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SiO_2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艳艳 金明华 +7 位作者 李艳博 李阳 王佳慧 郑彤 王思惠 迟翔宇 张宇佳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9-254,I0002,共7页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不同浓度粒径为90nm的SiO2颗粒作用于SH-SY5Y细胞,分别为0、3.125、6.250、12.500、25.000、50.000mg·L-1 SiO2组,其中0mg...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不同浓度粒径为90nm的SiO2颗粒作用于SH-SY5Y细胞,分别为0、3.125、6.250、12.500、25.000、50.000mg·L-1 SiO2组,其中0mg·L-1组为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SH-SY5Y细胞存活率;采用AO/EB染色和AnnexinⅤ-FITC/PI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百分比和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结果:MTT检测,6.250、12.500、25.000和50.000mg·L-1 SiO2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12.500、25.000和50.000mg·L-1 SiO2组细胞存活率低于3.125mg·L-1 SiO2组(P<0.05)。AO/EB染色和Annexin V-FITC/PI法检测,6.250、12.500、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12.500、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细胞凋亡率高于3.125mg·L-1 SiO2组(P<0.05)。FCM检测,3.125、6.250、12.500、25.000和50.000mg·L-1 SiO2组细胞中RO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5.000和50.000 mg·L-1 SiO2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低于3.125mg·L-1SiO2组和对照组(P<0.05),50.000 mg·L-1 SiO2组G2/M期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米SiO2可降低SH-SY5Y细胞的活力,诱导细胞凋亡,增加细胞中ROS水平,可干扰细胞周期进程,对SH-SY5Y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SH—SY5Y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氧化损伤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艳博 周维 +3 位作者 于永波 段军超 郭彩霞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粒径约60 nm的纳米 SiO2颗粒,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分为对照组和纳米 SiO2颗粒暴露组(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和10...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粒径约60 nm的纳米 SiO2颗粒,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分为对照组和纳米 SiO2颗粒暴露组(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和100.0 mg·L-1),采用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单位(GCLC)mRNA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纳米 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降低,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当作用时间为12 h 时,仅100.0 mg· L-1纳米 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当作用时间延长至24 h,25.0~100.0 mg·L-1纳米 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同一浓度作用下,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活力也呈现下降趋势,呈时间效应关系。LDH 和 FCM检测,与对照组比较,除12.5 mg·L-1组外,其余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和细胞内RO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100.0 mg·L-1纳米 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内 Nrf2、HO-1、SOD2和 GCL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纳米 SiO2颗粒具有降低细胞活力、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诱导 ROS生成和转录调控氧化还原因子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氧化损伤是纳米 SiO2颗粒发挥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细胞毒性 氧化损伤 活性氧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凋亡诱导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夏银叶 李艳博 +6 位作者 牛丕业 王晖 王翼飞 梁宝璐 赵峰 郭彩霞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459,I0002,I0003,共8页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探讨纳米SiO2颗粒毒性效应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探讨纳米SiO2颗粒毒性效应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及100.0 mg·L-1。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粒径、形貌及分散性。细胞处理24h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细胞中硅水平;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AnnexinⅤ/PI双染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线粒体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颗粒呈球形,分散性好,未发生聚集。用Image J软件计算得到颗粒平均粒径为(57.66±7.30)nm。与对照组比较,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HUVECs后,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中硅水平和培养液中LDH活性增加(P<0.05),细胞中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甚至发生细胞凋亡。上述细胞效应均表现为随颗粒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明显,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纳米SiO2颗粒具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可诱导ROS生成和氧化应激,从而破坏细胞膜、损伤线粒体,最终引发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纳米二氧化硅所致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耿维佳 李阳 +5 位作者 于永波 于洋 段军超 杨玉梅 邹洋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6-490,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导致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升高的抑制作用,阐明纳米SiO2颗粒致细胞毒性的机制。方法:选用粒径为68nm的纳米SiO2颗粒,以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L-02)为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导致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升高的抑制作用,阐明纳米SiO2颗粒致细胞毒性的机制。方法:选用粒径为68nm的纳米SiO2颗粒,以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L-02)为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1、2、5、10mmol·L-1)NAC预处理组、不同浓度(10、20、50、100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和NAC预处理的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NAC预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以及不同浓度NAC预处理后暴露于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NAC预处理后暴露于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形态;荧光酶标仪检测NAC预处理后暴露于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中ROS水平。结果:NAC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在5mmol·L-1浓度时达到峰值,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NAC能使暴露于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存活率升高,以5mmol·L-1 NAC的作用最明显(P<0.05);与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比较,NAC预处理的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边界较明显;随纳米SiO2颗粒浓度的升高,细胞中ROS水平随之升高,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在50和100mg·L-1浓度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比较,NAC预处理的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中ROS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纳米SiO2颗粒所致的细胞存活率下降和细胞中ROS水平升高,细胞中ROS水平升高是纳米SiO2颗粒导致人正常肝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细胞毒性 N-乙酰半胱氨酸 活性氧 肝细胞L-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