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缺血预适应大鼠脑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兰峰 郭社卫 +1 位作者 安仰原 刘明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5期401-403,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中(IPC)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假手术(SI)、缺血预适应或缺血耐受(IT)、单纯蜜蜂毒(BV)、外周伤害耐受(PNT)等5组。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等实... 目的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中(IPC)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假手术(SI)、缺血预适应或缺血耐受(IT)、单纯蜜蜂毒(BV)、外周伤害耐受(PNT)等5组。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借助GelDoc和Versa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脑躯体感觉皮层、海马组织内ERK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经脑IPC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内ERK1的磷酸化水平(激活程度)增高(P<0·05);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内ERK2及海马组织内ERK1/ERK2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和海马组织内ERK1/ERK2经脑IPC后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躯体感觉皮层ERK1磷酸化水平的增高可能参与了脑缺血预适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预适应 ERK1/2 磷酸化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预适应对小鼠脑组织内cPKCβI和βII膜转位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崔秀玉 李俊发 +1 位作者 祖鹏宇 韩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7-351,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重复性低氧刺激对蛋白激酶CβI和βII亚型(cPKCβI,cPKCβII)膜转位水平(或激活程度)的影响,初步探讨cPKCs特定亚型在脑低氧预适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我室已建立的小鼠低氧预适应模型方法,制备重复性低氧1-4次... 目的:通过观察重复性低氧刺激对蛋白激酶CβI和βII亚型(cPKCβI,cPKCβII)膜转位水平(或激活程度)的影响,初步探讨cPKCs特定亚型在脑低氧预适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我室已建立的小鼠低氧预适应模型方法,制备重复性低氧1-4次小鼠(H1-H4)。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SDS-PAGE)、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等生化技术,并结合应用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小鼠海马和大脑皮层组织内cPKCβI和βII的膜转位水平。结果:随低氧刺激次数(H1-H4)的增加,小鼠海马组织内cPKCβII的膜转位水平升高,H4组膜转位水平显著高于H0(100%,n=10)和H1(79·5%±10·7%,n=10)组(173·3%±21·3%,P<0·01,n=10);同样,大脑皮层内cPKCβII膜转位水平也随低氧次数的增加而升高,H3(119·8%±7·7%,n=6)和H4(131·8%±4·7%,n=6)组膜转位水平均显著高于H0(100%,n=6)组(P<0·05,n=6);而cPKCβI亚型的膜转位水平无论在大脑皮层还是海马组织内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n=8)。结论:cPKCβII膜转位(激活)可能在脑低氧预适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氧预适应 蛋白激酶C 膜转位 海马 大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MKII信号转导通路在慢性痛外周和中枢感受中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楠 卜祥宁 +1 位作者 方力 李俊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4-347,共4页
慢性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很多药物对其治疗无效而导致病人长期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人们对慢性痛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将为临床上治疗疼痛提供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在体和离体实验,人们鉴别出许多信号转导通... 慢性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很多药物对其治疗无效而导致病人长期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人们对慢性痛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将为临床上治疗疼痛提供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在体和离体实验,人们鉴别出许多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靶分子,来阐释伤害性感受的处理机制。神经系统的中枢敏化机制在反应和传导伤害性刺激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通路 伤害性感受 慢性痛 CAMKII 中枢 外周 发生发展机制 伤害性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在脑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ERK、JNK和p38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兰峰 郭社卫 +1 位作者 安仰原 刘明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9期835-83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s)3条主要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中(IPC)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假手术(SH)、缺血预适应/缺血耐受(IT)3组,每组6只。应用SDS-PAGE、Westernblot等实验方法,借助GelDo... 目的初步探讨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s)3条主要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中(IPC)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假手术(SH)、缺血预适应/缺血耐受(IT)3组,每组6只。应用SDS-PAGE、Westernblot等实验方法,借助GelDoc和Versa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大鼠大脑躯体感觉皮层ERK、JNK、p38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IT组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内ERK1和JNK46KD的磷酸化水平增高(P<0.05)。结论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内MAPKs信号通路中ERK1和JNK46KD激活可能参与了脑缺血预适应的形成,但也不能排除p38在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预适应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s) 磷酸化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预适应大鼠脑内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兰峰 郭社卫 +1 位作者 安仰原 刘明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9期801-803,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IPC)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复制整体脑缺血预适应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假手术(SI)、缺血预适应或缺血耐受(IT)、外周... 目的初步探讨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在大鼠脑缺血预适应(IPC)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复制整体脑缺血预适应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假手术(SI)、缺血预适应或缺血耐受(IT)、外周伤害对照(PNC)、外周伤害耐受(PNT)5组。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借助Gel Doc和Versa 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脑躯体感觉皮层、海马组织内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经脑IPC后,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和海马组织内p38 MAPK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n=6)。结论大鼠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和海马组织内p38 MAPK可能未以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改变的形式参与脑缺血预适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预适应 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 磷酸化 蛋白表达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