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介入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史学莲 李江磊 +2 位作者 张凯迪 王小平 于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6-711,共6页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是α疱疹病毒属的嗜神经人类疱疹病毒,是导致水痘和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原发性感染的原因[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 pain,ZAP)包括急性期疼痛(带状疱疹发病后...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是α疱疹病毒属的嗜神经人类疱疹病毒,是导致水痘和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原发性感染的原因[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 pain,ZAP)包括急性期疼痛(带状疱疹发病后至皮损愈合期间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PHN通常是指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2],也有研究将其定义为皮疹消退后持续超过90天的疼痛[3]。ZAP机制复杂,通常持续数月或数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ZAP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和介入治疗(神经阻滞、神经调节、神经刺激等)。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是阿片类药物,具有潜在的药物依赖和滥用风险。介入治疗是疼痛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标准射频(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RF-TC)、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被证明对ZAP治疗有效[4,5],但疗效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药物 人类疱疹病毒 皮疹消退 神经刺激 神经阻滞 ZOSTER 非甾体抗炎药 带状疱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2
作者 卢洁 程余意 +3 位作者 王宏岩 何亮亮 窦智 杨立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入室局部麻醉前(T0)、三叉神经节阻滞时(T1)、阻滞退针后(T2)、穿刺针进入卵圆孔时(T3)、球囊压迫时(T4)、解除压迫后3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并统计三叉-心脏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1、7天、1、3、6、12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主观面部麻木分级、浅感觉减退评级、咀嚼肌力评级,以及术后12个月的口服镇痛药减少情况、病人满意度、MacNab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基线相比,所有病人在T3、T4时HR出现明显波动,在T4、T5时MAP明显波动,在T4时出现TCR 1例,总体术后NR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长期有效;咀嚼肌乏力于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所有病人在术后1天至3个月期间存在主观面部麻木及浅感觉明显减退,V1及V3区域于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恢复趋势,术后12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V2区域在术后3个月时出现明显恢复,于术后12个月时均未能完全恢复。术后12个月时,92.5%的病人口服镇痛药减少≥50%,85%的病人认为疗效符合预期。结论:区域麻醉下PBC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长期有效率及病人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区域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坐骨神经低温等离子消融后的可逆性损伤与自主修复
3
作者 王宏岩 卢洁 +3 位作者 何亮亮 窦智 杨嵩 杨立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2-359,共8页
目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low temperature plasma ablation,LTPA)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用微创介入手术,通过消融神经纤维来中断疼痛传导通路。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鼠坐骨神经LTPA模型并观察神经可逆性损伤和自主修复情况,初步探索L... 目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low temperature plasma ablation,LTPA)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用微创介入手术,通过消融神经纤维来中断疼痛传导通路。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鼠坐骨神经LTPA模型并观察神经可逆性损伤和自主修复情况,初步探索LTPA的神经损伤作用和相关不良反应的转归机制。方法:将54只C57BL/6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LTPA组使用等离子刀头消融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组(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使用肠铬线结扎、假手术组(Sham)仅暴露和分离,每组18只。在造模前以及造模后3、7、14、21、28天进行行为学测试(von Frey测试、热板实验和转棒疲劳实验),观察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热痛阈值(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转棒掉落潜伏期(rotarod fall latency,RFL)评估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选取L_(4)~L_(6)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的平均染色强度。结果:LTPA组在术后3~21天MWT和TWL均显著高于术前以及Sham组,并且在术后21~28天明显恢复到术前和Sham组水平;RFL在术后各时间点显著低于术前和Sham组,并到第28天仍未完全恢复。而CCI组的MWT、TWL、RFL在术后3~28天维持痛觉超敏和运动平衡能力下降状态。LTPA组和CCI组DRG中ATF3平均染色强度在术后3天后迅速上调,CCI组在术后3~28天维持高水平,LTPA组在术后21~28天下调至Sham组水平。结论:LTPA可以造成小鼠坐骨神经的可逆性损伤,并在短时间内实现自主修复,且不会产生痛觉超敏现象。这为其临床应用和神经损伤相关不良反应的转归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低温等离子消融 神经可逆性损伤修复 转录因子-3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Gill疼痛问卷在三叉神经痛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4
作者 黄轶忠 武百山 +1 位作者 何明伟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通过采用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鉴别三叉神经痛,并观察射频热凝术的疗效,研究MPQ在面痛诊断上的重要性。方法:本研究共观察15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36例患有典型三叉神经痛(CTN),23例患有混合型三叉神经... 目的:通过采用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鉴别三叉神经痛,并观察射频热凝术的疗效,研究MPQ在面痛诊断上的重要性。方法:本研究共观察15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36例患有典型三叉神经痛(CTN),23例患有混合型三叉神经痛(MTN)。采用MPQ评估患者的疼痛,并观察其中124例术后患者疼痛的缓解情况。结果:CTN组的平均现有疼痛强度(PPI)值为4.20±0.34,MTN组的平均PPI值为3.50±0.57,明显低于CTN组(P<0.001);与MTN患者相比,CTN患者在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项上报告了更高的强度(P<0.001);两组间PRI-情感和PRI-评价项上有明显区别,CTN组的得分更高(P<0.001);RFT术后CTN患者显示了高的立即疼痛缓解率,达到93.6%。MTN患者的结果没有CTN组的好,只有58.8%的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结论:MPQ可以很好鉴别不同类型的三叉神经痛,鉴于射频热凝治疗两种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差异,使用MPQ在面痛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Gill疼痛问卷 三叉神经痛 混合型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 被引量:9
