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 被引量:8
1
作者 马春 李淑婷 +2 位作者 华扬 罗玉敏 吉训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诊断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35例,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单纯颅内组97例及混合组27例。回顾分析3组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 目的探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诊断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35例,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单纯颅内组97例及混合组27例。回顾分析3组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单纯颅外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混合组和单纯颅内组(P<0.05,P<0.01),高脂血症比例和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颅内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混合组糖尿病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尿酸是男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糖尿病 血小板聚集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脑保护作用和对动物模型的治疗进展
2
作者 党莎 吉训明 +2 位作者 罗玉敏 钮伟真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82-185,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手术治疗 动物模型 脑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防治 脑循环储备力 脑血管病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早期脑缺血的表观弥散系数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雪艳 何悦明 +4 位作者 卢洁 邱立军 李坤成 张营 罗玉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9-692,共4页
目的利用MRI技术研究大鼠脑缺血模型的超急性期(6 h内)及急性期影像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10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模型,分别于MCAO后0.5、2、6、12和24 h行大鼠脑部冠状位磁共振T_1WI、T_2WI及弥... 目的利用MRI技术研究大鼠脑缺血模型的超急性期(6 h内)及急性期影像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10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模型,分别于MCAO后0.5、2、6、12和24 h行大鼠脑部冠状位磁共振T_1WI、T_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别测量T_2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缺血区异常信号体积、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缺血时间延长,DWI及T_2WI异常高信号体积持续增大。0.5、2、6、12和24 h各时间点ADC图像显示的脑缺血体积明显大于T_2WI(P<0.01)。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的ADC值均较对侧脑组织明显减低(P<0.01)。随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中心区、边缘区和外周区的rADC值均呈不同程度减低。缺血中心区MCAO后2、6、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0.5 h(P<0.01);缺血边缘区MCAO后2、6、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0.5 h(P<0.01),6 h的rADC值明显低于2 h(P<0.05),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2 h(P<0.01),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6 h(P<0.05)。结论大鼠超急性期脑缺血病变进展迅速,急性期脑缺血进展减慢,DW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缺血半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模型 动物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Yes相关蛋白与缺血性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及卒中后炎性反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沈童 李芳芳 +1 位作者 范俊芬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078,共8页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外周血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水平与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及卒中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AIS患者,检测...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外周血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水平与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及卒中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AIS患者,检测患者接受治疗前血浆中YAP和炎性指标的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3个月预后数据。根据患者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n=92)和预后不良组(mRS>2,n=6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卒中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究YAP与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及卒中后炎症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转归良好组相比,转归不良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显著增高,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较高的年龄(OR=1.04,P=0.013)、糖尿病(OR=3.87,P=0.004)、较高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1.36,P<0.001)是预后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YAP水平与淋巴细胞计数(r=0.22,P=0.006)、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r=0.418,P<0.001)、IL-2(r=0.310,P<0.001)、IL-5(r=0.417,P<0.001)和IL-10(r=0.189,P=0.017)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中性粒细胞计数(r=-0.17,P=0.027)、NLR(r=-0.24,P=0.002)、IL-2R(r=-0.259,P<0.001)、IL-16(r=-0.334,P<0.00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r=-0.317,P<0.001)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YAP蛋白水平与IL-2、IL-16、HGF之间的相关性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P<0.05)。结论血浆YAP水平与多种炎性指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提示YAP可能参与了卒中后炎性反应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Yes相关蛋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评价综合治疗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吉训明 罗玉敏 +3 位作者 党莎 魏岗之 刘丹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25-426,共2页
关键词 综合治疗 计算机断层显像 颈内动脉闭塞 单光子发射 首都医科大学 腰椎穿刺检查 北京儿童医院 神经系统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价常压高浓度氧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卢洁 邱立军 +5 位作者 郑莎莎 王晓怡 赵澄 张营 罗玉敏 李坤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常压高浓度氧(NBO)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O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于2 h和24 h行头颅MRI扫描。冠状位DWI测量...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常压高浓度氧(NBO)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1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O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于2 h和24 h行头颅MRI扫描。冠状位DWI测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及增大率;在脑梗死最大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的ADC值,并计算ADC值的降低率。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NBO组与对照组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NBO组大鼠2h和24 h脑梗死体积增大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O组大鼠2 h和24 h梗死中心区ADC值降低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BO组梗死边缘区ADC值降低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NBO组与对照组大鼠HE染色脑梗死灶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显示NBO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磁共振成像 高压氧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利强 罗玉敏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5-329,共5页
低温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包括稳定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减少微血管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自由基形成... 低温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低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包括稳定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减少微血管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自由基形成,延缓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耗竭,减少钙离子内流及其继发的细胞毒性作用,减轻卒中后的细胞凋亡等[1]。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低温 人工 临床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家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建立的经验 被引量:4
