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患者体质量指数和代谢综合征转移规律研究
1
作者 齐涵 董程程 +9 位作者 刘瑞 朱雪泉 蔺煦舟 秦妍舒 于子博 王海宁 李蕾 冯媛 张玲 闫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9,共8页
目的评估抑郁症患者中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超重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转移规律。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治疗,有多次入院记录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 目的评估抑郁症患者中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超重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转移规律。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治疗,有多次入院记录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每次入院时BMI和代谢情况分为BMI正常、超重和代谢综合征3种状态,采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分析转移规律。结果纳入398例研究对象的892条观测记录,中位年龄56岁,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结果显示3种状态间共发生494次转移,其中5.1%由BMI正常转移为超重,5.5%由超重转移为MetS。超重发展为MetS的转移强度最高,是超重变为BMI正常的9.52倍。48.53个月后,BMI正常的抑郁症患者开始转移为MetS。对于超重的患者,8.77个月后开始转移为MetS。36个月后,BMI正常或超重者转移为MetS的概率为31.4%和50.4%;对于合并MetS者,36个月后仍为MetS的概率为51.2%。多因素分析显示未婚是体质量正常的抑郁症患者转移为超重的危险因素,而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超重的抑郁症患者转移为MetS的保护因素。结论抑郁症患者发展为MetS的强度和风险较高,发生MetS后不易好转,提示加强抑郁症患者的BMI管理和MetS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 代谢综合征 体质量指数 超重 多状态MARKOV模型 转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治疗在静脉溶栓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字晓慧 夏雪 +4 位作者 李静 张晓丽 周全 王安心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致死率及致残率高,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作为AIS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手段,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受限于较短黄金时间窗、溶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致死率及致残率高,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作为AIS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手段,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受限于较短黄金时间窗、溶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及血小板活化导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血管再闭塞等不良转归,临床实践中IVT的疗效并不总是满意。抗血小板治疗(antiplatelet therapy,APT)因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微血栓形成及稳定血管内皮的多重机制,有望作为IVT的一种潜在的辅助治疗策略,发挥协同作用。本文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从APT的作用机制、IVT联合APT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APT在IVT前后不同时间窗内的安全性与疗效等多方面展开综述,重点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及启动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现行指南推荐和临床实践现状综合评价。现有指南建议在IVT后24 h,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风险后启动APT,但对于更早启动APT的疗效和安全性,当前研究尚无一致结论。个体化治疗策略,如早期低剂量短效APT干预或特定患者亚组的联合治疗,可有效平衡治疗效益与风险。APT在IVT中的联合应用具有提升疗效和改善预后的潜力,但其安全性和疗效需精准分层评估。未来研究可重点聚焦于患者个体化特征、药物选择及动态影像监测等方面优化APT与IVT联合治疗策略,实现AIS患者的精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卒中 急性期 静脉溶栓 早期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营营 高颖 +1 位作者 莫大鹏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但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文旨在阐述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在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选择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缺血性卒中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及名词标准化定义——来自中国卒中学会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玮琪 徐佳洁 +16 位作者 陆瑶 王玲 曹瑾怡 陈鸿宾 郭蕾 吕琰琛 汤晗 王赞 徐非凡 颜庭梦 应云清 仲伟逸 周蓉 陆正齐 程忻 王伊龙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404,共30页
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一类以脑内小血管受损为主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可能会导致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神经心理疾病与其他功能障碍等。自2013年血管性神经病变的影像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 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一类以脑内小血管受损为主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可能会导致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神经心理疾病与其他功能障碍等。自2013年血管性神经病变的影像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STRIVE)发布以来,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得到了初步的分类与标准化。然而,在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对SVD影像特征的认识和应用仍存在诸多不一致和不规范之处。随着对SVD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索与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SVD影像特征和定量标志物被相继发现,为SVD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且精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STRIVE-2应运而生,以期能更全面地揭示SVD对脑功能与结构的影响。为了规范中国SVD的神经影像学评估和诊断,本共识将在STRIVE-2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推动SVD影像学诊断术语的标准化,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影像学诊断 定义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的诊治现状及未来探索之路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3-374,共12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起病隐匿。CSVD与卒中、认知下降、情感障碍、步态异常及尿便失禁密切相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但CSVD的致...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起病隐匿。CSVD与卒中、认知下降、情感障碍、步态异常及尿便失禁密切相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但CSVD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临床诊断标准不统一,临床诊疗和试验研究面临重大挑战。本文旨在汇总当前CSVD的可能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的进展及局限性,展望CSVD未来可能的临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诊断 分类 病理 影像学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临床特征
