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钠血症对神经重症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运周 高岱佺 +1 位作者 陈卫碧 宿英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51-953,共3页
目的探讨高钠血症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住院患者病死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本院收治的神经ICU重症患者274例,死亡52例,存活222例。将血清钠〉150mmol/L定义为高钠血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高钠血症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住院患者病死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本院收治的神经ICU重症患者274例,死亡52例,存活222例。将血清钠〉150mmol/L定义为高钠血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患者中高钠血症26例,存活患者2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vs 10.4%,P=0.000)。高钠血症是神经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OR=5.08,95%CI:2.21-11.63,P=0.000)。高钠血症患者与住院费用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023,P=0.756);高钠血症患者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094,P=0.200)。结论高钠血症在神经重症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发生率,而且是神经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且与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钠血症 危重病 医院死亡率 神经系统疾病 住院时间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芳 龚立超 +1 位作者 杨亭 张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调查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23例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左下肢肌力≤3级、GC... 目的:调查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23例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左下肢肌力≤3级、GCS评分低、下肢深静脉导管置入是神经重症患者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是患者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重点防控60岁及以上、长期卧床、D-二聚体增高的神经重症患者发生下肢DVT,尽早完善下肢DVT防控的护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 相关因素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保障神经重症患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 被引量:8
3
作者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281-284,共4页
低温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如细胞能量消耗和自由基形成的减少、兴奋性中毒和炎性反应的减轻、颅内压的下降和血-脑屏障破坏的改善等,已经通过临床前动物实验得到证实[1],也得到心肺复苏患者残疾率下降和病死率下降的临床研究验证[2]。然... 低温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如细胞能量消耗和自由基形成的减少、兴奋性中毒和炎性反应的减轻、颅内压的下降和血-脑屏障破坏的改善等,已经通过临床前动物实验得到证实[1],也得到心肺复苏患者残疾率下降和病死率下降的临床研究验证[2]。然而,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开展得并不多。低温过程的管理和低温引发的并发症可能是使临床医师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21世纪初,血管内低温技术问世,使低温操作更加简便、快捷、可控[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症监护 低温 人工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神经重症研究动态 被引量:1
4
作者 宿英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29-93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为基本医疗单元的神经重症专业在中国大陆地区"落叶生根",随后迅速遍布每一片可生存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的神经重症医师做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笔者怀着一颗敬重的心,潜心... 20世纪80年代,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为基本医疗单元的神经重症专业在中国大陆地区"落叶生根",随后迅速遍布每一片可生存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的神经重症医师做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笔者怀着一颗敬重的心,潜心翻阅,并于2015年3月在第六届全国神经重症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报告,以期更多的神经科医师了解相关信息,使神经重症专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重症监护 中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管理法在神经重症进修生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运周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11期935-936,共2页
通过2年多的摸索和努力,在神经重症专科医生进修培训过程中,我们借鉴了企业式目标管理法进行临床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目标管理法 神经重症 进修生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预测重症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时机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肖淑英 宿英英 +3 位作者 张艳 赵红 庞英 刘祎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44-949,共6页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以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并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幕上大面积梗死或大容积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以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并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幕上大面积梗死或大容积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发病后第1~3和4~7天行GCS评分、SLSEP和BAEP检查;并于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分析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预测指标(GCS评分、SLSEP和BAEP)与预后评估指标(m R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和预测准确性。结果(1)关联性分析:发病第1~3天,GCS评分、SLSEP和BAEP与m RS评分之间无关联性(均P〉0.05);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与m RS之间存在关联性(均P〈0.01,C〉0.400)。(2)预后预测准确性分析: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Ⅴ波预测灵敏度为85.71%~97.62%、BAEP特异度为80.00%~90.00%,各项预测指标阳性预测值达89.13%~96.88%、SLSEP阴性预测值为83.33%~85.71%,其中SLSEP和BAEP预测准确度均达临床预期,尤以SLSEP最佳(88.46%~90.38%)。