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女性青春期性征发育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侯冬青 李辉 +3 位作者 孙淑英 夏秀兰 陈芳芳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 了解北京市6~18岁学龄女性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现状,以及人群性早熟发生率。方法 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9778名6~18岁中、小学女性儿童青少年的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数据,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乳... 目的 了解北京市6~18岁学龄女性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现状,以及人群性早熟发生率。方法 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9778名6~18岁中、小学女性儿童青少年的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数据,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乳房和阴毛不同发育时期的中位年龄。8岁前乳房或阴毛发育达Tanner Ⅱ期(B2,P2),或10岁前月经初潮者被定义为性早熟。结果 9778名女性儿童青少年中城区5040人,占总样本51.5%,郊区(县)4738人,占总样本的48.5%。北京市学龄女性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1±1.1)岁,城区女性(11.9±1.1)岁,郊区(县)女性(12.5±1.1)岁;女性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年龄总体、城区和郊区(县)分别为:乳房:(9.5±1.2)岁、(9.4±1.1)岁和(9.6±1.2)岁;阴毛:(11.1±1.1)岁、(10.8±1.1)岁和(11.4±1.1)岁。城区女性月经初潮、乳房和阴毛发育均显著早于郊区(县)女性。月经初潮早发生率为0.79%,城区高于郊区(县)(1.03%vs0.55%;x^2=6.93,P〈0.01);乳房、阴毛早发育率分别为2.91%和0.22%。1962~1982年北京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平均每10年提前0.7岁(8.4个月);近10年平均提前0.43岁(5.2个月)。结论北京市城区女性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明显早于郊区(县)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提前的长期变化趋势依然存在,但近10年这一趋势趋于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青少年 女性 第二性征 性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男性青春期性征发育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金山 侯冬青 +4 位作者 李辉 王亚军 米杰 陈芳芳 王天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 了解北京市6~18岁学龄男性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现状,以及人群性早熟发生率。方法 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9815名6~18岁中、小学儿童青少年男性的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数据,用单位概率回归法计算首次遗精年龄... 目的 了解北京市6~18岁学龄男性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现状,以及人群性早熟发生率。方法 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9815名6~18岁中、小学儿童青少年男性的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数据,用单位概率回归法计算首次遗精年龄、外生殖器、阴毛、睾丸开始发育年龄。9岁前阴毛达TannerⅡ期(P2),或睾丸体积〉4mL者被定义为性早熟。结果 9815名6~18岁男性儿童青少年中城区4958人,占总样本50.5%,郊区(县)4857人,占总样本量的49.5%:北京市学龄男性首次遗精年龄为(14.4±1.2)岁,其中城区男性(14.1±1.1)岁,郊区(县)男性(14.8±1.2)岁;睾丸体积达4mL时的中位年龄总体、城区和郊区(县)分别为:(10.7±1.2)岁、(10.8±1.2)岁和(10.7±1.2)岁;阴毛开始发育(P2)中位年龄总体、城区和郊区(县)分别为:(12.2±1.1)岁、(12.0±1.1)岁和(12.4±1.1)岁。城区男性首次遗精年龄、睾丸及阴毛开始发育的年龄均早于郊区(县)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阴毛和睾丸体积来诊断的性早熟率分别为1.92%和0.17%。结论 北京学龄男性首次遗精、睾丸及阴毛开始发育的年龄存在城区和郊区(县)差别。需要广泛开展男性青春期发育规律的研究,尽早建立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青少年 男孩 第二性征 性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美国儿童青少年骨骼肌发育规律与参照标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民俊 董虹孛 +4 位作者 熊静帆 程红 肖培 单馨影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8-384,共7页
背景骨骼肌作为人体成分的重要组成,是维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与全面健康的根基。不同社会环境与人种背景下儿童青少年骨骼肌生长发育水平有所差别。目的提供中国3~18岁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骨骼肌发育参照标准,并比较中美两国骨骼肌质... 背景骨骼肌作为人体成分的重要组成,是维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与全面健康的根基。不同社会环境与人种背景下儿童青少年骨骼肌生长发育水平有所差别。目的提供中国3~18岁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骨骼肌发育参照标准,并比较中美两国骨骼肌质量发育规律与参照标准。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基于2013至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研究(CCACH)中的数据,选取了3~18岁共12583名中国儿童青少年。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中,选取2011至2018年度8~18岁儿童青少年共6467名。