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伸腕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霍速 赵文汝 +2 位作者 孙丽 杜巨豹 程亦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94-495,共2页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伸腕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分析不同病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偏瘫后伸腕功能障碍的患者26例,分为病程1年以内组(A组)和病程1年以上组(B组)两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患者进...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伸腕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分析不同病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偏瘫后伸腕功能障碍的患者26例,分为病程1年以内组(A组)和病程1年以上组(B组)两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患者进行腕屈、伸运动及相关肌肉训练,每次治疗45min共治疗15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肌力和肌电信号提高程度平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腕伸肌肌力和肌电信号,病程长短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 偏瘫患者 功能障碍 病程 肌力 疗效 操作性 结论 肌肉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腕、踝关节异常运动模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秀汝 赵文汝 +2 位作者 刘金敬 霍速 孙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通过EMG生物反馈仪提供的肌电信号,确定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腕、踝关节异常运动模式的肌肉原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观察EMG生物反馈对该异常关节运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异常运动模式的29个腕、踝关节进行一个疗程的(15次,每次... 目的:通过EMG生物反馈仪提供的肌电信号,确定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腕、踝关节异常运动模式的肌肉原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观察EMG生物反馈对该异常关节运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异常运动模式的29个腕、踝关节进行一个疗程的(15次,每次50min)EMG生物反馈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腕伸肌、腕屈肌,胫前肌、腓肠肌两组拮抗肌的肌电信号、肌力,以及治疗前后的关节运动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腕关节背伸与掌屈,踝关节背屈与跖屈的肌电信号、肌力和关节异常运动模式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通过EMG生物反馈能够准确了解导致关节异常运动的肌肉原因,并有效治疗该异常运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损伤 踝关节 异常运动模式 腕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程亦男 霍速 +2 位作者 杜巨豹 孙丽 赵文汝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96-498,共3页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否能明显增强脑血管意外偏瘫伴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屈髋肌和髋外展肌的肌力和自主肌电信号。方法22例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病程全部在6个月以上,均经其他康复方法治疗未能再进一步改善功能。全部患者...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否能明显增强脑血管意外偏瘫伴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屈髋肌和髋外展肌的肌力和自主肌电信号。方法22例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病程全部在6个月以上,均经其他康复方法治疗未能再进一步改善功能。全部患者均接受1个疗程,15次、每次50min的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屈髋肌、髋外展肌肌力评估和肌电信号数据采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屈髋肌和髋外展肌的肌力和自主肌电信号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01)。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是改善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髋关节的屈髋肌和髋外展肌的肌力和自主肌电信号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治疗 脑血管意外 偏瘫患者 肌力 肌电信号 髋关节功能 自主 操作性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陈旧性颈脊髓损伤多疗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文汝 Bernard S Brucker 杜巨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90-493,共4页
目的观察操作性EMG生物反馈多疗程连续治疗是否能够在前一疗程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增强陈旧性颈脊髓(C1—C6)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方法39例非完全性颈脊髓(C1—C6)损伤患者,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均有不同程度上... 目的观察操作性EMG生物反馈多疗程连续治疗是否能够在前一疗程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增强陈旧性颈脊髓(C1—C6)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方法39例非完全性颈脊髓(C1—C6)损伤患者,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均有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和肌力缺陷,而且均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每年1疗程,每疗程15次,每次50min,连续4个疗程的治疗。记录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治疗前后的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每疗程治疗后患者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前一疗程治疗后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多疗程操作性EMG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在前一疗程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陈旧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疗程 患者 肌力 陈旧性 肌电信号 颈脊髓损伤 自主 操作性 伸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陈旧性颈脊髓损伤零肌力肌肉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文汝 Bernard S Bruckerx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53-656,共4页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是否能够治疗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探讨临床检查的零肌力与零肌电信号间的差别,以及对该肌肉自主活动恢复的意义。方法:77例非完全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是否能够治疗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探讨临床检查的零肌力与零肌电信号间的差别,以及对该肌肉自主活动恢复的意义。方法:77例非完全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均来自于美国迈阿嘧大学医学院附属Jackson医学中心骨、康复科门诊。其病程在6个月以上、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而且均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77例中采用Lovett肌力评估的343块零肌力肌肉均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零肌力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EMG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提高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临床评估的零肌力并不意味着该肌肉为零肌电信号,治疗后仍有功能恢复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 治疗 陈旧性颈脊髓损伤 零肌力 肌电信号 肌肉自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在陈旧性颈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文汝 Bernard S Brucker +1 位作者 王秀汝 刘金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 :观察EMG生物反馈治疗是否能够恢复和增强陈旧性颈脊髓 (C1—C6)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方法 :1 39例非完全性颈脊髓 (C1—C6)损伤患者 ,病程均在 6个月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和肌力缺陷 ,且经其它康... 目的 :观察EMG生物反馈治疗是否能够恢复和增强陈旧性颈脊髓 (C1—C6)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方法 :1 39例非完全性颈脊髓 (C1—C6)损伤患者 ,病程均在 6个月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和肌力缺陷 ,且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全部患者均接受 1个疗程、1 5次、每次 50min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P <0 .0 0 1 )。结论 :EMG生物反馈是治疗非完全性、陈旧性颈脊髓 (C1—C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颈脊髓损伤 自身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霍速 纪树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关键词 步行训练 偏瘫 脊髓损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赵文汝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84-485,共2页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康复医学 生物反馈疗法 功能变化 物理医学 体内 患者 自我训练 操作性 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截肢残端假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文汝 Gregory A.Zych D.O. +2 位作者 王秀汝 周庆芬 索广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48-551,共4页
目的:利用残端假体增加下肢截肢后骨残端的横截面积,降低负重时截肢残端皮肤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减少由于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重建离断肌肉的下位附着点,使之保持肌肉的合适初长和原有肌力,并维持肌力平衡,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以保持... 目的:利用残端假体增加下肢截肢后骨残端的横截面积,降低负重时截肢残端皮肤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减少由于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重建离断肌肉的下位附着点,使之保持肌肉的合适初长和原有肌力,并维持肌力平衡,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以保持截肢平面上位关节的正常活动,提高截肢肢体穿戴假肢后的功能。方法:山羊10只,随机分为2组,左小腿膝下截肢后,分为对照组和假体放置组。假体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呈蘑菇状外观。术后穿戴假肢开始负重。观察站立和行走的时间,残端皮肤情况,并进行骨残端组织学检查。结果:假体放置组羊能在截肢术后较早穿戴假肢,负重站立和行走,无残端皮肤溃疡。假体与残端骨接合紧密,肌腱与假体连接良好,坚固。未发现任何假体放置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截肢后骨残端安放假体能明显增加骨残端横截面积,很好保持残肢末端的圆锥形,加之假体材料的缓冲作用,明显减少截肢骨残端与假肢接受腔间软组织单位面积上的压强,使之能较早安装假肢,减少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增加假肢穿戴后的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 截肢 残端 实验 人工假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