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记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王晓民教授
1
作者 张芃扬 贾军 +5 位作者 王可 宫晓丽 郑焱 王伟 张婷 王韵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3-1111,共9页
王晓民,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医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理学研究所联合培养)。1993-2003年先后在北京医科大... 王晓民,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医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理学研究所联合培养)。1993-2003年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系和神经生物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及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等职。2003年被北京市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任学术副校长,并先后兼任基础医学院院长、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首任院长、教育部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体秘书长、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首任监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专家联谊会医学组组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协 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重点实验室 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学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物学教学法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n=35)、2011级(n=39)、2012级(n=41)临床7年制医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传统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传统教学+PBL+以病例讨论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 目的探讨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n=35)、2011级(n=39)、2012级(n=41)临床7年制医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传统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传统教学+PBL+以病例讨论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保持教学时数、老师提问频次一致。比较学生期末考试成绩(P<0.05)。结果与2010级和2011级比较,2012级学生期末综合成绩提高(P<0.05)。结论传统教学+PBL+以病例讨论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病例讨论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全脑血管活性肠肽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研究
3
作者 孙君佑 许明月 +2 位作者 戴旻霖 秦瑞欢 孙文智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9,共9页
目的:对小鼠全脑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进行研究,为VIP阳性神经元的解剖学和功能学研究提供帮助。方法:首先利用VIP-Cre::Ai47转基因小鼠对全脑的VIP阳性神经元进行标记,再对VIP-Cre::Ai47小鼠全脑脑片进行荧光成像,并和标... 目的:对小鼠全脑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进行研究,为VIP阳性神经元的解剖学和功能学研究提供帮助。方法:首先利用VIP-Cre::Ai47转基因小鼠对全脑的VIP阳性神经元进行标记,再对VIP-Cre::Ai47小鼠全脑脑片进行荧光成像,并和标准脑图谱进行拟合校准,最后对全脑不同脑区中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皮质、嗅球和海马中单位面积(mm^(2))VI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均大于5个,且在不同亚区中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皮质下区域的杏仁核中单位面积(mm^(2))VI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超过4个;而丘脑、下丘脑、中脑以及后脑等脑区,除了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亚区单位面积(mm^(2))VI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大于20个之外,其他脑区中单位面积(mm^(2))VI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均不足2个。结论:VIP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皮质、海马和杏仁核等高级认知和情感中枢中,而在丘脑和中脑等脑区分布较少,这提示着VIP阳性神经元可能在情绪情感和高级认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P阳性神经元 全脑分布 认知和情感中枢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3
4
作者 崔艳秋 陆莉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9-864,共6页
雷公藤是我国的传统中药,雷公藤内酯醇是雷公藤提取物中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功能的主要成分。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雷公藤氯内酯醇和5-羟雷公藤内酯醇)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变性疾病... 雷公藤是我国的传统中药,雷公藤内酯醇是雷公藤提取物中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功能的主要成分。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雷公藤氯内酯醇和5-羟雷公藤内酯醇)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变性疾病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反应因子释放、抑制氧化应激、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抑制钙超载以及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主要通过影响MAPKs和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 神经保护 神经变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钟的秘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禹正 张婷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5-769,共5页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Jeffrey C.Hall,Michael Rosbash以及Michael W.Young,以表彰他们在"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
关键词 201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物钟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遗传学技术——2021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 被引量:1
6
作者 宫平 徐志卿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8-892,共5页
光遗传学在发现之初,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这项突破性技术的诞生,有助于我们精准地探究大脑的神经环路和功能。光遗传学也因此荣获了许多科学奖项。本文就光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拉斯克奖 光遗传学 基础医学研究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与睡眠-觉醒障碍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彦霖 庞淼一 +2 位作者 王培培 李纤 杨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偏头痛是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高疾病负担和高失能性。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是偏头痛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偏头痛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异质性,且睡眠质量下降往往与偏头痛发作频率增加或慢性化有关。内源性昼夜... 偏头痛是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高疾病负担和高失能性。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是偏头痛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偏头痛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异质性,且睡眠质量下降往往与偏头痛发作频率增加或慢性化有关。内源性昼夜节律的破坏或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失衡可能会导致昼夜节律相关的睡眠-觉醒障碍,这可能导致后续的疼痛过敏,从而使人们罹患偏头痛的风险增高。本文集中关注偏头痛如何扰乱睡眠,以及睡眠-觉醒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如何促进偏头痛这两方面,并阐述了偏头痛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潜在的共同解剖定位、分子和互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睡眠障碍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EB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中的调控及功能 被引量:16
8
作者 宋海龙 郑焱 王晓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7-804,共8页