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预测不良预后的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预后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宿英英 王坤 +5 位作者 王淼 陈卫碧 叶红 高岱佺 张艳 张运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620-624,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重症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结局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重症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结局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重症CVT患者出院时生存65例(81.2%),死亡15例(18.8%);预后良好49例(61.2%),预后不良31例(38.8%)。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颅内出血、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钠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0项因素)是死亡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疝(OR=54.05,95%CI:3.40~859.55;P<0.01)、高钠血症(OR=22.50,95%CI:2.72~185.92;P<0.01)、低钾血症(OR=17.30,95%CI:1.54~193.55;P=0.02)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年龄、性别、昏迷、GCS≤8分、病变累及≥3个静脉窦/静脉、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肺炎、呼吸衰竭、高钠血症、低钾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2项因素)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45岁)(OR=9.47,95%CI:1.71~52.46,P=0.01)和呼吸衰竭(OR=19.64,95%CI:3.06~126.02,P=0.00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疝、高钠血症、低钾血症是重症CVT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和呼吸衰竭是重症C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脑静脉 窦血栓形成 颅内 重症监护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评估与动态监测的护理策略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芳 龚立超 +2 位作者 杨倩倩 杨莘 梁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8期1115-1119,共5页
对近年来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出重症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的评估以及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压疮、营养等评估与监测的护理策略,以期为临床护士在护理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安全、有效地实... 对近年来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出重症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的评估以及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压疮、营养等评估与监测的护理策略,以期为临床护士在护理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安全、有效地实施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卒中 评估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实践与依据 被引量:28
9
作者 刘芳 高岚 +1 位作者 王宇娇 王冉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9期1166-1171,共6页
目的 :提高护士在给予重症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时护理操作实践的正确性与规范性。方法 :从万方、CNKI、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lsevier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了2000年至今的重症脑损... 目的 :提高护士在给予重症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时护理操作实践的正确性与规范性。方法 :从万方、CNKI、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lsevier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了2000年至今的重症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文献,并进行阅读、整理、总结、归纳。根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循证证据水平分级2011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和推荐意见的确认,将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实践内容进行梳理。结果:筛选出营养筛查,营养护理干预(包括鼻胃、肠管的置入,体位管理,喂养方法),营养过程中并发症的监测与护理,停止营养的评估等推荐内容。结论 :促进临床神经重症监护室护士安全、有效、规范地在临床中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损伤 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实践 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模式与多模式诱发电位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评估 被引量:7
10
作者 庞英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501-503,516,共4页
目的探讨单模式与多模式诱发电位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损伤程度的评价和预测预后的准确性。方法对42例急性中、重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幕上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根据病后3个月... 目的探讨单模式与多模式诱发电位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损伤程度的评价和预测预后的准确性。方法对42例急性中、重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幕上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根据病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8例)与预后不良组(34例),依据单模式诱发电位分级标准(Judson、Hall标准)和多模式诱发电位分级标准(Cant标准)进行分级,并进行单模式与多模式之间特异性和准确性的比较。结果单模式和多模式各分级标准与预后均有显著相关性,级别越高,预后越差。单模式SLSEP预测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1%和92.9%)高于BAEP(94.1%和90.5%)。多模式诱发电位预测准确性与单模式体感诱发电位相同。结论单模式体感诱发电位能较准确地预测幕上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脑血管疾病 分级标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 被引量:4
11
作者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289-291,共3页
