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1
作者 程云忠 孟祥龙 海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59-960,共2页
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国际腰椎研究学会、《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暨... 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国际腰椎研究学会、《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于2012年6月15~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以专题演讲、病例讨论与壁报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现将大会学术交流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国康复医学会 国际会议中心 高峰论坛 外科学术 腰椎 骨科 《中华外科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纪要
2
作者 海涌 刘玉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52,共2页
由国际腰椎学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承办的第二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于2010年10月22~24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论坛纪要 骨科 骨外科学 高峰论坛 国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届华夏脊柱论坛暨第五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3
作者 孙祥耀 海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第三届华夏脊柱论坛暨第五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于2016年10月14~15日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承办。300余名国内外知名... 第三届华夏脊柱论坛暨第五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于2016年10月14~15日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承办。300余名国内外知名脊柱专家和骨科同道共赴本次论坛。结合目前国际上脊柱脊髓疾患治疗的发展趋势.围绕脊柱侧凸去旋转技术应用现状、超声骨刀的使用、腰椎侧前路椎间融合技术、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胸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腰椎微创融合技术的应用、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策略等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脊柱外科学 高峰论坛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骨科 会议 颈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诊疗专家共识
4
作者 白玉树 陈锴 +24 位作者 邵杰 翟骁 陈铭 李危石 许建中 钱邦平 朱泽章 朱锋 李淳德 仉建国 沈建雄 郝定均 朱晓东 杨军林 张学军 张雪松 张方迤 王其杰 张文智 海涌 赵建华 邱勇 王岩 邱贵兴 李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方法的选择、热点问题的探讨及生活质量的评估,都需要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保诊疗过程科学、规范、及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经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了关于AIS诊疗的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诊断 治疗 筛查 手术规划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X线透视辅助下徒手皮质骨轨迹螺钉置入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希诺 刘玉增 +4 位作者 李越 苏庆军 李冬月 关立 海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6-844,共9页
目的对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皮质骨螺钉置钉在脊柱内固定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 目的对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皮质骨螺钉置钉在脊柱内固定手术中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71例患者。将接受X线透视辅助徒手CBT螺钉置入的患者作为徒手组(n=35),接受机器人辅助CBT螺钉置入的作为机器人组(n=36)。螺钉置钉准确性和关节突侵犯情况通过术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重建评估。对比两组平均单枚螺钉的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医务人员术中射线暴露情况。结果71例患者一共植入284枚CBT螺钉,其中140枚由徒手组完成,144枚由机器人组完成。机器人组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徒手组(92.36%vs 82.86%,P=0.015)。机器人组关节突侵犯发生率显著低于徒手组(22.22%vs 40.00%,P=0.022)。但是,单颗螺钉置钉时间机器人组显著长于徒手组[(501.92±70.08)s vs(382.54±63.21)s,P=0.000]。术中医务人员辐射暴露时间徒手组明显高于机器人组[(56.81±16.09)s vs(34.43±16.91)s,P=0.000]。结论机器人辅助植入CBT螺钉可以有效提高螺钉置入准确性并减少了上关节突的侵犯率和医务人员的辐射暴露,但会增加螺钉的置钉时间与手术时间。本中心大约在12台手术后获得了平稳的机器人辅助CBT技术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骨科手术机器人 徒手置钉 退行性腰椎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对肩袖损伤的影响机制及研究进展
6
作者 许兰舟(综述) 孙泽航 张博(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24,共4页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脂血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肩袖损伤是一种以肌腱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常见疾病。高脂血症患者肩袖损伤发病率高,预后较差,因而展开对上述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脂血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肩袖损伤是一种以肌腱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常见疾病。高脂血症患者肩袖损伤发病率高,预后较差,因而展开对上述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十分重要。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脂蛋白水平对肩袖损伤产生影响。高脂血症促进LDL转入细胞外基质,通过核因子κB途径启动炎症反应发生,通过JAK2/STAT3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通路维持炎症状态,介导肩袖内持续的低度炎症反应与细胞外基质降解,最终破坏肩袖的稳定性并影响肩袖损伤及修复。肩袖修复术后,高脂血症对于炎症反应、脂肪浸润、肌肉萎缩的促进作用导致肩袖损伤创面愈合不良。