5
作者 于翠萍 王琦 +3 位作者 何明伟 杨立强 安建雄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72-87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对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机械痛阈、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背角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及胃肠黏膜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结扎后慢性缩窄性损伤(CCI)组(n=32)和假手术组(n...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对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机械痛阈、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背角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及胃肠黏膜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结扎后慢性缩窄性损伤(CCI)组(n=32)和假手术组(n=8)。自术后第8天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测定灌胃前及灌胃第1、3、5、7天时大鼠右后肢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及用药7d后测定L4/5背根神经节细胞及腰膨大处(L4/5节段)脊髓背角SP和CGRP表达。结果:①对照组、2mg/kg组、4mg/kg组、10mg/kg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各时间点的右后肢PWMT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降低。4mg/kg组在用药第5、7天时右后肢PWMT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10mg/kg组用药后各时间点右后肢PWMT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②对大鼠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SP、CGRP表达的影响。对照组、2mg/kg组、4mg/kg组、10mg/kg组SP及CGRP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mg/kg组、10mg/kg组SP及CGRP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③用药后,4mg/kg与10mg/kg两组可见胃肠黏膜损伤,而2mg/kg组则无。结论:一定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能够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敏反应,但对胃肠黏膜有一定损伤,两者均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背根神经节 背角 神经病理性疼痛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自体血治疗痛风缓解疼痛的细胞机制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曹国庆 李秀华 +1 位作者 武百山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162-2165,共4页
目的观察痛风患者臭氧自体血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可能的细胞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10例男性痛风患者,均采用臭氧自体血治疗,20 mg/L,3次/周,共10次... 目的观察痛风患者臭氧自体血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可能的细胞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10例男性痛风患者,均采用臭氧自体血治疗,20 mg/L,3次/周,共10次。采集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和第10次治疗后的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 A、Ig M、Ig G和补体C3、C4水平。采用流式细胞微球阵列分析方法 (CB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8、IL-1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前后Ig A、Ig M、Ig G、补体C3、补体C4、IL-12、MC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IL-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者第5次治疗后和第10次治疗后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IL-8可能是诊断和治疗痛风的新标志物和未来治疗痛风的研究对象,但臭氧自体血治疗痛风缓解疼痛的确切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臭氧 疼痛 白介素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患者半月节射频热凝术面部电刺激疼痛阈值的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秀华 杨惠婕 +2 位作者 郑淑月 何亮亮 倪家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8-310,共3页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percutaneous ganglion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PGRT )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后疼痛缓解迅速、创伤小、有效性高,尤其适用于年老体...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percutaneous ganglion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PGRT )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后疼痛缓解迅速、创伤小、有效性高,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目前应用的比较广泛[1]。但对于术后疗效的判断,主要依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评估,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2]。痛阈是人体对体内外伤害刺激感受能力的直接反应。为揭示疼痛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变化机制,许多学者应用多种手段对疼痛患者的痛阈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35],本研究拟对PGRT三叉神经痛患者行表面电刺激痛阈检查,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疼痛患者 射频热凝术 疼痛阈值 电刺激 半月节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疼痛患者发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研究 被引量:58
8
