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5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学先驱,德润杏林——记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学系金有豫教授
1
作者 范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2-764,共3页
金有豫,男,教授,我国著名药学家和药理学家。1927年9月3日出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考入中法大学药学专科(后并入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学系),1951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学科,同年进入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 金有豫,男,教授,我国著名药学家和药理学家。1927年9月3日出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考入中法大学药学专科(后并入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学系),1951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学科,同年进入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1960年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筹建药理学教研室并担任主任至1997年退休。曾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和副秘书长,参与中国药理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在中国药理学会成立后,任理事、副秘书长、科普和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85-2015年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和特别顾问,1992-2005年担任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主编《新编药物学》(11~1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国药学大辞典》《医用药理学基础》《中国国家处方集》等专著,主译《马丁代尔药典大全》《古德曼·吉尔曼: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等国际经典著作,共计30余册专业书籍。2013年荣获首都医科大学吴阶平桃李奖。2015年荣获第十六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中的特殊贡献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家 药学家 金有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住正念以唯勤,趣逐外尘而无暇——记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安威教授
2
作者 王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0-592,共3页
安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2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78年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英文班(六年制);1984年至1987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病理生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1987年至1990年在大连医科大学攻读生理学专业... 安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2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78年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英文班(六年制);1984年至1987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病理生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1987年至1990年在大连医科大学攻读生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1990年6月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到德国Erlangen-Nuremberg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4月回国,作为引进人才调入首都医科大学实验中心;1996年3月至1997年9月获得西班牙科教部奖学金赴西班牙科学院(CSIC)分子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99年10月再次获得DAAD资助到德国Regensburg大学医学院进行学术研究。安威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细胞生物学系主任,"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北京市丰台区政协七届、八届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丰台区工委委员,九三学社首都医科大学支社主委。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院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 博士生导师 学位研究生 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根首医逐梦想 半生韶华守初心——记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诸欣平教授
3
作者 程喻力 贾智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690,共4页
诸欣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至1983年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攻读人体寄生虫学硕士学位;1986年留校至今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1年至1995年,曾... 诸欣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至1983年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3年至198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攻读人体寄生虫学硕士学位;1986年留校至今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1年至1995年,曾在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和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学习和工作。2001年曾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科研工作 硕士学位 基础医学院 人体寄生虫学 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研究院 英国利物浦 寄生虫学教研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记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王晓民教授
4
作者 张芃扬 贾军 +5 位作者 王可 宫晓丽 郑焱 王伟 张婷 王韵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3-1111,共9页
王晓民,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医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理学研究所联合培养)。1993-2003年先后在北京医科大... 王晓民,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医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理学研究所联合培养)。1993-2003年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系和神经生物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及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等职。2003年被北京市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任学术副校长,并先后兼任基础医学院院长、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首任院长、教育部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体秘书长、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首任监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专家联谊会医学组组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协 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重点实验室 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学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本科生心理负荷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震 杨琳 +4 位作者 张漫 朱永基 梁婧 霍达 吴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目的调查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本科生的心理状况,提出控制大学生心理负荷的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在其他文献和调查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设定了几个不同程度的心理负荷分级,如无压力、有些... 