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低疾病活动度及缓解状况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任立敏 赵楚楚 +13 位作者 赵义 周惠琼 张莉芸 王友莲 沈凌汛 范文强 李洋 厉小梅 王吉波 程永静 彭嘉婧 赵晓珍 邵苗 李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78,共6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真实世界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国内11家医院1 000例SL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采用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upus low disease activity state, LLDAS)和SLE缓解定义(definitions of remission in SLE,DORIS)评价患者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缓解率,进一步分析符合LLDAS或DORIS缓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LDAS或DORIS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1 000例SLE患者中,207例(20.7%)符合LLDAS标准,104例(10.4%)符合DORIS缓解。与不符合LLDAS或DORIS的患者相比,符合LLDAS或DORIS者高收入比例更高,病程更长,贫血、肌酐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更低。应用羟氯喹>12个月或免疫抑制剂≥6个月的SLE患者缓解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C3和C4)、蛋白尿及家庭收入低是不利于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应用羟氯喹>12个月为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的保护因素。结论:SLE患者达到LLDAS或DORIS缓解状态的比例较低,规范应用羟氯喹和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患者的病情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缓解 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4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孔芳 黄旭 +4 位作者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306-1312,共7页
目的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首... 目的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vs 2.6%,P=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vs 65.8%,P=0.024)和动脉血栓发生率(45.5%vs 13.2%,P=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vs 97.4%,P=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vs 68.4%,P=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结论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脑梗死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廖秋菊 赵义 李霞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2期1203-1209,共7页
目的分析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parenchymal neuro-Behçet syndrome,p-NB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p-NBS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和性别与p-NBS匹配的... 目的分析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parenchymal neuro-Behçet syndrome,p-NB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p-NBS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和性别与p-NBS匹配的无神经白塞综合征(neuro-Behçet syndrome,NBS)的白塞综合征(Behçet syndrome,BS)患者为对照组,比较p-NBS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RP、纤维蛋白原)、2006版白塞综合征疾病活动度量表(Behçet’s disease current activity form 2006,BDCAF2006)评分的差异。结果p-NBS组和对照组各纳入22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p-NBS组患者眼部受累的比例(31.8%vs.4.5%,P=0.046)更高,BDCAF2006评分(4.5±0.9分vs.2.8±0.9分,P<0.001)更高。头颅MRI检查显示p-NBS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脑桥(45.5%,10/22)。22例p-NBS患者中,男性13例(59.1%),平均年龄34.8±9.9岁;锥体束征(54.5%,12/22)、肌无力(50.0%,11/22)和共济失调(45.5%,10/22)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11例(50.0%)患者脑脊液中细胞总数增加,5例(22.7%)蛋白含量增加。所有p-NBS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在24(3~72)个月的中位随访期中,2例(9.1%)死亡。结论p-NBS好发于青年男性,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脑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与无NBS的BS患者相比,更易出现眼部受累,疾病活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综合征 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局与破局:聚焦大动脉炎并发脑梗死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2期1199-1202,共4页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大血管炎,动脉壁全层均可受累,因动脉狭窄、闭塞等改变可造成远端脏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TA的全球患病率为3.2/百万~40/百万,年发病率为0....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大血管炎,动脉壁全层均可受累,因动脉狭窄、闭塞等改变可造成远端脏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TA的全球患病率为3.2/百万~40/百万,年发病率为0.42/百万~3.4/百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脑梗死 预测模型 免疫抑制 抗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大动脉炎15例临床特点分析
5
作者 孔芳 黄旭 +1 位作者 魏廉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2期1210-1216,共7页
目的总结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收治的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分为缺血性卒... 目的总结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收治的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分为缺血性卒中发病组和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以缺血性卒中发病的TA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最终纳入59例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TA发病年龄8~51岁,平均29.7±13.1岁,男性7例(11.9%),缺血性卒中平均发病年龄35.8±14.1岁。15例(25.4%)患者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首次卒中平均年龄低于其他症状发病患者(27.2±9.6岁vs.38.8±14.2岁,P=0.005)。缺血性卒中发病组患者与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BMI较低(21.4±3.9 kg/m^(2) vs.24.2±4.6 kg/m^(2),P=0.039),合并高血压比例偏低(6.7%vs.34.1%,P=0.048),非特异性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偏低(0 vs.27.3%,P=0.026),关节炎/关节痛比例较高(20.0%vs.2.3%,P=0.047),血压不对称的发生率偏高(73.3%vs.36.4%,P=0.018),偏瘫发生率较高(93.3%vs.59.1%,P=0.023),印度大动脉炎临床活动度评分2010(Indian Takayasu clinical activity score 2010,ITAS-2010)较高(12.2±5.4分vs.7.1±5.8分,P=0.004)。结论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TA患者,较其他症状发病的患者,卒中年龄早10岁左右,BMI较低,高血压和非特异性系统症状发生率低,关节炎/关节痛、血压不对称和偏瘫发生率高,ITAS-2010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缺血性卒中 首发症状 高血压 印度大动脉炎临床活动度评分20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