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洋 袁新宇 李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1-1283,共3页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研究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已取得显著进展。凭借三维重建、血管成像等技术,CT能准确评估病变范围、程度及血管情况,而双能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对于降低辐射剂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研究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已取得显著进展。凭借三维重建、血管成像等技术,CT能准确评估病变范围、程度及血管情况,而双能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对于降低辐射剂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探索。MRI无辐射、可多参数成像、分辨率高,有助于充分显示儿童骨骼发育和信号变化特征,但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扫描时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此外,基于人工智能(AI)的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近年已逐渐成为影像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就CT、MRI及其与AI融合用于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肌肉骨骼疾病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难治性癫痫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阎泓羽 冯硕 +4 位作者 刘婉婷 高彦彦 姬辛娜 陈金晓 陈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2,共5页
难治性癫痫儿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儿需进行癫痫外科手术治疗。随访研究儿童难治性癫痫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术前辅助临床决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多数患儿整体认知功能发展较术前无下降甚至改善,术前智... 难治性癫痫儿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儿需进行癫痫外科手术治疗。随访研究儿童难治性癫痫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术前辅助临床决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多数患儿整体认知功能发展较术前无下降甚至改善,术前智商/发育商水平、抗癫痫药物数量及癫痫发作等多因素与术后认知功能预后相关。本文综述儿童难治性癫痫术后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难治性 癫痫手术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脐腹腔镜辅助体外阑尾切除术治疗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
3
作者 明安晓 邵一峰 +2 位作者 刁美 李颀 李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脐腹腔镜辅助体外阑尾切除术在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2024年10月经脐腹腔镜辅助体外阑尾切除术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中位年龄7.5岁(2.4~16.3岁),入院前腹痛时间(20.6±10.6)h,术前超声检... 目的探讨经脐腹腔镜辅助体外阑尾切除术在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2024年10月经脐腹腔镜辅助体外阑尾切除术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中位年龄7.5岁(2.4~16.3岁),入院前腹痛时间(20.6±10.6)h,术前超声检查阑尾直径(0.92±0.15)cm,15例合并阑尾粪石。脐部纵切口长约1.5 cm,置入5 mm trocar(长约15 cm)和30°腹腔镜,5 mm短trocar(长约9 cm)和操作抓钳,探查腹腔,分离粘连,抓钳抓住阑尾末端,切开两trocar之间的组织,将阑尾提出腹外结扎、切除。结果31例阑尾周围无明显粘连,阑尾提出顺利;7例阑尾周围粘连,腹腔镜下钝性分离后将阑尾末端经脐部切口提出,自阑尾远端游离松解粘连后将阑尾完整提出并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1±8.6)min,术后住院时间1~3 d,术后病理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2例,坏疽性阑尾炎6例。术后均未使用静脉镇痛药物。电话随访2~68个月,中位数58个月,无腹痛等不适。结论经脐腹腔镜辅助体外阑尾切除术治疗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疗效确切,切口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复杂性阑尾炎 儿童 经脐手术 腹腔镜辅助阑尾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儿童急性门静脉血栓2例
4
作者 张金山 李龙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0,共3页
急性门静脉血栓往往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液瘀滞而引发肠道血运障碍,如不及时诊治将危及生命,病死率达20%~50%。本文报道2例急性门静脉血栓患儿采用肝素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获成功,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溶解药 肝素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后颈部皮下巨大肿物切除术中皮肤-肌膜缝合缩小残留腔隙的应用
5
作者 刘雪来 叶茂 +1 位作者 孙婧瑄 陈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8-311,共4页
