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外科专科医师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培养初探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辉 《西北医学教育》 2008年第4期812-813,共2页
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是专科医师培训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专科医师在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专科医师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重点强调正确临床思维来源于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临床... 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是专科医师培训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专科医师在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专科医师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重点强调正确临床思维来源于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严谨周密的综合分析思考和不断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要端正职业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的作用和意义;要在充分了解病人病情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思维,然后作出临床决策;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树立全局观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加强对专科医师进行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医师培训 临床思维 临床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肺癌根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2
作者 刘爱欣 贾琎蕊 +1 位作者 叶鑫 李娜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根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出院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20例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根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出院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20例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认知功能。根据POC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OCD组(n=58)和非POCD组(n=262),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生活质量问卷(EORTC QLQ-C30)评分,分析术后1周MoCA评分与出院后6个月EORTC QLQ-C30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OCD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周,58例(18.12%)患者发生POCD。术后1周,POCD组MoCA评分低于非POCD组;POCD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下降最大百分数(rScO_(2)%max)大于非POCD组;POCD组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最小值(rScO_(2)min)及术后自控镇痛使用率低于非COPD组;出院后6个月,POCD组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低于非POCD组,疲劳评分高于非PO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时间(OR=1.490,95%CI 1.085~2.047)、术中失血量(OR=1.162,95%CI 1.090~2.533)、rScO_(2)%max(OR=1.533,95%CI 1.094~2.147)及术后自控镇痛使用(OR=0.671,95%CI 0.463~0.972)均为POC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肺癌根治术后1周MoCA评分与EORTC QLQ-C30量表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319,0.490,0.448;P<0.05);与疲劳维度评分呈负相关(r=-0.297;P<0.05)。结论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周POCD与出院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POCD患者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下降。建议从控制手术麻醉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术后积极镇痛等方面出发,降低POCD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肺癌根治术 认知功能障碍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能竞赛与胜任力导向外科临床实习教学 被引量:3
3
作者 蒋宇光 胡小鹏 +3 位作者 张小东 李辉 李小红 孙继红 《西北医学教育》 2015年第5期889-892,共4页
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各医学院校都在进行卓越医生人才标准化及规范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阶段。国内医疗教育体制的改变、教学模式僵化等因素,对外科临床实习的质量带来极大的挑战。... 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各医学院校都在进行卓越医生人才标准化及规范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阶段。国内医疗教育体制的改变、教学模式僵化等因素,对外科临床实习的质量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以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为背景,针对新形势下长学制医学生特点及卓越医生要求,探讨通过优化医德素养教育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等,提高技能竞赛和胜任力导向外科临床实习教学效果,旨在为各医学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临床实习 胜任力 技能竞赛 七年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贾琎蕊 李晓红 胡滨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16-420,共5页
目的 纵向研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对行根治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术后1个月行一般情况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共发放19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2份,以术后1个月肺癌患者生活质... 目的 纵向研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对行根治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术后1个月行一般情况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共发放19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2份,以术后1个月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ACT-L)总分分组,分为生活质量良好组(≥平均分)及生活质量不良组(<平均分);并对患者跟踪随访,在术后3、6个月时再次行生活质量调查。采用FACT-L调查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NSCLC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182例老年NSCLC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有3例患者不配合复查或失访,未获得二次生活质量调查,予以剔除,术后6个月时有8例患者失访,获得171份有效问卷。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老年NSCLC患者各维度FACT-L评分及其总分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不良组吸烟史占比、中转开胸率、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癌因性疲乏率均高于生活质量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3.074,95%CI 1.461~6.468)、中转开胸(OR=2.377,95%CI 1.099~5.145)、术后肺部并发症(OR=4.088,95%CI 2.193~7.621)、癌因性疲乏(OR=3.016,95%CI 1.535~5.927)均为老年NSCLC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171例老年NSCLC患者中,术后1个月有癌因性疲乏者术后6个月FACT-L总分明显低于无癌因性疲乏者(P<0.05)。结论 有吸烟史、中转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及癌因性疲乏的老年NSCLC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较差,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生活质量可逐渐提升,癌因性疲乏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产生持续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非小细胞肺癌 根治术 生活质量 纵向研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肺活检诊断弥漫性肺疾病 被引量:5
5
作者 游宾 侯生才 +6 位作者 李辉 胡滨 李彤 张振葵 王洋 苗劲柏 傅毅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及小切口开胸肺活检用于诊断肺部弥漫性疾病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69例诊断不明的弥漫性肺部疾病,行胸腔镜(47例)和小切口开胸(22例)肺活检。结果确诊率94.2%(65/69)。病理诊断包括肺间质疾病32例,肿瘤11例,结核5例... 目的探讨胸腔镜及小切口开胸肺活检用于诊断肺部弥漫性疾病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69例诊断不明的弥漫性肺部疾病,行胸腔镜(47例)和小切口开胸(22例)肺活检。结果确诊率94.2%(65/69)。病理诊断包括肺间质疾病32例,肿瘤11例,结核5例,其他疾病17例;未确诊4例。术后并发症7例(10.1%),包括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1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1例,肺动脉栓塞1例,胸腔包裹性积液1例,创缘持续漏气1例,呼吸道感染2例,低血容量性休克1例。其中死亡3例(4.3%)。结论微创手术肺活检是诊断弥漫性肺部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微创手术 肺活检 弥漫性肺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房铃声的现况调查及原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玉萍 付美侠 《中国护理管理》 2012年第9期79-81,共3页
目的:了解目前病房呼叫器响铃情况,分析响铃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理工作,减少病房铃声。方法:2011年3-5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12个科室收集222人次的512个呼叫器铃声,铃声的收集由专人记录,均为工作日8:00-17:00的铃声,并记... 目的:了解目前病房呼叫器响铃情况,分析响铃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理工作,减少病房铃声。方法:2011年3-5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12个科室收集222人次的512个呼叫器铃声,铃声的收集由专人记录,均为工作日8:00-17:00的铃声,并记录临床相关资料。结果:与输液相关的铃声居首位,每天10:00-11:59是响铃的高峰时段;外科病房与内科病房在病人因测血糖而按呼叫器的频次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护士的工作年限对所管病人的铃声数量存在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一步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使其加强病房巡视,尤其在响铃高峰时期对输液病人应提供主动服务,减少病房铃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房铃声 优质护理服务 责任护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改善慢性缺血心肌收缩功能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罗志强 屈正 +4 位作者 张兆光 柳克晔 李彤 许斌 谭江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观察直接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慢性缺血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只猪的慢性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bFGF基因治疗组(A组,6只)和对照组(B组,4只)。超声心动图(UCG)和MRI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 目的观察直接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慢性缺血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只猪的慢性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bFGF基因治疗组(A组,6只)和对照组(B组,4只)。超声心动图(UCG)和MRI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增厚率(WT),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治疗后6周,目标区心肌标本进行心肌微血管计数。结果bFGF基因治疗后6周,UCG测得A组LVEF和WT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WT提高到正常值水平;A组WT值高于B组(P<0.05)。MRI测得A组LVEF和WT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且达到正常值水平;A组LVEF和WT均高于B组(P<0.05)。A组心肌微血管计数多于B组(P=0.031)。结论直接心肌内注射bFGF基因可以促进心肌细小血管新生,改善慢性缺血心肌局部和左心室整体的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因子2 心肌缺血 基因疗法 心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