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凋亡诱导作用
被引量:
5
1
作者
夏银叶
李艳博
+6 位作者
牛丕业
王晖
王翼飞
梁宝璐
赵峰
郭彩霞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459,I0002,I0003,共8页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探讨纳米SiO2颗粒毒性效应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探讨纳米SiO2颗粒毒性效应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及100.0 mg·L-1。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粒径、形貌及分散性。细胞处理24h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细胞中硅水平;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AnnexinⅤ/PI双染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线粒体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颗粒呈球形,分散性好,未发生聚集。用Image J软件计算得到颗粒平均粒径为(57.66±7.30)nm。与对照组比较,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HUVECs后,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中硅水平和培养液中LDH活性增加(P<0.05),细胞中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甚至发生细胞凋亡。上述细胞效应均表现为随颗粒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明显,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纳米SiO2颗粒具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可诱导ROS生成和氧化应激,从而破坏细胞膜、损伤线粒体,最终引发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凋亡诱导作用
被引量:
5
1
作者
夏银叶
李艳博
牛丕业
王晖
王翼飞
梁宝璐
赵峰
郭彩霞
孙志伟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公共
卫生
学院
劳动
卫生与
环境
卫生
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
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
实验
室
首都医科大学
公共
卫生
学院
卫生
毒理与
卫生
化学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459,I0002,I0003,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81102095
81202242
+2 种基金
81172704)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资助课题(YETP1670)
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LCLB04)
文摘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探讨纳米SiO2颗粒毒性效应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及100.0 mg·L-1。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粒径、形貌及分散性。细胞处理24h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细胞中硅水平;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AnnexinⅤ/PI双染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线粒体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颗粒呈球形,分散性好,未发生聚集。用Image J软件计算得到颗粒平均粒径为(57.66±7.30)nm。与对照组比较,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HUVECs后,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中硅水平和培养液中LDH活性增加(P<0.05),细胞中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甚至发生细胞凋亡。上述细胞效应均表现为随颗粒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明显,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纳米SiO2颗粒具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可诱导ROS生成和氧化应激,从而破坏细胞膜、损伤线粒体,最终引发细胞凋亡。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线粒体
Keywords
silica nanoparticle
cytotoxicity
apoptosis
mitochondrion
分类号
R994 [医药卫生—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凋亡诱导作用
夏银叶
李艳博
牛丕业
王晖
王翼飞
梁宝璐
赵峰
郭彩霞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