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时空聚集性研究——突发环境事件与食源性疾病的交互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晓莉 李勇强 +1 位作者 李清光 吴林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3-61,共9页
深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充分挖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之间内在联系,从时空尺度共同对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治理和人体健康防范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本文分别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突发环境事件作为分析我国食品安全... 深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充分挖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之间内在联系,从时空尺度共同对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治理和人体健康防范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本文分别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突发环境事件作为分析我国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情况的替代指标,利用空间统计方法,针对2007-2013年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和突发环境两类事件展开空间格局和时空聚集性分析。研究发现,六年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空间分布中心主要位于湖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区域,并呈现缓慢向东部移动态势。其空间格局主要位于我国"胡焕庸线"东南部,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且主趋势方向不断向北靠拢同时,空间分布也向西北—东南范围扩张,东—西方向空间格局差异更为明显。另外,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表明我国环境污染空间格局主要位于"胡焕庸线"的东部,其分布范围应更偏向于东部沿海地区。利用Crimestat3.0的Knox指数和Mantel指数进一步分析两类事件的时空聚集性,Knox指数显示,两类事件具有时空交互性,而Mantel指数表明,食源性疾病暴发和环境突发事件的空间聚集差值的均值分别为300km和450km,两类事件在较大空间尺度并不具有时空交互。突发环境事件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在大、小不同空间尺度呈现差异化的时空聚集性。为实现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治模式,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治理和人体健康防范的社会资源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食品安全 时空聚集性 空间格局 食源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吴林海 吕煜昕 +1 位作者 洪巍 林闽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0-139,共10页
利用舆情监测平台的数据分析了2007-2014年间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并基于内容分析法探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政府、媒体、网民等主体的行为特征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客体的风险特征。2007-2014年间的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经历了... 利用舆情监测平台的数据分析了2007-2014年间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并基于内容分析法探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政府、媒体、网民等主体的行为特征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客体的风险特征。2007-2014年间的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经历了四个阶段,但对网络舆情主体的行为特征的研究表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环境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政府在曝光食品安全事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网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低。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客体的风险特征的研究表明,2011-2014年间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特征十分明显,肉及制品、乳制品等是爆发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食品种类,添加剂或食用物质的滥用等人源性因素是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大中型食品企业是主要的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主体,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是爆发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网络舆情 政府公信力 责任主体 网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实情境的村民委员会参与农村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行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吴林海 吕煜昕 +1 位作者 山丽杰 林闽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91,共10页
有效治理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为了探究村委会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等四个省份1 242个村委会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实证测度了... 有效治理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为了探究村委会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等四个省份1 242个村委会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实证测度了现实情境下村委会参与农村食品安全风险的治理行为。调查结果表明,受访村干部以年龄段在46—60岁间、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任职时间为3—4年的男性为主;被调查的村委会成员以3—5人为主,所辖人口主要在5 000人以下,绝大多数村委会每年对村干部的补贴在5 000元以下;受调查的村委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治理具有相对较好的表现,在食品流通消费环节的治理表现相对较差,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职能建设方面则分别表现出了较好和较差的两极化倾向。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村委会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行为内含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流通消费、宣传职能建设和基础治理职能建设等四个因子,分别对应不同的治理重点和方式: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与源头治理型,流通消费环节与效果追求型,宣传职能建设与信息公开型,基础治理职能建设与职能推动型。根据上述四个因子最终将现阶段不同治理行为的村委会划分为参与传统型、参与起步型、参与断点型和参与全面型等四种类型。这些结论对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村委会的职能建设,引导村委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尤其防范农村食品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村委会参与农村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行为路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委员会 食品安全 社会共治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策略的选择——结合全景敞视主义规训效应的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晓莉 李清光 +1 位作者 冯蔚蔚 吴林海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4,共9页
构建四级三阶段食品供应链模型,设定农户、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等多主体为理性经济主体,基于我国主要易逝食品——蔬菜和肉类供应链的物理空间结构和政府监管中抽检样品的现实情况,采用Netlogo仿真设计,分析政府对供应链各主体分别... 构建四级三阶段食品供应链模型,设定农户、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等多主体为理性经济主体,基于我国主要易逝食品——蔬菜和肉类供应链的物理空间结构和政府监管中抽检样品的现实情况,采用Netlogo仿真设计,分析政府对供应链各主体分别采用固定式和非固定式监管策略时,各主体的行为是否体现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效应。研究发现,虽然监管成本较高,非固定式政府监管策略对农户采取安全生产行为影响更大,且规训效应在农户、生产商的主体行为中体现明显,可显著降低消费者对不安全食品投诉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 全景敞视主义 规训效应 供应链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异质性及监管路径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建华 王思瑶 山丽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6-166,共11页
