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胡涛 师晓东 +4 位作者 冯燕玲 刘嵘 李君惠 王天有 陈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0-483,共4页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D4 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 ,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D4 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 ,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 ,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 ,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BFU MK)。结果表明 :ITP患儿骨髓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而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很少见 ;小巨核细胞总数及CFU MK和BFU MK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培养体系中可以观察到正在释放血小板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发现 1例慢性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结论 :Ⅱ、Ⅲ、Ⅳ型小巨核细胞增多是ITP的病理特征 ,这些小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熟为正常的巨核细胞 ,并释放血小板 ;免疫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能并不是ITP发病的唯一机制 ,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ITP ,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巨核细胞本身质的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巨核细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师晓东 胡涛 +4 位作者 冯燕玲 刘嵘 李君慧 王天有 陈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4-78,共5页
为观察 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并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 ,采用巨核细胞CD4 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 ,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 为观察 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并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 ,采用巨核细胞CD4 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 ,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 ,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BFU MK)。结果表明 :16例MDS患儿骨髓CFU MK集落形成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与对照组 90 %可信区间比较有 6 2 .5 %的患儿CFU MK降低 ,2 5 %增高 ,12 .5 %正常 ;BFU MK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16例中 15例患儿骨髓涂片CD4 1α阳性小巨核细胞总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小巨核细胞总数及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MDS骨髓中可能存在两种克隆的巨核细胞 ,一类为病态的、可能具有潜在恶性的幼稚小巨核细胞 ,一类是具有正常造血功能的巨核细胞 ;MDS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态巨核细胞的增多导致正常巨核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核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综合征MRI表现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洋 袁新宇 +3 位作者 王瑶 胡梦泽 刘嵘 石玉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0-814,共5页
目的观察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综合征(PRES)MRI表现。方法纳入23例allo-HSCT后PRES患儿,观察MRI所示病变累及范围、信号特点及随访变化。结果23例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均受累,21例双侧受累,2例单侧... 目的观察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综合征(PRES)MRI表现。方法纳入23例allo-HSCT后PRES患儿,观察MRI所示病变累及范围、信号特点及随访变化。结果23例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均受累,21例双侧受累,2例单侧受累;7例累及额颞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3例累及深部白质,2例累及丘脑,累及胼胝体、基底节及小脑各1例。病灶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图像呈高信号,边缘模糊;14例弥散加权成像(DWI)示条片状高信号;ADC图中,皮质、皮质下及深部白质区病灶呈稍高或等信号,丘脑、基底节及小脑病灶呈稍低信号。对9例间隔10~75天(中位时间26天)复查MR,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异常信号全部消失,4例仍可见部分丘脑及基底节病变。结论allo-HSCT术后PRES累及范围及其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综合分析DWI与ADC信号特点可辅助及时诊断、积极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造血干细胞移植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G联合PTCy的Haplo-HSCT方案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泽亮 刘嵘 +6 位作者 胡涛 李君惠 张朝霞 张蕾 钟笛箫 岳梅 师晓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6-521,共6页
目的:探讨ATG联合后置环磷酰胺(PTCy)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方案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并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本中心接受ATG联合PTCy诱导免疫耐受的Haplo-HSCT... 目的:探讨ATG联合后置环磷酰胺(PTCy)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方案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并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本中心接受ATG联合PTCy诱导免疫耐受的Haplo-HSCT方案治疗的8例儿童M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儿童MDS患者中,男1例,女7例,中位年龄6.4岁(10个月-15岁),病史中位数2.7年(3个月-8年),7例诊断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1例诊断为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供者为患者父亲、母亲或哥哥,HLA配型(6-9)/12位点相合,供者经筛查均为健康供者,未携带受者致病基因,中位年龄36.4(25-49)岁,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19.8(13.2-47.3)×10^(8)/kg, CD34^(+)细胞中位数11.8(5.0-18.3)×10^(6)/kg。移植后3至4 d予环磷酰胺(Cy/CTX)50 mg/(kg·d)静脉滴注,移植后5 d起予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静脉滴注、吗替麦考酚酯(MMF)口服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2.6(11-15)和13.3(11-18)d,所有患者在植入时均获得完全的供体细胞嵌合。中位随访时间为1032(747-1536)d,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为100%。结论:ATG联合PTCy诱导免疫耐受的Haplo-HSCT方案是治疗儿童MDS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单倍体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ATG联合后置环磷酰胺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尿症的血液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彭晓音 刘嵘 +5 位作者 王立文 李尔珍 师晓东 朱彦丽 陈倩 王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有机酸尿症中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有机酸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液系统异常情况。