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全身肌肉和四肢骨骼肌质量,并采用位置、尺度和形状的广义加性模型(GAMLSS)方法估算性别和年龄特异性参考值。主要结局指标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四肢骨骼肌质量百分比(ASMR),上肢骨骼肌质量指数(ULSMI),下肢骨骼肌质量指数(LLSMI)。结果儿童青少年ASMI、ULSMI和LLSMI随年龄不断增加,男童在14岁后增长趋于平缓,女童13岁后增长逐渐放缓且出现下降。在所有年龄段,美国儿童青少年在相同Z评分下的ASMI水平普遍高于中国儿童青少年,且这一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在14岁以后不断扩大。ASMR发育特点略有不同,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儿童青少年在10~14岁增长速率高于美国儿童青少年。4项肌肉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童在各项指标的数值均高于女童。结论中美两国儿童青少年四肢骨骼肌的发育特点与差异,应基于本国儿童青少年标准进行骨骼肌发育水平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参考值 儿童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评估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颉相君 王霞 +4 位作者 熊静帆 董虹孛 程红 肖培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8-354,共7页
背景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准确性存在争议,且缺乏不依赖于BIA仪器型号的校正公式。目的评价BIA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6~19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一致性。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至2023年中国生... 背景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准确性存在争议,且缺乏不依赖于BIA仪器型号的校正公式。目的评价BIA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6~19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一致性。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至2023年中国生命周期体成分研究,选取使用同一型号BIA和DXA仪器检测的6~19岁儿童青少年。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相对误差频率(RE)、Bland-Altman分析评价BIA和DXA方法间测量脂肪质量(FM)、非脂肪组织质量(FFM)、四肢骨骼肌质量(ASM)的一致性。以DXA测量值为因变量,电阻指数(RI)为自变量,建立BIA校正预测模型。主要结局指标ICC、RE、Bland-Altman分析。结果1841名6~19岁儿童青少年纳入本研究分析。在不同性别中,相较于DXA,BIA低估男、女生F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60、2.27 kg,P<0.05),低估男、女生AS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2、0.91 kg,P<0.05),高估男、女生FF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07、2.66 kg,P<0.05),且男、女生的FM、FFM、ASM均ICC>0.90(P<0.05)。随年龄增加,FM的ICC及RE绝对值<15%的占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ASM的ICC及RE绝对值<15%的占比先增大后减小。随BMI增加,FM的ICC及RE绝对值<15%占比逐渐增大。BIA校正预测模型为:FM=2.336+0.871×RI_(50)-1.739×RI_(500)+0.517×性别-0.478×年龄+0.753×体重(R^(2)=0.940);FFM=2.795-1.406×RI_(50)+2.177×RI_(500)-0.329×性别+0.471×年龄+0.243×体重(R^(2)=0.985);ASM=-1.937-0.697×RI_(50)+1.132×RI_(500)-0.389×性别+0.119×年龄+0.095×体重(R^(2)=0.976)。结论BIA测量学龄儿童青少年ASM、FFM与DXA一致性良好,所测FM与DXA一致性差。BIA测量FM、FFM和ASM的校正模型拟合效果好,可适用于不同型号多频BIA仪器评估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阻抗法 双能X线吸收法 脂肪质量 四肢骨骼肌质量 一致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风险预测的儿童青少年真实肥胖诊断切点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董虹孛 程红 +3 位作者 熊静帆 肖培 单馨影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1-347,共7页
背景体成分测量的体脂肪总量与分布水平是诊断真实肥胖与准确筛查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然而,目前尚缺乏基于适用于儿童的相关诊断切点。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体脂肪指标对儿童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的预测能力,探讨评估儿童真实肥胖的诊断切... 背景体成分测量的体脂肪总量与分布水平是诊断真实肥胖与准确筛查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然而,目前尚缺乏基于适用于儿童的相关诊断切点。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体脂肪指标对儿童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的预测能力,探讨评估儿童真实肥胖的诊断切点。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SCVBH)的队列中,以基线(2017年)和随访(2019年)中均完成血糖、血脂和体成分检测者为研究对象,基线和随访血糖和血脂[空腹血糖受损(IF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均异常为金标准,以BMI和生物电阻抗法测量获得体脂肪指标[全身脂肪质量指数(FMI)、全身脂肪质量(FMP)、躯干脂肪/下肢脂肪(TLR)]为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比较BMI与不同体脂肪指标组合对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的筛查效能与诊断切点。