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产干黄酱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苗志伟 柳金龙 +1 位作者 官伟 刘玉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51-156,共6页
以北京地区5种知名品牌的干黄酱为原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69种物质,其主要是酸类(9种)、酯类(22种)、醛类(8种... 以北京地区5种知名品牌的干黄酱为原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69种物质,其主要是酸类(9种)、酯类(22种)、醛类(8种)、酮类(4种)、酚类(3种)、杂环化合物(13种)、含硫化合物(3种)和其他化合物(7种)等;5种干黄酱中共有的成分是乙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十八烯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亚麻酸乙酯、异戊醛、苯乙醛、4-乙烯基愈创木酚、糠醛、2-乙酰基吡咯、3-甲硫基丙醛等,这些物质共同形成了该5种干黄酱的相同风味,而其中不同的成分又使得该5种干黄酱香气各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黄酱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被引量:21
2
作者 程雷 郑炎夏 +1 位作者 徐虹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4,共4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以[D3]-丙烯酰胺为同位素内标,使用20 mg/m L淀粉酶溶液对样品进行酶解,经水浴、除脂、离心,利用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并浓缩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以多选择反应监测...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以[D3]-丙烯酰胺为同位素内标,使用20 mg/m L淀粉酶溶液对样品进行酶解,经水浴、除脂、离心,利用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并浓缩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以多选择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分析测定。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4.8μg/kg和16.5μg/kg。本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准确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固相萃取 丙烯酰胺 同位素内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栏山二锅头酒醅中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发酵风味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杨春霞 廖永红 +3 位作者 刘峻雄 胡建华 胡佳音 窦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74,共6页
从牛栏山二锅头酒醅中分离筛选出5株产风味物质能力较好的芽孢杆菌,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5株细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枯草... 从牛栏山二锅头酒醅中分离筛选出5株产风味物质能力较好的芽孢杆菌,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5株细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分别对它们进行发酵风味分析,其发酵液经固相微萃取和GC-MS分析,并除去空白培养基中物质,地衣芽孢杆菌BL-1发酵液共检测得到14种风味物质,蜡样芽孢杆菌BC-1和短小芽孢杆菌BP-1发酵都得到12种风味物质,枯草芽孢杆菌BS-1好氧发酵共得到16种风味物质,枯草芽孢杆菌BS-2厌氧发酵共得到19种风味物质。除短小芽孢杆菌外,其他4株芽孢杆菌都含有较多数量的酯类化合物,且主要代谢风味物质都是3-羟基-2-丁酮,而短小芽孢杆菌BP-1则含有数量较多的烃类化合物,其主要风味物质是苯乙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物质 酒醅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芽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苗志伟 官伟 刘玉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90-394,397,共6页
酱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风味是影响酱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对酱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发展迅速,从提取、分离、鉴定、主要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综述,并对今后酱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深入... 酱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风味是影响酱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对酱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发展迅速,从提取、分离、鉴定、主要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综述,并对今后酱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成分 提取 分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5种单、双糖的含量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虹 张海静 宋焕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4-238,共5页
建立同时定性和定量分析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样品经纯水旋转涡流提取,加入100mL乙腈去蛋白,过滤定容。采用ACQUITY BEH Amide色谱柱,以乙腈-水溶液(各含体积分数0.1%氨水)为流动... 建立同时定性和定量分析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样品经纯水旋转涡流提取,加入100mL乙腈去蛋白,过滤定容。采用ACQUITY BEH Amide色谱柱,以乙腈-水溶液(各含体积分数0.1%氨水)为流动相,在雾化气压力为0.69MPa、干燥气温度200℃、干燥气流速8mL/min条件下,应用电喷雾离子化四极杆串联质谱,选择负离子采集模式以反应离子监测(SIM)方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种糖的检出限依次为果糖32μg/kg、葡萄糖32μg/kg、蔗糖9μg/kg、麦芽糖21μg/kg、乳糖20μg/kg。在添加水平为2~10g/kg范围内,回收率为98.5%~102.2%、相对标准偏差为0.2%~1.4%。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低糖或无糖食品中单、双糖含量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单糖 双糖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催化法合成食品乳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桂菊 徐宝财 +2 位作者 赵秋瑾 翟苓苓 尹青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食品乳化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与化学合成法相比,酶催化法合成食品乳化剂具有很多优势,如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产品纯度高、色泽浅且容易分离纯化等。