文章从高脂血症对肩袖损伤发病率的影响与机制及术后预后影响两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高脂血症 炎症反应 预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与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冬月 苏庆军 +2 位作者 张希诺 陶鲁铭 海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5,共7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脊柱内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7例,UBE组39例,PELD组4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减少值、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12个月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硬膜囊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出血量较PELD组多(P<0.05),但血红蛋白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PELD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硬膜囊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大(P<0.05),UBE组较PELD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UBE与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UBE较PELD出血量略多,但术中透视次数少,硬膜囊面积的改善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技术 经皮椎间孔内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腰椎研究对世界腰椎医学的贡献 被引量:1
8
作者 海涌 程云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96,共14页
目的:探究中国腰椎研究对世界的贡献。方法: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对腰椎相关研究的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数据库(https://www.geenmedical.com)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目的:探究中国腰椎研究对世界的贡献。方法: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对腰椎相关研究的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数据库(https://www.geenmedical.com)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腰椎研究项目进行检索,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官网(https://www.nosta.gov.cn/web/index.aspx)下载2000~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助的项目信息,检索与腰椎研究相关的项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近5年腰椎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腰椎研究的趋势。结果:在WOS数据库中,共检索到腰椎相关研究的论著44381篇。其中腰椎间盘退变4977篇,腰椎生物力学2977篇,腰椎间盘突出症5568篇,腰椎管狭窄症6509篇,腰椎滑脱症3861篇,退行性脊柱侧凸1155篇。TOP10国家/地区文章数量显示:美国14742篇,位居第一位;中国5432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占比12.2%。文章发表数量方面: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其他相关的腰椎研究,中国的发文量均仅次于美国,位于全世界的第二位。2006~2019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腰椎研究项目共91项,总资助金额4023万元,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腰椎退变、基因、生物力学。2000~2020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助的腰椎研究项目共计9项,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脊柱畸形、骨质疏松、腰椎微创。近5年腰椎研究的趋势主要集中在腰椎退变、腰椎融合、腰椎稳定性、手术治疗原则、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机器学习以及微创手术。结论:中国腰椎研究对世界的贡献巨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多层次的基金资助机构大力资助腰椎相关的研究;中国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大力支持腰椎相关研究;众多中国腰椎领域专家高度重视腰椎研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多篇文章为高被引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研究 中国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锲而不舍》——一本值得阅读的脊柱学术与人文专著
9
作者 郑召民 杨惠林 +1 位作者 海涌 仉建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0-1120,共1页
2023年教师节前夕一部讲述脊柱侧凸内固定奠基人哈灵顿的学术和人文译著以中英文双语出版,为脊柱外科工作者提供了脊柱外科专业知识和人文学习机会。该书由杨惠林、郑召民、海涌和仉建国4位教授主译;由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骨科王金熙... 2023年教师节前夕一部讲述脊柱侧凸内固定奠基人哈灵顿的学术和人文译著以中英文双语出版,为脊柱外科工作者提供了脊柱外科专业知识和人文学习机会。该书由杨惠林、郑召民、海涌和仉建国4位教授主译;由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骨科王金熙(哈灵顿冠名教授)、邱勇教授等主审,国内82位同道参与译校,全书共952千字,近800页。由唐天驷教授,邱贵兴院士和2023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脊柱外科主任Serena Hu等教授作序。四位主译为本书撰写了中文版前言,介绍了本书的内容和以中英文出版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哈灵顿 美国斯坦福大学 脊柱侧凸 美国堪萨斯大学 唐天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骨窗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双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俊鹏 杜心如 +4 位作者 要星晨 徐子彧 裴福春 张林 赵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90-2596,共7页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三组:VSD治疗(VSD组)、微骨窗TTT治疗(TTT组)以及微骨窗TTT联合VSD治疗(联合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溃疡面积、踝肱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溃疡复发、手术并发症以及截肢情况。结果 共纳入VSD组患者43例,TTT组43例,联合组42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TTT组相比,VSD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长,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更高,踝肱指数更低(P <0.05),溃疡面积更大(P=0.029),1年溃疡复发率更高(P=0.021)。与TTT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短(P=0.046)。术后3个月时溃疡面积(P=0.362)、疼痛评分(P=0.932)、踝肱指数(P=0.671)以及1年溃疡复发率(P=0.7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骨窗TTT在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改善下肢血运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VSD。在应用微骨窗TTT的基础上加用VSD可以进一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患者和医护的创面护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胫骨横向骨搬移 负压封闭引流 血管再生 清创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长期疗效和椎旁肌及相邻关节突关节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庞大明 尹鹏 +3 位作者 杨晋才 海涌 范哲轩 黄继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9,共8页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F治疗的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58.0±8.7岁(41~79岁),随访40.7±3.6个月(36~58个月)。