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果导向理念下创新融合项目式团队学习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雅梅 孔璐 +4 位作者 张静 周妍 卢雅彬 牛静 秦琼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6-1648,共13页
结合专业课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分子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与基础医学各学科和临床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具备作为... 结合专业课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分子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与基础医学各学科和临床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具备作为课程思政载体的天然优势。本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成果导向(OBE),创新性融合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PBGS)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二者的有机融合为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做了有益的探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思政案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实践管理和优化评价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师生评价优秀。课前及课后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90%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拓展了视野,增长了学识,50%~70%的学生认为提升了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坚定了医学专业学习的自信。通过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多项国家级奖。证明该教学模式拓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的培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德才兼备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导向理念 融合 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 医学分子生物学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杜连连 陈艳伟 吴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目的调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因素,以便提出改善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法编制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自填问卷调查方式,分层整群抽样调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6个学院的... 目的调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因素,以便提出改善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法编制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自填问卷调查方式,分层整群抽样调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6个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运用t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被调查人群38.5%感到就业压力大,并且不同学院、不同基础心理状况、就业目标不同的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小有差异,就业压力对学生生活的影响较大。结论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促进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压力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设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被引量:24
3
作者 余和芬 孔璐 +1 位作者 侯燕芝 张玉祥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10期18-20,共3页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和重排,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开设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的综合性实验,并开设了设计性实验——从血清中初步分离γ-环蛋白,由学生自己查找原理和方法、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实...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和重排,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开设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的综合性实验,并开设了设计性实验——从血清中初步分离γ-环蛋白,由学生自己查找原理和方法、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实施,并且用获得的样品进行精细分离和鉴定。论文论述了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思路,介绍了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从实施的情况和效果看,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设计性实验 综合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发现感知DNA免疫监控的cGAS-STING信号通路——2024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
4
作者 周妍 吴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3-927,共5页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adenosine m...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synthase,cGAS],阐明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荣获基础医学研究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克奖 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 环鸟苷酸-腺苷酸 免疫疗法 DNA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医学 搏浪蓝海--兼谈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及教育教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晨光 丁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7-911,共5页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现代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继分子病的概念提出后,人类在病因学和遗传特征与规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空前深入。在此基础上,分子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研究路径的完善推动了当代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在...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现代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继分子病的概念提出后,人类在病因学和遗传特征与规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空前深入。在此基础上,分子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研究路径的完善推动了当代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分子医学渐渐成为在基础医学领域具有多学科及跨学科兼容性特征的共识性主题。本文结合分子医学的发展历史和对相关文献的综合解析,对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专业在现阶段的发展策略进行思考,归纳出若干关于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方略的启示和观点。此外,还针对分子医学在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和挑战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医学 遗传疾病 基础医学 学科建设 ChatG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前列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LMNA基因第七外显子点突变
