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重复缺氧动物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史美棠 李凌 +1 位作者 安仰原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51-253,共3页
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用萤光法检测急性重复缺氧动物脑组织中DA、NE、5-HT,5-HIAA等4种单胺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与未经缺氧处理的对照组(A)、缺氧1次的实验对照组(B)及急性重复缺氧4次后饲养2d实验对... 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用萤光法检测急性重复缺氧动物脑组织中DA、NE、5-HT,5-HIAA等4种单胺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与未经缺氧处理的对照组(A)、缺氧1次的实验对照组(B)及急性重复缺氧4次后饲养2d实验对照组(D)等3组动物相比,急性重复缺氧4次实验组(C)动物脑组织中DA、5-HIAA含量显著升高,NE含量显著降低;5-HT较缺氧1次组显著上升,而A、B、D3组动物脑组织中上述4种成分含量接近。结果提示脑组织中单胺类物质可能参与急性重复缺氧动物对缺氧耐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重复缺氧 单胺类 小鼠 脑缺血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培养神经元与离子通道研究
2
作者 王海薇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75-77,共3页
Dichter 认为:在过去的30年,对脑功能的认识的提高,归功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细胞内记录技术;二是神经组织简化模型的使用.细胞培养技术所建立的研究系统的模型,仍保留了高度分化的神经元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神经元之间形成的复杂突触联系.
关键词 神经元 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躯体内脏相关的神经基础 被引量:12
3
作者 吕国蔚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7-339,共3页
19世纪末叶虽曾有过躯体内脏信息可在中枢或外周相互作用的提法,但一向缺少实验依据,从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仍是二者的神经通路和中枢区域迥然有别。现代研究表明,来自躯体与内脏的信息,不仅在脊髓背角神经元甚至在脊神经节神经元... 19世纪末叶虽曾有过躯体内脏信息可在中枢或外周相互作用的提法,但一向缺少实验依据,从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仍是二者的神经通路和中枢区域迥然有别。现代研究表明,来自躯体与内脏的信息,不仅在脊髓背角神经元甚至在脊神经节神经元上互相会聚,提示躯体内脏相关确有其相应的神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 内脏神经 传入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神经节看来是真正的神经节 被引量:7
4
作者 吕国蔚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43-244,共2页
以往的研究认为脊神经节是感觉传入通道的简单集中和感觉纤维的营养物质贮存站。目前在脊神经节的电生理研究中,可记录到脊神经节神经元的EPSP样反应,小而慢的去极化前电位,以及同一脊神经节神经元对其外周突和中枢刺激的不同反... 以往的研究认为脊神经节是感觉传入通道的简单集中和感觉纤维的营养物质贮存站。目前在脊神经节的电生理研究中,可记录到脊神经节神经元的EPSP样反应,小而慢的去极化前电位,以及同一脊神经节神经元对其外周突和中枢刺激的不同反应和自发活动。提示有必要对脊神经节进行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节 神经节 神经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组织的再生与移植 被引量:1
5
作者 吕国蔚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6-141,共6页
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元已失去分裂和再生新神经元的能力,但在适宜的化学环境和机械引导下,其轴突以终末和侧支长芽的形式,定向地长向靶区,并形成突触联系。植入中枢神经系统胚胎神经组织和肾上腺髓质,可通过其本身在受体脑内的存活和... 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元已失去分裂和再生新神经元的能力,但在适宜的化学环境和机械引导下,其轴突以终末和侧支长芽的形式,定向地长向靶区,并形成突触联系。植入中枢神经系统胚胎神经组织和肾上腺髓质,可通过其本身在受体脑内的存活和/或诱发受体脑残存神经元轴突的再生,替代和/或恢复受体脑部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中枢神经组织 再生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神经元的微细结构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卓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269-272,共4页
首次将HRP细胞内注射技术应用于大鼠脊髓背角。从而提供了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神经元的微细结构。在大鼠腰髓背角深层获得3例经细胞内染色显示出较完整结构的SST-DCPS神经元,其中2例位于第Ⅳ板层,胞体略呈梭形和三角形,参考... 首次将HRP细胞内注射技术应用于大鼠脊髓背角。从而提供了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神经元的微细结构。在大鼠腰髓背角深层获得3例经细胞内染色显示出较完整结构的SST-DCPS神经元,其中2例位于第Ⅳ板层,胞体略呈梭形和三角形,参考Bennett对猫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树突分布的分型,应为D型;另1例位于V层内侧,胞体呈椭圆形,树突分型为B型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内染色 双投射神经元 HR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与背索核的投射联系 被引量:2