目的总结后颈部皮下巨大(最大径≥7 cm)皮下肿物切除术中采用残留腔隙表面皮肤-肌膜缝合缩小残留腔隙的体会。方法2019年9月~2024年6月,对27例儿童后颈部最大径≥7 cm的皮下肿物实施肿物切除术,采用4-0不可吸收缝线经残留腔隙表面皮肤... 目的总结后颈部皮下巨大(最大径≥7 cm)皮下肿物切除术中采用残留腔隙表面皮肤-肌膜缝合缩小残留腔隙的体会。方法2019年9月~2024年6月,对27例儿童后颈部最大径≥7 cm的皮下肿物实施肿物切除术,采用4-0不可吸收缝线经残留腔隙表面皮肤进针至残留腔隙内,经颈部切口于残留腔隙内持针缝合颈部肌肉表面的肌膜组织,于此前皮肤进针处旁0.5~1 cm出针,在进、出针点之间放置1 cm×1 cm纱布团,打结并固定纱布团。在残留腔隙最低处留置引流管。结果27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70~160 min,(95.0±12.5)min,其中皮肤-肌膜缝合操作时间10~20 min,平均15 min。术后3天引流量2~5 ml,残留腔隙及皮肤切口处未扪及波动感,触痛轻微,颈部超声显示颈部未见明显残留腔隙和积液,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4~8 d,平均6 d。术后病理诊断脂肪瘤16例,纤维脂肪瘤7例,淋巴管瘤4例。10天复诊,未诉不适,换药见颈部形态正常,无凸出或凹陷,无切口感染。术后1个月超声显示颈部皮下间隙未见异常,皮肤切口已愈合。术后6个月复诊,未见肿物复发。结论儿童后颈部最大径≥7 cm皮下肿物切除术中,采用残留腔隙表面皮肤-肌膜缝合能有效缩小残留腔隙,促进残留腔隙内组织再生和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后颈部皮下肿物 皮肤-肌膜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经腹壁肌层至皮下环形缝扎疝环治疗儿童隐性腹股沟直疝9例
6
作者 刘雪来 许坚吉 +1 位作者 范世莹 周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两孔法腹腔镜直疝疝环全层环形缝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9年9月~2024年2月,9例儿童斜疝两孔法腹腔镜内环缝扎术中发现合并右侧隐性腹股沟直疝。腹腔镜监视下完成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探查直疝疝囊底部,针持持针依次... 目的探讨两孔法腹腔镜直疝疝环全层环形缝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9年9月~2024年2月,9例儿童斜疝两孔法腹腔镜内环缝扎术中发现合并右侧隐性腹股沟直疝。腹腔镜监视下完成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探查直疝疝囊底部,针持持针依次从4点方向进针,经腹膜跨越腹壁肌层至皮下,于8点方向出针至腹腔内。相同方法从8点方向进针,于12点方向出针,从12点方向进针,于16点(此前4点进针点附近)方向出针,打结,闭合直疝疝环。结果术后诊断3例Pantalon疝(右侧腹股沟斜疝+右侧直疝)和6例左侧腹股沟斜疝+右侧直疝,探查均未见疝囊腹膜外存在脂肪瘤,行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经腹壁肌层至皮下环形缝扎直疝疝环。手术时间(32.5±3.5)min,出血<1 ml,无术中并发症,均在术后6 h内出院。随访5~13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3例随访>12个月。无切口感染、复发疝、鞘膜积液、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患侧直疝三角区域超声检查显示腹壁厚度均一,未见局限性缺损。结论腹腔镜下经腹壁肌层至皮下环形缝扎直疝疝环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该术式在不改变脐内侧皱襞的正常解剖学位置的前提下,缝合关闭直疝缺损的腹膜和腹壁肌层,是对儿童腹股沟直疝修补术式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股沟直疝 疝环 缝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共患睡眠障碍治疗进展
7
作者 陶梦娇 张建昭 杨健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睡眠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最常见的共患疾病之一,不仅会对患儿的日间功能产生损害,并且也会加重患儿ASD的相关症状,显著降低ASD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对共患睡眠障碍的ASD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管理对提高患... 睡眠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最常见的共患疾病之一,不仅会对患儿的日间功能产生损害,并且也会加重患儿ASD的相关症状,显著降低ASD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对共患睡眠障碍的ASD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管理对提高患儿的健康水平、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共患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7号染色体短臂部分重复畸形伴延迟诊断的先天性巨结肠1例报告
8
作者 普健 陈欣媛 +1 位作者 刘雪来 谷庆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2-315,共4页
7号染色体短臂部分重复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重排,与多种临床表型相关,包括高频肌张力低下、智力发育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心血管和骨骼异常,以及多种颅面畸形[1]。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亦称先天性神经节病,是一种... 7号染色体短臂部分重复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重排,与多种临床表型相关,包括高频肌张力低下、智力发育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心血管和骨骼异常,以及多种颅面畸形[1]。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亦称先天性神经节病,是一种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特征是肠道肌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缺失,是新生儿和婴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2]。HSCR的诊断最常在新生儿期,少数患儿会出现延迟诊断(12个月后才得到诊断)[3]。HSCR具有显著遗传学背景,超过80%的患儿可观察到遗传因素的参与,12%存在显著的染色体异常[4,5]。目前仅有少量研究报道7号染色体异常与HSCR之间的潜在关联[6],7号染色体短臂(7p)异常与HSCR的相关性未见明确报道。本文报道一例染色体核型显示7p22.3-p14.3区域重复,7岁诊断HSCR,为染色体异常与HSCR的关联提供线索,同时也为类似病例的诊治和随访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号染色体短臂部分重复 Hirschsprung 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肥胖相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陈芳芳 米杰 +4 位作者 王天有 李辉 侯冬青 程红 张美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1908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体重指数(BMI)和体脂含量百分比(FMP)等数据。采用女性乳房和男性睾... 