主要结局指标体成分指标筛查糖脂代谢异常的组合界值。结果共10603人纳入本文分析,基线时年龄(10.9±3.3)岁,男童5242人(49.4%),研究人群中,持续IFG 371(3.5%)人,持续高TC 131(1.2%)人,持续高TG 128(1.2%)人,持续高LDL-C 118(1.1%)人,持续低HDL-C 448(4.2%)人,持续高Non-HDL-C 212(2.0%)人。经ROC曲线分析及Delong检验,在所有体脂肪指标的组合中,FMI和TLR的联合应用对男女童持续IFG、高TC、高LDL-C的筛查效果均优于BMI(P均<0.05),女童对持续高Non-HDL-C筛查效果优于BMI[AUC_(FMI+TLR):0.664(95%CI:0.615~0.713)vs AUC_(BMI):0.617(95%CI:0.557~0.677),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对于预测各项持续糖脂代谢异常,FMI的最佳界值点位于P_(75)~P_(95)之间,TLR的最佳切点位于P_(75)~P 90。结论FMI和TLR组合指标筛查较BMI筛查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效果更佳。建议以FMI性别别、年龄别P_(75)和P_(95)分别作为体脂肪轻中度过量和重度过量的诊断切点,以TLR的性别别、年龄别P_(75)和P 90分别作为体脂肪轻中度异位和重度异位的诊断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阻抗法 体脂肪量 体脂肪分布 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 真实肥胖诊断切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儿童肥胖相关性脂肪肝及脂代谢紊乱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罗纳 孟玲慧 +2 位作者 米杰 李静 赵小元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研究学龄儿童肥胖与非乙醇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脂肪代谢紊乱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中等水平的4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从中抽取659名7-18... 目的研究学龄儿童肥胖与非乙醇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脂肪代谢紊乱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中等水平的4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从中抽取659名7-18岁肥胖儿童作为肥胖组,603名正常体重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身体测量、腹部B超脂肪肝检查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检测。超重、肥胖采用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进行评价;血脂异常的判定标准:静脉血清TC≥5.20mmol·L^-1,TG≥1.70mmol·L^-1,HDL-C≤1.03mmol·L^-1,LDL-C≥3.12mmol·L^-1;肝功能异常:静脉血清ALT≥40.0U·L^-1和(或)AST≥45.0U·L^-1;NAFLD诊断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公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进行。统计方法包括计量资料的描述统计、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趋势卡方检验等。结果肥胖组有3例未行脂肪肝B超检测,肥胖组B超脂肪肝和NAFLD的检出率分别为28.0%(184/656)和10.2%(67/656),对照组脂肪肝和NAFLD的检出率分别为0.3%(2/603)和0.2%(1/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胖同时罹患NAFLD时,血脂异常进一步加重,ALT及AST异常也更明显,以ALT升高为著;随着肥胖的加重,脂肪代谢紊乱及肝功能损害程度逐渐上升。结论肥胖儿童伴发NAFLD较为普遍,单纯性肥胖对儿童的肝功能和脂肪代谢等均造成危害,并随肥胖程度逐渐加重,对中度以上肥胖儿童建议常规进行腹部B超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非乙醇性脂肪肝 血脂紊乱 学龄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界值的研究 被引量:102
7
作者 孟玲慧 米杰 +3 位作者 程红 侯冬青 赵小元 丁秀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45-252,共8页
目的 研究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的分布特征;在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提出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方法 对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项目总人群中3—18岁人群的WC、WHt... 目的 研究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的分布特征;在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提出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方法 对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项目总人群中3—18岁人群的WC、WHtR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采用工作者特征曲线分析方法,研究6—18岁人群WC和WHtR的适宜界值;并利用《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血脂健康调查中6—17岁人群生理、生化检测数据,对上述界值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基于CVD危险因素评估基础上的WC适宜界值为性别年龄组的第80百分位值,WHtR的适宜界值为0.46。交叉验证显示:按WC和WHtR适宜界值划分的肥胖组血压、血脂等CVD危险因素无论均值还是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 上述WC、WHtR适宜界值可敏感地区分高血压、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CVD危险因素,WC作为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应列入学生体检的常规测量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腰围 腰围身高比 适宜界值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肥胖相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陈芳芳 米杰 +4 位作者 王天有 李辉 侯冬青 程红 张美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1908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体重指数(BMI)和体脂含量百分比(FMP)等数据。