7
作者 罗蕾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159-164,共6页
对麻醉大鼠用颈髓背索逆向刺激和腰髓背角细胞内或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在腰髓背角Ⅱ一Ⅳ层记录到52个单位,其中32个单位的反应符合逆向反应标准,为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中有15例在逆向反应后间隔不等的时间出现一至多个突触... 对麻醉大鼠用颈髓背索逆向刺激和腰髓背角细胞内或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在腰髓背角Ⅱ一Ⅳ层记录到52个单位,其中32个单位的反应符合逆向反应标准,为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中有15例在逆向反应后间隔不等的时间出现一至多个突触后反应,提示某些DCPS神经元接受来自背索核的下行支配,其余21个单位仅产生突触后反应,可能为背角中接受DCN下行投射的中间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 神经元 背索核 投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参数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曲瑞瑶 吕国蔚 +1 位作者 何国瑞 何京延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用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了电刺激大鼠腓肠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测量与分析了有关刺激参数与动作电位参数.结果表明,电刺激可依次引起 Aα、Aβ、Aγ、Aδ和 C 波。A 波最明显,C波最小并呈双相;A 波的(?)强度、最适强度、幅度... 用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了电刺激大鼠腓肠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测量与分析了有关刺激参数与动作电位参数.结果表明,电刺激可依次引起 Aα、Aβ、Aγ、Aδ和 C 波。A 波最明显,C波最小并呈双相;A 波的(?)强度、最适强度、幅度和传导速度等参数与 C 波的相应参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差异;A 波各亚成分的传导速度之间亦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动作电位的幅度与传导速度、刺激参数的(?)强度与最适强度之间具有正变关系;(?)强度、最适强度与传导速度或幅度之间呈指数负相关.结果提示,复合动作电位各成分的传导速度是说明和区分纤维类别的基本依据,幅度、阈强度和最适强度等参数在说明和区分纤维类别上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动物电位 阈强度 最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脊神经节的细胞内记录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高翠英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38-140,共3页
曾被 Sherrington 称为“侧位脊髓”的脊神经节,由于其结构特殊并易于观察,人们曾以很大兴趣对之进行广泛的研究,但收效甚微。人们一直认为,脊神经节细胞只对其纤维具有营养作用,而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无特殊作用。但是近年来,我们... 曾被 Sherrington 称为“侧位脊髓”的脊神经节,由于其结构特殊并易于观察,人们曾以很大兴趣对之进行广泛的研究,但收效甚微。人们一直认为,脊神经节细胞只对其纤维具有营养作用,而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无特殊作用。但是近年来,我们在在体脊神经节上观察到,该节自发活动甚是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脊神经节 细胞内记录 刺激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元间非突触接触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63-64,共2页
数十年前人们曾经公认,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是完全通过活动细胞与非活动细胞之间的电流来实现的。但是,化学性突触传递被普遍接受以后,这种细胞间非突触的相互作用几乎完全被忽略或遗忘,直到本世纪60年代,这种信号传递方式才又重新... 数十年前人们曾经公认,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是完全通过活动细胞与非活动细胞之间的电流来实现的。但是,化学性突触传递被普遍接受以后,这种细胞间非突触的相互作用几乎完全被忽略或遗忘,直到本世纪60年代,这种信号传递方式才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1942年,Arvanitaki曾将邻近细胞之间的电流流动所引起的兴奋性变动描述为神经元间接触传递(ephaptic transmis-sion)。1956年,Terzuolo和Bullock报道,活动细胞的细胞外电流虽不能引起毗邻细胞兴奋,但可影响其冲动发生区的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相互作用 非突触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再生研究的现状与方向
11
作者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314-318,共5页
脊髓对损伤的反应及其在损伤后的再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最迫切问题之一.与外周神经以及其它脑区的再生相比,脊髓再生的研究难度更大,被视为令人望而生畏的一个死课题(dead project).历经百余年的研究。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再生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治疗震颤麻痹——脑脊液内单胺类神经介质的变化
