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七氟醚、异氟醚及全静脉麻醉中罗库溴铵的恢复时程 被引量:2
1
作者 潘守东 马旭波 李海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比较罗库溴铵气管插管剂量在儿童七氟醚、异氟醚和全静脉麻醉中恢复时程的差异。方法51例2~14岁儿童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异氟醚组(I组)和全静脉麻醉组(P组)。静脉给予罗库溴铵0·6mg/kg,比较T1恢复至基础值10%、25%、75... 目的比较罗库溴铵气管插管剂量在儿童七氟醚、异氟醚和全静脉麻醉中恢复时程的差异。方法51例2~14岁儿童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异氟醚组(I组)和全静脉麻醉组(P组)。静脉给予罗库溴铵0·6mg/kg,比较T1恢复至基础值10%、25%、75%的时间(T10、T25、T75)和恢复指数(RI=T75-T25)在不同麻醉方式下的差异。结果三组儿童T10、T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T75和RI长于P组(P<0·05),S组与P组比较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与I组所有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罗库溴铵气管插管剂量,在七氟醚、异氟醚和全静脉麻醉下的临床作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氟醚麻醉下肌松作用完全恢复时间较在全静脉麻醉下显著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库溴铵 七氟醚 异氟醚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烷与异丙酚在儿童麻醉中诱导及苏醒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潘守东 马旭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8-40,共3页
目的比较七氟烷、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用于儿童手术的诱导和苏醒特征。方法将拟在全麻下手术的2~12岁ASAI级住院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所有患儿均不使用术前用药。S组通... 目的比较七氟烷、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用于儿童手术的诱导和苏醒特征。方法将拟在全麻下手术的2~12岁ASAI级住院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所有患儿均不使用术前用药。S组通过面罩吸入七氟烷,采用浓度递增法麻醉诱导,术中复合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P组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诱导及维持麻醉。两组均采用机械控制通气,手术结束时停用所有药物。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唤名睁眼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诱导、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S组诱导时间为99±35s,P组为55±16s,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气管插管均一次成功,两组在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唤名睁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及插管过程中,S组发生心动过速14例(56%)、高血压和低血压各1例(4%),P组发生心动过速2例(8%)、心动过缓4例(14%)、低血压8例(32%)。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3例,52%)高于P组(6例,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相比,儿童七氟烷递增浓度法吸入诱导速度较慢,诱导期心动过速发生率较高;而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的苏醒期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与全静脉麻醉无差异,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麻醉恢复期 二异丙酚/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或氯胺酮麻醉诱导对法洛四联症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潘守东 韩丁 +2 位作者 罗毅 李稼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采用压力记录分析法(PRAM)比较七氟醚或氯胺酮对法洛四联症患儿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婴幼儿36例,年龄4~24个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分别采用8mg/kg氯胺酮肌注(K组)和6%七氟... 目的采用压力记录分析法(PRAM)比较七氟醚或氯胺酮对法洛四联症患儿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婴幼儿36例,年龄4~24个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分别采用8mg/kg氯胺酮肌注(K组)和6%七氟醚吸入(S组)麻醉诱导,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外周静脉并建立桡动脉监测,连接MostCare监测仪,采用PRAM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2mg/kg、哌库溴铵0.2mg/kg和舒芬太尼1μ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记录建立有创动脉测压后即刻(T_0)、静脉用药后1min(T_1)、2min(T_2)、5min(T_3)和气管插管后1 min(T_4)、2 min(T_5)、5 min(T_6)、10 min(T_7)的HR、SBP、DBP、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压力升支最大斜率(dp/dt),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7时两组HR明显减慢,RPP明显降低(P〈0.05);K组T_1~T_7时SBP、DBP、CI,T_1~T_4、T_6时SVI,T_2~T_7时SVRI和dp/dt明显降低(P〈0.05);S组T_4~T_7时SBP、T_7时DBP、T_4~T_7时CI、T_3~T_7时SVI明显升高(P〈0.05)。S组T_0、T_3~T_7时HR、RPP,T_0时DBP、CI,T_0、T_1时SBP和T_0~T_6时dp/dt明显低于K组(P〈0.05);S组T_7时DBP、CI,T_3~T_7时SVI均明显高于K组(P〈0.05)。结论与氯胺酮比较,七氟醚更有利于维持法洛四联症婴幼儿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血流动力学 七氟醚 氯胺酮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患儿术前实际禁食时间的调查