目的调查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本科生的心理状况,提出控制大学生心理负荷的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在其他文献和调查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设定了几个不同程度的心理负荷分级,如无压力、有些压力、压力较大及压力极大。在公卫学院全体本科生中采用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共调查205人,调查率83.7%,回收率91.1%),主要运用2χ检验、秩和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被调查人群中,8.8%的人没有压力,65.4%的人有些压力,19.0%的人压力很大,4.8%的人感到压力极大。学习和就业负担是压力的主要来源;面对压力,寻求帮助的对象依次为朋友(39.5%)、家人(20.5%)及自我解脱(20%);应对压力,学生主要用转移和自然调整的方式。结论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本科生面临正常压力水平。但仍需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上的辅导,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度过大学时光、减少负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心理负荷 本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要成为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排头兵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忠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9-460,共2页
经过60余年神经外科学人的不断进取,尤其是近10年来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后的发展,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已拥有集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国内领先、亚洲最大、并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的神经外科专业科研院所和神经外科学科基地。学... 经过60余年神经外科学人的不断进取,尤其是近10年来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后的发展,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已拥有集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国内领先、亚洲最大、并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的神经外科专业科研院所和神经外科学科基地。学院专业性强,分科齐全,关注国际前沿动态,开创了神经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崭新局面。学院将依据自身特点规划发展,拓展科研和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建设平台,使首医神经外科学院在新世纪里继续成为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排头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外科学院 排头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杜连连 陈艳伟 吴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目的调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因素,以便提出改善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法编制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自填问卷调查方式,分层整群抽样调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6个学院的... 目的调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因素,以便提出改善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法编制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自填问卷调查方式,分层整群抽样调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6个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运用t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被调查人群38.5%感到就业压力大,并且不同学院、不同基础心理状况、就业目标不同的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小有差异,就业压力对学生生活的影响较大。结论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促进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压力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医科大学学生性健康相关问题的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沈凯 肖祯 +1 位作者 刘新 翁静 《中国健康教育》 2005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学生的调查,了解医学生对性相关问题的认识。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该校345名一至四年级学生随机进行包括性观念、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性观念的开放程度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主要表现为随年级的增... 目的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学生的调查,了解医学生对性相关问题的认识。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该校345名一至四年级学生随机进行包括性观念、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性观念的开放程度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主要表现为随年级的增加①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比例明显降低(一至四年级分别311%,247%,256%,75%);②对贞操重要程度的认可递减(分别为661%,703%,468%和400%);③对多个性伴侣持反对的人数递减(790%,765%,728%和588%)。女生相对男生在总体的观念上显得保守。调查中还显示,男女生中各有53%和115%的人有过性行为。医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为科普读物及相关媒体、专业知识、朋友交流等。结论首都医科大学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性观念较其他医学院校更保守。受传统的“有了婚姻才有性”,“不可纵欲”的思想影响越大,对一些开放的性观念就越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性观念 婚前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校医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兼论综合性大学合并、新建医学院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依丽米努尔·那扎麦提 康乐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4,共9页
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医科建设的主要渠道。本研究以1990-2022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的我国医学领域国际发表为对象,基于文献计量学和复杂网络分析讨论我国医学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和趋势,... 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医科建设的主要渠道。本研究以1990-2022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的我国医学领域国际发表为对象,基于文献计量学和复杂网络分析讨论我国医学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和趋势,并进一步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综合性大学合并、新建医学院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医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表数量增长迅速,2021年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了发表量最高的国家;从学科层面来看,医学与传统自然学科和新兴技术学科的交叉合作均较为密切;从院校层面来看,参与医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院校类型和地区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位于东部的综合性大学起到了主导作用;除此之外,综合性大学合并医学院校有助于推动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而新建医学院系的效果暂时还不太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国际发表 多学科交叉研究 合并医学院校 新建医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rk Gorlich和Steven L.McKnight揭示细胞内运输和细胞组织新原理——2025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