目的分析北京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1908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体重指数(BMI)和体脂含量百分比(FMP)等数据。采用女性乳房和男性睾丸容积Tanner分期指标衡量青春期发育,结合个体年龄将群体分为早、晚发育组;以BMI和生物电阻抗法所测FMP作为反映体脂含量的指标;7~18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诊断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6岁组采用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00年发布的儿童超重和肥胖BMI标准第P。和第氏分位值进行诊断;采用多元线形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早发育与体脂含量和超重、肥胖的相关联系。结果早发育组的超重(合并肥胖)率和肥胖率均高于晚发育组,女性两组间差异大于男性;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女性BMI和FMP与早发育呈正相关(BMI:13=2.25,P〈0.001;FMP:13=4.55,P〈0.001);而男性BMI和FMP与早发育的联系相反,早发育组的BMI高于晚发育组,而FMP却低于晚发育组;以晚发育为参照组,控制年龄、城郊居住地等因素的影响后。早发育预测超重、肥胖的OR值(95%CI):女性为3.39(2.94~3.92)和3.12(2.53~3.85),男性为1.12(0.96~1.31)和1.31(1.06~1.62)。结论北京市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肥胖密切相关,在评价超重、肥胖率及进行不同地区间肥胖流行状况的比较时,要注意青春期发育的效应修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青春期发育 体脂百分比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胡涛 师晓东 +4 位作者 冯燕玲 刘嵘 李君惠 王天有 陈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0-483,共4页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D4 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 ,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D4 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 ,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 ,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 ,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BFU MK)。结果表明 :ITP患儿骨髓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而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很少见 ;小巨核细胞总数及CFU MK和BFU MK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培养体系中可以观察到正在释放血小板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发现 1例慢性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结论 :Ⅱ、Ⅲ、Ⅳ型小巨核细胞增多是ITP的病理特征 ,这些小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熟为正常的巨核细胞 ,并释放血小板 ;免疫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能并不是ITP发病的唯一机制 ,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ITP ,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巨核细胞本身质的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巨核细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0年北京地区区域性处方点评中儿童专科医院处方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卞婧 魏丽艳 +4 位作者 张威 王晓玲 张君莉 颜冰 甄健存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3-717,共5页
目的通过区域性处方点评数据,分析儿童用药特点及主要问题,探讨儿童合理用药的现状及问题难点,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方法分析2018—2020年北京地区区域性处方点评中儿童专科医院门急诊处方合理率、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重复用药... 目的通过区域性处方点评数据,分析儿童用药特点及主要问题,探讨儿童合理用药的现状及问题难点,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方法分析2018—2020年北京地区区域性处方点评中儿童专科医院门急诊处方合理率、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重复用药及相互作用等6个点评项目的变化。对比儿童处方与总处方变化趋势,寻找儿童处方点评中主要不合理内容和所涉及药物,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原因。结果总处方中儿童处方占14.72%,儿童处方中西药处方占74.77%。儿童使用中成药比例高于总体水平。2019年儿童处方合理率最高,中成药处方合理率低于总体水平。西药最主要的不合理项目为适应证,其次为给药频次;中成药最主要的不合理项目为超剂量使用药品。西药排名前两位药物不合理项目均为给药途径,中成药排名首位药物不合理项目为重复用药。不合理药物经过规范后合理率得到大幅改善。结论通过处方点评可以切实提高儿童处方合理率。儿童处方点评标准成为儿童处方点评的重点与难点。儿童中超剂量用药及中成药合理使用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用药 儿童 处方点评 区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家庭中儿童主要照护者的用药健康素养: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霍记平 杨兴华 +20 位作者 王兴河 郑爱萍 杨健 许馨文 张红 于国超 严金玲 马姝丽 董琳 谢娟 杨卉 彭静 黄洁 马春艳 赵瑞玲 任艳丽 张姗 马志敏 王晓玲 申昆玲 赵志刚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87-1295,共9页