4
作者 张彬 潘守东 +3 位作者 郭海娟 方浩天 胡卫东 刘国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目的 调查目前国内患儿术前实际禁食的时间。方法 采用《患儿术前实际禁食时间收集表》收集患儿术前实际禁食固体、母乳、配方奶和清液的时间,同时记录患儿年龄、入住医院类别、手术类别,手术名称等信息。分析患儿术前总体实际禁食时间... 目的 调查目前国内患儿术前实际禁食的时间。方法 采用《患儿术前实际禁食时间收集表》收集患儿术前实际禁食固体、母乳、配方奶和清液的时间,同时记录患儿年龄、入住医院类别、手术类别,手术名称等信息。分析患儿术前总体实际禁食时间,对比不同类别医院、不同类别手术和不同省级行政区患儿禁食时间的差异。结果 患儿术前实际禁食时间均远超指南建议。与综合性医院比较,儿童医院和妇幼医院患儿禁食固体、配方奶和清液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综合性医院比较,妇幼医院患儿禁食母乳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择期手术比较,急诊手术患儿禁食固体和清液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国内患儿术前实际禁食时间远超指南建议,患儿术前禁食管理的现状急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术前禁食时间 医疗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 被引量:19
5
作者 潘守东 马旭波 李海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拟行腹部手术的50例婴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34例)和B组(7~12个月,16例),均采用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记录患儿基础、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不同稳态呼气末...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拟行腹部手术的50例婴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34例)和B组(7~12个月,16例),均采用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记录患儿基础、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不同稳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Sev,3.0%、2.4%、1.8%、1.2%)、咽反射恢复、拔除气管导管以及麻醉苏醒时的BIS、HR、SBP、DBP、PETCO2和直肠温度。结果两组患儿BIS在麻醉诱导后均显著降低,麻醉恢复期显著上升。A组BIS在不同CETSev、咽反射恢复、气管拔管及麻醉苏醒时均低于B组(P<0.05或P<0.01)。麻醉苏醒时B组BIS恢复至基础水平,而A组患儿BIS仍低于基础时(P<0.01)。两组患儿BIS均与CETSev负相关,B组相关性(r=-0.675,P<0.01)高于A组(r=-0.315,P<0.01)。A组与CETSev相关的指标还有SBP(r=-0.345,P<0.01)、DBP(r=-0.463,P<0.01),B组与CETSev相关的指标还有DBP(r=-0.428,P<0.01)。结论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下,6个月以下婴儿BIS与7~12个月婴儿明显不同。7~12个月婴儿BIS与麻醉深度相关性较好,优于DBP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6个月以下婴儿BIS、SBP、DBP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类似。临床分析6月龄以下婴儿BIS监测须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脑电双频指数 七氟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布啡与舒芬太尼用于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日间手术后镇痛的比较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弦 郭嘉 +2 位作者 徐慧 郭风霜 潘守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2-634,共3页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外科手术或操作后创伤的应激反应。积极有效的术后镇痛可消除疼痛,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促进各项功能恢复。儿科术后镇痛在近十多年里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儿科群体的特殊性,疼痛状况很难被明确表达及准确评估...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外科手术或操作后创伤的应激反应。积极有效的术后镇痛可消除疼痛,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促进各项功能恢复。儿科术后镇痛在近十多年里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儿科群体的特殊性,疼痛状况很难被明确表达及准确评估,寻找更适合的小儿术后镇痛方案始终是个难题[1]。