10
作者 赵明惠 单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0-944,共5页
2025年,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了Dirk Gorlich和Steven L.McKnight两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蛋白质序列中低复杂性结构域(low-complexity domains,LCDs)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贡献。这些发现揭示了细胞内运输和细胞组... 2025年,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了Dirk Gorlich和Steven L.McKnight两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蛋白质序列中低复杂性结构域(low-complexity domains,LCDs)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贡献。这些发现揭示了细胞内运输和细胞组织新原理,颠覆了传统认知,拓展了细胞转运与疾病机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克奖 低复杂性结构域 核孔复合体 核运输 无膜细胞器 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发现感知DNA免疫监控的cGAS-STING信号通路——2024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
11
作者 周妍 吴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3-927,共5页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adenosine m...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synthase,cGAS],阐明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荣获基础医学研究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克奖 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 环鸟苷酸-腺苷酸 免疫疗法 DNA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研问题为基础的讨论-情境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妙然 王炜 +2 位作者 张须龙 许江南 陈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34-2637,共4页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教研组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设计了“以科研问题为基础的讨论-情境式教学”模块。以“热点前沿问题”为基础创设“科研情境”,让...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教研组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中设计了“以科研问题为基础的讨论-情境式教学”模块。以“热点前沿问题”为基础创设“科研情境”,让同学们试当“科研工作者”,通过“问题-演讲-讨论”“专家授课”及“实验观摩”三个环节,切身体验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此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以科研问题为基础的讨论-情境式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吕建祎 王纯熙 +5 位作者 刘思成 叶依林 张聪睿 李飞扬 张梓珊 杜小燕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9-176,共8页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提高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的效率和精确度,促进多学科融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整合多种AI模型,研究人员...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提高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的效率和精确度,促进多学科融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整合多种AI模型,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利用多组学数据、识别疾病表型、解读动物行为、评估治疗效果,改进实验设计,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同时提高动物设施管理水平,改善动物福利。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AI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探讨其在疾病表型识别、实验动物模型选择与设计、动物行为学分析和动物设施管理等方面的贡献;指出其在数据的标准化,AI模型选择和可解释性,AI模型到动物实验到临床实践的外推过程,以及AI在涉及人类基因和个性化医疗等敏感领域中使用时的伦理考量等方面的挑战,旨在帮助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从业者了解其发展现状与机遇,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实验动物模型 生物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医学 搏浪蓝海--兼谈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及教育教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晨光 丁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7-911,共5页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现代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继分子病的概念提出后,人类在病因学和遗传特征与规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空前深入。在此基础上,分子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研究路径的完善推动了当代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在...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现代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继分子病的概念提出后,人类在病因学和遗传特征与规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空前深入。在此基础上,分子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研究路径的完善推动了当代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分子医学渐渐成为在基础医学领域具有多学科及跨学科兼容性特征的共识性主题。本文结合分子医学的发展历史和对相关文献的综合解析,对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专业在现阶段的发展策略进行思考,归纳出若干关于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方略的启示和观点。此外,还针对分子医学在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和挑战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医学 遗传疾病 基础医学 学科建设 ChatG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遗传学技术——2021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 被引量:1
15
作者 宫平 徐志卿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8-892,共5页
光遗传学在发现之初,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这项突破性技术的诞生,有助于我们精准地探究大脑的神经环路和功能。光遗传学也因此荣获了许多科学奖项。本文就光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拉斯克奖 光遗传学 基础医学研究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巨大的影响——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荣获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乃川 孟艳 赵恒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1130,共9页