6
作者 左灵坤 阳荣辉 +2 位作者 马慧 周萍 孔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4-890,共7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中核纤层蛋白A/C(lamin A/C,LMNA)基因第七外显子点突变与LMNA表达差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通测序分析了永生化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低侵袭力前列腺癌上皮细胞(PC-3M-2B4)及高侵袭力前列腺癌上皮细胞(PC-3M-1E...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中核纤层蛋白A/C(lamin A/C,LMNA)基因第七外显子点突变与LMNA表达差异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通测序分析了永生化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低侵袭力前列腺癌上皮细胞(PC-3M-2B4)及高侵袭力前列腺癌上皮细胞(PC-3M-1E8)LMNA基因的12个外显子,识别出在RWPE-1与PC-3M-1E8细胞系中C.1159C>CA(p.L387LI)点突变,定位在1号染色体156106006。为了验证点突变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Pub Med GEO数据库下载了3组数据,分别是100例前列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的总RNA测序数据、20例前列腺癌和10例配对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及21种前列腺正常及癌细胞株的测序数据。在1号染色体上选取156105950到156106055范围,设置比对序列CTACGCCTG或者NTACGCCTGTCCCCCAGCCC,每次分析比对长度为50 nt。同时,利用GEO数据库分析了突变点周围序列的特点与功能。最后,转染突变质粒,蛋白质电泳分析LMNA点突变对LMNA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在所有分析的样品中,1号染色体LMNA外显子7从156106006到156106011的区域内,存在2种错义突变形式:C/CA(p.L387LI)、C/CG(p.L387LV)和4种同义突变形式:C/CT(p.L387L)、C/CA(p.R388R)、C/CT(p.R388R)、C/CG(p.R388R)。前列腺癌按格里森(Gleason score,GS)评分系统分组,错义突变的总发生率分别占40%(正常)、11%(GS 5-6)、2%(GS 7)和6%(GS 8-10)。在16种前列腺癌细胞系和5种前列腺良性细胞系中,错义突变的总发生率分别占31%和60%。此外,还发现1号染色体上从156106008到156106066是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常见转录因子为PAX5、HEN1(NHLH1)、HTF、P53、MIF1、COMP1和NGFIC(NGF4)。通过功能聚类分析,这些转录因子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染色质重组及调控、RNA代谢过程的正向调节、组蛋白修饰的调控以及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负调节等方面。高表达突变LMNA的细胞系LMNA及磷酸化LMNA蛋白质表达下调。结论 156106006位点突变多发生在前列腺正常组织和前列腺良性细胞株,与LMNA蛋白质表达密切相关,可能是lamin蛋白质异源性表达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核纤层蛋白A C 突变 生物信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拉斯克奖(Ⅰ)——基础医学研究奖及医学特殊成就奖
7
作者 牛欢 程杉 丁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8-782,共5页
2018年度美国拉斯克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基础医学研究奖由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家戴维·阿利斯(C.David Allis)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的生物化学家迈克尔... 2018年度美国拉斯克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基础医学研究奖由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家戴维·阿利斯(C.David Allis)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的生物化学家迈克尔·格伦斯坦(Michael Grunstein)分享。两位学者发现并阐明了影响基因表达过程的组蛋白化学修饰机制,揭开了基因表达的隐秘控制层,从而开辟了现代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新领域。本次拉斯克医学特殊成就奖颁发给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家琼·斯特恩兹(Joan A.Steitz),以表彰她在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RNA生物学研究中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榜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克奖 组蛋白化学修饰 基因表达 RNA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与睡眠-觉醒障碍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彦霖 庞淼一 +2 位作者 王培培 李纤 杨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偏头痛是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高疾病负担和高失能性。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是偏头痛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偏头痛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异质性,且睡眠质量下降往往与偏头痛发作频率增加或慢性化有关。内源性昼夜... 偏头痛是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高疾病负担和高失能性。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是偏头痛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偏头痛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异质性,且睡眠质量下降往往与偏头痛发作频率增加或慢性化有关。内源性昼夜节律的破坏或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失衡可能会导致昼夜节律相关的睡眠-觉醒障碍,这可能导致后续的疼痛过敏,从而使人们罹患偏头痛的风险增高。本文集中关注偏头痛如何扰乱睡眠,以及睡眠-觉醒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如何促进偏头痛这两方面,并阐述了偏头痛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潜在的共同解剖定位、分子和互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睡眠障碍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助力研发抗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荣获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妍 吴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9-894,共6页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匈牙利裔科学家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进而...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匈牙利裔科学家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进而为研发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 CoV-2)疫苗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将介绍两位科学家的简历、主要科学贡献和他们科学发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mRNA疫苗 碱基修饰 新型冠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基因组“维稳”的DNA修复机制——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璐 丁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3-828,共6页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典的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的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美国/土耳其双国籍科学家阿奇兹·桑贾尔(Aziz Sancar),以表彰他们对揭示细胞DNA修复机制的贡献。本文就3位获奖者的...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典的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的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美国/土耳其双国籍科学家阿奇兹·桑贾尔(Aziz Sancar),以表彰他们对揭示细胞DNA修复机制的贡献。本文就3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意义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同时鉴于DNA修复与细胞基因组稳定性以及人类疾病的密切联系,特别就高通量序列分析和组学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DNA修复 基因组稳定性 高通量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疫情中的医学信息学