目的评估中国儿童主要照护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及其与儿童用药错误之间的潜在相关性,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用药安全。方法对2018年6月1日—8月31日在全国104家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儿童的主要照护者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药柜儿... 目的评估中国儿童主要照护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及其与儿童用药错误之间的潜在相关性,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用药安全。方法对2018年6月1日—8月31日在全国104家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儿童的主要照护者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药柜儿童药品储备情况以及照护者给儿童用药的认知和行为。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照护者健康素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49982份有效调查问卷被纳入最终分析。我国家庭药柜储备排名前三名的儿童用药分别为感冒药(85.09%)、解热镇痛药(口服)(46.41%)和镇咳祛痰药(29.39%)。给儿童服药的人员绝大部分为父母(84.34%)。照护者有较强的阅读药品说明书(97.00%)和用药前咨询专业人士(92.60%)的意识。不正确的用药认知和行为仍然常见,50.89%的照护者曾给儿童服用过成人药物,16.06%的家庭发生过儿童药物中毒。22~40岁的照护者的健康素养显著高于22岁以下的照护者。祖父母的用药健康素养显著低于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照护者给儿童使用成人药和导致儿童发生药物中毒的风险显著降低。结论教育水平较高的照护者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提高照护者的受教育程度有利于儿童用药安全。祖父母和22岁以下父母的用药健康素养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用药 照护者 健康素养 用药错误 家庭药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管理30年状况调查 被引量:10
13
作者 秦小平 吕华 +5 位作者 陈宝敏 刘坤 于磊 刘凤英 张殿香 李夏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89-693,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医院30年医院感染管理发展历程及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所儿童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基本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专职人员配备、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支持情况、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情况、...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医院30年医院感染管理发展历程及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所儿童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基本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专职人员配备、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支持情况、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情况、医院感染监测情况等。结果至2015年20所医院均设置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并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2015年1 000张床以上的医院有46.15%(6/13)的医院专职人员配备不足。2015年20所儿童医院共有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88名,学历以本科为主(47名,占53.41%),职称以中级为主(30名,占34.09%),专业以护理为主(41名,占46.59%)。至2015年,医院感染发病率、漏报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均较2006年下降。2015年20所(100.00%)医院均开展了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多重耐药菌监测、消毒灭菌监测、配备了防护用品。2015年9所医院(45.00%)的全部病区使用非手触式水龙头,19所(95.00%)医院全部病区配备了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1996年无一所医院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参加国家级培训≥3次,2015年有11所(55.00%)。结论近30年来,我国儿童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基本达到要求,医院感染监测逐步完善,但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配备、人员素质能力仍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医院 医院感染 管理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师晓东 胡涛 +4 位作者 冯燕玲 刘嵘 李君慧 王天有 陈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4-78,共5页
为观察 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并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 ,采用巨核细胞CD4 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 ,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 为观察 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并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 ,采用巨核细胞CD4 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 ,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 ,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BFU MK)。