儿科日间手术后,患儿在术后数小时即离院,使用阿片类药物行术后镇痛时需更加关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药物 术后镇痛 日间手术 呼吸抑制 舒芬太尼 术后疼痛 外科手术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和法乐四联症患儿心脏手术中区域脑氧饱和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韩丁 刘亚光 +4 位作者 欧阳川 汪晓南 潘守东 罗毅 李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使用Fore-Sight近红外光谱仪比较室间隔缺损(VSD)和法乐四联症(TOF)患儿心脏手术中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_2)变化。方法:选择3~36个月龄患儿共60例,其中VSD组28例,TOF组32例。在麻醉诱导后(t_0)、切开心包(t_1)、体外循环全流量... 目的:使用Fore-Sight近红外光谱仪比较室间隔缺损(VSD)和法乐四联症(TOF)患儿心脏手术中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_2)变化。方法:选择3~36个月龄患儿共60例,其中VSD组28例,TOF组32例。在麻醉诱导后(t_0)、切开心包(t_1)、体外循环全流量后5 min(t_2)、脱机前5 min(t_3)、脱机时(t_4)、改良超滤结束(t_5)、术毕(t-_6)记录各时点rScO_2、脉搏氧饱和度(SpO_2)、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每搏量指数、心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动脉压力升支最大斜率(dp/dt max)。结果:(1)两组患儿:rScO_2均在脱机时(t4)处于最低点,与t_0点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0.05);t_5时rScO_2、每搏量指数、心指数、dp/dt max较t4时均显著增加(均P<0.001)。(2) TOF组患儿:组内t_5和t_6与t_0相比,rScO_2及SpO_2均显著增加(P均<0.05);与VSD组比较,TOF组t_0~t_2时r ScO_2显著降低(P均P<0.05),改良超滤后r ScO_2增加比率更大(P<0.05); t_0和t_1时点rScO_2和SpO_2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5及r=0.64, P<0.01)。(3)患儿总体样本年龄、体重与rScO_2在t_0、t_1、t_3、t_4、t_5和t_6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改良超滤后心指数增加和rScO_2增加成正相关(r=0.41,P<0.05),且两者增加量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30;r=-0.34,均P<0.05)。结论:rScO_2与年龄和体重有密切关系。与VSD患儿比较,TOF患儿在双心室矫治术前脑氧供低下,经矫治术其脑氧合明显改善;改良超滤使机体血流动力学状况和rScO_2得到改善,其中TOF患儿和年龄较小的患儿受益更大。脱离体外循环前后易发生脑氧降低,临床应加强脑氧供-需平衡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脑氧饱和度 近红外光谱仪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脑实质大出血围术期管理一例
8
作者 陈莹 杨文爽 +1 位作者 李泳鑫 潘守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33,共2页
患儿,男,出生54 h,体重2.97 kg,因“出生后40 h内反复抽搐且进行性加重”入院。患儿系产妇第2胎第1产,产妇胎膜早破14 h,孕40+1周胎头吸引经阴道娩出,无胎盘、脐带异常,无宫内窘迫及出生后窒息史。母亲为高龄产妇,患有α-地中海贫血,妊... 患儿,男,出生54 h,体重2.97 kg,因“出生后40 h内反复抽搐且进行性加重”入院。患儿系产妇第2胎第1产,产妇胎膜早破14 h,孕40+1周胎头吸引经阴道娩出,无胎盘、脐带异常,无宫内窘迫及出生后窒息史。母亲为高龄产妇,患有α-地中海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口服阿司匹林。患儿转运中给予泵注咪达唑仑,面罩给氧3 L/min转入新生儿病房。入院查体:体温36.5℃、HR 128次/分、BP 63/35 mmHg,RR 42次/分,SpO_(2)95%,药眠状态。患儿出生后54 h凝血检查:PT 12 s,APTT 34.8 s,FIB 2.23 g/L,D-二聚体0.519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新生儿病房 进行性加重 生后窒息 高龄产妇 宫内窘迫 胎头吸引 胎膜早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食管闭锁的麻醉体会
9
作者 陈增芳 李海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14-314,共1页
关键词 先天性食管闭锁 外科手术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申军梅 孙延江 +2 位作者 韩丁 朱康生 赵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3-557,共5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腹胃癌切除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与对照组(Control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麻醉管理一致,其中Dex组诱导麻醉...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腹胃癌切除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与对照组(Control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麻醉管理一致,其中Dex组诱导麻醉前10 min静脉微量泵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10 min后继续泵注维持量0.5μg/(kg·h)至手术结束;Control组在同一时点采用等量的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24 h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I(c Tn I)、N-末端脑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记录术中、术后3 d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 Tn I,NTpro BNP,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血清c Tn I,NT-pro BNP,hs-CRP较术前都显著升高(P<0.05),且Dex组在术后24 h时血清c Tn I,NT-pro BNP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心肌梗死;与Control组比较,Dex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升高,心动过速和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P<0.05)。