生存率为99.5%,术后6个月生存率为96.9%,术后1年生存率为94.8%;12例死亡患者ASA评分为Ⅲ级或Ⅳ级(8例为ASAⅢ级,4例为ASAⅣ级),11例患者血清白蛋白<35g.L-1,12例患者血清淋巴细胞数量<1 500mL-1。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数量AS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5d内手术者与5d后手术者死亡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清淋巴细胞数量、并存2种以上疾病、血清白蛋白<35g.L-1、血红蛋白<10g.L-1和ASA术前身体状况Ⅲ级或Ⅳ级是老年股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和随访1年期间发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和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长短与术后及随访1年期间死亡发生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血清白蛋白 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骨髓干细胞的多孔人工骨在猴脊柱后外侧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居勇 沈惠良 +2 位作者 折井久彌 张庆明 四宫谦一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32-435,F0003,共5页
目的使用种植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孔人工骨应用于动物的脊柱后外侧融合手术,评估组织工程骨能否替代自体骨的使用。方法 6只食蟹猴行双侧L4-5脊柱融合手术。分为3组,分别移植种植细胞的β-磷酸三钙(β-TCP)、自体骨和单纯β-TCP。手... 目的使用种植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孔人工骨应用于动物的脊柱后外侧融合手术,评估组织工程骨能否替代自体骨的使用。方法 6只食蟹猴行双侧L4-5脊柱融合手术。分为3组,分别移植种植细胞的β-磷酸三钙(β-TCP)、自体骨和单纯β-TCP。手术后12周处死。采用手法触压检查、微CT和外周定量CT(pQCT)以及组织学方法进行评估。结果手触检查显示,4例中有3例移植组织工程骨和自体骨形成硬性融合,而移植单纯β-TCP组均无硬性融合形成。组织学分析显示,移植组织工程骨组存在大量骨形成。pQCT显示,组织工程骨新骨形成增加了骨密度。结论组织工程骨可以用于替代自体骨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外侧融合术 Β-磷酸三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孟海 杨雍 +17 位作者 孙天胜 伍骥 李中实 阮狄克 王炳强 孙常太 洪毅 李淳德 李放 杜俊杰 刘波 海涌 李利 丁立祥 刘宝戈 鲁世保 唐家广 藏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4,共6页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钉棒系统 腰椎不稳 腰椎后路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细胞增生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冯明利 雍宜民 +1 位作者 沈惠良 胡怀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44-247,共4页
将经消化后的新西兰幼兔软骨细胞接种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或缺乏bFGF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观察bFGF对软骨细胞的增生作用及其最佳质量浓度 ,并测取软骨细胞对3 H 胸腺嘧啶的摄取量。发现bFGF可促进软骨细胞数目增多 ,... 将经消化后的新西兰幼兔软骨细胞接种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或缺乏bFGF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观察bFGF对软骨细胞的增生作用及其最佳质量浓度 ,并测取软骨细胞对3 H 胸腺嘧啶的摄取量。发现bFGF可促进软骨细胞数目增多 ,促进软骨细胞增生的最佳质量浓度为 1 0~ 1 5 μg/L ;培养基中含有bFGF和缺乏bFGF生长的软骨细胞对3 H 胸腺嘧啶摄取量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提示 :bFGF可促进兔关节软骨细胞增生 ,其促细胞增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同bFGF质量浓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增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细胞的胶原合成和稳定细胞表型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明利 雍宜民 +1 位作者 沈惠良 胡怀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55-58,共4页
为探寻软骨损伤修复的理论依据 ,取新西兰幼兔关节软骨组织 ,经消化后将软骨细胞分别接种在含有bFGF和缺乏bFGF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测软骨细胞对 [3H] 脯氨酸的摄取量 ,观察载玻片上单层细胞经Vangieson染色后的胶原形态和电镜下胶原... 为探寻软骨损伤修复的理论依据 ,取新西兰幼兔关节软骨组织 ,经消化后将软骨细胞分别接种在含有bFGF和缺乏bFGF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测软骨细胞对 [3H] 脯氨酸的摄取量 ,观察载玻片上单层细胞经Vangieson染色后的胶原形态和电镜下胶原的形态 ,观察在细胞汇合生长情况下 ,bFGF对软骨细胞表型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含有bFGF和缺乏bFGF培养基中生长的软骨细胞对 [3H] 脯氨酸的摄取量的对数值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电镜下可见加入bFGF培养出的软骨细胞分泌的胶原比未加bFGF培养出的软骨细胞分泌的胶原排列有序 ;加入bFGF后汇合生长的细胞表型无变化 ,而缺乏bFGF软骨细胞发生成纤维细胞样变。提示 :bFGF可促进软骨细胞合成胶原 ,对维持汇合生长的软骨细胞正常表型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胶原 细胞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 被引量:17