结果表明 :16例MDS患儿骨髓CFU MK集落形成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与对照组 90 %可信区间比较有 6 2 .5 %的患儿CFU MK降低 ,2 5 %增高 ,12 .5 %正常 ;BFU MK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16例中 15例患儿骨髓涂片CD4 1α阳性小巨核细胞总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小巨核细胞总数及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MDS骨髓中可能存在两种克隆的巨核细胞 ,一类为病态的、可能具有潜在恶性的幼稚小巨核细胞 ,一类是具有正常造血功能的巨核细胞 ;MDS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态巨核细胞的增多导致正常巨核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核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初梅 曹力 +1 位作者 陈朝英 陈大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探讨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MNE)的疗效、减停药指征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门诊就诊的MNE患儿151例,年龄5~14岁。按照方便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加压素治疗组(n=91)和对照组(n=60),... 目的探讨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儿童原发性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MNE)的疗效、减停药指征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门诊就诊的MNE患儿151例,年龄5~14岁。按照方便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加压素治疗组(n=91)和对照组(n=60),均进行行为心理治疗,加压素治疗组加用加压素治疗。加压素治疗组中能够达到减停药标准者,又分为药物减停组(n=32)和非减停组(n=28)。药物减停组在3个月内逐渐减停,非减停组直接停药;停药后观察1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 91例加压素治疗组患儿中,61例(66.7%)治疗有效;21例(22.8%)部分有效;60例对照组中,5例(7.9%)治疗有效,17例(28.3%)部分有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4,P=0.00)。82例加压素治疗有效或部分有效者,最终进入药物减停组32例,非减停组28例。停药后观察1个月,两组复发分别为17例(54.8%)和24例(87.5%),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9,P=0.007)。结论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MNE安全、有效,逐渐减停药物可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症 去氨加压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造影剂对儿童肾脏功能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朝英 陈大坤 曹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5-206,213,共3页
为探讨造影剂对儿童肾功能的不良影响 ,以及水化对造影剂相关性肾病 (CAN)的预防作用 ,将需做静脉肾盂造影或增强CT的30例患儿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 ,随机分为水化组 (HG)和非水化组 (NHG) ,HG于造影后立即给予1/5张含钠维持液20ml/... 为探讨造影剂对儿童肾功能的不良影响 ,以及水化对造影剂相关性肾病 (CAN)的预防作用 ,将需做静脉肾盂造影或增强CT的30例患儿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 ,随机分为水化组 (HG)和非水化组 (NHG) ,HG于造影后立即给予1/5张含钠维持液20ml/kg ,NHG不予静脉补液。结果显示 ,造影后HG血清肌酐 (Scr) (49.9μmol/L±6.2μmol/L)低于NHG(58.0μmol/L±11.8μmol/L) ,P<0.05 ;而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HG(89.3ml/min±13.2ml/min)明显高于NHG(70.9ml/min±8.8ml/min) ,P<0.05。HG患儿的Scr、Ccr在造影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虽然NHG患儿造影前后Scr无明显变化(53.1μmol/L±8.0μmol/Lvs58.0μmol/L±11.8μmol/L,P<0.05) ,但Ccr造影后明显降低 (95.9ml/min±14.4ml/minvs70.9ml/min±8.8ml/min,P<0.05)。CAN发病率为16.7 % ,HG无1例发生CAN ,而NHG5/15例发生CAN(33.3% )。其中4例在3天后Scr及Ccr恢复至造影前水平。本研究中基础Scr>61.9μmol/L的3例患儿有2例发生CAN(66.7% )。表明儿童应用碘造影剂后可出现可逆性的CAN ;造影后即刻给予水化可有效地预防CAN的发生 ;儿童Scr>61.9μmol/L时做IVP或增强CT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造影剂 儿童 肾脏功能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SOM病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高帆 蒋子栋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3-616,共4页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患病高峰为2~5岁。文献报告:10岁以下的儿童约80%左右至少患过一次SOM,然而非常遗憾的事实却是:如此高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患病高峰为2~5岁。文献报告:10岁以下的儿童约80%左右至少患过一次SOM,然而非常遗憾的事实却是:如此高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观点认为:SOM的发生与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变应性反应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M 儿童 中耳非化脓性疾病 病因学 咽鼓管功能障碍 分泌性中耳炎 呼吸道感染 变应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北京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婷婷 朱汝南 +11 位作者 钱渊 孙宇 王芳 邓洁 曲东 李颖 任晓旭 沙莉 袁艺 王菲 李杰 张宝元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了解2009至2010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除流感病毒外的其他几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设计并建立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B亚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和人博卡... 