采用女性乳房和男性睾... 目的分析北京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1908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体重指数(BMI)和体脂含量百分比(FMP)等数据。采用女性乳房和男性睾丸容积Tanner分期指标衡量青春期发育,结合个体年龄将群体分为早、晚发育组;以BMI和生物电阻抗法所测FMP作为反映体脂含量的指标;7~18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诊断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6岁组采用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00年发布的儿童超重和肥胖BMI标准第P。和第氏分位值进行诊断;采用多元线形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早发育与体脂含量和超重、肥胖的相关联系。结果早发育组的超重(合并肥胖)率和肥胖率均高于晚发育组,女性两组间差异大于男性;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女性BMI和FMP与早发育呈正相关(BMI:13=2.25,P〈0.001;FMP:13=4.55,P〈0.001);而男性BMI和FMP与早发育的联系相反,早发育组的BMI高于晚发育组,而FMP却低于晚发育组;以晚发育为参照组,控制年龄、城郊居住地等因素的影响后。早发育预测超重、肥胖的OR值(95%CI):女性为3.39(2.94~3.92)和3.12(2.53~3.85),男性为1.12(0.96~1.31)和1.31(1.06~1.62)。结论北京市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肥胖密切相关,在评价超重、肥胖率及进行不同地区间肥胖流行状况的比较时,要注意青春期发育的效应修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青春期发育 体脂百分比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体重对儿童期和成年期高血压影响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晓铭 张美仙 +3 位作者 侯冬青 刘军廷 梁亚军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199-204,共6页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对儿童期和成年期高血压的影响。方法基于北京地区儿童血压研究队列资源,1987年基线调查时采用听诊法测量儿童期血压水平,记录Korotkoff第Ⅰ音为收缩压(SBP)、第Ⅳ音为舒张压(DBP-K4)、第Ⅴ音(消音)为舒张压(DBP...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对儿童期和成年期高血压的影响。方法基于北京地区儿童血压研究队列资源,1987年基线调查时采用听诊法测量儿童期血压水平,记录Korotkoff第Ⅰ音为收缩压(SBP)、第Ⅳ音为舒张压(DBP-K4)、第Ⅴ音(消音)为舒张压(DBP-K5),并根据2010年中国儿童血压参照标准P95诊断儿童高血压;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随访时采用相同方法测量成年期血压,以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DBP≥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诊断为高血压。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及母乳喂养情况通过随访对象母亲的回忆进行问卷填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与血压水平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生体重与儿童期及成年期罹患高血压风险的关联。结果出生体重有效数据936名(男492名,女444名)进入分析,其中低出生体重儿30名(3.2%),巨大儿78名(8.3%)。出生体重与儿童期及成年期女性SBP呈负相关(P〉0.05)。按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及出生体重正常进行分层分析,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血压水平的关联在不同出生体重间的规律不同,低出生体重组男性DBP-K5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b=32.32,P=0.030),出生体重正常组女性SBP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b=-2.50,P=0.047),巨大儿组控制性别后儿童期SBP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b=6.32,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预测女性儿童期高血压(SBP与DBP-K4联合诊断)和成年期高血压的RR(95%C I)分别为5.00(1.32~18.88)和5.84(1.05~32.65);未见巨大儿对儿童期及成年期高血压的影响。结论不同出生体重与男女儿童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不一致,低出生体重可增加儿童期及成年期女性罹患高血压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重 高血压 儿童期 成年期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至2013年北京市学龄儿童健康水平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军廷 侯冬青 +1 位作者 闫银坤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345-351,共7页