收集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BP)、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P);术前和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CT检查,测量多裂肌(MF)横截面积(CSA)和脂肪浸润(FI)评分,并根据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术后MF CSA、FI评分、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与术前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前VAS-LBP为7(7,8)分,术后1周为3(2,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2)分,末次随访为1(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VAS-LP为6(5,7)分,术后1周为2(1,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1)分,末次随访为0(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ODI为61%(55%,67%),术后3个月为23%(19%,31%),12个月为12%(8.5%,17.5%),末次随访为7%(4%,15.6%),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MF CSA:557.06±46.72mm^(2),术后12个月547.12±53.31mm^(2)、术后24个月558.35±52.37mm^(2)、末次随访时531.21±56.12mm^(2),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I评分:2(2,3),术后12个月3(2,3)、术后24个月3(2,3)、末次随访时3(3,3),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上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术后12个月手术5(4,6)分、术后24个月5(4,5)分、末次随访时5(4,6)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与术后12个月5(4,5)分、术后24个月5(4,6)分、末次随访时5(4,7)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对手术节段多裂肌以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中长期不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椎旁肌 关节突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后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椎旁肌的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庞大明 杨晋才 +3 位作者 海涌 范哲轩 黄继旋 尹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5-594,共10页
目的:比较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 目的:比较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2例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PLIF组22例,女性10例,男性12例,年龄60.2±10.3岁;PE-TLIF组30例,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60.4±12.3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术前与术后1d及1周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术前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多裂肌(multifidus,MF)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FI)评分及肌肉CT密度等椎旁肌评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6个月及12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on low back pain,VAS-LBP)、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on leg pain,VAS-LP)、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术后12个月根据Bridwell标准评估两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PE-TLIF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211.2±38.5min vs 98.9±31.6min,P=0.000)、术后卧床时间(25.9±8.3h vs 52.4±14.8h,P=0.001)、术中失血量(112.8±79.6mL vs 232.5±122.5mL,P=0.002)、术后引流量(46.5±28.2mL vs 283.6±142.1mL,P=0.00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目标节段MF CSA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目标节段MF CSA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PLIF组目标节段MF FI评分较PE-TLIF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3.0,4.0)vs 3.0(2.8,3.0),P=0.031];PE-T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FI评分组内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257),而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2.0,3.3)vs 3.0(3.0,4.0),P=0.016]。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F CT密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PLIF组目标节段MF密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TLIF:34.2(31.8,36.9)HU;PLIF:30.5(28.5,32.1)HU,P=0.000]。组内比较,PE-T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目标节段MF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目标节段MF CT密度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516),术后12个月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6(30.5,36.4)HU vs 30.5(28.5,32.5)HU,P=0.017]。PE-TLIF组与PLIF组术前CK值无明显差异(P=0.712)。术后1d、7d,PE-TLIF组CK值低于PLIF组(P<0.05)。PE-TLIF组与PLIF组患者术后随访VAS-LP、VAS-LBP评分以及ODI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7d,PE-TLIF组VAS-LBP评分表现优于PLIF组(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LBP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VAS-LP评分以及ODI在随访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9),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77)。