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4 位作者 李慎茂 宋庆斌 黄居义 王玉林 吴婷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的 探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0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常规二维DSA全脑血管造影及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处理。结果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 目的 探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0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常规二维DSA全脑血管造影及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处理。结果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的程度 ,硬化斑块的位置及形态大小 ,对操作医生选择过滤保护伞、扩张球囊、支架等材料的种类、型号提供帮助。结论 与常规二维DSA相比 ,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狭窄血管病变的真实情况 ,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三维重建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强 李慎茂 +4 位作者 吉训明 缪中荣 朱凤水 支兴龙 凌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管内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凤水 李慎茂 +3 位作者 缪中荣 吉训明 焦立群 凌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溶栓后... 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闭塞 溶栓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1 位作者 李慎茂 吉训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投照角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2 位作者 李慎茂 朱凤水 宋庆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DSA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其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精确图像数据信息。方法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被选...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DSA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其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精确图像数据信息。方法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被选择血管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本组病例均对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等相关血管进行常规正侧位DSA图像采集,有针对性地进行斜位投照。结果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向足侧斜(CAUD)28°±5°;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右前斜位(RAO)25°±3°或者左前斜位(LAO)25°±3°;右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20°±5°+向头侧斜(CRAN)15°±5°;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20°±5°;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40°±7°+CAUD20°±7;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50°±6°;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的最佳投照角度为RAO15°±5°或者LAO15°±5°;大脑中动脉M1段靠近分叉处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25°±5°或者RAO25°±5°。结论应用最佳实用投照角度,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投照角度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学 放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3 位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宋庆斌 黄居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1期791-794,共4页
目的 :分析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除进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外 ,对颅内的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进行旋转DSA图像采集及三维重建 ;对 82例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 目的 :分析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除进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外 ,对颅内的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进行旋转DSA图像采集及三维重建 ;对 82例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 ,术后行旋转DSA检查及图像的三维重建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结果 :10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全脑血管造影检出动脉瘤 76例 ;经旋转DSA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后 ,检出动脉瘤 82例。其中 71例行GDC或EDC介入栓塞治疗 ,11例行手术夹闭治疗。术后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 ,71例介入栓塞的病例中 ,67例全部栓塞 ,4例 90 %栓塞。 11例手术夹闭病例均完全夹闭。结论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为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提供精确的数据 ;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成像 三维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3 位作者 吉训明 宋庆斌 黄居义 王玉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20例经临床和MRI、MRV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DSA检查,并对其中15例经DSA检查证实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接触溶栓和机... 目的:探讨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20例经临床和MRI、MRV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DSA检查,并对其中15例经DSA检查证实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接触溶栓和机械性溶栓,对其中2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结果:正确应用DSA设备,选择适合图像采集方式,调整C型臂至显示病变的最佳角度,合理调整高压注射器参数,提供清晰的路径图功能,为操作医生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变的诊断、选择适合的介入治疗方法提供帮助。结论:DSA作为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金标准,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应用DSA设备将有助于介入检查和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例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检查或治疗的辐射剂量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2 位作者 李亚春 宋庆斌 黄居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233-1235,共3页
目的 测量在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 ;分析影响X线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我中心近期 10 0例脊髓血管畸形进行介入放射学检查和 (或 ... 目的 测量在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 ;分析影响X线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我中心近期 10 0例脊髓血管畸形进行介入放射学检查和 (或 )介入治疗辐射剂量测量。结果 全脊髓血管造影患者皮肤剂量范围 0 .0 0 9~ 2 .0 3 2Gy ,介入医生所受剂量范围 0 .2 2 5~ 1.60 1mGy ;进行栓塞治疗时患者皮肤剂量范围 2 .13 1~ 9.874Gy ,介入医生所受剂量范围 0 .3 0 7~2 .462mGy。 结论 全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金标准 ,并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很大 ,个别患者可出现急性放射性皮肤红斑、脱发等症状。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减低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介入放射学 辐射剂量 放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灌注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4 位作者 李慎茂 朱凤水 宋庆斌 黄居义 王玉林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9期803-805,共3页
目的:探讨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例健康志愿者及5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DSA灌注造影,对其中10例进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再次进行DSA脑灌注检查,评价支架成... 目的:探讨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例健康志愿者及5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DSA灌注造影,对其中10例进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再次进行DSA脑灌注检查,评价支架成形术后的脑血流改变。结果:4例健康志愿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实质期脑染色均匀,血供丰富。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47例患者实质期脑染色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10例支架成形术后DSA脑灌注造影与术前相比脑实质染色有明显的增强。结论: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总体描绘脑部血供的分布、脑实质的染色及异常改变,客观评价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灌注 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介入放射检查治疗的X线防护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1 位作者 宋庆斌 黄居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9期955-955,共1页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X线辐射 X线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检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2 位作者 陈凌 宋庆斌 黄居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7期471-473,共3页