目的描述性分析1985至2013年北京市7~18岁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健康状况和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肥胖相关慢性病的罹患现状。方法利用1985、1991、1995、2000、2005和2010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中北京数据,以及首都儿科... 目的描述性分析1985至2013年北京市7~18岁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健康状况和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肥胖相关慢性病的罹患现状。方法利用1985、1991、1995、2000、2005和2010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中北京数据,以及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2004、2007、2010、2013年完成的北京小、中学生4次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北京市学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趋势;并以同期北京市GDP数据,分析社会经济水平变化与学龄儿童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的关联性。结果 1985至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持续增长,学龄儿童的身高、胸围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以12岁男生增长速度最快,城市和农村身高(cm)分别由150.2、144.7增长至159.6、156.1,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24%和0.30%;胸围(cm)分别由69.6、69.0增长至81.1、78.1,年平均增速分别为0.62%和0.49%。而1985至2005年城市学龄儿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体重和BMI水平在2005至2010年部分年龄组出现下降拐点,但此期间农村学龄儿童的体重和BMI依然呈上升趋势;以12岁男生为例,城市和农村BMI(kg·m-2)分别由19.6、18.1增长至21.6、20.6,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2%和2.23%。相比2005年前,50 m跑用时有所缩短;城市男女生肺活量增加,肺活量指数上升;农村男女生肺活量及肺活量指数依然呈下降趋势。结论北京市城市学龄儿童的体质状况开始有所改善,农村学龄儿童的体质状况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持续增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 生长发育 体质状况 肥胖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生长发育与成年期冠心病生物学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米杰 张孔来 +4 位作者 刘善英 徐红健 柳军 沈宜 徐永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66-471,共6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冠心病生物学危险因素的水平与低出生测量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对628名1948~1954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的活产单生子进行追访调查。结果 成年期发生冠心病(CHD)心肌缺血症状的风险概率随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增加(β=-...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冠心病生物学危险因素的水平与低出生测量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对628名1948~1954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的活产单生子进行追访调查。结果 成年期发生冠心病(CHD)心肌缺血症状的风险概率随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增加(β=-0.0018,P<0.01);随着出生体重和出生体重指数(PI)降低,患高血压风险加大,出生消瘦组(PI≤24kg/m3)的OR(oddsratio)值是PI>28kg/m3组的5.9倍;成年期发生糖耐量低减(IGT)的风险随出生体重和PI降低而逐渐增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反映胰岛素抵抗)随出生体重和头围的降低而显著升高(趋势检验,P<0.01)。血清甘油三脂(TG)水平随出生体重、PI和头围升高而下降(趋势检验P<0.01,P<0.01,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随出生体重和头围升高而上升(趋势检验P<0.05,P<0.01)。上述出生指标与CHD生物学危险因素间的关系与胎龄和成年期生活方式无关。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出生指标无关。结论 我国人群中,以低出生测量指标反映的宫内发育迟缓可能使成人期发生高血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高血清TG和低HDL-C等冠心病生物学危险因素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出生指标 冠心病 危险因素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学龄儿童腰围、腰围身高比分类标准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筛查效度 被引量:30
12
作者 孟玲慧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24-332,共9页
目的在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单一患病率和聚集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验证和提出适合北京市学龄儿童人群腹型肥胖筛查的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类标准。方法依据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的现况调查结果,笔者前期研究提出腰围的性别年龄别P8... 目的在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单一患病率和聚集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验证和提出适合北京市学龄儿童人群腹型肥胖筛查的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类标准。