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分析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率与凝血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物理预防血栓的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将...背景与目的分析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率与凝血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物理预防血栓的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将床旁下肢静脉超声、血常规、凝血四项、血栓弹力图等结果完善的病例纳入研究,对发生血栓人群的一般信息、病种、手术方式、凝血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50例,年龄22岁-80岁,男34例,女16例。共有11例患者出现小腿深静脉血栓(22.0%),男性发生术后血栓的比例为29.4%(10/34),女性为6.3%(1/16)。恶性肿瘤的DVT发生率为23.5%(8/34),非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8.6%(3/16)。比较发生血栓和未发生血栓组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栓弹力图等,除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延长外,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即便在充分物理预防的基础上,胸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仍为高发,且男性、恶性肿瘤患者多见;术后超声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DVT。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与目的分析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期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率与凝血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物理预防血栓的胸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将床旁下肢静脉超声、血常规、凝血四项、血栓弹力图等结果完善的病例纳入研究,对发生血栓人群的一般信息、病种、手术方式、凝血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50例,年龄22岁-80岁,男34例,女16例。共有11例患者出现小腿深静脉血栓(22.0%),男性发生术后血栓的比例为29.4%(10/34),女性为6.3%(1/16)。恶性肿瘤的DVT发生率为23.5%(8/34),非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8.6%(3/16)。比较发生血栓和未发生血栓组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栓弹力图等,除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延长外,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即便在充分物理预防的基础上,胸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仍为高发,且男性、恶性肿瘤患者多见;术后超声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DVT。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参数的关系,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5例发病6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CTP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记录CTP各参数,同时评价病灶侧大血管情况;分别在发病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90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mR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①75例患者CTA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29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狭窄6例,颈内动脉闭塞16例。②病灶侧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及血管正常组比较,患者缺血区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异常面积、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异常面积、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异常面积、梗死区相对CBF(relative CBF,rCBF)及相对CBV(relative CBV,r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闭塞组CTP的脑灌注参数异常改变均比血管正常组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狭窄组CTP的脑灌注参数仅CBF面积比血管正常组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闭塞组CTP的脑灌注异常范围(CBF面积、TTP面积、CBV面积)均明显大于血管狭窄组(P<0.05)。③患者发病时仅NIHSS评分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正常组明显优于血管狭窄组和血管异常组;在发病第14天、发病第90天的NIHSS、BI、mRS评分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CTP显示的缺血范围相关,并且可以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