本文介绍了脂肪酸单甘酯、脂肪酸糖酯、丙二醇脂肪酸酯以及失水... 食品乳化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与化学合成法相比,酶催化法合成食品乳化剂具有很多优势,如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产品纯度高、色泽浅且容易分离纯化等。本文介绍了脂肪酸单甘酯、脂肪酸糖酯、丙二醇脂肪酸酯以及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四类常用食品乳化剂的酶催化法合成研究进展,对酶催化合成方法、反应媒介的选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催化合成 脂肪酸单甘酯 脂肪酸糖酯 丙二醇脂肪酸酯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细菌素作为天然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国荣 李平兰 王成涛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64-69,共6页
乳酸菌细菌素是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天然抑菌多肽或蛋白质,由于其对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的强烈抑菌活性,已成为天然食品生物防腐剂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对乳酸菌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作了全面系统的综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 乳酸菌细菌素是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天然抑菌多肽或蛋白质,由于其对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的强烈抑菌活性,已成为天然食品生物防腐剂研究与开发的热点.对乳酸菌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作了全面系统的综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细菌素 天然生物防腐剂 食品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磷酸二酯酶强化香菇风味基料中鲜味成分 被引量:6
8
作者 安晶晶 王成涛 +1 位作者 张小溪 李靖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35-38,共4页
研究了5'-磷酸二酯酶强化香菇鲜味成分的工艺条件及其作用.在香菇打浆料中添加5'-磷酸二酯酶及酵母粉,研究各因素对5'-核苷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粉用量、5'-磷酸二酯酶用量、酶解体系pH值、酶解温度及时间等因素... 研究了5'-磷酸二酯酶强化香菇鲜味成分的工艺条件及其作用.在香菇打浆料中添加5'-磷酸二酯酶及酵母粉,研究各因素对5'-核苷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粉用量、5'-磷酸二酯酶用量、酶解体系pH值、酶解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鲜味核苷酸生成有重要影响,正交试验优化的酶解工艺条件为:酵母粉用量5%,5'-磷酸二酯酶用量5%,pH值4.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香菇风味基料中鲜味核苷酸(5'-IMP、5'-GMP)产量达到30.01 mg/g,较未经5'-磷酸二酯酶处理基料的鲜味核苷酸产量提高了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磷酸二酯酶 香菇 酵母粉 5'-核苷酸 香菇风味基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产红腐乳中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穆旻 苗志伟 +1 位作者 何昕 冯春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4,共5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产于北京的两种红腐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对萃取溶剂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是比较好的萃取溶剂。所得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共鉴定出76种成分,其中酯类30种、醇类10种、酮类9种、醛类8...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产于北京的两种红腐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对萃取溶剂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是比较好的萃取溶剂。所得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共鉴定出76种成分,其中酯类30种、醇类10种、酮类9种、醛类8种、吡嗪类4种、烯烃类4种、酚类3种、含氮化合物3种、醚类3种、酸类2种;两种红腐乳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48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腐乳 挥发性香成分 水蒸气蒸馏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分析鲜山楂果肉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24
10
作者 高婷婷 韩帅 +2 位作者 刘玉平 田红玉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44-147,共4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鲜山楂果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质谱数据和对比计算分离成分的保留指数与文献报道的保留指数,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23种、烃类23种、醇类5种、醛... 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鲜山楂果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质谱数据和对比计算分离成分的保留指数与文献报道的保留指数,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23种、烃类23种、醇类5种、醛类4种、酚类4种以及醚类2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有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辛酸甲酯、1-甲基-4-异丙烯基苯、乙酸反-2-己烯-1-醇酯、2-甲基丁酸己酯、2,6,10-三甲基十二烷及十四烷。从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新鲜山楂果肉香气贡献较大的是酯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果肉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皮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高婷婷 杨绍祥 +1 位作者 刘玉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14-119,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陈皮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8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44种、醇类10种、醛类10种、酚类8种、酯类7种、酮类4种、其他物质6种,两种方法均鉴定出的...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陈皮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8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44种、醇类10种、醛类10种、酚类8种、酯类7种、酮类4种、其他物质6种,两种方法均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34种。对陈皮香气特征贡献较大的主要有D-柠檬烯、γ-松油烯、2-崖柏烯、α-金合欢烯、对-伞花烯、α-蒎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香精香料的安全性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9
