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1985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水平变化趋势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刘军廷
米杰
-
机构
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室
-
出处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40-145,共6页
-
基金
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H030930030031
D08050700320000
首都医学发展基金:2007-1024
-
文摘
目的分析北京市中小学生1985至2005年生长发育水平、体质状况和肥胖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肥胖相关慢性病的罹患现状。方法分析数据来源于2010年北京统计年鉴、1985至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和北京学龄儿童高血压现患调查。以身高、体重和胸围反映体格生长发育水平;肺活量、50m跑用时、肺活量指数作为体质状况评价的指标。分析北京市学龄儿童1985至2005年生长发育水平、体质状况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①男女性体重增速远高于身高的增速,胸围增速略高于体重,BMI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不论男女性,身高、体重和胸围的每5年平均增速乡村均高于城区、男性高于女性,BMI增幅的城乡差别不明显。②2005至2009年人均GDP年平均增速为14.0%,198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男女性肥胖率分别为0.7%和0.6%,2010年分别为17.1%和11.9%,肥胖率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3.2%和12.2%。③2005年男性在13岁前、女性在12岁前肺活量与2000年较接近,之后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女性12岁以后肺活量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不论男女性,2005年肺活量指数均较2000年明显下降。1985至1995年男女性50m跑用时总体上呈缩短趋势,1995至2005年呈延长趋势。结论 1985至2005年北京市人均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但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肥胖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快速增高。
-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生长发育
健康
肥胖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Keywords
School-age children
Physical growth
Health
Obesity
GDP
-
分类号
G63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藏族与汉族青少年身体成分比较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徐涛
韩少梅
朱广瑾
刘军廷
-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室
-
出处
《协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10-114,共5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6FY110300)
-
文摘
目的通过大规模人群调查探讨藏族和汉族青少年身体成分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抽样的原则在四川省随机抽取1440名年龄10~18岁生活在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的藏族青少年(n=707)和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汉族青少年(n=733)。用Biodynamics BI-310身体成份分析仪对青少年进行身体成分检测。结果藏族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略低于汉族(男性:150.06 cm比154.03 cm,P〈0.001;女性:147.28 cm比151.06 cm,P〈0.001)。藏族青少年男性的平均体重和体重指数与汉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藏族青少年女性的平均体重和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体重指数略大(19.33 kg/m2比18.46 kg/m2,P〈0.001)。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瘦体重都显著低于汉族(男性:35.20 kg比39.05 kg,P〈0.001;女性:32.25 kg比35.60 kg,P〈0.001),而脂肪体重明显高于汉族(男性:5.90 kg比3.40 kg,P〈0.001;女性:9.65 kg比7.25 kg,P〈0.001);藏族青少年的脂肪体重指数显著高于汉族,但去脂体重指数显著较低。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脂肪百分比分别比汉族高6.62%和6.42%(P均〈0.001)。10~17岁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终比同性别同年龄组的汉族青少年高4%~7%。结论生长在高原地区的藏族青少年因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身体成分状况不同于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汉族青少年。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终高于同性别同年龄的汉族青少年。
-
关键词
身体成分
脂肪百分比
藏族
青少年
高海拔
-
Keywords
body composition
body fat percentage
Tibetan
adolescents
high-altitude
-
分类号
Q984
[生物学—人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