作者 张文祥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75-77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疼痛患者疼痛与抑郁、焦虑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住院的慢性疼痛患者131例。根据疼痛种类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三叉神经痛组(Ⅰ组)45例,颈腰椎源性疼痛组(Ⅱ组)39例,复杂神... 目的探讨慢性疼痛患者疼痛与抑郁、焦虑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住院的慢性疼痛患者131例。根据疼痛种类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三叉神经痛组(Ⅰ组)45例,颈腰椎源性疼痛组(Ⅱ组)39例,复杂神经痛组(Ⅲ组)47例。入院后均采用神经微创介入方法治疗疼痛。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的疾病程度,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RS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结果(1)治疗前Ⅰ组患者疼痛程度与Ⅱ组比较,治疗后Ⅰ组患者疼痛程度与Ⅲ组比较,治疗后3个月Ⅰ组患者疼痛程度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1例慢性疼痛住院患者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49.62%和57.25%。治疗前Ⅲ组患者抑郁发生率(72.3%)与Ⅰ组(37.8%)、Ⅱ组(3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Ⅲ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4%、10.3%和25.5%)及治疗后3个月抑郁发生率(分别为0、15.2%和17.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Ⅲ组患者焦虑发生率(68.1%)与Ⅱ组(4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Ⅰ、Ⅱ、Ⅲ组患者焦虑发生率(分别为57.8%、43.6%和68.1%)与治疗结束后(分别为13.3%、15.4%和27.7%)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为0、24.2%和20.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焦虑发生率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疼痛住院患者存在较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最高,而复杂神经痛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最高;疼痛微创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抑郁、焦虑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马玲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53-1056,共4页
疼痛像其他感觉(如听觉、视觉)一样,是机体的一种基本感觉,但又不同于其他感觉。首先,疼痛不是一种独立的感觉,往往与其他感觉一起存在,构成不同的复合感觉,如胀痛、绞痛等;其次疼痛常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组成一种复杂的心理... 疼痛像其他感觉(如听觉、视觉)一样,是机体的一种基本感觉,但又不同于其他感觉。首先,疼痛不是一种独立的感觉,往往与其他感觉一起存在,构成不同的复合感觉,如胀痛、绞痛等;其次疼痛常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组成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害怕、焦虑等。上述两方面是密切不可分的。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不单纯是生理学的感觉问题,也是心理学的复杂情绪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抑郁症状 心理活动 感觉 生理学 心理学 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琦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8-592,共5页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每年的发生率约为每百万人25例(其中17例为外伤性SCI,8例为非外伤性SCI)。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继发性 非外伤性 流行病学 SCI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在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亮亮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3-746,共4页
椎间盘是位于人体脊柱两椎体之间,由上下软骨板、中央髓核与外周纤维环组成的纤维软骨盘。椎间盘因损伤、退变等病理变化,卡压或刺激神经根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称为椎间盘源性疼痛。因此,软骨板、髓核及纤维环均... 椎间盘是位于人体脊柱两椎体之间,由上下软骨板、中央髓核与外周纤维环组成的纤维软骨盘。椎间盘因损伤、退变等病理变化,卡压或刺激神经根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称为椎间盘源性疼痛。因此,软骨板、髓核及纤维环均可因损伤变性而诱发椎间盘源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 椎间盘源性疼痛 临床应用 低温 人体脊柱 纤维软骨 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马淑敏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10-1313,共4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或短暂性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1]。NP每年的发病率为0.82%[2],常见类型有三叉神经痛、幻肢痛、糖尿病性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脊髓空洞症、卒中后疼...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或短暂性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1]。NP每年的发病率为0.82%[2],常见类型有三叉神经痛、幻肢痛、糖尿病性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脊髓空洞症、卒中后疼痛等。疼痛可表现为烧灼样、针刺样、撕裂样、电击样,有的表现为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三叉神经痛 疱疹后神经痛 继发性损害 痛觉超敏 中枢神经系统 幻肢痛 镇痛效果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应用甲泼尼龙治疗脊髓相关疼痛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赖光辉 张达谦 +2 位作者 秦红军 杨惠婕 倪家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2-764,共3页
脊髓相关性疼痛疾病是指临床出现的以麻木,疼痛及机体感觉,运动功能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与脊髓损伤相关的疾病,这种疾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相对棘手[1],以往多采取静脉大剂量冲击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一定治疗效果,但... 脊髓相关性疼痛疾病是指临床出现的以麻木,疼痛及机体感觉,运动功能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与脊髓损伤相关的疾病,这种疾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相对棘手[1],以往多采取静脉大剂量冲击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一定治疗效果,但见效较慢,同时由于应用大剂量激素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改变激素应用途径,减少激素用量对脊髓相关性疾病治疗效果做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泼尼龙 膜下腔 激素用量 鞘内注射 病人症状 蛛网膜下腔注射 穿刺针 烧灼痛 穿刺间隙 双下肢放射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环腹股沟管注射治疗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犇 刘飞 +3 位作者 吴艳 裴伟 李娟 武百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4-476,共3页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operative inguinal pain,CPIP)是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之一,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1%~12%[1],国外报道的发生率为0%~63%。术后慢性疼痛已成为腹股沟疝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术后康复的...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operative inguinal pain,CPIP)是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之一,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1%~12%[1],国外报道的发生率为0%~63%。术后慢性疼痛已成为腹股沟疝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术后康复的进程[2]。CPIP治疗手段包括口服药物、局部理疗、针灸、痛点注射、外科手术治疗与周围神经阻滞治疗等,其中周围神经阻滞治疗因创伤小、对机体生理干扰小、效果确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术后 痛点注射 外科手术治疗 生理干扰 周围神经阻滞 慢性疼痛 局部理疗 腹股沟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疼痛过程中的机制和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鸿雁 李彤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3675-3678,共4页