12
作者 程雷 孙宝国 +2 位作者 宋焕禄 陈海涛 徐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09-412,共4页
食用香精香料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安全性研究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尽完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香精香料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对食用香精香料特点、安全性问题以及... 食用香精香料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安全性研究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尽完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香精香料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对食用香精香料特点、安全性问题以及国内外安全性研究现状进行介绍,提出目前安全性评价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香精香料 安全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豆腐中挥发性香成分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玉平 苗志伟 +2 位作者 黄明泉 陈海涛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28-231,共4页
为分析臭豆腐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对北京产老才臣臭豆腐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合对比标准品保留时间和计算分离出的成分的保留指数。结果共鉴定出43种成分,其中,醇... 为分析臭豆腐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对北京产老才臣臭豆腐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合对比标准品保留时间和计算分离出的成分的保留指数。结果共鉴定出43种成分,其中,醇类15种、酸类3种、酯类8种、酮类3种、醛类2种、酚类1种、硫醚类4种、杂环类5种、芳香烃类2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含量;两种方法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7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含硫化合物和杂环类;对臭豆腐香气特征贡献较大的有吲哚、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二甲基四硫、2,3,5-三硫杂己烷、苯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豆腐 挥发性成分 萃取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薯面包配方和工艺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徐虹 高思思 +2 位作者 王思宇 郝一铭 高航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54-58,共5页
紫薯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但目前我国市场上紫薯产品还不多见,因此为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保健型食品的需求,拟开发一款紫薯面包.以感官评分和面包比容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紫薯面包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 紫薯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但目前我国市场上紫薯产品还不多见,因此为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保健型食品的需求,拟开发一款紫薯面包.以感官评分和面包比容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紫薯面包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其优化配方为紫薯全粉质量分数为10%,酵母质量分数为1.8%,面包改良剂质量分数为0.4%,黄油质量分数为12%;优化工艺条件为,和面时间17 min,松弛时间40 min,焙烤温度180℃,焙烤时间5.0 min.验证实验证明,采用优化配方工艺制作的紫薯面包感官评分为58.7,比容为4.17 cm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薯面包 配方 工艺条件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分析艾草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永国 张晓梅 +2 位作者 艾娜丝 孙宝国 任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0-177,共8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提取并分析艾草中的挥发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以乙醚为萃取溶剂时,使用DB-WAX型号毛细管色谱柱,鉴定出62种物质,而通过毛细管色谱柱HP-5鉴定出89种物质;以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时,在DB-WA...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提取并分析艾草中的挥发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以乙醚为萃取溶剂时,使用DB-WAX型号毛细管色谱柱,鉴定出62种物质,而通过毛细管色谱柱HP-5鉴定出89种物质;以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时,在DB-WAX中经GC-MS鉴定出35种物质,在HP-5中鉴定出106种物质。使用两种萃取剂及两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59种物质,其中含量较大的有桉油精、石竹烯氧化物、石竹烯、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酮、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草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SDE)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比较牛栏山牌清香型二锅头酒和浓香型白酒中的香味成分 被引量:45
16
作者 廖永红 杨春霞 +2 位作者 胡佳音 胡建华 谢建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1-185,共5页