Dex组术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与Control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老年 冠心病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和七氟醚对耳鼻咽喉手术患者一氧化氮代谢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国 潘守东 +2 位作者 张弦 陈刚 张国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耳鼻咽喉手术患者红细胞和血清中一氧化氮(NO)、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含量的变化。方法 18例择期行耳鼻咽喉手术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18~52岁,体重51~100kg,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七氟醚... 目的观察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耳鼻咽喉手术患者红细胞和血清中一氧化氮(NO)、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含量的变化。方法 18例择期行耳鼻咽喉手术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18~52岁,体重51~100kg,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七氟醚(S组),麻醉诱导P组采用咪达唑仑0.06mg/kg、舒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2mg/kg、阿曲库铵0.15mg/kg,S组采用吸入浓度3%~5%的七氟醚,余同P组。麻醉维持P组泵注丙泊酚6~8mg·kg-1·h-1和瑞芬太尼0.05~0.10μg·kg-1·min-1,S组泵注等量的瑞芬太尼和吸入挥发罐浓度为1.5%~2.0%的七氟醚。检测诱导前和麻醉后2h血清和红细胞中NO、NO-2、NO-3和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浓度及变化。结果与诱导前比较,P组和S组麻醉后2h红细胞NO和XOD浓度明显升高(P〈0.05),同时NO-3和NO-2浓度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NO、NO-2和NO-3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XOD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与P组比较,S组麻醉后2h血清中NO、NO-3水平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中,两组诱导前以及S组麻醉后2hNO与XOD呈明显线性相关。结论耳鼻咽喉手术全麻患者术中红细胞NO生成增加,丙泊酚比七氟醚影响显著;而血清NO降低,七氟醚比丙泊酚影响显著,其机制可能与XOD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七氟醚 一氧化氮 黄嘌呤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血管CO2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丁 谢思远 +5 位作者 李航 刘亚光 潘守东 罗毅 李稼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比较静脉麻醉药与七氟醚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carbon dioxide reactivity,CO2R)的影响。方法纳入3~12月龄患儿32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组静注哌库溴铵0.2 mg/kg、...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比较静脉麻醉药与七氟醚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carbon dioxide reactivity,CO2R)的影响。方法纳入3~12月龄患儿32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组静注哌库溴铵0.2 mg/kg、咪达唑仑0.2 mg/kg及舒芬太尼1 μg/kg,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全凭静脉维持麻醉。吸入组持续吸入七氟醚1.5 MAC,静注哌库溴铵0.2 mg/kg,自主呼吸消失后行气管插管,七氟醚1.0 MAC维持麻醉。调整机械通气条件,使PETCO2依次维持在30 mmHg(T1)、35 mmHg(T2)、40 mmHg(T3)、45 mmHg(T4),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度(VMCA),同时记录HR、心脏指数(CI)及BIS,计算CO2R。结果T1—T4时两组VMCA明显增加,HR明显减慢(P<0.01);吸入组BIS值和CO2R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与静脉组比较,吸入组T3和T4时VMCA,T1—T4时HR、T1—T2时段CO2R明显增高(P<0.01或P<0.05)。结论1.0 MAC七氟醚麻醉下,在低PETCO2范围内CO2R更高,且高于使用静脉麻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 吸入性麻醉药 经颅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丁 魏国 +5 位作者 欧阳川 陈刚 张弦 刘宏妍 马旭波 潘守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5-758,共4页