结论: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与传统PLIF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减小了对椎旁肌的影响,可减轻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椎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牵引对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耀申 海涌 +5 位作者 刘玉增 周立金 苏庆军 杨晋才 臧磊 孟祥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4-920,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牵引对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患者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2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矫形手术治疗的196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极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术前应用头盆环牵引(Halo-pelvic... 目的:探讨术前牵引对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患者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2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矫形手术治疗的196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极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术前应用头盆环牵引(Halo-pelvic traction,HPT),男17例,女21例;年龄14~30岁(20.12±7.82)岁,纳入HPT组;158例一般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术前采用枕颌带-下肢牵引带皮牵引(skin traction:ST),男61例,女97例;年龄10~30岁(15.55±10.38),纳入ST组。牵引后均一期行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和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牵引前、牵引后和手术后),计算术前牵引和手术对畸形矫正的贡献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发生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异常和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HPT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为142.48°±18.77°,头盆环牵引后改善至72.56°±13.26°,改善率为49.07%;手术矫形术后改善至55.76°±15.87°,改善率为60.87%;>Ⅳ级截骨5例,占13.16%;术中IONM出现异常10例,占26.32%;神经损伤3例,占7.90%。ST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为97.90°±19.25°,牵引后为76.51°±12.68°,改善率为21.85%;矫形术后改善至41.58±15.84°,改善率为57.53%;>Ⅳ级截骨10例,占6.33%;术中IONM出现异常21例,占13.29%;神经损伤9例,占5.70%。两组脊柱高等级截骨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中IONM出现异常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患者术前应用头盆环牵引或枕颌带-下肢牵引带皮牵引安全、有效,可减少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中神经损伤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畸形 牵引术 矫形手术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14
作者 吕鹏飞 汪文龙 +3 位作者 张硕 白海滨 吴四军 刘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8-1221,共4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由于外力压迫导致颈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是成人脊髓损伤的最常见原因[1]。手术减压是已知治疗严重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唯一有效选择[2]。脊髓减压可以通过前路或者后路手术实现,前路手术主要包括椎间盘切除...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由于外力压迫导致颈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是成人脊髓损伤的最常见原因[1]。手术减压是已知治疗严重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唯一有效选择[2]。脊髓减压可以通过前路或者后路手术实现,前路手术主要包括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椎体切除融合术等,后路手术主要包括单纯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融合术和椎板成形术等[3]。近年来,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各种治疗颈椎疾患的微创术式不断应用于临床,如镜下部分椎板切除术、镜下椎间孔切开术、内镜辅助减压术、镜下椎板减压术等,均取得满意的疗效[4]。自2020年起,Zhu等[5]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aminectomy,UBEL)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从2022年以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脊柱外科同样开始应用该技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减压手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UBEL的早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切除术 脊髓功能障碍 手术减压 早期治疗效果 后路手术 脊柱外科 减压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标志物预测肩袖损伤患者伴骨质疏松预后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立乾 孙泽航(综述) 张博(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40-1344,共5页
肩袖损伤伴骨质疏松患者较普通患者术后出现再撕裂的风险明显提高,临床上通常选用磁共振成像作为监测患者预后的首选方法,而关于血清标志物监测预后的研究较少。骨质疏松是肩袖损伤术后再撕裂的危险因素,并且与肩袖损伤存在共同的发病... 肩袖损伤伴骨质疏松患者较普通患者术后出现再撕裂的风险明显提高,临床上通常选用磁共振成像作为监测患者预后的首选方法,而关于血清标志物监测预后的研究较少。骨质疏松是肩袖损伤术后再撕裂的危险因素,并且与肩袖损伤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在此过程中,相关的血清标志物进入血液,影响两者的发生与发展。提示血清标志物可作为监测肩袖损伤预后的指标。文章主要就骨代谢标志物、炎症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维生素D在预测肩袖损伤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肩袖损伤 血清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6
16
