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淋巴细胞在胆道闭锁炎症和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何峰 刘卓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75-80,共6页
胆道闭锁是以新生儿肝组织纤维化、汇管区炎症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围产期病毒感染被认为是致病因素之一,机体免疫调控异常在疾病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T淋巴细胞在免疫调控紊乱、过强的炎症反应以及自身抗体产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 胆道闭锁是以新生儿肝组织纤维化、汇管区炎症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围产期病毒感染被认为是致病因素之一,机体免疫调控异常在疾病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T淋巴细胞在免疫调控紊乱、过强的炎症反应以及自身抗体产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对与胆道闭锁发病相关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种类和特点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T淋巴细胞 炎症 纤维化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薇乔线在小鼠皮内连续缝合线道周围近期抗炎疗效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雪来 何峰 +4 位作者 宋岩彪 叶茂 许坚吉 魏延栋 杜娟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249-255,F0002,共8页
目的探索纳米银薇乔线用于小鼠背部皮内连续缝合线道周围炎性细胞和炎性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近期抗炎疗效。方法对4-0普通薇乔线采用化学涂层技术制备纳米银薇乔线。18只10~12周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剃除小鼠背部毛发,... 目的探索纳米银薇乔线用于小鼠背部皮内连续缝合线道周围炎性细胞和炎性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近期抗炎疗效。方法对4-0普通薇乔线采用化学涂层技术制备纳米银薇乔线。18只10~12周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剃除小鼠背部毛发,纵行切开15 mm皮肤全层切口。分别采用4-0带针普通薇乔线、抗生素薇乔线、纳米银薇乔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术后5 d,以纵形切口为中心,取材全层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比较线道周围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计算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了解线道周围细胞凋亡情况。Masson染色了解线道周围胶原蛋白沉积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s t检验。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普通薇乔线、抗生素薇乔线和纳米银薇乔线的中性粒细胞MOD值为0.523±0.137、0.412±0.122、0.229±0.079;巨噬细胞MOD值为1.125±0.126、0.585±0.142、0.209±0.078;IL-6的MOD值为1.137±0.168、0.652±0.131、0.227±0.086;TNF-α的MOD值为1.219±0.124、0.573±0.109、0.179±0.045,纳米银薇乔线线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IL-6和TNF-α的表达最轻微,普通薇乔线表达最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TUNEL染色显示,普通薇乔线、抗生素薇乔线和纳米银薇乔线凋亡细胞的MOD值为0.167±0.035、0.478±0.151、0.125±0.035,纳米银薇乔线线道周围凋亡细胞最少,抗生素薇乔线凋亡细胞最多,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Masson染色显示,纳米银薇乔线线道周围胶原蛋白沉积显著,抗生素薇乔线线道周围未见胶原蛋白沉积。结论在小鼠皮内连续缝合模型上,纳米银薇乔线的近期抗炎疗效优于抗生素薇乔线和普通薇乔线,纳米银薇乔线线道周围细胞毒性弱,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薇乔线 皮内连续缝合 抗炎 平均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杯状细胞和黏蛋白2 表达的组织学观察
3
作者 叶茂 何峰 +4 位作者 宋岩彪 高鹏 崔钊 王欢 刘雪来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内的杯状细胞分布和黏蛋白2(mucoprotein 2,MUC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距离Treitz韧带15 cm以内的空肠Ⅰ型闭锁患儿的隔膜组织(隔膜组),共收集组织标本9例。患儿手术年龄为出生后1~3 d。以同... 目的观察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组织黏膜层内的杯状细胞分布和黏蛋白2(mucoprotein 2,MUC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距离Treitz韧带15 cm以内的空肠Ⅰ型闭锁患儿的隔膜组织(隔膜组),共收集组织标本9例。患儿手术年龄为出生后1~3 d。以同一患儿术中行肠切除肠吻合过程中钳取收集的正常肠壁组织为对照组。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eff staining,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半定量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HE染色显示,隔膜组织具备正常肠道的基本结构,绒毛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黏膜肌层不规则,黏膜下层胶原纤维增生。隔膜组小肠绒毛间杯状细胞数量(36.6±2.6)个较对照组(72.5±3.7)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5,P=0.001)。PAS染色显示,杯状细胞内糖蛋白分泌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隔膜组黏膜层内MUC2光密度值(0.0850±0.0054)较对照组(0.1156±0.0144)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52,P=0.014)。结论先天性空肠Ⅰ型闭锁隔膜与正常肠壁相比,其结构紊乱、绒毛减少,发育具有不完善性;隔膜组织由杯状细胞介导的黏膜防御功能较正常肠壁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闭锁 隔膜 黏膜层 杯状细胞 黏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小肠系膜多发囊肿伴囊壁骨化1例
4
作者 刘雪来 李旭 +6 位作者 叶茂 刘军廷 程毅菁 肖萍 裴培 杜静红 郑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2-845,共4页
肠系膜囊肿是儿童少见的腹部良性肿物,可发生于肠系膜的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尤其回肠系膜居多,囊肿多为孤立病灶^([1,2])。淋巴管瘤是导致肠系膜囊肿的最常见病因,因此通常在病理上表现为淋巴管畸形^([3,4])。临床上肠系膜囊肿合并囊壁... 肠系膜囊肿是儿童少见的腹部良性肿物,可发生于肠系膜的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尤其回肠系膜居多,囊肿多为孤立病灶^([1,2])。淋巴管瘤是导致肠系膜囊肿的最常见病因,因此通常在病理上表现为淋巴管畸形^([3,4])。临床上肠系膜囊肿合并囊壁骨化十分罕见。2024年4月我们收治1例肠系膜囊肿患儿,术前检查、术中所见显示囊肿弥散于小肠系膜大部且有囊壁钙化,术后病理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管瘤合并囊壁骨化,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系膜 肠系膜囊肿 淋巴管瘤 良性肿物 回肠系膜 常见病因 囊壁钙化 淋巴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