目的通过压力记录分析法(PRAM)分析门静脉高压(PH)患儿围术期动脉后负荷、心功能、容量负荷参数的一般变化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1-12月本院择期行肠-门静脉(改良)分流手术的PH患儿共20例(PH组),年龄<14岁,ASAⅡ... 目的通过压力记录分析法(PRAM)分析门静脉高压(PH)患儿围术期动脉后负荷、心功能、容量负荷参数的一般变化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1-12月本院择期行肠-门静脉(改良)分流手术的PH患儿共20例(PH组),年龄<14岁,ASAⅡ或Ⅲ级。随机选取同期年龄匹配行开腹手术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非PH组)。在麻醉诱导后,常规行桡动脉置管以监测血压和使用PRAM。在切皮前(T1)、切皮5 min后(T2)、关腹(T3)、术毕时(T4)使用PRAM记录SBP、DBP、HR、重脉压、每搏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心室弹性(Ees)、动脉后负荷(Ea)、脉压变异度(PPV);记录麻醉时间、麻醉药物用量。结果与非PH组比较,T1-T4时PH组HR明显减慢(P<0.05),T3-T4时重脉压明显增高(P<0.05),T1、T2、T4时SVI明显增高(P<0.05),T1、T2、T4时Ea明显降低(P<0.05),T2、T3时PPV明显降低(P<0.05),T3、T4时Ees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SBP、DBP与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H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为每搏量增高和动脉后负荷降低,心功能轻微受损,脉压变异度数值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 体循环 血流动力学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臂静脉入路在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失败后的应用
14
作者 韩丁 马旭波 +1 位作者 潘守东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88,共2页
中心静脉置管是麻醉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的常用操作,近年来超声引导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然而在新生儿或低体重患儿中失败率仍较高。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多采用经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入路。Breschan等[1... 中心静脉置管是麻醉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的常用操作,近年来超声引导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然而在新生儿或低体重患儿中失败率仍较高。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多采用经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入路。Breschan等[1]和Yamamoto等[2]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由锁骨上窝经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BCV)入路置管在婴幼儿中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国内较少报道BCV入路置管在患儿中的应用,现本文报道经其他入路行中心静脉置管失败后行BCV入路置管作为补救措施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麻醉科医师 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头臂静脉 锁骨上窝 置管成功率 常用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压变异度在室间隔缺损和法洛四联症患儿预测容量反应的不同
15
作者 陈刚 韩丁 +2 位作者 李稼 潘守东 欧阳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937-3941,共5页
目的比较脉压变异度(PPV)在室间隔缺损(VSD)和法洛四联症(TOF)患儿预测容量反应的不同。方法 VSD组共38例,年龄(1.05±0.75)岁,TOF组共36例,年龄(1.15±0.68)岁。脱离体外循环后进行补液治疗,在补液前、后使用压力记录分析法记... 目的比较脉压变异度(PPV)在室间隔缺损(VSD)和法洛四联症(TOF)患儿预测容量反应的不同。方法 VSD组共38例,年龄(1.05±0.75)岁,TOF组共36例,年龄(1.15±0.68)岁。脱离体外循环后进行补液治疗,在补液前、后使用压力记录分析法记录PPV,同时记录心指数(CI),以补液后CI增加≥15%的患儿为对补液有反应者。使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PPV预测容量反应的准确性和阈值。结果补液前、后TOF组内PPV均显著低于VSD组(均P<0.01)。VSD组:有反应者27例,无反应者11例,ROC曲线面积是0.89,诊断阈值是17.4%。TOF组:有反应者26例,无反应者10例,ROC曲线面积是0.79,诊断阈值是13.4%。结论在行VSD和TOF根治术患儿中,PPV可以预测容量反应。PPV预测性及其阈值在前者高于后者。PPV受右心室-肺动脉循环影响,应避免TOF因PPV本身偏低而补液不足,VSD因PPV本身偏高而补液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脉压变异度 容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膈疝胸腔镜治疗后存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于斯淼 马立霜 +6 位作者 王莹 李景娜 刘超 魏延栋 曲东 张辉 潘守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41-446,共6页
