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待宰时间和致晕方式对生猪应激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赵慧 甄少波 +1 位作者 任发政 崔建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2-277,共6页
国内外对于生猪宰前因素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对于待宰时间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由于生产成本等问题,国内对于CO2致晕的应用与研究均较少;对于不同的电击晕方式,在同一体系下的成批量的比较涉及很少,另外对于应激指标的选... 国内外对于生猪宰前因素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对于待宰时间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由于生产成本等问题,国内对于CO2致晕的应用与研究均较少;对于不同的电击晕方式,在同一体系下的成批量的比较涉及很少,另外对于应激指标的选择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该文研究了在电击晕、二氧化碳致晕和不同待宰时间(3、6和12h)条件下,杜大长三元杂交猪血液应激指标和猪肉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待宰3h的生猪血液指标显著低于另外2种方式,而二氧化碳致晕方式使得生猪血液中乳酸含量、肌酸激酶含量、皮质醇含量和乳酸脱氢酶含量显著低于不击晕和电击晕方式。不同待宰时间对胴体背最长肌宰后24h的温度、pH值、蒸煮损失、明亮度、红色度和黄色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待宰3h的生猪胴体宰后45min的pH值和温度明显较低,汁液损失和剪切力也显著小于待宰6和12h的值;而与不击晕和电击晕方式相比,二氧化碳致晕产生的猪肉宰后45min的pH值和温度较低、汁液损失较大、明亮度较大、红色度和黄色度值较小。因此生猪待宰3h并通过二氧化碳致晕产生的应激反应与猪肉品质影响最小。生产中应加强对待宰时间和致晕方式的控制,并注意利用各种处理方法对肉品质影响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实现猪肉品质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品质调控 致晕方式 待宰时间 保水性 血液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输季节对生猪应激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甄少波 刘奕忍 +2 位作者 郭慧媛 潘腾 任发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338,共6页
为了研究运输季节对猪宰前应激及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对象,测定了夏、秋和冬3个季节运输条件下猪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系数以及宰后猪肉温度、p H值、保水性、色泽和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季运输猪血液... 为了研究运输季节对猪宰前应激及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对象,测定了夏、秋和冬3个季节运输条件下猪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系数以及宰后猪肉温度、p H值、保水性、色泽和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季运输猪血液中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葡萄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夏季和冬季组(P<0.05),胴体表面皮肤损伤也显著降低(P<0.05)。运输季节对宰后猪肉胴体温度、p H值、色泽及保水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秋季运输相比,夏季运输猪宰后45 min胴体温度、滴水损失率、L值显著升高,a*值和剪切力显著下降(P<0.05);冬季运输猪宰后猪肉a*值增加(P<0.05),但滴水损失率与秋季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猪在秋季运输能显著降低宰前动物应激,提高宰后猪肉品质,夏季和冬季如能对运输环境分别进行防暑和保暖处理可能会对猪应激反应和猪肉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屠宰行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缓解生猪宰前运输应激,改善动物福利以及提高猪肉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应激 季节 保水性 血液学指标 动物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法制备澳洲坚果蛋白肽工艺优化研究
3
作者 常茹菲 葛运兵 +2 位作者 杨晓丽 张红星 谢远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108,共7页
研究主要针对澳州坚果粕展开,依次选用了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进行研究分析,参考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的数据指标来确定最优的蛋白酶种类。以筛选出的最优蛋白酶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确定最佳的添... 研究主要针对澳州坚果粕展开,依次选用了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进行研究分析,参考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的数据指标来确定最优的蛋白酶种类。以筛选出的最优蛋白酶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确定最佳的添加量、原料浓度和酶解时间。借助响应面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来优化酶解工艺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解澳洲坚果的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分别为48.30%和17.33%,显著高于其他4种蛋白酶。基于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的中心组合实验的研究结果,在碱性蛋白酶中,各种因素对于澳洲坚果粕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存在着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这些影响因素的优先级分别是:酶的添加量>底物的浓度>酶解的时长。得出了对澳洲坚果粕蛋白进行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底物质量浓度为8 g/100 mL,酶添加量为1600 U/g,酶解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蛋白的提取率和水解度分别能达到56.527%和18.6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粕 蛋白酶 蛋白质提取率 水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猪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的水分变化 被引量:23
4
作者 甄少波 刘奕忍 +3 位作者 郭慧媛 王虎军 潘腾 任发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66-70,共5页
以三元杂交猪为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猪肉不同相态水分的弛豫时间和含量比例,研究了不同保水性猪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猪肉成熟过程中的核磁共振T_2弛豫谱显示3个峰,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_(21)(2.127~2.541 ... 以三元杂交猪为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猪肉不同相态水分的弛豫时间和含量比例,研究了不同保水性猪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水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猪肉成熟过程中的核磁共振T_2弛豫谱显示3个峰,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_(21)(2.127~2.541 ms)、T_(22)(31.248~48.817 ms)和T_(23)(167.086~275.782 ms)。宰后同一时间下低、中、高三组保水性猪肉T_(21)及P_(21)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低保水性组相比,高保水性猪肉T_(22)及T_(23)均显著降低,P_(22)显著升高,自由水比例P_(23)显著低于低保水性组(p<0.05)。宰后成熟过程中各组肉样T_(21)变化不大,T_(22)和T_(23)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宰后8 h达到最高值。成熟时间对P_(21)无显著性影响,但对P_(22)和P_(23)影响显著(p<0.05)。核磁成像图显示肉样亮度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该实验结果对于研究肉品成熟过程中的水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解释肉品保水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水分 弛豫时间 猪肉 成熟 保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