12
作者 史美棠 李凌 +8 位作者 门蒂声 张瓦城 曹家康 张志明 孙家邦 丁铭臣 张茁 丁育基 孟家眉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观察了10例经自体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治疗震颤麻痹(PD)患者手术前后脑脊液(CSF)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等单胺类物质含量的改变,发现患者经手术后,在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DA术后与术前相比... 观察了10例经自体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治疗震颤麻痹(PD)患者手术前后脑脊液(CSF)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等单胺类物质含量的改变,发现患者经手术后,在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DA术后与术前相比,除第1周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术后第2、4,6、8周均有明显上升(p<0.01),说明此种手术可以提高脑内DA的含量,进而说明脑内DA含量与PD病因的相关性,而NE、5-HT及5-HIAA的含量手术前后均未发现明显改变,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物质与该病因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麻痹 脑内移植 单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外周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孙志强 吕国蔚 王永宁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一种自制并加以改进的压脚痛阈测定法,观察大鼠足部注射芬太尼对压脚痛阈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注射芬太尼对致炎大鼠的痛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正常大鼠的压脚痛阈没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在炎症痛存在的条件下,芬太尼具有外周镇... 应用一种自制并加以改进的压脚痛阈测定法,观察大鼠足部注射芬太尼对压脚痛阈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注射芬太尼对致炎大鼠的痛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正常大鼠的压脚痛阈没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在炎症痛存在的条件下,芬太尼具有外周镇痛作用;但在正常大鼠,芬太尼不参与外周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脚测痛法 外周镇痛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甘氨酸、γ-氨基丁酸和L-谷氨酸在大鼠脊髓场电位神经化学起源中的作用
14
作者 杨兵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79-88,共10页
于麻醉或清醒、麻痹大鼠腰膨大处观察了在记录电极局部脊髓背表面施加和向脊髓背角微电泳去甲肾上腺素NE)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和L-谷氨酸(L-Glu)时节段性脊髓场电位(SP)与下行性脊髓场电位(DP)的变化,结果表明,局部给药时,NE... 于麻醉或清醒、麻痹大鼠腰膨大处观察了在记录电极局部脊髓背表面施加和向脊髓背角微电泳去甲肾上腺素NE)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和L-谷氨酸(L-Glu)时节段性脊髓场电位(SP)与下行性脊髓场电位(DP)的变化,结果表明,局部给药时,NE使SP与DP的N,P波波幅均明显降低;Gly、GABA和L-Glu明显降低SP与DP的N波波幅,但明显增大P的幅度。微电泳时,NE对N、P波呈减弱和增强两种效应;Gly明显削弱SP与DP的N、P渡;GABA减弱N波同时加强P披;L-Glu使N、P波幅度均显著增大,提示NE,Gly、GABA和L-Glu可能通过影响中间神经元及(或)初级传入末稍的活动,参与SP特别是DP的N,P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场电位 神经递质 NE GLY GA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复缺氧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95
15
作者 吕国蔚 史美棠 +1 位作者 李凌 安仰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25-429,共5页
小鼠在密闭缺氧的重复作用下,对缺氧的耐受性逐次递增,第2、3、4、5次的耐受时间分别较第1次增加1.8、2.5、3.0和3.6倍;第4次重复缺氧后的动物在更低氧分压下的存活时间较正常对照动物延长10倍;其氰化钾中毒致死时间较正常动物推迟4倍... 小鼠在密闭缺氧的重复作用下,对缺氧的耐受性逐次递增,第2、3、4、5次的耐受时间分别较第1次增加1.8、2.5、3.0和3.6倍;第4次重复缺氧后的动物在更低氧分压下的存活时间较正常对照动物延长10倍;其氰化钾中毒致死时间较正常动物推迟4倍。腹腔注入缺氧耐受小鼠脑匀浆提取液,可显著延长小鼠在低氧分压下的存活时间,与腹腔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和注入等体积正常小鼠脑匀浆提取液组相比较,分别延长1.8和2.1倍。结果提示,急性重复缺氧,可能使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发生某种可塑的或适应的变化,从而导致动物对缺氧具有非常高的耐受水平;急性重复缺氧小鼠脑中的一种或多种可提取并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水溶性物质可能为该适应变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症 氰化物类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内记录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国蔚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69-377,共9页