目的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指因先天性膈肌结构缺损致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本研究旨在总结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近5年入院诊断为CD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CDH患儿生存率的影响因素,为患儿产前及生后病... 目的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指因先天性膈肌结构缺损致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本研究旨在总结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近5年入院诊断为CD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CDH患儿生存率的影响因素,为患儿产前及生后病情评估提供循证依据,进而提高CDH患儿诊疗技术。方法本组患儿经产科儿科产前咨询,新生儿外科医生产房待产,生后经绿色通道转运至我中心SNICU,由新生儿外科与超声科、NICU、心脏外科等多学科对患儿进行围术期的联合诊疗,首选胸腔镜治疗。结果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我中心普通(新生儿)外科诊治的58例CDH患儿中,42例行胸腔镜手术修补膈肌,35例存活,7例死亡,死亡率占总经治量的12%,其中6例为胸腔镜手术中转为开放手术,4例存活,2例死亡,死亡率占总经治量3%;13例行开放手术修补膈肌,5例存活,8例死亡。另有3例产前诊断发现CDH,术前死亡。存活患儿与死亡患儿在产前诊断孕周、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上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在新生儿CDH治疗中安全可行。产前诊断时间、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预测患儿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膈/先天性 胸腔镜检查 治疗 存活率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对室间隔缺损患儿脑氧合和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思远 韩丁 +1 位作者 李稼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机械通气变化对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修补术患儿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cO2)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BFV)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机械通气变化对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修补术患儿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cO2)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CBFV)的影响。方法选择VSD修补术患儿67例,男34例,女33例,年龄<1岁,体重3.4~11.0 kg,ASA Ⅱ或Ⅲ级。入室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调整通气参数使PETCO2初始值为30 mmHg(T30)。持续使用Fore-Sight实时监测右侧额部rScO2,TCD间断测量CBFV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通过调整通气参数使PETCO2逐渐上升至35 mmHg(T35)、40 mmHg(T40)、45 mmHg(T45),记录对应的CBFV值以及rScO2,计算每分钟通气量(MV)和T30—T35、T35—T40、T40—T45三个时段的脑血管CO2反应性(CO2R)。结果 T30—T45时rScO2、CBFV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值均明显增大(P<0.01),PI、RI均明显减小(P<0.01)。T35—T40时CO2R在最高值。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在麻醉诱导阶段,机械通气对脑氧合和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有明显影响,正常低通气能明显增加脑氧合和脑血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机械通气 脑氧饱和度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脑氧合及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博群 谢思远 +1 位作者 马骏 欧阳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PETCO2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脑氧合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低通气组(L组):调控VT和RR,以维持PETCO2在40~45 mmHg;高通气组(H组):调控VT和RR,以维持PETCO2在35~40 m... 目的探讨不同PETCO2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脑氧合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低通气组(L组):调控VT和RR,以维持PETCO2在40~45 mmHg;高通气组(H组):调控VT和RR,以维持PETCO2在35~40 mmHg。记录麻醉诱导后(T0)、开心包(T1)、CPB结束(T2)、改良超滤结束(T3)、术毕(T4)时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以及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度(VMCA)、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与T2时比较,T0、T1、T3、T4时两组患儿rScO2和VMCA明显升高(P<0.05),PI和RI明显降低(P<0.05)。T0、T1、T3、T4时L组rScO2和VMCA明显高于H组(P<0.05)。结论PETCO2在40~45 mmHg时,患儿rScO2和VMCA高于PETCO2在35~40 mmHg时,可改善脑氧供需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脑氧饱和度 脑血流 呼末二氧化碳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