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血管内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联合tPA注射对大鼠脑缺血的影响
1
作者 王荣亮 赵海苹 +3 位作者 武晓宁 高金环 吉训明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748-754,共7页
目的探讨局部血管内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注射是否可以降低t PA单独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手术,... 目的探讨局部血管内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注射是否可以降低t PA单独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手术,将健康雄性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缺血2 h和4 h,再灌注30 min后通过大脑中动脉单独注射t PA,或联合注射EPO(800 IU/kg)及t PA。结果局部血管内低剂量EPO联合t PA注射可以减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的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脑水肿和脑出血,并且没有产生血液学不良反应。局部血管内低剂量EPO联合t PA注射组与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联合t PA注射组比较,p-AKT和p-ERK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大鼠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低剂量EPO和t PA联合使用,可减少t PA单独使用时的不良反应,并发挥EPO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AKT和ERK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神经保护 脑缺血 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体积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王荣亮 刘小蒙 +2 位作者 张营 吉训明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2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采用线栓法制作短暂性MCAO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24 h、3 d、...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2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采用线栓法制作短暂性MCAO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24 h、3 d、7 d、14 d、30 d进行三种神经功能评分(Longa 5分法、前肢踩空实验、Ludmila Belayev 12评分法),取脑组织后行HE染色。计算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相对百分比,采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统计结果。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 h到30 d,三种神经功能评分均有降低,7 d组与30 d组的前肢踩空实验和Ludmila Belayev 12评分法的评分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体积随着时间延长有所降低,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神经功能评分中,缺血再灌注3 d组及30 d组,Ludmila Belayev 12分法评分的结果与脑梗死体积呈显著相关(P<0.05),其余时间点与三种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线栓法制作的SD大鼠短暂性MCAO模型中,Ludmila Belayev 12评分法与缺血再灌注后第3 d、30 d的梗死体积有显著相关性,该评分法可用于评估这两个时间点的大鼠脑梗死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功能评分 脑梗死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瘀通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丽晔 赵海苹 +5 位作者 王荣亮 张陈诚 刘小蒙 王宁群 罗玉敏 陈志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650-655,共6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络瘀通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1.5 h后进行再灌注。选取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将40只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观察并探讨络瘀通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1.5 h后进行再灌注。选取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将40只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模型组、络瘀通中剂量组(LYTM组)、络瘀通高剂量组(LYTH组)及胞磷胆碱钠组(CS组)。分别于造模后3 d及7 d采用12分评分及前肢踩空实验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造模3 d后大鼠缺血侧及假手术组同侧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及磷酸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p-AKT/AKT)的表达,及造模后7 d同侧脑组织中Caspase-12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神经功能评分:造模后3 d各组12分评分及前肢踩空实验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7 d,LYTM组、LYTH组、CS组较模型组均明显改善(均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模型组BDNF及b-FGF表达明显少于假手术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LYTM组、LYTH组、CS组均可上调BDNF和b-FGF表达,以LYTH组作用最明显(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AKT/AKT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LYTM组、LYTH组、CS组p-AKT/AKT表达增加,以LYTH组和CS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在Caspase-12的表达中,模型组裂解后Caspase-12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LYTM组、LYTH组Caspase-12前体(pro Caspase-12)和裂解后Caspase-12表达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组Caspase-12前体和裂解后Caspase-1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络瘀通胶囊可通过促进神经元存活及再生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起到保护作用,且该保护作用也可能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神经再生 细胞凋亡 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 络瘀通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血流及梗死体积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闫峰 刘向荣 +5 位作者 赵海苹 王荣亮 吉训明 赵咏梅 陶真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生理条件下性别因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梗死体积及梗死过程中脑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雌、雄(sprague dawley,SD)大鼠(280~310g)各12只,使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线栓模型,大... 目的探讨正常生理条件下性别因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梗死体积及梗死过程中脑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雌、雄(sprague dawley,SD)大鼠(280~310g)各12只,使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线栓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24 h后处死。(1)手术中全程监测大脑中动脉灌注区域脑血流变化,记录梗死前脑血流的基础值,插栓后脑血流的下降值及拔栓后脑血流的恢复值,并比较雌雄2组之间的差异。(2)处死大鼠后进行大脑切片,通过2,3,5-氯化三苯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TTC)染色测量并比较雌雄2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 (1)脑血流监测基础值雌性为(154±20)PU,雄性为(212±24)PU,雌性显著低于雄性(P<0.01);线栓插入后,雌性为(48±3)PU,雄性为(78±21)PU,雌性显著低于雄性(P<0.05),下降百分比雌性为(68±4)%,雄性为(6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栓后脑血流雌性为(159±5)PU,雄性为(196±36)PU,恢复百分比雌性为(104±11)%,雄性为(9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TC染色发现雌性大鼠脑梗死体积为(28.4±3.3)%,雄性为(40.0±3.1)%,雌性明显小于雄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生理条件下,雌性大鼠脑血流基础值显著低于雄性,单侧MCAO缺血再灌过程中,雌雄2组脑血流和各自基础值相比,下降和恢复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推测雌性大鼠脑血流基础值低水平状态可能提高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最终导致在病死率及脑梗死统计中雌性大鼠都显著低于雄性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性别 大脑中动脉阻塞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脑缺血认知、情绪及小胶质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丽晔 林参 +6 位作者 赵海苹 张陈诚 闫峰 陈志刚 王荣亮 王宁群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741-747,共7页