2024年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在微小RNA(micro RNA,miRNA)发现方面的贡献。miRNA是一类通过与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结合来调控基因表达... 2024年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在微小RNA(micro RNA,miRNA)发现方面的贡献。miRNA是一类通过与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结合来调控基因表达的小分子RNA,这一机制不仅广泛存在于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等模式生物中,还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生物中起重要作用。Ambros和Ruvkun的研究颠覆了传统的基因调控模式,揭示了RNA在基因表达中的核心地位。miRNA在细胞发育和分化中扮演关键角色,同时为研究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提供了全新视角。该发现与RNA干扰技术共同丰富了RNA领域的研究,推动了RNA药物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MICRORNA 基因调控 发育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拉斯克奖(Ⅰ)——基础医学研究奖及医学特殊成就奖
17
作者 牛欢 程杉 丁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8-782,共5页
2018年度美国拉斯克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基础医学研究奖由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家戴维·阿利斯(C.David Allis)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的生物化学家迈克尔... 2018年度美国拉斯克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基础医学研究奖由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家戴维·阿利斯(C.David Allis)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的生物化学家迈克尔·格伦斯坦(Michael Grunstein)分享。两位学者发现并阐明了影响基因表达过程的组蛋白化学修饰机制,揭开了基因表达的隐秘控制层,从而开辟了现代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新领域。本次拉斯克医学特殊成就奖颁发给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家琼·斯特恩兹(Joan A.Steitz),以表彰她在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RNA生物学研究中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榜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克奖 组蛋白化学修饰 基因表达 RNA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果导向理念下创新融合项目式团队学习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雅梅 孔璐 +4 位作者 张静 周妍 卢雅彬 牛静 秦琼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6-1648,共13页
结合专业课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分子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与基础医学各学科和临床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具备作为... 结合专业课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分子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与基础医学各学科和临床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具备作为课程思政载体的天然优势。本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成果导向(OBE),创新性融合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PBGS)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二者的有机融合为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做了有益的探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思政案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实践管理和优化评价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师生评价优秀。课前及课后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90%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拓展了视野,增长了学识,50%~70%的学生认为提升了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坚定了医学专业学习的自信。通过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多项国家级奖。证明该教学模式拓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的培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德才兼备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导向理念 融合 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 医学分子生物学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主导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慧慧 王炜 +6 位作者 张须龙 崔烨 窦云鹏 陈彦 吕喆 刘杰 孙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4-446,450,共4页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应贯穿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但目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和创新能力培养仍需深度融合。在创新能力培养的...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应贯穿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但目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和创新能力培养仍需深度融合。在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活动全过程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成长和科研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呼吸免疫研究团队研究生培养为例,重点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这将为今后优化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 创新能力 研究生培养 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腹股沟止血带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分析
20
作者 刘鹏飞 孙灏 +5 位作者 豆梦杰 刘亚华 柴韶斌 陈思羽 吕发勤 陈威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8-694,共7页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腹股沟止血带在健康人体应用的有效性,分析腹股沟局部压迫与股动脉血流阻断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自2024年11月9日-11月30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招募11名志愿者,通过手指按压、新型腹股沟止血带和...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腹股沟止血带在健康人体应用的有效性,分析腹股沟局部压迫与股动脉血流阻断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自2024年11月9日-11月30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招募11名志愿者,通过手指按压、新型腹股沟止血带和SAM交界部位止血带(SJT)3种方式分别在受试者双侧腹股沟压迫股动脉直至远端血流信号消失,每种压迫方式应用22人次,每次操作间隔5 min。比较两侧腹股沟压迫止血效果的差异及不同方式压迫止血效果的差异。然后应用新型腹股沟止血带以加压装置内压强120 mmHg整数倍的形式逐级增压,分析腘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趋势。观察指标包括止血带加压装置内压强、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腹股沟表面压强大小、腹股沟表面压强分布,以及疼痛评分(采用单维度数字评分量表完成)。结果阻断两侧腹股沟股动脉血流所需要的最小压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腹股沟止血带、SJT和手指按压在腹股沟阻断股动脉血流成功率均为100%,新型腹股沟止血带疼痛评分最高,为5~8分。在新型腹股沟止血带加压装置内压强达到360 mmHg和480 mmHg时腘动脉PSV明显减慢(P<0.05),在360~600 mmHg时止血有效率为95%。肢体活动后腘动脉血流是否恢复与腹股沟压强分布无明显关联(P>0.05)。腘动脉PSV与腹股沟表面压迫区域内的平均压强负相关程度最强(r=-0.79,P<0.001),线性回归拟合线为y=69.69-0.13x(P<0.001,R2=0.58)。结论新型腹股沟止血带能够有效阻断股动脉血流,其加压装置的止血压强范围为360~600 mmHg,伴有中重度疼痛。新型腹股沟止血带主要通过增加压迫区域内的平均压强阻断腹股沟股动脉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止血带 止血 有效性研究 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