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拯救生命,医学科学的永恒使命——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1
作者 范东瀛 高娜 安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71-673,共3页
2008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HPV与宫颈癌相关性的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及发现HIV的两名法国科学家Franc,oise Barré-Sinoussi和Luc Montagnier,以表彰其在病毒学领域所做出的... 2008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HPV与宫颈癌相关性的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及发现HIV的两名法国科学家Franc,oise Barré-Sinoussi和Luc Montagnier,以表彰其在病毒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本文从3位获奖科学家的简介、主要贡献、HPV和HIV发现的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HIV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08年北京地区CA16VP1区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娟 罗珍 +3 位作者 范东瀛 高娜 朱俊萍 安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342-2346,共5页
目的了解2007-2008年北京地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A16)流行情况及其种系进化规律和基因分型。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007-2008年133例手足口病病例临床标本,从中筛选CA16毒株,扩增部分毒株VP1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 目的了解2007-2008年北京地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A16)流行情况及其种系进化规律和基因分型。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007-2008年133例手足口病病例临床标本,从中筛选CA16毒株,扩增部分毒株VP1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39例45份CA16阳性标本,测定其中16株病毒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其同源性为91.43%~98.65%,氨基酸同源性为97.98%~100%。该16株病毒与GenBank中选取的24株CA16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8.13%~98.65%,氨基酸同源性为89.9%~100%。16株北京分离株中的9株与近年多数中国大陆分离株形成进化树上亲缘关系较近的一群,其余7株与我国台湾及周边国家的一系列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结论CA16为北京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本地区毒株同源性较高,同GenBank中24株CA16参比毒株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属于B基因群,16株北京分离株在系统进化树上有分别归属于两支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手足口病 系统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病毒和登革热 被引量:16
3
作者 崔晓云 吴艳花 安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683-688,共6页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全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有罹患DF的风险。DF在临床上分为DF和重症登革(severe Dengue),后者包括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全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有罹患DF的风险。DF在临床上分为DF和重症登革(severe Dengue),后者包括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重症登革病例达500 000例,其中大多数患者为儿童。2014年DF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此,本文对DV和DF的概况作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病毒 重症登革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DNA免疫技术制备抗登革2型病毒NS2B蛋白多克隆抗体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丽梅 陈宗涛 +5 位作者 高娜 田衍平 陈炜 张俊磊 王嘉丽 安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构建登革2型病毒(dengue virus serotype2,DV2)非结构蛋白NS2B的真核表达质粒pCAGGS-P7/NS2B,进行DNA免疫,制备小鼠抗NS2B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PCR扩增DV2-NS2B基因片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GS-P7/NS2B,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 目的构建登革2型病毒(dengue virus serotype2,DV2)非结构蛋白NS2B的真核表达质粒pCAGGS-P7/NS2B,进行DNA免疫,制备小鼠抗NS2B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PCR扩增DV2-NS2B基因片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GS-P7/NS2B,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Vero细胞,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用该表达质粒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NS2B抗血清。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AGGS-P7/NS2B,该重组质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小鼠后所获的抗血清,抗体效价达1∶3200,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证实抗血清能特异性地识别DV2-NS2B蛋白。结论通过DNA免疫所制备小鼠抗DV2-NS2B抗血清能特异性地识别DV2-NS2B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病毒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类 NS2B 小鼠 近交BAL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孔肯雅病毒,不容小觑——肆虐美洲的“登革病毒” 被引量:8
5
作者 盛子洋 高娜 安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1,共4页
2014年,一种类似于登革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席卷了中南美洲,其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隶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媒介主要是伊蚊属,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十分相似,临床上... 2014年,一种类似于登革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席卷了中南美洲,其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隶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媒介主要是伊蚊属,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十分相似,临床上需要鉴别诊断。2010年该疾病在我国广东曾小规模流行,其对人民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不亚于登革热,应高度重视,遏制其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病毒 伊蚊 登革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盛子洋 范东瀛 安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529-532,共4页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可导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al disease,EVD)。当前EBOV广泛流行于非洲大陆,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曾造成多次大暴发,严重威胁着疫区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可导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al disease,EVD)。当前EBOV广泛流行于非洲大陆,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曾造成多次大暴发,严重威胁着疫区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然而目前EBOV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仅就EHF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出血热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2型病毒NS1-NS2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7
作者 陈炜 王嘉丽 +7 位作者 高娜 田衍平 陈宗涛 徐小峰 张俊磊 刘丽梅 江雯 安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构建登革2型病毒NS1-NS2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RT-PCR扩增NS1-NS2a基因片段后,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01a;通过PCR、酶切、测序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重组质粒。结果经PCR扩增、酶切和测序验证,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命名... 目的构建登革2型病毒NS1-NS2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RT-PCR扩增NS1-NS2a基因片段后,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01a;通过PCR、酶切、测序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重组质粒。结果经PCR扩增、酶切和测序验证,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命名为pRe-NS1-NS2a;重组质粒转染Vero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质中有登革2型病毒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Re-NS1-NS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2型病毒 NS1-NS2a基因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寨卡病毒与男性(雄性)生殖健康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威 盛子洋 +1 位作者 吴艳花 安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5-551,共7页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主要经由蚊虫叮咬传播的黄病毒,于1947年分离自乌干达寨卡森林的猕猴。2013年以来,ZIKV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加之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ZIKV可导致胎儿小头畸形,成人感染可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主要经由蚊虫叮咬传播的黄病毒,于1947年分离自乌干达寨卡森林的猕猴。2013年以来,ZIKV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加之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ZIKV可导致胎儿小头畸形,成人感染可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因此,ZIKV受到广泛关注。随后的研究表明ZIKV可以于男性感染者的精液中长期存在,并通过性途径传播,提示该病毒可能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增殖。本文就近几年ZIKV感染与男性(雄性)生殖健康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男性生殖 睾丸 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