目的利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permanent,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方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观察42 d与56 d两时间点在认知、情绪、组织状态的差异及小胶质细胞状态改变,在模型制作时间上为慢性脑缺血实... 目的利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permanent,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方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观察42 d与56 d两时间点在认知、情绪、组织状态的差异及小胶质细胞状态改变,在模型制作时间上为慢性脑缺血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42 d-假手术组(42 d-Sham)、42 d-模型组(42 d-Model)、56 d-假手术组(56 d-Sham)及56 d-模型组(56 d-Model)。采用Morris水迷宫、新旧物体识别和旷场试验3种方法评价大鼠认知能力和情绪,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状态改变,用脑组织冰冻切片Iba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海马及皮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结果Morris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大鼠出现认知障碍,56 d较42 d下降更为显著,表现为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新旧物体识别试验结果表明,Model组大鼠认知能力下降,表现为新旧物体分辨指数下降,新物体探索时间减少,但42 d与56 d手术组及Sha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旷场试验结果提示,Model组大鼠出现焦虑样行为,表现为直立次数和穿格次数明显增多。HE染色结果提示BCCA模型42 d及56 d在双侧海马均未出现明显的组织状态改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ba1的表达在Model组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del组海马与皮质中小胶质细胞数量均较多,染色加深,胞体增大,突起增多、变短,呈"阿米巴样"。结论 BCCA法制作的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42 d即出现认知能力下降,小胶质细胞出现活化改变,提示42 d即可作为慢性脑缺血动物实验模型制作的备选时间点。56 d较42 d认知能力下降更为显著,提示随时间延长,改变更为显著。但42 d及56 d均未出现HE染色可观察到的组织状态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认知 情绪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远隔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中丝20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闫峰 刘向荣 +4 位作者 赵海苹 王荣亮 吉训明 罗玫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66-770,共5页
目的研究长期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中丝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即刻给予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即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 目的研究长期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中丝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即刻给予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即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此后每天给予一次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7 d组(C7组);缺血再灌注后适应7d组(P7组);缺血再灌注28 d组(C28组);缺血再灌注后适应28 d组(P28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免疫印迹法研究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F200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脑组织NF200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 P7组大鼠脑组织内NF200表达比C7组明显增高(P<0.05),P28组大鼠脑组织内NF200表达比C28组及P7组明显增高(P均<0.05),而C28组大鼠与C7组相比脑组织内NF200表达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NF200在神经元胞体及轴突中均有表达。结论长期远隔缺血后适应可增加大鼠脑组织内NF200的表达,可能与减轻脑缺血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远隔缺血后适应 神经中丝2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内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联合tPA注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锦程 武晓宁 +3 位作者 赵海苹 闵连秋 王荣亮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9-704,共6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内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或联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注射是否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对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内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或联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注射是否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对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对照组、EPO组、t PA组及EPO联合t PA组,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4 h模型,在缺血2 h/再灌注即刻通过大脑中动脉单独注射EPO(800IU/kg)、t PA(10 mg/kg)以及联合注射EPO(800 IU/kg)及t PA(10 mg/kg)。再灌注24 h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测定梗死体积,检测C/EBP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CHOP)及磷酸化的真核起始因子(phosphorylated form of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2α,p-e IF2α)的表达。结果与MCAO模型组相比,EPO、t PA+EPO可以显著减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的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并显著降低微血管和脑组织中p-e IF2α和CHOP的表达,但单独给予t PA没有作用;与t PA组相比,t PA+EPO可以显著减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并显著降低微血管和脑组织中p-e IF2α和CHOP的表达。免疫荧光显示,CHOP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有共定位。结论在再灌注即刻通过大脑中动脉内注射低剂量EPO或者低剂量EPO联合t PA可以减轻脑I/R损伤,可能与EPO抑制内质网应激,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e IF-2α C/EBP同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