目的 :为介入栓塞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防止误诊、漏诊病例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近期 3 0例疑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影像特点、介入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均具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目的 :为介入栓塞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防止误诊、漏诊病例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近期 3 0例疑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影像特点、介入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均具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特点 ,经行选择性全脊髓血管造影、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 2 9例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其中 2 7例畸形团来自颈部血管供血及胸段脊髓血管等多支血管供血 ;2例来自颈外动脉系统供血 )。另外 1例开始被误诊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为由颈内动脉原始听动脉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向脊髓髓周静脉引流而造成MRI的留空信号。结论 :为了防止误诊及漏诊病例的发生 ,应对双侧的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肋颈干、甲状颈干、上胸段肋间动脉或全脊髓血管及颈外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必要时还应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颈段 脊髓血管畸形 介入检查 介入栓塞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2 位作者 张鸿祺 宋庆斌 黄居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介入神经放射学 鱼精蛋白 中和肝素 新兴学科 操作过程 介入操作 抗凝血 肝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介入治疗时心率改变及治疗措施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5 位作者 李慎茂 朱凤水 宋庆斌 黄居义 王玉林 吴婷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动脉起始段 介入治疗 心率改变 血管狭窄 治疗措施 血管内治疗技术 缺血性脑卒中 球囊预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辐射剂量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1 位作者 白玫 李雅春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8期835-837,共3页
目的:测量出血性脑血管病在介入放射学诊疗过程中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分析探讨影响X线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12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介入放射学检查和... 目的:测量出血性脑血管病在介入放射学诊疗过程中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分析探讨影响X线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12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介入放射学检查和(或)介入治疗时患者及介入医生辐射剂量测量。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时患者皮肤剂量范围在0.013~4.032Gy,介入医生所受剂量范围在0.113~1.601mGy;行栓塞治疗时患者皮肤剂量范围在2.231~10.868Gy,介入医生所受剂量范围在0.307~2.548mGy。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很大,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减低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脑血管障碍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肌肉骨骼疾病隐患与防护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征 侯秀芳 焦力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96-700,共5页
放射性损伤是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主要的职业危害,已引起国家卫生计生部门及医务人员的重视,国家卫计委对放射人员的射线接受剂量也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其他的隐性危害却被忽视。本文对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骨科疾病隐患的原因及防护措施进... 放射性损伤是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主要的职业危害,已引起国家卫生计生部门及医务人员的重视,国家卫计委对放射人员的射线接受剂量也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其他的隐性危害却被忽视。本文对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骨科疾病隐患的原因及防护措施进行分析,以提高介入医护人员及相关部门对其骨科疾病防护的重视,减轻介入医护人员骨科疾病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手术室 医护人员 职业危害 骨科疾病 职业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辐射防护设备及其维护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1 位作者 宋庆斌 黄居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辐射防护设备 设备维护 血管造影机 X线防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0例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秦晓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介入中心350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介入治疗,针对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介入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操作过程和预后等特点,从护理学的角度对术前、术中、术后等阶段进...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介入中心350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介入治疗,针对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介入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操作过程和预后等特点,从护理学的角度对术前、术中、术后等阶段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术中与介入医生及技术操作人员进行有机的配合、熟练使用输液微量泵、准确使用相关药物及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护理观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将有助于该手术的成功。结论介入护理工作对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手术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护理 放射性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七届国际介入神经放射学大会纪要
18
作者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3-44,共2页
第七届国际介入神经放射学大会于2003年11月2~5日在巴西著名的旅游城市累西腓召开.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总结近两年来国际介入神经放射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其中包括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头颈部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 第七届国际介入神经放射学大会于2003年11月2~5日在巴西著名的旅游城市累西腓召开.本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总结近两年来国际介入神经放射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其中包括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头颈部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卒中的介入治疗;脊髓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头颈部血管创伤;硬脑膜动静脉瘘以及新材料的研究等.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400多人,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所有执委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届 国际 介入神经放射学 会议纪要 学术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15
19
作者 黄昌仁 朱凤水 +2 位作者 缪中荣 凌锋 李慎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 1997年 7月至 2002年 7月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165例,男 97例,女 68例.年龄 32~ 74岁,平均为 58岁.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的时间为 2~ 24 h.... 目的探讨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 1997年 7月至 2002年 7月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165例,男 97例,女 68例.年龄 32~ 74岁,平均为 58岁.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的时间为 2~ 24 h.尿激酶以 1~ 1.2万 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 50万~ 130万 U,平均 85万 U. 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 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 27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30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 14例,大脑中动脉 2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 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 19例. 10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溶栓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 105例 ,并发脑出血 6例,消化道出血 13例. 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用药总量小,疗效好,见效快,是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脑急性缺血性卒中 安全性 有效性 尿激酶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朱凤水 李慎茂 +4 位作者 缪中荣 张鹏 王默力 郭冬梅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方法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238例,女173例,平均为(64±11)岁,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4 h,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80- 130万u。...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方法4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238例,女173例,平均为(64±11)岁,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24 h,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80- 130万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273支,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32支。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78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54.72%;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5.18%。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率为61.68%。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率为67.42%。并有35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247例,为60.10%。结论我们认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还是很值得进行的。随着溶栓经验的积累,溶栓药的开发,脑保护剂的应用,总有效率会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溶栓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