目的了解2009至2010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除流感病毒外的其他几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设计并建立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B亚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和人博卡病毒(HBoV)在内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阴性的咽拭子标本进行上述呼吸道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新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最低可检测的目标基因含量为10~300拷贝数,未见与其他非目标病毒的交叉反应。本研究共检测标本849份,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39.0%(331份),5岁以下占87.6%(290/331份)。各病毒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RSV-A亚型1.4%(12份),RSV-B亚型8.4%(71份),PIV-1型8.2%(70份),PIV-2型0.5%(4份),PIV-3型3.9%(33份),ADV13.9%(118份),HBoV2.7%(23份)。RSV检出以B亚型为主(85.5%),流行高峰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PIV检出以PIV-1型及PIV-3型为主,PIV-1型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7月至2009年10月,PIV-2型及PIV-3型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6~9月。ADV病毒在研究期间均有较高检出率(平均为13.9%),HBoV的流行高峰在2009年9~12月。结论除流感病毒外,ADV、RSV-B及PIV可能也是2009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比较以往的资料可见各病原在2009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的流行季节性及检出率基本未受到新型流感病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9甲型H1N1流感 儿童 北京 急性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病毒 多重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难治性癫MDR1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萱 周水珍 +1 位作者 郭倩 孙道开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的诊断问题及汉族儿童难治性癫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C3435T与癫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方法对400例癫儿童进行随访,自定儿童难治性癫(RE)诊断标准,分析其中难治性癫类型、用药种... 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的诊断问题及汉族儿童难治性癫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C3435T与癫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方法对400例癫儿童进行随访,自定儿童难治性癫(RE)诊断标准,分析其中难治性癫类型、用药种类、用药时间、药物调整时间及疗效;根据对抗癫药物的反应将儿童癫患者分为难治组、控制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132例患儿(难治组70例,控制组62例)及健康62例儿童外周血DNA,以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法检测MDR1基因C3435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基因多态性在癫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癫耐药的相关性。结果400例癫患儿中难治性癫83例(20.8%),65例(78.3%)在6个月内完成至少2种药物调整,目前仍有42例(50.6%)同时使用3种及以上药物治疗,其中6例(7.2%)同时使用4种抗癫药物。83例难治性癫患者用药有效40例(48.2%),显效6例(7.2%);无效37例(44.6%),其中25例(67.6%)有不同程度的减轻。70例耐药组患儿与62例控制组患儿及62例健康对照相比较,各组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R1C3435T各基因型与癫耐药无相关性。结论儿童癫患儿正规治疗6个月后仍不能控制发作者认为其为难治性癫(平均至少1次/月,>2种药物无效),多种AEDs治疗仍有其必要性,未发现汉族儿童C3435T基因多态性与癫耐药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难治性癫 多药耐药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医院ICU动态环境下细菌分布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凤英 于磊 秦小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8期54-56,共3页
目的:调查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内在动态(工作状态)环境下细菌种类及分布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动态环境下,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要求对病区电脑键盘、听诊器、病历夹、监护仪按键、吸痰管接口、拍背... 目的:调查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内在动态(工作状态)环境下细菌种类及分布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动态环境下,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要求对病区电脑键盘、听诊器、病历夹、监护仪按键、吸痰管接口、拍背器、电话、医护人员双手等10个项目进行采样。结果:共送检标本330份,细菌阳性检出率为28.18%,以电话(54.55%)、拍背器(42.42%)、手消毒剂按钮(39.39%)、键盘(36.36%)细菌分布较高;细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占63.44%,其余为肺炎克雷伯菌、链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枯草杆菌等,但所占比率均较低。结论:ICU的细菌阳性检出率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手卫生的依从性,保洁员要按要求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动态环境 细菌分布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