16
作者 魏霞 沈惠良 +1 位作者 刘利民 穆红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2期38-39,共2页
对16例骨盆骨折患者行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术。结果 16例手术顺利,术后并发针道感染3例,给予针道护理及抗感染治疗后均治愈,患者平均住院21.0d出院。随访18个月,12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感骶髂关节不适或疼痛,1例出现男性性功能不... 对16例骨盆骨折患者行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术。结果 16例手术顺利,术后并发针道感染3例,给予针道护理及抗感染治疗后均治愈,患者平均住院21.0d出院。随访18个月,12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感骶髂关节不适或疼痛,1例出现男性性功能不全。提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而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是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外固定支架 加压锁定钢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S和DCS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怀建 雍宜民 沈惠良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61-362,共2页
关键词 骨折 DHS术 DCS术 感染 骨骼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过程中的疼痛评估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培训 安帅 +7 位作者 王国强 王艳华 陈博 王振威 韩娜 寇玉辉 王韵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5-678,共4页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12.70±5.64)g;6周(12.20±3.26)g;8周(12.31±4.19)g;12周(13.95±2.58)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g;6周(9.42±6.86)g;8周(8.50±7.15)g;12周(8.06±5.93)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神经纤维 缝合技术 生物相容性材料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庆明 沈惠良 王居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91-394,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采用刚性门轴固定。用侧块螺钉悬吊固定椎板并保持在开门状态,在颈2脊突上用PDS-Ⅱ可吸收缝线重建伸颈肌群止点,术... 目的评价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采用刚性门轴固定。用侧块螺钉悬吊固定椎板并保持在开门状态,在颈2脊突上用PDS-Ⅱ可吸收缝线重建伸颈肌群止点,术后3周开始颈部肌肉锻炼。术后检测由日本骨科协会(JOA)制定的评分标准的变化、开门的幅度、颈椎的总活动度及轴性、根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12~36个月),术前JOA平均为(7.2±3.2)分,术后平均为(14.1±2.1)分,术后开门幅度为(16.7±4.9)mm,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10.6±4.7)°,术后12个月时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17.83%,根性症状的发生率为7%。按照Odom术后评定标准,优秀:24例;良好:19例;尚可:3例;差:0例。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较传统方法开门幅度大,患者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型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固定穿针设计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利民 高志华 王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241-244,共4页
目的 总结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外固定术的临床治疗方法,探讨外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适应证。方法 闭合复位,模拟骨小梁走向,向股骨头颈内交叉穿入3枚斯氏针,股骨远折段穿入2枚螺纹半针,组合成不规则四边形固定。结果 1例... 目的 总结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外固定术的临床治疗方法,探讨外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适应证。方法 闭合复位,模拟骨小梁走向,向股骨头颈内交叉穿入3枚斯氏针,股骨远折段穿入2枚螺纹半针,组合成不规则四边形固定。结果 1例反转子间骨折,55例不稳定的EvansⅢ、Ⅳ型骨折患者。56例中40例获随访平均17.7个月(6~36月),愈合时间为7~16周,平均12.3周。8例年老体弱者采用局麻,术中人工牵引并维持相对复位,48例硬外麻醉者牵引床牵引获良好复位。56例中无住院死亡病例,随访者中6例死亡,其中最早1例死于术后半年。术后无不可控制的深部感染,无断针、退针,无股骨头切除,无继发髋内翻等。结论 1)外固定法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不用输血,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易于掌握;2)股骨头颈内交叉穿针,多平面固定,克服了单钉集中受力的弱点,提高了固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 骨折 外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