8
作者 闫峰 吉训明 +3 位作者 宣芸 田欣 张陈诚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颈部动脉,在用PE-50管特制的中空导管内插入合适的导丝经颈外动脉残端剪口再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家兔后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手术未影响家兔血气pH值、PO2、PC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及血糖水平;动物模型缺血后脑血流平均下降至插栓前的45.8%±16.2%;大脑中动脉缺血后24 h家兔行为学差异较大。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为9.43%±5.37%;动物模型成功率为54.3%。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败原因多为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导致线栓位置有误。结论此模型的成功率为54.3%,用于脑缺血研究时应监测脑血流以及注意术中细小的操作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脑缺血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治疗相关颈动脉狭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克 刘永晟 +2 位作者 王峰 罗玉敏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9-331,共3页
颈部放射治疗是颈部大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并且增加了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及视网膜缺血事件的风险[1-4],筛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放射治疗相关的颈部大血管狭窄病变。因此,对接受过颈部放射治疗的患者,其颈部血管的相关病变应引起高... 颈部放射治疗是颈部大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并且增加了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及视网膜缺血事件的风险[1-4],筛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放射治疗相关的颈部大血管狭窄病变。因此,对接受过颈部放射治疗的患者,其颈部血管的相关病变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对放射治疗相关颈动脉狭窄(radiation-induced carotid stenosis,RIS)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放射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慢血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克 刘永晟 +2 位作者 王峰 罗玉敏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46-448,共3页
CREST试验(the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等研究证实,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斑块脱落、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仍是CAS中的主要并发症。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慢血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环磷酰胺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淑婷 吉训明 +1 位作者 朱弘 罗玉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45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D组、环磷酰胺组及联合用药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4h模...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45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D组、环磷酰胺组及联合用药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4h模型,剔除模型制作期间死亡的大鼠后,并补齐每组6只。经尾静脉给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干预,分别给予相应组别大鼠等渗盐水1.5ml、SOD2mg/kg、环磷酰胺100mg/kg及联合用药SOD1mg/kg+环磷酰胺50mg/kg。给药时间为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h和36h。MCAO期间及再灌注后48h记录大鼠脑组织血流量并计算相对值;再灌注后48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测定脑梗死相对体积。结果对照组、SOD组、环磷酰胺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大鼠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分别为(79±40)%、(81±19)%、(113±39)%和(134±4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7±0.7、4.5±0.5、4.3±0.7和3.7±0.8;脑梗死相对体积分别为4.3±1.0、3.1±0.9、2.3±0.8和2.0±0.6。所有观察指标,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OD组或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组或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环磷酰胺组大鼠的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增加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S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疗效较单独用药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环磷酰胺 超氧化物歧化酶 神经保护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莎莎 卢洁 +5 位作者 邱立军 王晓怡 赵澄 张营 罗玉敏 李坤成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0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大鼠脑缺血早期再灌注的动态变化,观察缺血早期再灌注对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6只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h后再灌注)及...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大鼠脑缺血早期再灌注的动态变化,观察缺血早期再灌注对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6只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h后再灌注)及对照组(永久性缺血),每组8只。分别于制作MCAO模型后30min、2h、6h、12h及24h行MRI扫描。计算并比较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大鼠每次扫描的脑梗死体积、脑梗死体积的增长率、脑梗死最大层面梗死区域的ADC值和rADC值。磁共振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大鼠MCAO后DWI均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MCAO后2h、6h、12h及24h的DWI图上缺血再灌注组体积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仅12h及2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后30min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梗死区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h、6h、12h及24h时缺血再灌注组梗死区ADC值及rADC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大鼠MCAO后HE染色均显示脑梗死灶体积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是评价超早期脑梗死再灌注的敏感方法,为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颅高压静脉窦狭窄腔内介入治疗进展
13
作者 李克 王立艳 +6 位作者 孟然 段建钢 闫峰 吴艳 陈健 罗玉敏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特发性颅高压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高颅压综合征,可引起严重的头痛及视力障碍。作者系统性回顾了特发性颅高压发病机制中的静脉系统流出通路受阻机制,即静脉窦狭窄与颅高压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顾了腔内介入治疗特发性颅高压的... 特发性颅高压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高颅压综合征,可引起严重的头痛及视力障碍。作者系统性回顾了特发性颅高压发病机制中的静脉系统流出通路受阻机制,即静脉窦狭窄与颅高压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顾了腔内介入治疗特发性颅高压的相关文献,认为对于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高压患者,行静脉窦狭窄的腔内支架治疗成功率及症状缓解率较高,再治疗率较低,并总结了介入治疗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高压 支架 特发性颅高压 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环磷酰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弘 吉训明 +1 位作者 李淑婷 罗玉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56-460,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和环磷酸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四组,即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环磷酰胺)及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和环磷酸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四组,即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环磷酰胺)及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后4h行再灌注。于缺血后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36h,经大鼠尾静脉缓慢推注给药(将尼莫地平、环磷酰胺溶于1.5ml等渗盐水中)。尼莫地平组:1mg/kg;环磷酰胺组:100mg/kg;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0.5mg/kg+环磷酰胺50mg/kg;对照组:等渗盐水1.5ml。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48h计算大鼠存活率,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流量和脑梗死体积的测定。结果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的各项测定结果:①大鼠存活比例分别为5/12、6/12、8/12及3/12。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四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39±0.20、4.27±0.67、3.65±0.47及4.67±0.71。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大鼠脑组织血流量分别为(96±23)、(113±39)、(139±44)及(79±41)%。三个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④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261±55)、(183±58)、(104±54)及(384±59)mm3。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尼莫地平 环磷酰胺 神经保护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