11
作者 闫韶飞 丁卫 吴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3-910,共8页
在应对当前甲型流感暴发的疾病控制过程中,医学信息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多种信息学数据库来源的最新资料,在介绍甲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的同时,对本次甲型流感病毒的来源、进化、传播和预防等一... 在应对当前甲型流感暴发的疾病控制过程中,医学信息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多种信息学数据库来源的最新资料,在介绍甲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的同时,对本次甲型流感病毒的来源、进化、传播和预防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结合信息学分析的结果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且突出介绍和评论了医学信息学在疾病控制中的前景和潜力,希望能有助于多种相关学科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医学信息学 序列分析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所见即所学,所学有所用--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2
作者 路钊 丁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3-726,共4页
"所见即所学"已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的信条,200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通过利用高分辨度晶体解析对核蛋白体在蛋白质合成功能中的结构基础进行阐述,再次对此作出了生动的展示。他们的工作不仅揭示了重要... "所见即所学"已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的信条,200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通过利用高分辨度晶体解析对核蛋白体在蛋白质合成功能中的结构基础进行阐述,再次对此作出了生动的展示。他们的工作不仅揭示了重要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同时也拓展了在相关药物(如抗生素等)开发中的应用,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度晶体解析 核蛋白体 诺贝尔化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庞淼一 马奕然 +2 位作者 王培培 李纤 杨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76-782,共7页
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炎症小体除了能够感知外来病原体,也能够对机体内部的损伤、应激等危险信号做出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NLRP3炎症小体与神经病理性... 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炎症小体除了能够感知外来病原体,也能够对机体内部的损伤、应激等危险信号做出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NLRP3炎症小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梳理了不同类型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中,NLRP3炎症小体发挥的具体功能,以及作为镇痛靶点的潜在治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PR3炎症小体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基因剪刀—重写生命密码的工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被引量:3
14
作者 谷思宇 杨晓梅 贺俊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4-1018,共5页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和Jennifer A.Doudna博士,以表彰她们在"发展了基因组编辑技术"方面做出的贡献。本文对CRISPR/Cas9结构、原理进行了系统介绍,简要回顾了CRISPR/Cas9技术的发现及发展过程...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和Jennifer A.Doudna博士,以表彰她们在"发展了基因组编辑技术"方面做出的贡献。本文对CRISPR/Cas9结构、原理进行了系统介绍,简要回顾了CRISPR/Cas9技术的发现及发展过程,最后对CRISPR/Cas9技术面对的前景、挑战与争议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重编程的化学本质——李兵辉教授
15
作者 李兵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5-799,共5页
肿瘤代谢重编程现象广泛存在,但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至今不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兵辉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称之为“potential of electron transfer(PET)”,用以表征一个代谢物在细胞内完全氧化时释放电子(电子传递)的潜能,可用... 肿瘤代谢重编程现象广泛存在,但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至今不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兵辉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称之为“potential of electron transfer(PET)”,用以表征一个代谢物在细胞内完全氧化时释放电子(电子传递)的潜能,可用公式计算,并进一步推导出化学反应释放电子的状态方程;然后根据化学反应的电子守恒法则,构建生长细胞的电子传递模型,揭示了代谢重编程的化学本质:电子传递驱动代谢重编程。该模型成功地解释和预测了乏氧条件下的代谢重编现象,并揭示了抑制肿瘤生长的联合靶点,在动物上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代谢 代谢重编程 乏氧 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与干燥综合征的交叉免疫基因预测分析
16
作者 袁文思 吴亚珩 +1 位作者 吴冬雪 周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8-1049,共12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法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与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在转录水平的交叉免疫基因(cross immune genes,CIGs)并分析免疫浸润状态,为OSCC在SS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法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与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在转录水平的交叉免疫基因(cross immune genes,CIGs)并分析免疫浸润状态,为OSCC在SS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OSCC和SS数据集,使用limma R软件包结合Venn图筛选OSCC和SS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再与免疫基因数据集进行交叉筛选获得CIGs。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算法筛选核心CIGs。利用CIBERSORT R软件包分析浸润的免疫细胞类型及比例。结果从OSCC数据集中筛选出2885个DEGs,从SS数据集中筛选出2472个DEGs,交叉分析得到55个CIGs;经LASSO回归分析后二次交叉筛选出RASGRP3为潜在的核心CIGs,在OSCC和SS中表达均上调。另外,在OSCC和SS中,记忆CD4+T细胞、巨噬细胞和活化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浸润均与RASGRP3相关。结论癌基因RASGRP3可作为OSCC和SS的潜在治疗靶点,并对二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RASGRP3与浸润的NK细胞、巨噬细胞、CD4+T细胞等密切相关,为探索针对SS患者OSCC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干燥综合征 核心交叉免疫基因 免疫细胞 免疫浸润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甲基化修饰及功能相关蛋白质在肝癌免疫和靶向治疗耐药中的作用