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分别提取清香型牛栏山二锅头酒和浓香型牛栏山白酒中的香味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两种香型白酒共检测出65种香味成分,其中:清香型牛栏山二锅头酒中共检测出34种香味成分,主要呈香化合... 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分别提取清香型牛栏山二锅头酒和浓香型牛栏山白酒中的香味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两种香型白酒共检测出65种香味成分,其中:清香型牛栏山二锅头酒中共检测出34种香味成分,主要呈香化合物有酯类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主要香味成分有3-甲基-1-丁醇、2-羟基-丙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浓香型牛栏山白酒共检测出43种香味成分,其主要呈香化合物有酯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和酸类化合物,主要香味成分有己酸乙酯、1,1-二乙氧基乙烷、3-甲基-1-丁醇、己酸和2-羟基丙酸乙酯。表明酿酒原料和工艺不同导致的香味成分的差异,是赋予两种白酒不同口感和风格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味成分 浓香型牛栏山白酒 清香型牛栏山二锅头酒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市售香米中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玉平 苗志伟 +2 位作者 陈海涛 黄明泉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81-184,共4页
分析香米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4种香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合计算分离出的成分保留指数。结果共鉴定出51种成分,其中烃类31种、酯类6种、含氮化合物5种、有... 分析香米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4种香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合计算分离出的成分保留指数。结果共鉴定出51种成分,其中烃类31种、酯类6种、含氮化合物5种、有机酸类5种、醛类2种、缩醛类和醚类各1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4种香米中均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9种,分别是2,3-二甲基-2-丁烯、乙酸乙酯、3-甲基-2-戊烯、甲基环戊烷、乙基异丁基醚、2,3-二甲基-1-戊烯、苯、2-甲基己烷、2,3-二甲基戊烷、3-甲基己烷、环己烯、三氯乙烯、己醛、N,N-二甲基苯胺、苯并噻唑、十四酸、十六酸、亚油酸、油酸;在4种香米中未鉴定出香米的特征香成分2-乙酰基吡咯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米 挥发性成分 水蒸气蒸馏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外种皮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韩帅 苗志伟 +1 位作者 刘玉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46-149,共4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萃取技术提取银杏外种皮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鉴定出29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酸类9种、酯类9种、酮类3种、醛类1种、醇类4种、烃类1种、杂环类...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萃取技术提取银杏外种皮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鉴定出29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酸类9种、酯类9种、酮类3种、醛类1种、醇类4种、烃类1种、杂环类化合物2种,两种萃取物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2种。经SDE-GC-MS分析出的相对含量较高(峰面积比>1%)的化合物有己酸(65.88%)、丁酸(21.46%)、棕榈酸(4.53%)、辛酸(1.15%);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出的相对含量较高(峰面积比>1%)的化合物有丁酸(59.96%)、己酸(25.45%)、己酸甲酯(3.90%)、丁酸甲酯(3.59%)、乙酸(1.65%)。根据分析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银杏外种皮挥发性气味贡献较大的物质有丁酸、己酸、丁酸甲酯和己酸甲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外种皮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E-GC-MS分析乌梅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7
19
作者 苗志伟 刘玉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70-273,共4页
为分析乌梅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乌梅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从乌梅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7种成分,主要... 为分析乌梅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乌梅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从乌梅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7种成分,主要包括酚类12种、酸类10种、酯类7种、杂环化合物6种、酮类4种、醛类4种和醇类2种等,其中糠醛(44.09%)、乙醇(12.71%)、苯甲醛(11.31%)、乙酸(7.33%)、十六酸(6.65%)、5-甲基糠醛(3.34%)、苯甲醇(2.04%)、乙酸乙酯(1.41%)和丁香酚(1.11%)。通过4次平行GC-MS分析,验证了定性定量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 同时蒸馏萃取 GC-MS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子红皮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徐虹 朱雨薇 +1 位作者 曹杨 宋焕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6-268,共3页
红皮莲子在磨皮加工中会产生约15%的红皮粉。经测定,红皮粉中总多糖的含量为9.90%。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莲子的营养价值,本研究采用水提醇析法制备莲子红皮多糖。在单因素实验分析基础上,以多糖得率为指标,设计正交实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 红皮莲子在磨皮加工中会产生约15%的红皮粉。经测定,红皮粉中总多糖的含量为9.90%。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莲子的营养价值,本研究采用水提醇析法制备莲子红皮多糖。在单因素实验分析基础上,以多糖得率为指标,设计正交实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使用α-淀粉酶从莲子红皮中提取多糖,当料液比为1∶15,酶解时间为105min,粉碎粒度为100目,多糖得率可达8.42%,多糖纯度为83.19%。由此可见,莲子红皮粉具有可开发利用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红皮 多糖 正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