方法依据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的现况调查结果,笔者前期研究提出腰围的性别年龄别P80及腰围身高比0.46可作为初步筛查腹型肥胖的界值,但提出上述标准时,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中血脂、血糖水平是基于指末梢血的检测结果,因此有待于依据准确性更高的静脉血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从该项目调查人群中非随机选择3525名6~18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压测量和静脉血生化指标检测,对儿童肥胖与脂肪肝研究中1454名7~18岁学龄儿童,除上述检测项目外,行B超检查脂肪肝及肝功能生化检测,筛出非乙醇性脂肪肝儿童,在前期儿童腹型肥胖初筛界值的基础上,提出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备选分类标准,通过比较各备选标准检出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效率,对腰围、腰围身高比判定学龄儿童腹型肥胖的适宜界值做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其聚集的检出率均随腰围及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逐渐增加。通过比较不同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备选界值检出上述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围 腰围身高比 学龄儿童 心血管危险因素 非乙醇性脂肪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儿童动脉顺应性的年龄性别分布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力 米杰 +3 位作者 程红 赵小元 候冬青 单晓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自然人群动脉顺应性(AC)的基本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一所全日制学校每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通过问卷排除患心血管疾病个体后, 对其余学生进行体量、血压、青春发育情况检测。采用Pulse...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自然人群动脉顺应性(AC)的基本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一所全日制学校每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通过问卷排除患心血管疾病个体后, 对其余学生进行体量、血压、青春发育情况检测。采用Pulsetrace指端脉搏波测量仪测定动脉硬化指数(SI),并以此判断被测者AC的情况(AC与SI呈反比),每人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进行分析。共检测6-17岁儿童288名(男161名, 女127名,平均年龄11.16±2.92岁)。结果:男女生的SI没有差异。SI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即AC随年龄增加而升高)。10岁之前AC的上升速度显著高于10岁之后;而青春期发育启动前AC的上升速度也明显高于青春期发育成熟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和体重指数与SI的偏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AC逐渐上升。建议结合年龄和青春发育水平来建立儿童期AC的参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动脉顺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现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美仙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228-236,共9页
关键词 中国儿童 心血管危险因素 代谢性 流行现状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病率 青少年 非传染性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北京市6~16岁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6
15
作者 程红 肖培 +8 位作者 侯冬青 高爱钰 王莲革 郁兆仓 王宏健 赵小元 李海波 黄贵民 米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6-572,共7页
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市6~16岁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择2017年北京市6~16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分组描述各项血脂异常的检出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 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市6~16岁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择2017年北京市6~16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分组描述各项血脂异常的检出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4395名儿童青少年,其中男性7194名(50%),研究人群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0.3%。高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甘油三酯(TG)、高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检出率分别为5.0%、3.7%、13.3%、3.5%和4.2%。男性的血脂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22.2%vs.18.4%,P<0.001)。在男性中,与未吸烟者比,吸烟者低HDL-C检出可能性较高(OR=1.56,95%CI:1.05~2.31,P<0.05)。在女性中,与达到理想锻炼者比,锻炼不足者高TC(OR=2.89,95%CI:1.09~7.66,P<0.05)和高non-HDL-C(OR=3.52,95%CI:1.12~11.14,P<0.05)的检出可能性较高。肥胖主要与低HDL-C(男:OR=3.85,95%CI:3.26~4.55;女:OR=3.78,95%CI:3.25~4.41,P trend均<0.05)、高TG(男:OR=10.01,95%CI:6.89-14.55;女:OR=6.85,95%CI:4.97~9.44,P trend均<0.05)和高non-HDL-C(男:OR=2.58,95%CI:1.93~3.45;女:OR=2.18,95%CI:1.65~2.87,P trend均<0.05)的检出可能性增高相关,且血脂异常的OR值与体重指数呈近似J型曲线关系。结论:2017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率为20.3%,以低HDL-C和高TC血症为主。