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在神经元生成、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使得与CREB信号通路相关的分子成为较受关注的神经系统疾病干预的药物靶点.本文概述了CREB的基本... 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在神经元生成、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使得与CREB信号通路相关的分子成为较受关注的神经系统疾病干预的药物靶点.本文概述了CREB的基本构成、相关信号通路、其目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 cAMP反应元件(CRE) CREB结合蛋白(CBP)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对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尹艳玲 李峰 +2 位作者 邢长虹 李菁锦 谢佐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96-599,共4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海马神经元,在10~14d时用于实验。电生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IGF-1处理组(实验前24h加入IGF-1,终浓度...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海马神经元,在10~14d时用于实验。电生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IGF-1处理组(实验前24h加入IGF-1,终浓度为10μmol/L)。细胞免疫化学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IGF-1处理组和MAPKS转导通路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组(IGF-1处理前1h加入PD98059,终浓度为10μmol/L)。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观察IGF-1对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的影响,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观察其对γ-氨基丁酸能细胞数目影响。结果:IGF-1能够显著降低IPSC的频率,但与对照组比较其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F-1能够明显减少GABA阳性细胞数目,应用PD98059后可阻断这种作用。结论:IGF-1的上述作用可能参与海马对学习记忆功能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海马神经元 Γ-氨基丁酸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传入与针刺镇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吕国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穴位是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实践的基础与核心,是国内外医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中医基本课题。一针刺入穴位会刺到什么结构?针刺穴位为什么能止痛?是人们最常问及的关键问题。祖国医学把穴位界定为人体脏腑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之所在,而... 穴位是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实践的基础与核心,是国内外医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中医基本课题。一针刺入穴位会刺到什么结构?针刺穴位为什么能止痛?是人们最常问及的关键问题。祖国医学把穴位界定为人体脏腑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之所在,而现代科学却无穴位这一概念,但由于针刺穴位引发针感,提示中医穴位的结构功能与西医躯体组织的传入神经支配和感觉传入活动有关,本文拟以穴位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尝试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穴位这一重要传统概念的现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外周传入神经纤维 针刺镇痛 粗细两类传入纤维相互作用 增强粗纤维活动提高镇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的“定位系统”——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可 张婷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71-675,共5页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和英国国籍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及两位挪威籍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Moser),表彰他们发现了大脑中的"内置GPS(global...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和英国国籍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及两位挪威籍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Moser),表彰他们发现了大脑中的"内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定位系统的细胞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系统 位置细胞 网格细胞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对内脏炎症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卫华 李菁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7-289,293,共4页
目的:本实验采用福尔马林诱导的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观察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激动剂PMA(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与抑制剂H-7(1-(5-isoquinolinesulfonyl)2-meth-ylpiperazine dihydrochloride)对脊髓背角神经元... 目的:本实验采用福尔马林诱导的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观察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激动剂PMA(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与抑制剂H-7(1-(5-isoquinolinesulfonyl)2-meth-ylpiperazine dihydrochloride)对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1)福尔马林直肠粘膜下注射致炎组(F);(2)福尔马林致炎与脊髓微透析生理盐水组(F+NS);(3)福尔马林致炎与脊髓微透析H-7组(F+H-7);(4)福尔马林致炎与脊髓微透析PMA组(F+PMA).结果:记录到24个单位的反应结果表明:福尔马林致炎后0~120min内放电频率明显增加,特别是0~15min和15~30min内与致炎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强(P<0.05);经微透析PMA和H-7后,上述时间段内放电频率分别明显增强(P<0.01)和回降(P<0.05).结论:PKC在福尔马林致内脏炎症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背角 蛋白激酶C 福尔马林 内脏痛 急性内脏炎症 神经元电活动 炎症痛 模型大鼠 成年WISTAR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细胞的“清道夫”——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佳 杨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9-702,共4页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日本国籍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在自噬分子机制研究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 自噬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良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脑电功率与频率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祁文静 周瑞 +6 位作者 王静 郭淮莲 伊鸣 刘风雨 樊碧发 李小俚 万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9期668-673,共6页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与对照者脑电功率与频率的差异,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对PHN患者与对照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与对照者脑电功率与频率的差异,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对PHN患者与对照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记录闭目状态128导脑电图20 min.采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功率谱及功率峰值、频率峰值.结果:①两组间焦虑抑郁状态患病人数无显著性差异.②病例组功率峰值较对照组增高(P<0.01);7~13Hz功率在双侧额、中央、顶、枕区均增高(P<0.05);功率峰值与VAS呈线性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8 (P<0.05).③病例组频率峰值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结论:PHN患者存在脑的广泛激活,而且激活程度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HN患者频率峰值有降低趋势,可能与异常的丘脑皮层节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脑电图 EEG 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解码器的发现之旅——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培培 杨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882,共4页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4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理学家David Julius和美国分子生物学家Ardem Patapoutian,以表彰他们在温度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本文对Da...