结果 36例患儿中出现血液系统异常19例(52.8%),其中贫血(Hb<100 g/L)8例(22.2%),血常规提示两系(贫... 目的探讨有机酸尿症中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有机酸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液系统异常情况。结果 36例患儿中出现血液系统异常19例(52.8%),其中贫血(Hb<100 g/L)8例(22.2%),血常规提示两系(贫血、中性粒细胞缺乏)减少8例(22.2%),三系减少2例(5.6%),单纯血小板减少1例(2.8%)。血液系统损害可先于、同时或晚于神经系统受累。36例患儿中甲基丙二酸尿症31例,其中19例为维生素B12有效型,11例(61.1%)有血液系统异常;而12例维生素B12无效型中仅1例(7.7%)有血液系统异常,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对于不明原因或治疗效果不好的血液系统疾病患儿要注意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及时完善尿有机酸分析,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尿症 血液系统损害 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观察不同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B型尼曼-皮克病儿童肺间质病变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辛海燕 刘嵘 +5 位作者 闫淯淳 郝文瀚 李君慧 胡涛 冯顺乔 袁新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CT(HRCT)观察不同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B型尼曼-皮克病(NPD)患儿肺间质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B型NPD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肺部HRCT资料,其中3例接受非亲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例接受亲缘单倍体骨髓+外...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CT(HRCT)观察不同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B型尼曼-皮克病(NPD)患儿肺间质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B型NPD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肺部HRCT资料,其中3例接受非亲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例接受亲缘单倍体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于3个层面(主动脉弓层面、气管隆嵴层面及右膈顶层面)观察移植前后肺间质病变(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小叶中心阴影和小叶内线3种CT征象)累及范围并进行评分,计算各征象评分变化速率及征象评分均值变化速率。结果接受干细胞移植后,6例患儿肺间质病变评分均较移植前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3例接受非亲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者肺部小叶间隔增厚、小叶中心阴影和小叶内线的征象评分变化速率及征象评分均值变化速率平均值(1.16分/月、1.33分/月、1.11分/月、1.24分/月)均高于3例接受亲缘单倍体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者(1.14分/月、0.86分/月、0.88分/月、1.03分/月)。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改善B型NPD患儿肺间质病变;非亲缘供体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可能较亲缘单倍体移植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尼曼-皮克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苗 朱帅 +14 位作者 支天 谢瑶 孙艳玲 王淑梅 杜淑旭 龚小军 金眉 葛明 宫剑 赵卫红 刘嵘 黄东生 孙黎明 武万水 马晓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07-413,共7页
背景婴儿期起病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临床罕见,国内少见报道。目的探讨婴儿期起病的CNS肿瘤患儿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治疗结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婴儿原发CNS肿瘤病例为队列起点,... 背景婴儿期起病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临床罕见,国内少见报道。目的探讨婴儿期起病的CNS肿瘤患儿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治疗结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婴儿原发CNS肿瘤病例为队列起点,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手术联合化疗,以2020年3月31日为随访终点,采集性别、起病年龄、有无转移、肿瘤部位、肿瘤级别、肿瘤直径、切除程度、是否化疗作为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的预后影响因素。主要结局指标OS和EFS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2例初诊婴儿原发CNS肿瘤进入本文分析,男36例,女16例;诊断时中位年龄6.7(0~12)个月,起病年龄<6月龄18例,其中新生儿期起病2例。幕上33例,幕下17例,脊髓2例;肿瘤直径<5 cm 26例,≥5 cm 19例,不详7例。行手术治疗44例中,全切/次全切39例(89%),部分切除4例,非开颅活检1例,起病即转移4例。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评估手术风险高和经济原因等未手术治疗8例,于诊断后0.9(0~1.24)个月死亡。低级别肿瘤24例,高级别肿瘤20例。脉络丛肿瘤17例,胶质瘤11例,胚胎性肿瘤13例,非成熟畸胎瘤2例,先天性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1例。手术后化疗24例,复发或进展11例(其中死亡10例),EFS 13例,其中有事件存活1例。手术后未化疗20例,1例复发或进展后死亡,EFS 19例。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非全切较肿瘤全切/次全切OS和EFS的HR分别为5.7(95%CI:1.408~23.115)和5.1(95%CI:1.260~20.731);高级别肿瘤较低级别肿瘤婴儿OS和EFS的HR分别为18.0(95%CI:2.222~146.5897)和8.3(95%CI:1.687~40.530);肿瘤部位幕下较幕上婴儿OS和EFS的HR分别为4.2(95%CI:1.563~11.291)和4.9(95%CI:1.996~12.216)。结论婴儿原发CNS肿瘤低级别肿瘤预后良好,高级别肿瘤如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伴多层菊形团胚胎性肿瘤及松果体母细胞瘤预后差,肿瘤非全切、高级别肿瘤和幕下肿瘤为影响OS和EFS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婴儿 治疗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高分辨率CT表现 被引量:3
8
作者 辛海燕 刘嵘 +3 位作者 闫淯淳 郭宏伟 杨洋 袁新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35-1838,共4页
目的观察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基因检测/骨髓穿刺活检/酶学活性检测确诊尼曼-皮克病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包括气道病变征象、间质病变征象、肺泡病变征象及其他肺或肺外改变。对双肺... 目的观察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基因检测/骨髓穿刺活检/酶学活性检测确诊尼曼-皮克病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包括气道病变征象、间质病变征象、肺泡病变征象及其他肺或肺外改变。对双肺主动脉弓层面、气管隆嵴层面及膈面上层面的HRCT异常及累及范围分别进行评分。比较不同种类病变及累及范围的差异。结果气道病变和间质病变发生率均为100%(11/11),肺泡受累为81.82%(9/11);上述3类病变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7,P<0.01),而左、右肺野病变累及范围相近(U=27.5,P=0.64)。气道病变所致各种异常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1,P=0.03),以支气管壁增厚和树芽征范围最广。肺间质病变所致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线及小叶中心阴影累及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67,P=0.06)。9例患儿肺部见磨玻璃影,累及范围相近。结论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HRCT表现以肺间质和肺泡受累为主,间质病变多见于上肺野和下肺野,气道病变多见于上肺野,而肺泡病变分布较广泛、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尼曼-皮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