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核糖核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许长敏 罗玉敏 高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51-56,共6页
最近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已跃居第一位,每年新发卒中200万人^[1],超过心血管病和癌症的新发病例。卒中可被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占85%左右,出血性卒中占15%左右。均具有... 最近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已跃居第一位,每年新发卒中200万人^[1],超过心血管病和癌症的新发病例。卒中可被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占85%左右,出血性卒中占15%左右。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脑血管障碍 生物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人群的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森 郭学文 +8 位作者 赵鑫 黄安琪 林婧格 李兴茂 李秀 杜怡峰 赵咏梅 白洁 夏章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糖尿病人群的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IS合并糖尿病患者125例,记录基线状态下一般临床资料,并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糖尿病人群的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IS合并糖尿病患者125例,记录基线状态下一般临床资料,并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于出院1个月后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卒中后神经功能变化与残障情况。根据NIHSS评分是否上升分为非恶化组(79例)和恶化组(46例),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和血糖变异性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血糖变异性指标对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糖变异性参数相比,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R(OR=0.937,P<0.001)、MAGE(OR=1.360,P=0.024)、LAGE(OR=1.364,P=0.015)是NIHSS评分恶化的危险因素。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48 h血糖平均值(OR=1.208,P=0.033)、MAGE(OR=1.206,P=0.040)以及入院空腹血糖(OR=1.182,P=0.016)是影响mRS评分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TIR预测发生恶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81(95%CI:0.699-0.862,P<0.001),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60.8%,最佳截断值为41.3%。结论以TIR等为代表的血糖变异性指标可能是提示AIS合并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变异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糖尿病 目标范围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信号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4
3
作者 孙芳玲 王文 +3 位作者 吉训明 王晓民 张兰 李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31-935,共5页
细胞内Ca2+信号的改变参与降低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元的活性和功能,尤其是衰老引起的细胞内Ca2+浓度的病理性增加更能加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细胞内Ca2+信号复杂调控的各种因素均有可能... 细胞内Ca2+信号的改变参与降低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元的活性和功能,尤其是衰老引起的细胞内Ca2+浓度的病理性增加更能加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细胞内Ca2+信号复杂调控的各种因素均有可能作为潜在靶点来进行神经保护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就神经元内Ca2+信号通路以及其与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钙信号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衰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患者血清中腺苷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浩 甘解华 +2 位作者 郭秒 吉训明 吕国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腺苷水平 小鼠血清 脑缺血 脑保护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能量代谢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评价活体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成功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宇 孟然 +2 位作者 闫峰 罗玉敏 吉训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评价活体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作成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方法:10只体重280-310 g的雄性SD大鼠用传统线栓法制作单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神经功能评分,LDF监测插栓前后大鼠脑血流动态变...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评价活体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作成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方法:10只体重280-310 g的雄性SD大鼠用传统线栓法制作单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神经功能评分,LDF监测插栓前后大鼠脑血流动态变化。于缺血2 h和再灌注24 h断头取脑,TTC染色检测脑片梗死灶体积。结果:基线血流均值为(224.99±75.00)PU,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0分。插栓成功MCAO模型,缺血2 h血流均值为(67.23±6.90)PU,与基线血流差值为157.76PU,降幅约为70%(P<0.01),差异显著。拔拴后血流均值为(216.01±7.30)PU,与缺血2 h血流差值为148.78PU(P<0.01),差异显著;与基线血流差值为-8.98PU(P>0.05),无显著差异。再灌注24 h后,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10.35分,脑片TTC染色显示梗死及水肿灶。插栓不成功模型LDF监测显示仍有血流通过,降幅少于基线的50%,再灌注24 h后,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0分,TTC染色未见梗死灶。结论:LDF对大鼠脑血流的监测是除神经功能评分以外另一种判断活体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的可靠而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大脑中动脉阻塞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建祯 吉训明 +5 位作者 凌锋 李慎茂 缪中荣 朱风水 何心 宣芸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77-181,共5页
目的建立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SSST)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方法取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模型组采用上矢状窦局部置管并注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建立大鼠SSST模型;对照组采用上矢状窦三氯化铁... 目的建立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SSST)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方法取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模型组采用上矢状窦局部置管并注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建立大鼠SSST模型;对照组采用上矢状窦三氯化铁滤纸贴敷法建立SSST模型。两组于手术后24 h行MRI及MR静脉造影(MRV),确定造模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分别于1、2、3、4周行MRI、MRV,观察上矢状窦再通情况及脑组织改变;取大鼠上矢状窦顶叶皮质脑组织标本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模型成功41只,成功率为91%;总再通率为10%;对照组模型成功34只,成功率为75%,总再通率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水肿及梗死较对照组明显,而内皮细胞损伤较对照组轻微。结论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模型成功率高、稳定和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血栓形成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软膜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鹏 张鸿祺 +3 位作者 支兴龙 宋庆斌 秦晓红 凌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997-999,共3页