血管再通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几个小时的目标治疗,是神经保护(neuroprotection)的重要开端,使脑组织功能最大可能恢复的一系列治疗(medical management),即神经保护的最终目标治疗还远远没有结束.几十年来,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研究持续... 血管再通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几个小时的目标治疗,是神经保护(neuroprotection)的重要开端,使脑组织功能最大可能恢复的一系列治疗(medical management),即神经保护的最终目标治疗还远远没有结束.几十年来,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研究持续不断,虽然结果并不尽人意,甚至陷入种种困惑,但毕竟获得了阳性或阴性、肯定或否定、完全或不完全的实验证据,并一步步向最终目标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神经保护 血压 监测 控制 颅内压 神经保护剂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宿英英 范琳琳 +5 位作者 张运周 张艳 叶红 高岱佺 王淼 吕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291-297,324,共8页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按低温治疗方案实施。按发病6个月结局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 0...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按低温治疗方案实施。按发病6个月结局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 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 5~6分,11例),分析低温治疗期间患者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系统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22例患者低温期间全部出现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生存组生理学指标异常率与死亡组比较,除心率减慢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生理学指标异常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率最高的是凝血功能(20例,90.9%),其他依次为心血管功能(18例,81.8%)、肝功能(17例,77.3%)、消化功能(7例,31.8%)、肾功能(6例,27.3%)和造血功能(3例,13.6%)。肌酸激酶增高13例,占59.1%。③生存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除低钙血症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消化系统(21例,95.5%)、代谢系统(21例,95.5%)和血清电解质(21例,95.5%)并发症,其他依次为循环系统(16例,72.7%)和呼吸系统(6例,27.3%)并发症。⑤3例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无一例死于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低温治疗可伴有较多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和系统并发症,但多不严重,经严密监测和妥善处理,可逐渐得以恢复,并不影响患者预后。严密的监测方案和严谨的处理预案均可为血管内低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低温 人工 不良反应 预后 大面积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寒战与抗寒战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宿英英 范琳琳 +6 位作者 叶红 张艳 高岱佺 张运周 田飞 王淼 赵晓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期间,寒战出现规律与抗寒战措施,以保障血管内低温治疗的顺利实施。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2例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并经抗寒战处理的患者,根据寒战程度,分为无寒战或轻度寒战(0~1级)...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期间,寒战出现规律与抗寒战措施,以保障血管内低温治疗的顺利实施。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2例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并经抗寒战处理的患者,根据寒战程度,分为无寒战或轻度寒战(0~1级)组(5例)和中重度寒战(2~3级)组(17例)。分析寒战与低温的相关性、寒战与抗寒战药物的相关性、抗寒战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寒战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22例患者中,低温全程伴有寒战19例(86.4%),其中轻度(1级)2例(10.5%)、中度(2级)12例(63.2%);重度(3级)5例(26.3%)。各低温阶段中,诱导低温期寒战发生率最高,为68.2%(15/22),0~1级寒战患者平均降温速度[(0.92±0.59)℃/h]快于2~3级寒战患者[(0.51±0.15)℃/h],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P=0.090)。②应用哌替啶、咪达唑仑和肌松药的患者,寒战发生率分别为89.5%、83.3%和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级寒战组与2~3级寒战组比较,抗寒战药物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抗寒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胃肠动力抑制(95.5%,21/22)、肝功能异常(77.3%,17/22)和循环抑制(40.9%,9/22)。④无寒战和轻度寒战患者与中重度寒战患者相比,不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过程中,诱导低温期间寒战发生率最高,并以中度寒战为主;中重度寒战可减慢诱导低温期间的降温速度,需采取更加积极的抗寒战措施;抗寒战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率高,但可以控制,对预后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症监护 低温 人工 寒战 大面积脑梗死 抗寒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宿英英 范琳琳 +5 位作者 叶红 张艳 张运周 高岱佺 陈卫碧 吕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大面积脑梗死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22例。按发病6个月生存与否或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0~4分,11例)和...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大面积脑梗死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22例。按发病6个月生存与否或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5~6分,11例)。分析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22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为(7.4±3.1)h,降温速度(0.66±0.40)℃/h;维持低温中位数时间24.0(20.5~72.0)h,最大温度偏差中位数0.2(0.1~2.0)℃,最大温度偏差≤0.3℃时长占维持低温时长的比率平均〉90%,15例患者低温过程中最大温度偏差≤0.3℃;恢复常温时间(36.0±13.9)h,复温速度(0.09±0.05)℃/h。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各项温度相关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例发生低温操作技术实施意外(盐水腔破裂);4例患者发生低温仪器运转意外(6例次),其中3次电源松动和1次机器停止运转的持续时间长,并引起体温波动,幅度为0.4~0.7℃。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低温操作意外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较好,但仍需提前做好低温治疗方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处理预案,以保证低温治疗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低温 人工 操作性 大面积脑梗死 血管内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宿英英 李霞 +6 位作者 高冉 李红亮 肖芬 高金霞 叶红 丁建平 王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对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48h内行血管内低温治疗,通过血管内热交换系统控制患者核心体温(膀胱温度)。这一过程包括诱导低温(目标温度为33~34℃)、维持低温(...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对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48h内行血管内低温治疗,通过血管内热交换系统控制患者核心体温(膀胱温度)。这一过程包括诱导低温(目标温度为33~34℃)、维持低温(维持目标温度24h)和恢复常温(24h恢复至36.5℃),同时监测低温期间的不良事件。低温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4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中位数为6.5h(3.5—12.5h)。1例患者因寒战控制不理想而未能达到目标温度。②3例患者低温持续24h;1例患者因纠正脑疝而延长至48h。低温期间,3例患者核心体温最大偏差〈1℃;另1例患者核心体温最大偏差〈2℃,但温度偏差〈0.3℃时间占低温全程的80%-90%。③3例患者复温持续24h,1例患者复温持续13.5h。④低温期间非严重性不良事件共14件,2例低温前即形成脑疝的患者死亡。⑤3例存活患者低温治疗后3个月mRS分别为4、5、5分。结论血管内低温可操作性强,持续低温稳定、复温可控性强。低温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但其有效性尚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低温 人工 物理治疗技术 血管内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图预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时机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红亮 宿英英 +4 位作者 杨庆林 王晓梅 王琳 高冉 陈卫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50-955,共6页