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4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理学家David Julius和美国分子生物学家Ardem Patapoutian,以表彰他们在温度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本文对David Julius和Ardem Patapoutian的生平、科学贡献和意义加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温度感受器 触觉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内的运输系统——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婷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776-781,共6页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Rothman)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Südhof),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Rothman)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Südhof),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运输 SNARE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鹏 王晓民 王德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9-382,共4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配体激活型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在过去数十年中,PPAR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靶点之一,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但作用机理仍不明确。PP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配体激活型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在过去数十年中,PPAR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靶点之一,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但作用机理仍不明确。PPAR能够抑制炎症反应,诱导不同通路的信号转导,参与糖脂代谢,激活特殊配体,因而推测其可能有益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PPARγ作为PPARs的三种主要类型(PPAR-α、PPAR-β/δ、PPAR-γ)之一,在糖脂代谢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证据表明,PPARγ通路的激活能够促进神经元分化。使用噻唑烷二酮(thiazol idinedione,TZDs)激活PPARγ可以阻止神经退化,减少神经元死亡,减少神经炎性疼痛。神经生长(神经突和轴突)在大脑的细胞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可使其受到破坏。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但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本文将PPARγ的结构及其与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神经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亨廷顿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病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基因PINK1和DJ-1的转录水平在神经毒损伤的MN9D细胞中的不同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俭 王勇 +3 位作者 汪璇 杨兆菲 宫晓丽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0-746,共7页
目的在细胞水平上探究神经毒素作用下,关键的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致病基因PINK1和DJ-1的转录情况,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本研究使用MN9D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台盼蓝活细胞计数的方法筛选神经毒... 目的在细胞水平上探究神经毒素作用下,关键的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致病基因PINK1和DJ-1的转录情况,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本研究使用MN9D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台盼蓝活细胞计数的方法筛选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和1-甲基-4-苯基嘧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的半数致死剂量。通过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DJ-1基因和PINK1基因转录情况。通过RT-PCR以及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NA去甲基化酶TET1的转录表达情况。结果 1)MN9D活细胞数在6-OHDA和MPP+作用下均发生了时间、剂量依赖性降低,6-OHDA和MPP+的半数致死剂量分别约为10μmol/L和100μmol/L。2)DJ-1的mRNA水平在6-OHDA或MPP+作用下未发生改变,而PINK1的mRNA水平则发生了明显的时间依赖下降。3)DNA去甲基化酶TET1的转录表达水平也发生显著下降。结论神经毒素作用下,帕金森病致病基因PINK1的转录发生下调,并可能是由DNA去甲基化酶TET1表达下调所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毒性 PINK1 DJ-1 DNA去甲基化酶TE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异质性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武炜淇 刘玚 +3 位作者 刘玥滢 郑云熙 张婷 王晓民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7-432,共6页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的固有免疫细胞。无论是在生理还是病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均存在异质性表现。随着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人们发现,在不同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中,不同表型的小胶质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表型的异质性主要取决...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的固有免疫细胞。无论是在生理还是病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均存在异质性表现。随着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人们发现,在不同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中,不同表型的小胶质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表型的异质性主要取决于小胶质细胞的分子特异性。本文就单细胞研究中发现的小胶质细胞独特的分子特征和功能予以概述,深入理解疾病进程中小胶质细胞的分型将有助于我们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精准干预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 小胶质细胞 单细胞RNA测序 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对大鼠痛行为及背根神经节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胜男 岳剑宁 +5 位作者 潘娜 杨云廷 白云飞 张福康 徐志卿 崔秀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59-265,共7页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正常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的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80~1...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正常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的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80~100 g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及PRF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将sham组及PRF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暴露其右侧坐骨神经,PRF组坐骨神经接受2 Hz,2 min,42℃的脉冲射频处理,而sham组不接受脉冲射频处理。在脉冲射频前2 h,脉冲射频后1 d,3 d,5 d,7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脉冲射频后1 d取L4~5段DRG细胞,应用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DRG细胞钠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改变。结果:sham组和PRF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与自身手术前的基础阈值相比无差异,各组大鼠之间相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RF组大鼠DRG细胞电压依赖性钠电流密度、半数激活电压(V1/2act)、半数失活电压(V1/2inact)与sham组和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未影响正常大鼠痛行为。DRG神经元钠电流密度以及通道动力学特性也未受该参数脉冲射频的影响,提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可能并不影响大鼠生理状态下伤害性感觉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背根神经节 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