电生理学技术和概念始于Galvani 1791年的一次实验,至今已达两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电极和细胞内记录技术,对电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将传统的电生理学发展成为分辨率堪与光学显微镜媲... 电生理学技术和概念始于Galvani 1791年的一次实验,至今已达两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电极和细胞内记录技术,对电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将传统的电生理学发展成为分辨率堪与光学显微镜媲美的显微生理学,Hodgkin、Huxley、Ec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内记录 细胞学技术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复缺氧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秀玉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47-250,共4页
以昆明种小鼠为对象,对氰化钾(CN)、碘乙酸(IA)、丙二酸(MA)、氰化钾+碘乙酸(CN+IA)分别阻断机体的呼吸链、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及呼吸链+糖酵解4种供能途径,观察急性重复缺氧动物存活时间的变化。经CN、IA... 以昆明种小鼠为对象,对氰化钾(CN)、碘乙酸(IA)、丙二酸(MA)、氰化钾+碘乙酸(CN+IA)分别阻断机体的呼吸链、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及呼吸链+糖酵解4种供能途径,观察急性重复缺氧动物存活时间的变化。经CN、IA、MA和IA+CN处理后,重复3次缺氧动物的存活时间分别为3.83、25.31、12.27和1.83min,不经缺氧的动物分别为1.45、6.57、9.07和0.65min。重复3次缺氧动物各处理组的存活时间均显著高于不经缺氧动物相应组的存活时间。结果提示,在急性重复缺氧作用下,供能途径中的呼吸链、三羧酸循环及糖酵解的能力均得到加强。此外,还可能存在使机体缺氧耐受性增强但与能量供给无关的组织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酵解 缺氧 小鼠 能量代谢 呼吸链 三羧酸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数字化压痛仪的研制与试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昉 吕国蔚 罗蕾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29-231,共3页
痛阈测定是生物医学与科学研究中讨探痛觉生理与镇痛原理,制药厂用以筛选镇痛药物的重要工作。理想的测痛方法应力求简便实用,刺激强度能精确定量,并能模拟人体的感觉,反复刺激不应引起组织损伤及适应,反应的终点便于识别,在刺激和反应... 痛阈测定是生物医学与科学研究中讨探痛觉生理与镇痛原理,制药厂用以筛选镇痛药物的重要工作。理想的测痛方法应力求简便实用,刺激强度能精确定量,并能模拟人体的感觉,反复刺激不应引起组织损伤及适应,反应的终点便于识别,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应有稳定的对应关系。已报道的测痛方法有辐射一甩尾法、热板法、电腹-嘶叫法及压脚法(paw pressure threshold,PPT)等多种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数学化 压痛仪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与兴奋小鼠急性重复缺氧耐受性的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秀玉 吕国蔚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4,共4页
分别对处于麻醉(用戊巴比妥钠)和兴奋(用咖啡因)状态下的小鼠进行急性重复缺氧实验,发现两者第1次缺氧的耐受时间平均约为42和9min,分别显著长于和短于对照动物第1次缺氧的平均耐受时间(13min)。麻醉与兴奋小鼠第... 分别对处于麻醉(用戊巴比妥钠)和兴奋(用咖啡因)状态下的小鼠进行急性重复缺氧实验,发现两者第1次缺氧的耐受时间平均约为42和9min,分别显著长于和短于对照动物第1次缺氧的平均耐受时间(13min)。麻醉与兴奋小鼠第2、3、4次重复缺氧的耐受时间均分别约为其各自第1次缺氧耐受时间的1.6、1.8和2倍,均显著低于对照小鼠3、5、7倍的递增幅度。结果提示,麻醉和兴奋分别增强和降低动物对单次缺氧的耐受性,但对重复缺氧的耐受或适应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耐受性 戊巴比妥钠 咖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导致大鼠心理应激镇痛及测痛的实验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凤池 常青 +1 位作者 周梅 唐昉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经历痛苦的、紧张性的事件可以引起有机体的心理应激(stress)。在应激条件下,有机体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生化改变。人们很早就发现,在应激状态中有疼痛抑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 Beecher HK 观察了在战斗... 经历痛苦的、紧张性的事件可以引起有机体的心理应激(stress)。在应激条件下,有机体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生化改变。人们很早就发现,在应激状态中有疼痛抑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 Beecher HK 观察了在战斗中负重伤士兵的行为。他发现大多数人或者否认大面积创伤造成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应激 止痛 测痛 实验方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