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血脂异常风险显著增高,应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脂异常 流行病学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儿童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联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军廷 侯冬青 +5 位作者 王莲革 高爱钰 郁兆仓 林宁翔 黄贵民 米杰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9-556,共8页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联性。方法基于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School-based Cardiovascular and Bone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CVBH),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房山区、密云区和通州区...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联性。方法基于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School-based Cardiovascular and Bone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CVBH),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房山区、密云区和通州区抽取15 108名6~16岁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生活方式、膳食、运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检测和足跟超声骨密度检测。按照体重状态分层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脂肪质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瘦体重质量指数(fat free mass index,FFMI)、体脂百分比(fat mass percentage,FMP)和瘦体重与脂肪质量比值(muscle to fat ratio,MFR)与骨密度的关联。结果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P<0.001);随体重状态由非超重、超重到肥胖的变化,不断下降(P<0.001);男生BMI与骨密度存在负相关(B=-0.087,P<0.001),女生BMI与骨密度无相关关系(B=-0.001,P=0.924)。进一步将BMI分解为FMI和FFMI引入回归模型发现,FMI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男:B=-0.258,P<0.001;女:B=-0.153,P<0.001);FMP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男:B=-0.419,P<0.001;女:B=-0.229,P<0.001);FFM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男:B=0.313,P<0.001;女:B=0.192,P<0.001);MFR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男:B=0.198,P<0.001;女:B=0.091,P<0.001)。按照体重状态进行分层,不论在非超重、超重或是肥胖组,均呈现一致的关联关系。结论瘦体重增加有利于骨密度的积累,促进学龄儿童青少年骨健康的关键在于降低脂肪量,提升瘦体重,保持合适的体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骨密度 体成分 定量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常见误区 被引量:3
17
作者 史芸萍 刘军廷 +3 位作者 么鸿雁 于石成 王琦琦 胡跃华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统计学是帮助人们透过“偶然性”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但现状却是很多学者不重视统计学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统计技能。本文以“统计资料类型”为着手点,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汇总了文献中常见的统计方法误区,期... 统计学是帮助人们透过“偶然性”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但现状却是很多学者不重视统计学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统计技能。本文以“统计资料类型”为着手点,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汇总了文献中常见的统计方法误区,期望引起广大学者对统计学方法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学 人口统计学 生物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阻抗法测量18~42岁成人四肢骨骼肌质量的准确性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伊迎 程红 +5 位作者 邝玉娴 马振新 陈伟业 卢可缘 米杰 刘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9-553,共5页
目的评价生物电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量成人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广州全市招募836名18~42岁成人,采用BIA与双能X... 目的评价生物电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量成人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广州全市招募836名18~42岁成人,采用BIA与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同步检测ASM。以DXA为标准方法,通过组内相关系数以及在对数变换数据中进行Bland-Altman分析判断BIA与DXA所测值的一致性,以此评价BIA测量ASM的准确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BIA识别低肌肉质量的诊断价值。结果最终纳入774名研究对象。男、女性中两法所测ASM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774和0.667。男、女性中BIA与DXA所测ASM比值均值(一致性限)分别为0.94(0.80~1.10)和0.91(0.78~1.05)。BIA识别男、女性低肌肉质量的曲线下面积分别0.91和0.94。BIA判断男、女性低肌肉质量的Z值最佳界值分别为-0.57和-0.66,男性中BIA识别低肌肉质量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5%、86.0%,女性中分别为86.8%、93.8%。结论BIA与DXA所测成人四肢骨骼肌质量的一致性尚可,且BIA识别18~42岁成人低肌肉质量的诊断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阻抗法 双能X线吸收法 四肢骨骼肌质量 低肌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成分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淼 梁晓潼 +6 位作者 程红 刘军廷 邓钰莹 黄子微 纪吉婷 龙佳仪 刘丽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6-371,共6页
