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腹膜内外不可吸收线结诱导局部早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1
作者 刘雪来 宋岩彪 +2 位作者 叶茂 李旭 何峰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索和比较采用两种不可吸收丝线在小鼠腹壁腹膜内、外打结后线结诱导局部早发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差异。方法取7只10~12周BALB/c小鼠,每只腹壁左向右纵向剪开3个腹壁切口(5 mm长),从左向右依次经3个腹壁皮肤切口处采用4-0带针慕斯线... 目的探索和比较采用两种不可吸收丝线在小鼠腹壁腹膜内、外打结后线结诱导局部早发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差异。方法取7只10~12周BALB/c小鼠,每只腹壁左向右纵向剪开3个腹壁切口(5 mm长),从左向右依次经3个腹壁皮肤切口处采用4-0带针慕斯线荷包缝合腹壁肌深面壁层腹膜后打结于腹膜外间隙(慕斯线腹膜外打结组)、打结于壁腹膜(慕斯线腹腔内打结组),经腹壁切口采用4-0 Proline线荷包缝合腹壁后打结于壁腹膜(Proline线腹膜内打结组)。术后7 d取材3组打结部位腹壁标本。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检测显示,Proline线腹膜内打结组线结周围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Ⅱ类分子复合物、CD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淋巴毒素(lymphotoxinβ,LTβ)表达少于慕斯线腹膜外打结组和慕斯线腹腔内打结组,但慕斯线腹膜外打结组和慕斯线腹腔内打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结果显示,Proline线腹膜内打结组线结周围可见片状纤维胶原条索,胶原纤维排列相对均一;慕斯线腹膜外打结组和慕斯线腹腔内打结组仅见散在纤维胶原条索,排列松散。结论Proline线较慕斯线诱导小鼠腹壁线结周围早期迟发型超敏反应轻微。腹腔镜监视下闭合内环口时,采用Proline线腹腔内荷包缝合打结较慕斯线腹膜外缝合和腹腔内荷包缝合打结线结超敏反应轻,相对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斯线 Proline线 腹腔内 腹膜外 线结 超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杯状细胞和黏蛋白2 表达的组织学观察
2
作者 叶茂 何峰 +4 位作者 宋岩彪 高鹏 崔钊 王欢 刘雪来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内的杯状细胞分布和黏蛋白2(mucoprotein 2,MUC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距离Treitz韧带15 cm以内的空肠Ⅰ型闭锁患儿的隔膜组织(隔膜组),共收集组织标本9例。患儿手术年龄为出生后1~3 d。以同... 目的观察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内的杯状细胞分布和黏蛋白2(mucoprotein 2,MUC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距离Treitz韧带15 cm以内的空肠Ⅰ型闭锁患儿的隔膜组织(隔膜组),共收集组织标本9例。患儿手术年龄为出生后1~3 d。以同一患儿术中行肠切除肠吻合过程中钳取收集的正常肠壁组织为对照组。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eff staining,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半定量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HE染色显示,隔膜组织具备正常肠道的基本结构,绒毛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黏膜肌层不规则,黏膜下层胶原纤维增生。隔膜组小肠绒毛间杯状细胞数量(36.6±2.6)个较对照组(72.5±3.7)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5,P=0.001)。PAS染色显示,杯状细胞内糖蛋白分泌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隔膜组黏膜层内MUC2光密度值(0.0850±0.0054)较对照组(0.1156±0.0144)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52,P=0.014)。结论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与正常肠壁相比,其结构紊乱、绒毛减少,发育具有不完善性;隔膜组织由杯状细胞介导的黏膜防御功能较正常肠壁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闭锁 隔膜 黏膜层 杯状细胞 黏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发育迟滞患儿血清维生素A、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E含量及其与神经发育的相关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樊 唐鑫 +6 位作者 张敏 朱一可 刘思奇 任永颖 王昕 王琳 杨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17期96-99,103,共5页
目的 初步探索原发性发育迟滞(DD)患儿血清维生素A、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E含量及其与神经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DD患儿33例为原发性DD组... 目的 初步探索原发性发育迟滞(DD)患儿血清维生素A、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E含量及其与神经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DD患儿33例为原发性DD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两组血清维生素A、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E的含量。采用《0岁-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评估原发性DD患儿的神经发育水平,并将各能区评分与维生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DD组维生素A含量和25-羟-维生素D;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5)。两组血清维生素E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原发性DD组维生素A、25-羟-维生素D_(3)及维生素E不足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25-羟-维生素D_(3)含量与精细运动能区得分呈正相关(r=0.375,P <0.05)。维生素A和25-羟-维生素D_(3)为原发性DD的保护因素(OR <1,P <0.05)。结论 原发性DD患儿血清维生素A及25-羟-维生素D_(3)含量显著低于同龄健康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缺乏对儿童精细运动的发育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迟滞 维生素A 25-羟-维生素D_(3) 维生素E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