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水胁迫下水稻幼苗期根系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韩龙植 张三元 +4 位作者 乔永利 阮仁超 张俊国 曹桂兰 高熙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15-1421,共7页
本研究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自然和12℃冷水胁迫下,进行水稻幼苗期根系性状鉴定,并以利用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幼苗期的根数、最大的根长、最大根的根径、根干重、根,... 本研究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自然和12℃冷水胁迫下,进行水稻幼苗期根系性状鉴定,并以利用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幼苗期的根数、最大的根长、最大根的根径、根干重、根,苗比等根系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s)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根系性状在F2代家系群均表现为连续分布,认为是由多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冷水胁迫下,在第1、2,6、11和12染色体上共检测到与根系性状相关的QTL 17个,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5.8%.15.2%,其中与最大根的根径相关,位于第2染色体RM263-RM6区间的qCRD2和位于第11染色体RM21-RM206区间的qCRD11,以及与根干重相关,位于第2染色体RM262-RM263区间的qCRWT2和位于第11染色体RM229-RM21区间的qCRWT11贡献率较大,分别为15.0%、15.2%、10.6%和12.2%。这些基因的作用方式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冷水胁迫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的检测 被引量:17
2
作者 韩龙植 张三元 +7 位作者 乔永利 金钟焕 徐福荣 曹桂兰 南钟浩 戴陆园 芮钟斗 高熙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24-1030,共7页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R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B家...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R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B家系群中的分布以及所检测到的QTL数目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QTL与环境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水稻结实率在F3家系群中呈接近正态或偏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水稻结实率相关的QTL14个,分布于第1、2、3、4、6、7、8、10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15.3%。分别位于第1、2、6和12染色体RM1-RM259、RM263~RM6、RM340-RM30、RM270~RMl7区间的qSSR1、qSSR2、qSSR6和口SSRl2至少在2种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4.8%。7.2%、7.6%。10.7%和7.4%。10.4%。以上多数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结实率 不同生长环境 数量性状位点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被引量:7
3
作者 黎毛毛 徐磊 +5 位作者 任军芳 曹桂兰 余丽琴 高熙宗 贺浩华 韩龙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1-376,共6页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检测到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QTL 8个,分别位于第3(5个)、第5(2个)和第6(1个)染色体上,包括与垩白粒率有关的QTL 3个,与垩白大小相关的QTL 2个,与垩白度有关的QTL 3个。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M6832-RM411、RM15456-RM6832和RM6266-RM15456区间的qPGWC3、qACE3 b和qDEC3 b,分别解释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表型变异的43.89%、18.83%和19.57%,为主效QTL。上述3个主效QTL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认为是新的QTL。所检测到的8个QTL中,除qPGWC6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无垩白亲本XL005外,其他7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垩白性状值较大的亲本DL115。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基因作用表现为部分显性,垩白度基因作用表现为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垩白性状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米碱消值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被引量:3
4
作者 黎毛毛 徐磊 +5 位作者 任军芳 曹桂兰 余丽琴 贺浩华 韩龙植 高熙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利用碱消值差异显著的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200个单株F2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进行了粳稻碱消值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碱消值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 利用碱消值差异显著的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200个单株F2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进行了粳稻碱消值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碱消值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碱消值相关的QTL3个,qADV3、qADV5和qADV11,分别位于第3、第5和第11染色体的RM14870~RM1284、RM3838~RM3351和RM1812~RM332区间,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6.5%、10.3%和8.1%。qADV5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碱消值较小的亲本XL005,qADV3和qADV1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碱消值较大的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显性或超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碱消值 SSR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