背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不断升高,现有研究多探讨单一生活行为对体成分的影响,缺乏综合生活行为与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关联情况。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成分的关联。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为广州市中小学2... 背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不断升高,现有研究多探讨单一生活行为对体成分的影响,缺乏综合生活行为与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关联情况。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成分的关联。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为广州市中小学2019年4月在校的6~17岁学生。采用Hologic Discovery-A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体成分测量,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学生的健康生活行为,根据睡眠充足、适度静态行为时间、充足的中高强度运动、天天吃早餐、天天吃蔬菜、天天吃水果、无含糖饮料摄入7个条目评价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并根据总分(0~7分)划分等级:低(0~2分)、中(~4分)、高(~7分)。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及其等级与体成分指标(Z值)的关联。主要结局指标全身和中心脂肪蓄积,全身和四肢肌肉水平。结果1703名6~17岁学生中男生924名(54.3%),女生779名(45.7%)。调整了年龄、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后,在男生中,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骨骼肌质量指数(MMI)和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呈正关联(β均=0.07,95%CI均为0.02~0.12),以低级行为指数为对照,中、高级指数与MMI(β_(中级)=0.22;β_(高级)=0.30)和ASMI(β_(中级)=0.22;β_(高级)=0.29)的Z值增加存在关联;在女生中,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脂率(BF%)、内脏脂肪面积(VFA)和脂肪肌肉比(FMR)的Z值存在负关联(β均为-0.07,95%CI均为-0.12~-0.01),以低级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为对照,高级指数与BF%、VFA和FMR的Z值降低存在关联,β系数分别为-0.29、-0.29和-0.28。年龄分层分析显示,在青春期男生(12~17岁)和女生(10~17岁)中,以上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成分指标的关联仍然存在。结论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男生肌肉质量增长及女生的全身和中心脂肪蓄积减少存在关联,且这些关联在青春期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生活行为 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412例儿童18年后血压纵向对照调查 被引量:70
20
作者 张明明 米杰 +3 位作者 王琍 梁璐 侯冬青 王天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87-192,共6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412例儿童18年后血压变化轨迹的规律。方法对1987年开展的“北京地区儿童血压研究”队列人群于2005年进行追访,采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血压并进行心血管相关因素的健康体检。结果①18年间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 目的探讨北京市412例儿童18年后血压变化轨迹的规律。方法对1987年开展的“北京地区儿童血压研究”队列人群于2005年进行追访,采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血压并进行心血管相关因素的健康体检。结果①18年间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升高幅度表现为SBP〉DBP,男性〉女性。青春期前,男、女血压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青春期后,血压升高幅度减缓,男性仍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女性随年龄变化趋势不明显。②儿童期血压与成年期血压呈现正相关关系,控制成年体重指数(BMI)和身高,男性两个时期SBP偏相关系数为0.23(P〈0.01),DBP偏相关系数为0.29(P〈0.01);女性两个时期SBP偏相关系数为0.38(P〈0.01),DBP偏相关系数为0.19(P〈0.01)。③分别按儿童期SBP/DBP〈P25、~P50、~P75、~P90、~P95、≥P9,分组,控制成年身高、BMI、年龄和男、女成年期SBP/DBP均值都随儿童期血压百分位水平升高而增加。④血压正常的儿童,成年后血压仍正常的比例为53.5%(174/325);高血压儿童,成年后血压仍偏高的比例为75.0%(42/56)。随儿童期血压升高,成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χ^2=41.5,P〈0.001)。结论儿童青少年时期血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其身体发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血压轨迹现象由儿童期持续至成年期,随儿童期血压升高,成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轨迹 儿童青少年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