目的对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MCHI)患者发病急性期不同时间段脑电图变化的分析,确定脑电图预测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共72例MCHI患者分别于发病第1~3和4~7天行脑电图监测,比较不同时间段脑电图模式和Synek分级,预测预后之准确性,发病后3... 目的对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MCHI)患者发病急性期不同时间段脑电图变化的分析,确定脑电图预测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共72例MCHI患者分别于发病第1~3和4~7天行脑电图监测,比较不同时间段脑电图模式和Synek分级,预测预后之准确性,发病后3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结果 72例患者发病后3个月良好预后占62.50%(45/72)、不良预后37.50%(27/72)。发病第1~3天(RR=0.357,95%CI:0.153~0.834,Mantel-Haenszelχ2=6.147,P=0.013)和第4~7天(RR=0.240,95%CI:0.102~0.564,Mantel-Haenszelχ~2=13.601,P=0.000)良性型脑电图模式为MCHI患者预后之保护因素,其预测良好预后率为82.14%(23/28)~85.71%(30/35),准确度为62.50%~72.22%;发病第4~7天恶性型脑电图模式为MCHI患者预后之危险因素(RR=2.909,95%CI:1.611~5.253,Mantel-Haenszelχ~2=11.110,P=0.001),其预测不良预后率为66.67%(16/24),准确度为73.63%。脑电图Synek分级与GOS评分在发病后第1~3(rs=-0.354,P=0.002)和4~7天(rs=-0.417,P=0.000)均呈负相关,提示Synek分级越高、预后越差。发病第4~7天脑电图Synek分级的预测准确度更高(83.33%对70.78%;χ~2=4.000,P=0.039),与实际预后一致性更佳(Kappa检验:κ=0.639,95%CI:0.522~0.746对κ=0.406,95%CI:0.353~0.459;P=0.001)、辨别力更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6±0.05,95%CI:0.761~0.958对0.69±0.07,95%CI:0.554~0.822;P=0.002)。结论 MCHI患者发病第1~3天脑电图模式和Synek分级可以作为脑损伤严重程度评估和指导治疗选择的参考指标,发病第4~7天脑电图Synek分级预测预后的准确度可以作为长期预后预测和医疗决策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电描记术 预后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确认试验 被引量:5
17
作者 范琳琳 叶红 +7 位作者 张艳 刘祎菲 陈卫碧 刘刚 姜梦迪 张运周 高岱佺 宿英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69-973,共5页
目的对脑死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认试验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改进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06名学员进行TCD确认试验培训与考核。单因素和多因素后... 目的对脑死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认试验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改进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06名学员进行TCD确认试验培训与考核。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对试卷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 106名学员中30~49岁占77.36%(82/106),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96.23%,102/106)的神经内科(64.15%,68/106)和超声科(19.81%,21/106),其中医师占77.36%(82/106),高级和中级职称分别占32.08%(34/106)和46.23%(49/106)。6项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7.26%(149/2052),由高至低依次为参数设置9.43%(10/106)、检查部位8.73%(37/424)、血管识别8.67%(43/496)、结果判定7.41%(55/742)、设备要求1.89%(2/106)和注意事项1.12%(2/178)。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专科类别(OR=1.313,95%CI:1.072~1.610;P=0.009)和医院级别(OR=2.943,95%CI:1.623~5.338;P=0.000)是导致试卷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受训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学员基本特征影响培训效果,应依据重点和难点不断改进培训方案,以使更多的学员能够胜任脑死亡判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参考标准 培训(非MeSH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并发低钠血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朱海英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429-432,共4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急性期 低钠血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抗利尿激素分泌 水电解质紊乱 严重不良后果 血钠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脑电图监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庆林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73-475,共3页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脑电图监测 动态演变过程 病变严重程度 影像学技术 早期诊断率 影像学检查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临床判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宿英英 张运周 +4 位作者 高岱佺 张艳 叶红 陈卫碧 范琳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56-960,共5页
目的临床判定是脑死亡判定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对培训效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461名学员进行临床判定标准的培训,通过单因素和... 目的临床判定是脑死亡判定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对培训效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461名学员进行临床判定标准的培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等项因素对各知识点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461名学员中30~49岁占77.87%(359/461),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88.29%,407/461)的神经内科(43.39%,200/461)、神经外科(23.64%,109/461)和重症医学科(19.09%,88/461),其中高级职称占66.59%(307/461)。6项13个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5.81%(1054/18 128),其中角膜反射(24.64%,104/422)、深昏迷判断(11.59%,365/3149)、头眼反射(9.48%,40/422)、脑死亡判定步骤与次数(7.48%,138/1844)、瞳孔对光反射(5.10%,90/1766)错误率均〉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58,95%CI:1.435~1.693;P=0.000)、专科类别(OR=1.080,95%CI:1.021~1.143;P=0.007)和医院级别(OR=1.395,95%CI:1.174~1.659;P=0.000)为导致试卷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进一步改进临床判定标准的培训模式和方法,特别是进行以"强"带"弱"的针对性培训,以提高培训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参考标准 培训(非MeSH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