作者 李永舵 刘书茂 +1 位作者 贾金生 周君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骨折复位后,A组以2枚4.0 mm钢质半螺纹拉力螺钉自后向前固定,B组以"T"型3孔桡骨远端钢板经塑型后以4枚螺钉固定(近端2枚为3.5 mm皮质骨螺钉,远端2枚为3.5 mm松质骨螺钉)。于踝中立位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做加载实验,记录后踝关节骨折经内固定后发生位移(内固定失效)时加载力的大小,单位以kN表示,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应用研究: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螺钉或钢板螺钉固定三踝骨折中的后踝骨折关节患者31例,均为初次、闭合性、三踝骨折,男16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55岁;其中对14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对17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应用两枚螺钉由后向前固定1/4、1/3和1/2后踝骨折时,其固定失效的加载强度均显著低于3孔"T"型钢板组,分别为(4.10±0.13)kN vs.(4.60±0.27)kN、(3.20±0.12)kNvs.(4.12±0.14)kN和(1.98±0.18)kN vs.(3.72±0.18)kN,P<0.05。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疗效评定:评定为优的28例患者,良的为3例患者,优良率达100%。结论: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时拉力螺钉内固定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25%时钉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能提供更为牢固的稳定性,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周君琳 杜心如 +3 位作者 王庆一 刘清和 孟祥龙 王志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观测尺神经在肘部的血供。3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带血管尺神经前移术治疗,检测术中尺神经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其手...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观测尺神经在肘部的血供。3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带血管尺神经前移术治疗,检测术中尺神经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其手术前后肘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变化。术后随访2.5年。结果:肘部尺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来自尺侧上副动脉(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PURA)后支。3条动脉的起点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5.0±1.5)、(4.6±1.3)和(6.0±0.8)cm;与尺神经伴行长度分别为:(16.5±2.5)、(5.2±1.1)和(6.6±1.4)cm。有30%(6侧)IUCA缺如。3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中SpO2检测显示,SUCA、IUCA和PURA均保持通畅组尺神经SpO2为(90±2.5)%。与之相比,阻断2支后尺神经SpO2明显降低(P<0.05)),均阻断后进一步降低(P<0.05)),保留2支则无显著变化(P>0.05))。电生理检测显示术后MCV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临床结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为94%。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前置术 应用解剖 血供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35
18
作者 康南 海涌 +5 位作者 鲁世保 关立 苏庆军 杨晋才 孟祥龙 王庆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65-367,共3页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7月应用SKY骨扩张器系统行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10例,女20例;年龄58~86岁,平均7...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7月应用SKY骨扩张器系统行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10例,女20例;年龄58~86岁,平均70.2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共34个椎体骨折,其中单椎体26例,两个椎体4例,骨折部位T8~L3。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有2例共2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腰痛均明显缓解,随访7 ̄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VAS评分8.48±0.50分,术后1周时为2.50±0.54分,末次随访时为2.85±0.34分;Os-westry评分术前为58.00±1.93分,术后为31.00±1.88分,末次随访时为35.00±1.51分;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14.70±1.27mm,术后1周时为24.40±0.90mm,末次随访时为21.50±0.37mm;伤椎后凸角度术前平均为30.50°±1.24°,术后1周时为11.00°±1.07°,末次随访时为13.50°±0.49°。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受伤前的生活。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SKY骨扩张器系统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微创 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9
作者 汪文龙 海涌 +4 位作者 关立 刘玉增 陈小龙 朱文艺 陈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7-584,共8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78岁(58.6±8.8岁)。其中16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及以内者通过ACCF切除骨化块减压(A组);17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以上、前路切除有困难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时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A组随访48.56±8.02个月,B组随访52.59±8.8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明显大于术后(P〈0.05),B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较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颈椎OPLL,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前者通过切除或“漂浮”骨化块达到有效减压;后者能够扩大椎管缓解脊髓压迫,中期随访椎管狭窄率维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 椎管狭窄率 中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周毅 海涌 +3 位作者 苏庆军 杨晋才 康南 孟祥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CV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4月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CV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4月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42个椎体;年龄50岁~87岁,平均73.4岁;伤椎部位T8-L3,其中36个椎体为T10~L2。致伤原因均为低能量型损伤,腰背部持续疼痛,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影像学表现为伤椎椎体后壁完整,非爆裂性骨折。手术前后以及随访期间对患者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以及伤椎高度,后凸角变化等影像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月~14月,平均9.6月;手术前后VAS分别为7.86±0.86和2.82±0.98;ODI分别为79.04±7.67和28.35±5.80(P<0.01);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68.72±5.48%和84.04±5.05%;伤椎中部高度分别为72.92±4.82%和87.96±4.38%;局部后凸角度分别为23.52±3.870和11.36±2.370(P<0.05),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与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满意,可以迅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微创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