6
作者 甄文凤 杨婧 +2 位作者 朱丹迪 马向林 张庆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抑郁症住院的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住院抑郁症患者(年龄≥60岁),其中合并VTE者65例(VTE组),无VTE发生的患... 目的分析老年抑郁症住院的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住院抑郁症患者(年龄≥60岁),其中合并VTE者65例(VTE组),无VTE发生的患者78例(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情况、疾病特点、VTE既往史、个人史,以及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血脂水平、D-二聚体等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合并VTE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TE组患者年龄较大[(70.94±5.88)岁vs.(68.04±4.92)岁],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总分较高[(26.35±9.28)分vs.(23.19±5.94)分],有VTE既往史的比例较大[13例(20.0%)vs.6例(7.7%)],卧床>72 h比例较高[42例(64.6%)vs.31例(39.7%)],HDL-C水平偏低[(1.27±0.27)mmol/L vs.(1.39±0.28)mmol/L],D-二聚体水平较高[1.91(0.82,3.51)mg/L FEU vs.0.48(0.25,0.80)mg/L FE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总分(OR=1.077,P=0.018)、VTE既往史(OR=4.339,P=0.023)、卧床>72 h(OR=2.449,P=0.044)及D-二聚体水平(OR=2.404,P<0.001)是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合并VTE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抑郁症住院合并VTE患者具有年龄偏大、抑郁症状较重、HDL-C水平偏低、D-二聚体水平较高、有VTE既往史及卧床>72 h等临床特点。抑郁症状、VTE既往史、卧床>72h及D-二聚体水平可能是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合并VTE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住院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 临床特征 卧床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5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聂亚丹 贺毅 +4 位作者 孙作厘 杨健 罗燕婷 刘明霞 王海霞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47,共8页
IL-15作为免疫调控的关键分子,主要由髓系细胞分泌产生。IL-15在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记忆CD8+T细胞稳态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具有广泛表达、严格分泌的特性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潜能。IL-15与IL-15受体特异性... IL-15作为免疫调控的关键分子,主要由髓系细胞分泌产生。IL-15在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记忆CD8+T细胞稳态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具有广泛表达、严格分泌的特性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潜能。IL-15与IL-15受体特异性结合后,激活下游JAK/STAT、Ras/Raf/MAPK及PI3K/AKT等多种信号通路,通过诱导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抗感染等生物学效应。本文主要综述了IL-15在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并总结了以IL-15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小分子激动剂和抑制剂,以期为深入探究IL-15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5 IL-15受体 肿瘤 自身免疫疾病 神经精神疾病 激动剂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中青年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性别差异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倩 姜玮 +3 位作者 李艳茹 王楠 侯冷冰 任艳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3-348,共6页
目的初步探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完成6次MECT,分别在基线、第3次MECT后、第... 目的初步探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中青年抑郁发作患者,完成6次MECT,分别在基线、第3次MECT后、第6次MECT后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对抑郁、焦虑症状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分别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比较性别差异。结果纳入抑郁发作患者共122例,其中青年组83例、中年组39例。两组中,基线HAMD及HAMA评分、MECT后HAMD减分率均无性别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青年组中,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的时点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基线时提高,性别分组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中,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的时点-性别分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RBANS总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在第6次MECT后较基线时提高(P<0.05),时点效应和性别分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抑郁患者MECT后认知功能整体有所改善,中年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存在性别差异,需依据患者性别、年龄特征优化MECT方案,以减轻认知功能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抑郁 抑郁发作 认知功能 年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及复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fMRI研究:基于低频振幅和脑功能连接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赟 周晶晶 +5 位作者 陈熊鹰 张志芳 刘瑞 冯媛 周媛 王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3-988,共6页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基于低频振幅(ALFF)及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sFC),对比分析首发、复发抑郁症(MD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脑自发活动及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旨在探索首发及复发MDD的神经病理机制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基于低频振幅(ALFF)及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sFC),对比分析首发、复发抑郁症(MD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脑自发活动及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旨在探索首发及复发MDD的神经病理机制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7例首发MDD患者和35例复发MDD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通过广告招募11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各脑区ALFF值的差异,进而将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作为种子点进行rsFC分析。