趋化运动是非兴奋细胞在趋化因子刺激下所发生的共同反应。神经元的趋化因子受体常通过激活三聚体G蛋白下游信号从而转导级联反应,进而活化分子信号转导通路。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疼痛的发生和持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趋化因... 趋化运动是非兴奋细胞在趋化因子刺激下所发生的共同反应。神经元的趋化因子受体常通过激活三聚体G蛋白下游信号从而转导级联反应,进而活化分子信号转导通路。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疼痛的发生和持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趋化因子与神经系统的关系、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疼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疼痛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同时为寻找和研发阻断趋化因子受体的药物以及疼痛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趋化因子类 受体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化自体血治疗痛风患者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国庆 李秀华 +1 位作者 武百山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3609-3611,共3页
目的探讨臭氧化自体血治疗痛风患者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期望为痛风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有疼痛症状的痛风患者10例,臭氧化自体血治疗浓度为20μg/ml,每周3次,共计10次。采集治疗前、治疗第5... 目的探讨臭氧化自体血治疗痛风患者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期望为痛风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有疼痛症状的痛风患者10例,臭氧化自体血治疗浓度为20μg/ml,每周3次,共计10次。采集治疗前、治疗第5次后和治疗第10次后的全血和血清,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治疗第5次后和治疗第10次后血小板计数(PLT)、单核细胞计数(MONO)、肌酐、尿酸、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次后和治疗第10次后VAS较治疗前降低(P<0.05)。患者一般耐受性良好,无死亡病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1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在治疗第7次后感觉轻度头晕和恶心,2 h后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内痛风患者疼痛复发率为30%(3/10)。结论臭氧化自体血治疗可以缓解痛风患者的疼痛,具有镇痛的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安全,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对于有合并症、药物治疗有禁忌证的痛风患者,可以作为缓解疼痛症状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臭氧 疼痛测定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元章 卞晶晶 倪家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41-44,共4页
椎间盘病变是引起临床疼痛症状的常见原因。近年来,交感神经在退变腰椎间盘的分布逐步被阐明,腰椎间盘病变累及交感神经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椎间盘退变,髓核外漏会导致神经张入腰椎间盘内及神经炎性... 椎间盘病变是引起临床疼痛症状的常见原因。近年来,交感神经在退变腰椎间盘的分布逐步被阐明,腰椎间盘病变累及交感神经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椎间盘退变,髓核外漏会导致神经张入腰椎间盘内及神经炎性反应的发生,这种变化也构成了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基础。本文就交感神经在退变腰椎间盘的分布及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源性 交感神经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微创手术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元章 倪家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758-1762,共5页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微创手术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是,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微创手术中如何有效保护神经、避免神经损伤是目前的难题之一。神经电生理监测广泛应用于传统脊柱开放手术中,其可有效避免术中脊神经损伤。本文分析了神经电生理...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微创手术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是,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微创手术中如何有效保护神经、避免神经损伤是目前的难题之一。神经电生理监测广泛应用于传统脊柱开放手术中,其可有效避免术中脊神经损伤。本文分析了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在微创手术中避免神经损伤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疼痛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神经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素治疗慢性疼痛的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明伟 倪家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1-303,共3页
关键词 肉毒素治疗 慢性疼痛 神经肌肉接头 蛋白质结合 肉毒杆菌 临床应用 神经末梢 进入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琦 倪家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spinal cor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SCRT)治疗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SCR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4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神...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spinal cor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SCRT)治疗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SCR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4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并进行CT引导下SCRT。手术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其加权值(VAS weighted value,VAS-WV),以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镇痛疗效,术后3、6、12、24和36个月分别进行VAS和合并症随访。结果术后VAS、疼痛分级指数总分(PRI-T)、疼痛强度(PPI)显著降低;VAS-WV显示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7.7%;术后3、6、12、24和36个月随访期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7.7%、97.5%、94.3%、92.9%和90.5%;合并症包括硬膜刺破后头痛(18.6%)和腹痛(11.6%),均于术后7日内完全缓解;术后3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远期合并症。结论 CT引导下SCRT是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