17
作者 张乐杰 秦琼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3-1521,共9页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者通常因为耐药性产生而不能从新兴的免疫、靶向治疗中持续受益。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单一生物标志物,例如甲胎蛋白、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者通常因为耐药性产生而不能从新兴的免疫、靶向治疗中持续受益。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单一生物标志物,例如甲胎蛋白、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等缺乏指示HCC免疫、靶向治疗效果的效力。为了进一步优化临床决策,寻找能够准确预测HCC免疫、靶向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尤为重要。最近研究表明,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作为真核生物最普遍的RNA修饰方式之一,在HCC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耐药性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m^(6)A修饰参与HCC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耐药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并且阐述了m^(6)A修饰相关特征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对这两种新兴治疗方法疗效的预测作用,从m^(6)A修饰的角度提出改善HCC治疗效果及预测疗效的潜在方案,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有效决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修饰 肝癌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F2/SARI通过抑制p53依赖的NF-κB转录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被引量:14
18
作者 路钊 郑少鹏 +2 位作者 牛静 贾弘禔 丁卫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4-532,共9页
BATF2/SARI是一种新发现的转录因子,具有与BATF和BATF3类似的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可抑制AP-1转录因子家族(AP-1 transcription factors)活性,从而发挥抑癌作用.但目前关于BATF2表达调节与功能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证明,BATF2通过抑制p53... BATF2/SARI是一种新发现的转录因子,具有与BATF和BATF3类似的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可抑制AP-1转录因子家族(AP-1 transcription factors)活性,从而发挥抑癌作用.但目前关于BATF2表达调节与功能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证明,BATF2通过抑制p53相关的NF-κB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检测mRNA揭示,BATF2/SARI在p53-野生型的A549、HeLa细胞高水平表达,但在p53-缺失型的H1299细胞表达较低.基因转染结合MTT法、TUNEL法显示,过表达BATF2可诱导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这种抑制效应与细胞p53表达水平相关.采用含NF-κB或AP-1结合位点的(人工合成)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发现,过表达BATF2既可抑制AP-1,又可抑制NF-κB转录活性;抑制NF-κB活性与细胞p53状态有关.RNA干扰敲减A549、HeLa细胞的p53表达可消除过表达外源BATF2引起的NF-κB活性下降.本研究结果提示,BATF2通过抑制NF-κB及AP-1转录活性诱导凋亡,从而抑制细胞增殖;BATF2对NF-κB活性的抑制作用依赖p53.因此,BATF2作为一种抑癌基因产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比当前的认识和预期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F2/SARI NF-ΚB P53 肿瘤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不耐受巯嘌呤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TPMT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晓莉 李伟京 +5 位作者 郑杰 王彬 金眉 张大伟 李志刚 张玉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6-879,共4页
本研究分析严重不耐受巯嘌呤(6-MP)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序列,以探讨ALL儿童6-MP耐受性差异的原因,为更安全合理地应用6-MP提供依据。对2004-10-1-2007-9-30在我院规范应用BCH-2003-ALL化疗方案的AL... 本研究分析严重不耐受巯嘌呤(6-MP)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序列,以探讨ALL儿童6-MP耐受性差异的原因,为更安全合理地应用6-MP提供依据。对2004-10-1-2007-9-30在我院规范应用BCH-2003-ALL化疗方案的ALL儿童,按NCI-CTC V2.0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处于6-MP维持化疗期,出现3-4度不良反应(即严重不耐受)ALL患儿的TPMT基因序列。为保证测序的准确性,将TPMT基因(NM_000367)编码区的738 bp片段分3段分别进行双向测序。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33例ALL患儿中,61例为严重不耐受6-MP,剔除其中2例无标本患儿,对59例进行了TPMT基因测序。其中单纯骨髓不良反应37例,肝脏和骨髓不良反应9例,单纯肝脏不良反应12例,皮肤不良反应1例。59例中男39例,女20例,中位年龄67个月(17-183个月)。在59例患儿中,57例发现C474T变异,变异率为96.6%,其中杂合突变21例,纯合突变36例。又对10例6-MP耐受性好的ALL患儿进行TPMT基因测序。结果显示,8例也出现C474T变异,均为纯合突变,变异率为80%,说明TPMT基因C474T变异与6-MP严重不耐受无关。结论:TPMT基因(NM_000367)编码区的738 bp片段中C474T变异率极高,但与6-MP耐受性无关,提示ALL患儿6-MP的严重不耐受可能与TPMT编码区基因的变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 儿童 6-MP TPMT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NHERF1、PTEN和ERα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阳 李洋 +3 位作者 程杉 葛志成 司杨 贺俊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88-792,共5页
目的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研究钠氢交换子调节因子1(Na+/H+exchanger regulatory factor 1,NHERF1)、PTEN和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评价乳腺癌组织及癌... 目的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研究钠氢交换子调节因子1(Na+/H+exchanger regulatory factor 1,NHERF1)、PTEN和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评价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NHERF、PTEN和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蛋白表达情况,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乳腺癌组织中NHERF1和PTEN均呈现弱阳性表达或者不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两者均有表达,而且在癌旁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Rα的表达量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乳腺癌组织中NHERF1的表达有很大的相关性,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钠氢交换子调节因子1 PTEN 雌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