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的构建及逆转耐药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邢璐 崔纯莹 +2 位作者 王玉记 房晨婕 吴建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并评价其逆转耐药作用。方法采用共缩聚法合成介孔氧化硅纳米粒并载药,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动态透析法研究该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评价该释药系... 目的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并评价其逆转耐药作用。方法采用共缩聚法合成介孔氧化硅纳米粒并载药,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动态透析法研究该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评价该释药系统的逆转耐药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所制备释药系统的粒径在170~250 nm左右,Zeta电位在-30 m V^-40 m V,微观形态呈球形,均匀分布,具有规则介孔孔道。体外释放显示维拉帕米缓慢释放,6-巯嘌呤加入诱导剂之前无释放,加入诱导剂后释药过程呈现先突释后缓释。MTT法检测显示所制备释药系统与阳性药维拉帕米及同浓度物理混合物相比,具有显著逆转耐药作用。结论所制备的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及逆转耐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氧化硅 6-巯嘌呤 多药耐药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飞阳 崔纯莹 +1 位作者 王玉记 吴建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阿霉素脂质体制剂。方法采用膜分散法制备阿霉素脂质体;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对5种人类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以荷S180小鼠为模型,考察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膜分散...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阿霉素脂质体制剂。方法采用膜分散法制备阿霉素脂质体;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对5种人类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以荷S180小鼠为模型,考察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膜分散法适用于制备阿霉素脂质体,其平均包封率高于95%;阿霉素制备成脂质体仍具备抑制肿瘤细胞株增生活性,并呈现时间依赖关系;动物实验表明,阿霉素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比阿霉素强,毒性比阿霉素低。结论此法制备的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高,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并且显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脂质体 肿瘤细胞增生 释放曲线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AA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闫岩 王玉记 +1 位作者 吴建辉 崔纯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17-丙烯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17-all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17-AAG-PBCA-NPs)。方法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17-AAG-PBCA-NPs;采用正交...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17-丙烯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17-all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17-AAG-PBCA-NPs)。方法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17-AAG-PBCA-NPs;采用正交实验筛选最优处方;采用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对17-AAG-PBCA-NPs进行表征和鉴定;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体外释放药物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考察17-AAG-PBCA-NPs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以荷S180小鼠为模型,考察17-AAG-PBCA-NPs的抗肿瘤活性。结果界面聚合法制备的17-AAG-PBCA-NPs包封率大于90%,粒径为(180.5±12.0)nm,Zata电位为(-28.38±0.81)m V,表面形态规则均匀;17-AAGPBCA-NPs呈时间依赖性地抑制肿瘤细胞株增生,动物实验表明,17-AAG-PBCA-NPs抗肿瘤活性比17-AAG强,毒性比17-AAG低。结论采用界面聚合法可制备得到17-AAG-PBCA-NPs,制备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包封率高,并显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丙烯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17-AAG)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海豹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史凡 崔纯莹 +1 位作者 吴建辉 王玉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海豹油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以及与脂肪乳的比较。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筛选处方,通过高压乳匀法制备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测定其粒径、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血浆中稳定性等。并采用四甲基偶...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海豹油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以及与脂肪乳的比较。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筛选处方,通过高压乳匀法制备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测定其粒径、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血浆中稳定性等。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采用荷肉瘤S180小鼠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考察各组抑瘤率和存活率。结果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的粒径在200 nm左右,Zeta电位为-30^-50 m V,包封率达95%以上。体外释放研究证明多西紫杉醇脂肪乳与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具有一定的p H敏感性,且推测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具有更强的缓释作用。血浆中稳定性研究证明多西紫杉醇脂肪乳与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在血浆中较稳定,释放行为缓慢。结论由MTT法结果得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多西紫杉醇脂肪乳与DTX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且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以荷肉瘤S180小鼠为模型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多西紫杉醇脂肪乳与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在血浆中12 h内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3.82±0.59)%与(12.91±0.60)%。说明剂型在血浆中较稳定,释放行为缓慢。另外,DTX组小鼠9 d存活率为0,多西紫杉醇脂肪乳组于9 d存活率为93.3%,而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组小鼠9 d存活率为100%,说明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使得耐受剂量提高,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与用药的顺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脂肪乳 海豹油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萍 崔纯莹 +1 位作者 王玉记 吴建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制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包裹表阿霉素脂质体,对其药剂学性质和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的脂质体,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目的制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包裹表阿霉素脂质体,对其药剂学性质和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的脂质体,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并对包封率、稳定性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采用MMT法和S180小鼠模型评价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的脂质体的粒径为(231.4±2.0)nm,动电位为(-25.62±0.68)m V,包封率为(53.14±4.85)%,各项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体外释放缓慢,小鼠剂量可增加到6μmol/kg,给药间隔可延长至72 h,并显示比表阿霉素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脂质体,体外释药符合长效制剂特征,血浆中稳定,具有p H敏感性,可改善表阿霉素用药安全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左旋聚乳酸 表阿霉素 脂质体 长效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D脂肪醇与17-AAG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6
作者 李雪梅 王玉记 +1 位作者 吴建辉 崔纯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177,共6页
目的制备一种新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脂肪醇(Arg-Gly-Asp-Phe-fatty alcohol,RGDFOC12)与17-丙烯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17-AAG)的脂质体(RGDFOC12liposomes-loaded 17-AAG,... 目的制备一种新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脂肪醇(Arg-Gly-Asp-Phe-fatty alcohol,RGDFOC12)与17-丙烯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17-AAG)的脂质体(RGDFOC12liposomes-loaded 17-AAG,RLAs)。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采用激光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测定粒径,Zeta电位和外观形态;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药物释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考察其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通过瘤质量、存活数、体质量、脏器指数比评价其在小鼠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制备得到的RLAs的粒径为(130.6±0.6)nm,Zeta电位为(-28.37±1.67)m V,外观形态为球形,包封率为80%以上。RLAs在p H 5.4环境的累积释放百分数大于在p H 7.4环境的累积释放百分数。RLAs在血浆中可稳定存在,12 h累积释放百分数为(15.85±0.71)%。RLAs对5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生作用。RLAs对接种S180腹水瘤的ICR小鼠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结论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的RLAs,制备方法简单、包封率高,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 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AG)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脂肪醇(RGDFOC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