结果:三组之间左侧颞上回和颞中回ALF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FWE)=0.007)。事后分析发现复发MDD组左侧颞上回和颞中回的ALFF值均高于首发MDD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01,Bonferroni校正);而首发MDD组与对照组之间此指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nferroni校正)。三组之间左侧颞上/中回-右侧楔前叶rsF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_(FWE)=0.002)。事后分析发现首发和复发MDD组的rsFC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Bonferroni校正);复发组rsFC值高于首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nferroni校正)。结论:首发及复发MDD患者表现出左侧颞叶脑自发活动和左侧颞叶-楔前叶脑功能连接的异常及不同,这有助于区别首发及复发MDD的神经病理机制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静息态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
10
作者 赵昕 王丹 +3 位作者 孙倩 金文青 王雯 任艳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9-595,共7页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32...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给予低刺激能量MECT,对照组给予常规刺激能量MECT。2组MECT治疗次数均为6次,电极放置位置为双侧额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分别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评估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3次后和治疗6次后。记录首次MECT治疗时刺激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MECT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56例患者(试验组29例、对照组27例)完成MECT治疗及后续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8.97%和70.37%,缓解率分别为51.72%和62.9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HAMD-17总分均随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P时间<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首次MECT刺激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刺激前显著增高(P时间<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CB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1例患者出现谵妄;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谵妄、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等MECT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低刺激能量MECT与常规刺激能量MECT治疗抑郁发作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有所减少,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刺激能量 抑郁发作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3年血管周围间隙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1
作者 杨营营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422,共9页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2013—2023年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领域。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6月19日血管周围间隙相关英文论著。使用CiteSpace V6.3.R1软件分析文献的发文国家...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2013—2023年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领域。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6月19日血管周围间隙相关英文论著。使用CiteSpace V6.3.R1软件分析文献的发文国家、研究机构、作者的合作网络,参考文献、第一作者、期刊的共被引网络,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关键词及参考文献共被引的突现情况;使用VOSviewer 1.6.15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549篇文献。2013—2023年的年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美国的发文量最多,其次为中国。发文量位列前3的研究机构分别是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爱丁堡大学。合作网络分析发现国家间合作相对紧密,国内研究机构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爱丁堡大学的Wardlaw Joanna M发文量最多。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前10个高频关键词分别为小血管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MRI、脑、Virchow-Robin间隙、阿尔茨海默病、痴呆、风险、卒中和类淋巴系统。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脑小血管病、痴呆、MRI为当前研究热点,类淋巴系统为新兴的研究方向。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弥散成像从2021年至今备受关注。结论近10年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热度逐年攀升。脑小血管病是主要的研究热点,类淋巴系统为新兴的研究方向,前沿领域为弥散张量成像等MRI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间隙 文献计量学 脑小血管病 类淋巴系统 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神经心理症状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关系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胡琨 管玲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3,共9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血管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学综合征,其在国际上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症状轻微,故临床上主要根据神经影像学表现分为新近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腔隙...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血管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学综合征,其在国际上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症状轻微,故临床上主要根据神经影像学表现分为新近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腔隙、假定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皮质表面铁沉积和脑萎缩。