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608例中老年人骨代谢指标对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的预测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勇 张颖 +3 位作者 栗敏 杨华 贺丹丹 张智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32-1437,共6页
目的探讨北京南郊中老年人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及在骨质疏松症及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4月至202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的中老年患者36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 目的探讨北京南郊中老年人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及在骨质疏松症及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4月至202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的中老年患者36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性别、年龄、BMD、25(OH)D_(3)、N-MID、PTH等指标,比较骨代谢指标在不同骨量及性别间的差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FRAX-MOF)和髋部骨折风险(FRAX-HF)回归方程,绘制不同指标诊断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ROC曲线。结果女性FRAX骨折风险高于男性,女性在各骨量组的N-MID高于男性但25(OH)D_(3)含量低于男性,年龄、N-MID与BMD呈负相关(r=-0.87),与MOF、HF呈正相关(年龄:r=0.87和0.96,N-MID:r=0.87和0.77)。BMI与BMD呈正相关(r=0.67),与MOF、HF呈负相关(r=-0.67和-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构建HF回归方程模型:Y=-1.051+0.057×年龄-0.222×性别-0.041×BMI-0.508×BMD-0.003×N-MID-0.003×25(OH)D_(3),R^(2)=0.724,P=0.000。N-MID预测骨质疏松(T值≤-2.5)和骨量减少(T值<-1)的AUC值为0.62和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MID与BMD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骨质疏松和FRAX-HF的早期识别中可能发挥作用。血清25(OH)D_(3)及PTH对于骨量变化及骨折风险的识别价值,可能更需要结合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FRAX 25(OH)D_(3) 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 甲状旁腺素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53例围绝经及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郭勇 栗敏 +2 位作者 张颖 贺丹丹 张智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0-1424,1436,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FRAX(不含BMD模型)、BMD、BMI、OSTA指标对北京南郊地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风险的预测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行骨密度检查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3253例,收集患者年龄、... 目的比较分析FRAX(不含BMD模型)、BMD、BMI、OSTA指标对北京南郊地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风险的预测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行骨密度检查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3253例,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重、骨密度T值等数据,分析FRAX(不含BMD模型)、BMD、BMI和OSTA 4种指标在各年龄层和不同骨量之间的差异,绘制不同指标诊断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ROC曲线,比较各指标预测的准确性。结果随着年龄增加,BMD、OSTA减低,FRAX-MOF、FRAX-HF增加;②骨量越小,BMD、OSTA越低,FRAX-MOF、FRAX-HF越高;③FRAX-MOF、FRAX-HF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值分别为0.811和0.810,较OSTA(AUC=0.799)有更好的诊断效能(P<0.001);④;FRAX-MOF、FRAX-HF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值分别为0.770和0.767,较OSTA(AUC=0.748)有更好的诊断效能(P<0.001),OSTA指数特异性较高(83.0%),临界值为0.10。结论无BMD的FRAX工具较OSTA诊断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OP更优。但OSTA更为简单且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更适合用于社区或偏远地区,可以将OSTA 0.1作为早期干预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OSTA FRAX 骨密度 围绝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腹膜假黏液瘤诊治现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颖 李鑫宝 +5 位作者 林育林 马茹 徐大钊 赵鑫 闫风彩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7-223,共7页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诊治现状、自然病程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具有完整自然病程的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病理特征、非规范...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诊治现状、自然病程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具有完整自然病程的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病理特征、非规范化治疗情况(误诊时间、误治时间、既往抗肿瘤治疗情况)、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情况、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评分、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评分、脏器切除数量、腹膜切除区域数量、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等]、随访生存时间,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5年生存的预后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94例患者,其中男性57例(60.6%),女性37例(39.4%),中位年龄54(24~76)岁,既往抗肿瘤治疗者59例(62.8%),中位误诊时间0.8(0~62.5)个月,中位误治时间15.3(0~214.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CRS+HIPEC治疗,中位手术时间10.1(4.8~16.5)h,中位脏器切除数2(0~8)个,中位腹膜切除区域数5(0~9)个,中位PCI评分32(3~39)分,CC评分2~3分者达80.9%(76/94),SAE发生率35.1%(33/94)。94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30.8(2.4~218.4)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63.8%、44.7%和23.4%。分层分析显示,既往腹腔化疗(46.5个月vs.26.3个月)、PSS 1~3分(39.0个月vs.21.9个月)、低/高级别病理类型(41.5/40.9个月vs.20.1个月)、KPS≥80分(41.5个月vs.23.9个月)、无淋巴结转移(35.5个月vs.17.1个月)、Ki-67<50%(46.4个月vs.20.8个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延长(P<0.05)。5年生存预后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下5个因素与5年生存率有关:PSS评分(P=0.021)、既往腹腔化疗(P=0.008)、病理类型(P=0.004)、淋巴结转移(P=0.008)和Ki-67表达程度(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出以下3个影响5年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既往腹腔化疗(HR=0.458,95%CI:0.253~0.827,P=0.010)、淋巴结转移(HR=2.879,95%CI:1.345~6.163,P=0.006)、Ki-67≥50%(HR=2.502,95%CI:1.418~4.417,P=0.002)。结论:PMP非规范化治疗现象较普遍,误治时间长,淋巴结转移及Ki-67高表达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CRS+HIPEC术前腹腔灌注化疗可能为PMP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腹膜假黏液瘤 真实世界研究 自然病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