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式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芬太尼用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耿倩 李旭 +2 位作者 何凯 申乐 黄宇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673-677,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多模式镇痛全身麻醉与传统模式镇痛全身麻醉,明确多模式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术中芬太尼用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9月至12月因为妇科良性疾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病人100例,其中33例(多模式... 目的:通过比较多模式镇痛全身麻醉与传统模式镇痛全身麻醉,明确多模式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术中芬太尼用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9月至12月因为妇科良性疾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病人100例,其中33例(多模式镇痛组,M组)全身麻醉采用了联合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及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lidocaine,IVIL)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方案,67例(对照组,C组)全身麻醉采用芬太尼单一镇痛药物的传统模式镇痛方案。比较两组的芬太尼用量以及病人入室时(T_0)、麻醉诱导后即刻(T_1)、手术开始即刻(T_2)、手术结束即刻(T_3)、拔管后即刻(T_4)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值。结果:与C组比较,M组病人术中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M组T_2~T_4的SBP和HR,T_2和T_4的MAP,T_4的DBP均显著降低(P<0.05);与T_0比较,M组T_1时SBP、DBP、MAP显著降低(P<0.05),随后无统计学差异;C组T_1时SBP、DBP、MAP显著降低(P<0.05),T_2和T_4的SBP和MBP、T_3的DBP及T_2~T_4的HR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术中采用联合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非甾体抗炎药及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等药物的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术中芬太尼用量并有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 腹腔镜手术 芬太尼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镇痛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建文 王保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2-304,共3页
全身麻醉由镇静、镇痛/抗伤害性刺激和肌肉松弛三要素组成,只有同时使全身麻醉的三要素都达到合适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麻醉深度,但由于全身麻醉的三要素产生的机制不同,目前没有一种技术或参数能够同时监测全身麻醉的三个要素,所以麻醉... 全身麻醉由镇静、镇痛/抗伤害性刺激和肌肉松弛三要素组成,只有同时使全身麻醉的三要素都达到合适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麻醉深度,但由于全身麻醉的三要素产生的机制不同,目前没有一种技术或参数能够同时监测全身麻醉的三个要素,所以麻醉深度仍采用对不同要素分别监测。当前已有标准的麻醉镇静深度和麻醉肌松深度的监测,但麻醉镇痛深度的监测仍在探索阶段,现将近年来麻醉镇痛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镇痛 深度监测 全身麻醉 麻醉深度 镇静深度 伤害性刺激 肌肉松弛 同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全乐 李天富 王保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71,共7页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作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抗癫痫治疗以及精神分裂、双相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丙戊酸钠还能对神经元的生长、变异、凋亡产生影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丙戊酸钠的作用机制与神经传递和细胞内...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作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抗癫痫治疗以及精神分裂、双相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丙戊酸钠还能对神经元的生长、变异、凋亡产生影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丙戊酸钠的作用机制与神经传递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有关。丙戊酸钠作为神经功能保护药物治疗神经损伤以及认知障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神经保护 信号传导 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后路椎板阻滞与椎旁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宗超 张云霄 +2 位作者 谭宏宇 张艳 王保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7-922,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椎板阻滞(retrolaminal block,RLB)和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后路椎板阻滞组(RLB组)、椎旁阻滞...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椎板阻滞(retrolaminal block,RLB)和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后路椎板阻滞组(RLB组)、椎旁阻滞组(PV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8例。RLB组与PVB组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术侧神经阻滞(RLB组引导穿刺针至椎板后表面,PVB组引导穿刺针进入椎旁间隙),两组均单次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 ml,C组不予阻滞。三组病人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均连接经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三组病人入室后、切皮前、切皮后1 min和5 min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的变化、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及去氧肾上腺素、瑞芬太尼用量;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记录三组术后2 h、8 h、12 h、24 h和48 h静息状态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及恶心呕吐、感染、局部麻醉药中毒和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病人84例,最终76例完成研究(RLB组25例,PVB组25例,C组26例)。RLB组与PVB组切皮后1 min和5 min的MAP和HR、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及术后静息状态2 h、8 h、12 h、24 h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RLB组与PV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VB组相比,RLB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少(32%vs.76%),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明显减少[0(0-0.9)μg/kg vs.2.6(1.2-3.3)μg/kg]。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LB组与PVB组均未出现感染、局部麻醉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RLB和PVB联合全身麻醉均可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皮反应,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并能够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RLB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后路椎板阻滞 椎旁阻滞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