证据表明,CSVD可能与诸多神经心理学症状相关,然而,神经心理症状与CSVD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情感淡漠、疲劳、焦虑、抑郁和心理应激与CSVD影像学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神经心理症状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障碍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翟倩 丰雷 张国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785-1789,共5页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症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作为其核心症状之一,可以贯穿患者的整个病程,甚至作为残留症状长期存在,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具有显著影响。执行功能障碍是认知功能障碍的行为表现之一,且对患者的日...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症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作为其核心症状之一,可以贯穿患者的整个病程,甚至作为残留症状长期存在,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具有显著影响。执行功能障碍是认知功能障碍的行为表现之一,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预后影响较大。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障碍情况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数据来自2014年1月-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精神疾病库,正常对照组人群120例和精神分裂症组患者88例,通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连线测验(TMT)结果(TMT-A用时、TMT-A错误数量、TMT-B用时、TMT-B错误数量),来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执行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按照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结果,分为两亚组,即PANSS<70分亚组(n=44)和PANSS≥70分亚组(n=44),通过比较两亚组的TMT结果,说明执行功能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程度是否相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TMT-A用时和TMT-B用时较长,且TMT-A错误数量和TMT-B错误数量较多(P<0.05)。与PANSS<70分亚组患者相比,PANSS≥70分亚组患者的TMT-A用时和TMT-B用时较长,TMT-A错误数量和TMT-B错误数量较多(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受损;并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受损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执行功能障碍 连线测验 病例对照研究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技术分析石珍安神汤对脱髓鞘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超 贺毅 +7 位作者 孙作厘 刘鑫垚 冯正田 陈沛 宁艳哲 朱虹 尹冬青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基于16S rRNA技术研究石珍安神汤(Shi-Zhen-An-Shen-Tang,SZAST)对脱髓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该复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模型组、... 目的基于16S rRNA技术研究石珍安神汤(Shi-Zhen-An-Shen-Tang,SZAST)对脱髓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该复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喹硫平组,每组5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对照组正常饮食,其他组食用混合了0.2%(质量分数)双环乙酮草酰二腙(cuprizone,CPZ)的特殊饲料。食用特殊饲料4周后,SZAST组给予SZAST灌胃2周(低浓度组5.5 g·kg^-1·d^-1,中浓度组11.0 g·kg^-1·d^-1,高浓度组16.5 g·kg^-1·d^-1),模型组以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灌胃2周(10 mL·kg^-1·d^-1),喹硫平组按10 mg·kg^-1·d^-1给予喹硫平溶液灌胃。2周后小鼠麻醉取盲肠内容物。以Illumina MiSeq为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V4区的肠道菌群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量,alpha与beta多样性,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以及差异菌与菌属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价。结果石珍安神汤可改善脱髓鞘小鼠OTUs数量及alpha与beta多样性的失调,对脱髓鞘小鼠的β-变形菌纲、伯克菌目、拟杆菌科、产碱杆菌科、毛螺菌属-NK4A136等差异菌分布结构均产生回调作用。结论石珍安神汤对脱髓鞘模型小鼠的异常菌群多样性起到调节作用,并通过16S rRNA技术揭示了肠道菌群在白质损害导致精神分裂症中的相关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石珍安神汤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16S rRNA技术 可操作分类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技能训练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唐利荣 郑伟 +5 位作者 赵秀芹 任艳萍 向应强 高越 徐秋月 马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6-640,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康复技能训练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把21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技能训练组(102例)和健康教育组(110例)。技能训练组接受抑郁症康复技能训练程式干预,健康教育组... 目的探讨抑郁症康复技能训练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把21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技能训练组(102例)和健康教育组(110例)。技能训练组接受抑郁症康复技能训练程式干预,健康教育组接受抑郁症相关知识讲座,对两组患者均随访观察1年。每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评估,评估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17 item,HAMD-17)、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Abbreviated Version,WHOQOL-BREF)。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HAMD-17总分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技能训练组随访时点3、6、9、12个月均显著低于健康教育组(均P <0.05)。(2)WHOQOL-BREF自评总分及生存质量自评、健康状况满意度自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技能训练组随访时点6、9、12个月各因子分均高于健康教育组(均P <0.05)。