目的 探讨伴有软膜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患者的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自 1990年至今治疗的所有伴有软膜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分析其CT或MRI表现。结果 自 1990年共诊治伴有软膜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 目的 探讨伴有软膜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患者的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自 1990年至今治疗的所有伴有软膜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分析其CT或MRI表现。结果 自 1990年共诊治伴有软膜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3 5例 ,有CT、MRI等影像学资料的 2 3例。结论 当平扫CT显示有不明原因的脑水肿 ,尤其有散在类圆形略高密度异常影像 ,强化CT显示条形、纡曲的强化影像 ,则提示患DAVF的可能。在MRI上 ,头皮及皮层血管的增多、扩张 ,而没有明显集中的畸形血管团 ,提示可能患有伴有皮层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软膜静脉 影像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吉训明 段丽芬 +4 位作者 朱榆红 李淑婷 甘解华 凌峰 罗玉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单纯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8只)、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组(脑梗死组,30只)。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单纯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8只)、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组(脑梗死组,30只)。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激光多普勒监测脑血流变化,脑梗死组大鼠应用4种神经行为学方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在注射自体血栓时,与假手术组100%的血流量比较,脑梗死组大鼠脑血流量逐渐下降至36%,之后恢复到基础值的60%。狭窄组和脑梗死组大鼠颈动脉狭窄达到重度,其狭窄率、残存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颈总动脉PSV与颈内动脉PSV比值、阻力指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脑梗死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术后1天达高峰。脑梗死组脑梗死灶多位于皮质和基底节区,脑梗死体积为(23.68±19.32)mm^3。结论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是可控的,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操作简单的优点,符合临床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梗塞 脑缺血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斌 吉训明 +1 位作者 罗玉敏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脑局部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将大鼠分为亚低温组和正常温度组,每组48只。每组中12只用于脑梗死体积的测定;36只用于DNA单链损伤的测定。每组再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 目的探讨脑局部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将大鼠分为亚低温组和正常温度组,每组48只。每组中12只用于脑梗死体积的测定;36只用于DNA单链损伤的测定。每组再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h再灌注0.5、2、8、24、72h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使用冰帽控制基底核区温度在32~34℃,同时使用电热毯维持肛温在36.5~37.5℃。应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观察再灌注72h两组大鼠存活率;行DNA多聚酶Ⅰ介导的生物素偶联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缺口平移标记(PANT)染色,检测DNA单链损伤。结果①生理学指标:亚低温组及正常温度组血糖、血压及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2h生存率:亚低温组再灌注72h大鼠的生存率为92%,正常温度组为58%(χ2=6.75,P=0.027)。③梗死体积:亚低温组总的脑梗死体积,脑皮质、基底核区梗死体积分别为(61±28)、(20±17)、(42±14)mm3;正常温度组为(240±55)、(163±41)、(77±17)mm3,两组比较,总的脑梗死体积(P<0.05),皮质、基底核区脑梗死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DNA氧化损伤:PANT染色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0.5h开始出现,亚低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分别为(20±7)、(44±4)个/高倍视野(P<0.05);24h达高峰,亚低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分别为(44±9)、(133±12)个/高倍视野(P<0.01)。亚低温可以减轻所有时间点的PANT染色阳性细胞数。结论局部亚低温可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缺血后DNA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低温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及产褥期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金波 吉训明 +1 位作者 凌锋 罗玉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46-149,共4页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已引起了重视,但对妊娠及产褥期脑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研究。而妊娠及产褥期既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也是妊娠及产褥期妇女严重...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已引起了重视,但对妊娠及产褥期脑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研究。而妊娠及产褥期既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也是妊娠及产褥期妇女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往往延误诊断。而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产后期 颅内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在脑缺血中的双重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昱 吉训明 +1 位作者 李文斌 罗玉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7-200,204,共5页
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 is an important transcript factor in sen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O2 in cell and regulating the adaptation to hypoxia.HIF is consist of two subunits called α and β with α as an oxygen-... 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 is an important transcript factor in sen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O2 in cell and regulating the adaptation to hypoxia.HIF is consist of two subunits called α and β with α as an oxygen-sensitive unit and β as a constitutively expressed unit.The activity of HIF is regulated by both pVHL/proteasomal destruction system and non pVHL/proteasomal destruction system.Because the brain is the most oxygen-sensitive organ,use of HIF may be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reating cerebral ischemia disease.Yet HIF is reported to have both neuroprotective and proapoptotic functions in cerebral ischemia,which makes the application of HIF more complicated.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the possible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HIF in cerebral ischemia,and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HIF to cli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脑缺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致颅内血肿三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金波 吉训明 +1 位作者 凌锋 罗玉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378-380,共3页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脑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认识逐步提高,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无静脉窦参与的单纯脑静脉系统血栓少见,且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同于通常的CVT,使得单纯皮质静脉血栓...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脑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认识逐步提高,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无静脉窦参与的单纯脑静脉系统血栓少见,且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同于通常的CVT,使得单纯皮质静脉血栓(isolated conical venous thrombosisICoVT)形成的诊断仍很困难,临床上仅有少数个案报告”,而由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颅内血肿者更是罕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颅内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