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崎病的治疗措施——川崎病发病后第1周是治疗黄金时间
1
作者
李晓惠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8期5-5,共1页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抗炎、保护冠状动脉、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预防心肌梗死。治疗方法以内科治疗为主。川崎病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正确,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除极个别外,一般不会再复发。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不仅能减轻症状,促...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抗炎、保护冠状动脉、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预防心肌梗死。治疗方法以内科治疗为主。川崎病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正确,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除极个别外,一般不会再复发。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不仅能减轻症状,促进恢复,而且还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治疗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形成
黄金
病后
冠状动脉病变
早期诊断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川崎病:容易与感冒混淆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2
作者
李晓惠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8期3-4,共2页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实质是全身性血管炎,不仅可以侵犯内脏器官,如心脏、肾脏、消化道,甚至还会侵犯大脑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热、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其真正的危险在于对心脏等脏器的危...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实质是全身性血管炎,不仅可以侵犯内脏器官,如心脏、肾脏、消化道,甚至还会侵犯大脑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热、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其真正的危险在于对心脏等脏器的危害川崎病不遗传、不传染,目前也没有好的预防办法。川崎病发病初期很容易与感冒发热等常见病混淆,治疗关键时机在发病后第1周,最迟10天内必须给药治疗,否则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引起心脏疾病.所以,患儿发生持续高热,并伴有川崎病的典型症状时,基层医生必须及时将惠儿转诊到大医院进行疾病排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感冒发热
川崎病
心脏疾病
全身性血管炎
内脏器官
给药治疗
典型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者应动态监测、长期随访
3
作者
李晓惠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8期6-6,共1页
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指标1984年日本卫生部川崎病委员会提出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标准:〈5岁者,内径绝对值〉3mm;≥5岁者,内径绝对值〉4mm;某段内径≥近段的1.5倍;管壁明显不规则。其中,内径〈5mm为小型冠状动脉瘤,内径5~8mm为...
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指标1984年日本卫生部川崎病委员会提出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标准:〈5岁者,内径绝对值〉3mm;≥5岁者,内径绝对值〉4mm;某段内径≥近段的1.5倍;管壁明显不规则。其中,内径〈5mm为小型冠状动脉瘤,内径5~8mm为中型冠状动脉瘤,内径〉8mm为巨大型冠状动脉瘤。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所采用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
动态监测
长期随访
冠状动脉瘤
病者
冠状动脉异常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由1例患儿的接诊过程看川崎病的诊治
4
作者
李晓惠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8期7-7,共1页
【病历介绍】 患儿,女,9个月26天。主因“发热7天,皮疹、眼红、唇红3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60c,口服退热药物可降至37.8%2,热峰4~5次/日,无咳嗽、流涕,无呕吐、腹泻,不伴寒战、抽搐。
关键词
接诊过程
患儿
川崎病
诊治
病历介绍
退热药物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崎病的治疗措施——川崎病发病后第1周是治疗黄金时间
1
作者
李晓惠
机构
首都儿科研究所心内科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8期5-5,共1页
文摘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抗炎、保护冠状动脉、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预防心肌梗死。治疗方法以内科治疗为主。川崎病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正确,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除极个别外,一般不会再复发。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不仅能减轻症状,促进恢复,而且还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内科治疗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形成
黄金
病后
冠状动脉病变
早期诊断
心肌梗死
分类号
R743.34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崎病:容易与感冒混淆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2
作者
李晓惠
机构
首都儿科研究所心内科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8期3-4,共2页
文摘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实质是全身性血管炎,不仅可以侵犯内脏器官,如心脏、肾脏、消化道,甚至还会侵犯大脑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热、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其真正的危险在于对心脏等脏器的危害川崎病不遗传、不传染,目前也没有好的预防办法。川崎病发病初期很容易与感冒发热等常见病混淆,治疗关键时机在发病后第1周,最迟10天内必须给药治疗,否则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引起心脏疾病.所以,患儿发生持续高热,并伴有川崎病的典型症状时,基层医生必须及时将惠儿转诊到大医院进行疾病排查.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感冒发热
川崎病
心脏疾病
全身性血管炎
内脏器官
给药治疗
典型症状
分类号
R725.97 [医药卫生—儿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者应动态监测、长期随访
3
作者
李晓惠
机构
首都儿科研究所心内科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8期6-6,共1页
文摘
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指标1984年日本卫生部川崎病委员会提出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标准:〈5岁者,内径绝对值〉3mm;≥5岁者,内径绝对值〉4mm;某段内径≥近段的1.5倍;管壁明显不规则。其中,内径〈5mm为小型冠状动脉瘤,内径5~8mm为中型冠状动脉瘤,内径〉8mm为巨大型冠状动脉瘤。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所采用的标准。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
动态监测
长期随访
冠状动脉瘤
病者
冠状动脉异常
诊断标准
分类号
R541.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由1例患儿的接诊过程看川崎病的诊治
4
作者
李晓惠
机构
首都儿科研究所心内科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8期7-7,共1页
文摘
【病历介绍】 患儿,女,9个月26天。主因“发热7天,皮疹、眼红、唇红3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60c,口服退热药物可降至37.8%2,热峰4~5次/日,无咳嗽、流涕,无呕吐、腹泻,不伴寒战、抽搐。
关键词
接诊过程
患儿
川崎病
诊治
病历介绍
退热药物
发热
分类号
R197.32 [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崎病的治疗措施——川崎病发病后第1周是治疗黄金时间
李晓惠
《中国社区医师》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川崎病:容易与感冒混淆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李晓惠
《中国社区医师》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者应动态监测、长期随访
李晓惠
《中国社区医师》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由1例患儿的接诊过程看川崎病的诊治
李晓惠
《中国社区医师》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