结论抑郁症康复技能训练程式能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症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康复 技能训练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惊厥治疗与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发作的早期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任艳萍 张俊岩 +4 位作者 吴涵 罗炯 杨春林 马辛 姜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比较磁惊厥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早期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接受MST和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 目的比较磁惊厥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早期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接受MST和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评估时间点包括基线、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结果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间治疗前后HAMD-17、HAMA、CGI-S、CGI-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其中HAMD-17、HAMA、CGI-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两组RBANS总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时间<0.05);各时点,MST组RBANS总分高于ME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且随时间延长,MST的治疗效应组间增大(P交互<0.05)。治疗3次和治疗6次后,HAMD减分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T治疗抑郁发作早期治疗疗效果与MECT相当,MST治疗6次后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惊厥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抑郁发作 早期治疗效果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预测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丛丛 吴涵 +5 位作者 周丹娜 姜玮 王雯 杨春林 马辛 任艳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5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5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2周的高频(10 Hz)rTMS治疗,对照组接受2周伪刺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临床症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评估时间点为基线、治疗(2周)末、随访(6周)末。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HAMD-17评分和HAMA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时间<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70.59%)高于对照组有效率(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治疗后,治疗组BDNF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基线BDNF浓度与疗效呈正相关(P<0.05)。治疗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血清BDNF基线浓度高的抑郁症患者rTMS治疗效果更好,BDNF可以作为rTMS治疗抑郁症疗效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炯 孙丛丛 +8 位作者 潘伟刚 王丹 史晓宁 王茜 金文青 梁立荣 杨春林 马辛 任艳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current stimulation,tACS)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抑郁发作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加用tAC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tACS...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current stimulation,tACS)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抑郁发作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加用tAC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tACS伪刺激治疗。治疗次数两组均为20次。治疗部位为前额部、双侧乳突部,频率为77.5 Hz,强度为15 mA。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评估安全性。评估时间点为基线,治疗结束时(4周末),随访时(8周末)。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末、随访8周末时HAMD-17和HAMA的评分进行比较,显示两组HAMD-17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组间<0.05),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治疗的效应增大(P交互<0.05)。两组HAMA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第4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74.29%±8.40%vs 32.54%±13.30%;第8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81.00%±10.68%vs 40.27%±1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抑郁发作联合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交流电刺激 抑郁发作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回眸2022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伊龙 陈玮琪 +8 位作者 叶瑾怡 周梦圆 江凌玲 刘东 邱宝山 高颖 赵一龙 王赞 李鹏飞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17-41,共25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是复杂且具有较强异质性的一大类脑血管综合征。CSVD的发病率与...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是复杂且具有较强异质性的一大类脑血管综合征。CSVD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超过70%,可造成认知障碍、二便障碍、步态不稳等一系列问题,且显著增加卒中、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风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和大众健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龄 脑小血管病 认知障碍 脑小血管病临床试验设计框架 炎症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治疗的新支柱-免疫检查点疗法——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引量:7
20
作者 温铭杰 杨硕 +4 位作者 王惊华 韦春莲 黄雪峰 王玺 周鹏辉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5-320,I0001,共7页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与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在“抑制免疫负调控用于癌症治疗”方面的贡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本文总结了常见...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与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在“抑制免疫负调控用于癌症治疗”方面的贡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本文总结了常见免疫检查点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现历史,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肿瘤免疫 CTLA-4 P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