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普遍持担忧态度。相对于多主体监管的城市而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既突出又复杂,农村食品安全消费风险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担忧度的异质性,使得食品安... 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普遍持担忧态度。相对于多主体监管的城市而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既突出又复杂,农村食品安全消费风险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担忧度的异质性,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缺乏必要的地区针对性,有些政策甚至在部分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监管中无所适从,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现有研究大都是以整体的宏观数据为研究对象,并未将空间微观因素考虑在内,弱化了区域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地区间的相互传导。本文基于我国20个省份500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实证调研数据,在引入空间地理分析概念的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全局Moran’I指数与局部Moran’I自相关指数,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各省市农村食品安全态度差异性分析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整体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现象,主要的热点省份为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说明在治理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存在着地区紧迫性和针对性,应有重点的针对相关热点城市进行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相适宜的治理措施。接下来,基于实证结果分析造成各区域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各区域不同现实情况,文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政府必须正视自己的责任,实施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必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必须切实落实"因地制宜"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政府监管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舆情视角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吴林海 吕煜昕 吴治海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90,共6页
基于网络舆情视角分析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发现网民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与目前我国主要存在转基因问题的食品领域相吻合,将2007-2013年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分为舆情萌芽阶段、舆情突发阶段、舆情发展阶段、舆情井喷... 基于网络舆情视角分析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发现网民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与目前我国主要存在转基因问题的食品领域相吻合,将2007-2013年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分为舆情萌芽阶段、舆情突发阶段、舆情发展阶段、舆情井喷阶段等4个阶段,构建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认为媒体和网民对转基因食品持有明显的负面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环境不容乐观。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转基因食品 食品安全 网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微博转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福喜事件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洪巍 史敏 +1 位作者 洪小娟 浦徐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7-176,共10页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平台,若不加以科学的监管与引导,极易引发食品安全恐慌心理,甚至危害社会稳定。微博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重要的自媒体平台,主要通过微博转发行为扩散舆情事件的影响,推动舆情事件的发展...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平台,若不加以科学的监管与引导,极易引发食品安全恐慌心理,甚至危害社会稳定。微博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重要的自媒体平台,主要通过微博转发行为扩散舆情事件的影响,推动舆情事件的发展。为了深入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微博转发行为,本文以上海福喜事件为例,在事件发展与关注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集上海福喜事件的新浪微博数据,并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展开分析,探讨网民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转发行为的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仅有主帖内容的微博(类型Ⅰ微博),发帖者微博的粉丝数、微博数、认证情况以及发帖者微博内容的情感倾向、是否有链接、是否有视频对其微博的被转发次数有显著影响;对于转发了他人内容的微博(类型Ⅱ微博),发帖者微博的粉丝数、微博数、认证情况、被转发者微博的粉丝数、被转发次数、被转发者微博内容是否有链接对发帖者微博的被转发次数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具有较高粉丝数与微博数的微博用户所发布的微博影响力更大,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类微博用户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微博"大V";同时,应进一步发挥官方认证微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诸如同时发布相关链接、视频等方式,提高微博内容形式的多元化程度,以增强微博的影响力;此外,在发布微博的过程中,客观、公正地表明态度立场,也是提高微博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转发行为 新浪微博 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食品行业社会组织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艳云 吴林海 +1 位作者 浦徐进 林闽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7-176,共10页
事实再次证明,单纯由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消费需求。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出现的政府公权和市场私权的"双重失灵",迫切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本文通过深度访问和问卷调查的形式... 事实再次证明,单纯由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消费需求。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出现的政府公权和市场私权的"双重失灵",迫切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本文通过深度访问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影响食品行业社会组织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融合为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并由此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食品行业的社会组织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支持力度、社会组织的信息公开程度、专职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等因素与其参与治理能力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年龄、现职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在组织内担任职务的比例与其参与治理的能力存在较高的负相关。因此,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的风险治理中是否能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弥补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风险中的双重失灵,内在地取决于社会组织的外部环境、内部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亟需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的立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确保社会组织在法律框架下按照各自的章程自主性地开展的各种活动,政府在法律框架下履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职能力度;同时优化内部人员结构,建设具有数量充足、能力结构基本完备的工作人员队伍,并依据改革要求,优化法定代表人的结构,建立诚信信息服务平台,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度,由此保障社会组织在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过程中的独立性,发挥自身专业性、自治性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食品安全风险 参与治理能力 主成分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产气法评价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王芳 徐元君 +4 位作者 牛俊丽 赵勐 张养东 张开展 卜登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3,共8页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评定反刍动物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饲料原料包括3种能量饲料(玉米、玉米皮、麸皮)和3种粗饲料(苜蓿草粉、苜蓿干草、玉米秸秆),通过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各种饲料原料2、6、12、24h累积产气量、体外发酵参数及...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评定反刍动物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饲料原料包括3种能量饲料(玉米、玉米皮、麸皮)和3种粗饲料(苜蓿草粉、苜蓿干草、玉米秸秆),通过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各种饲料原料2、6、12、24h累积产气量、体外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降解率,并分析不同类型饲料发酵动力学参数及发酵动力学与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能量饲料中,玉米体外发酵24h的产气量(GP24)、理论最大产气量(A)最高,产气曲线的平滑度(B)与其他能量饲料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的干物质降解率(DMD)最高,玉米皮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最高,麸皮的粗蛋白质降解率(CPD)最高;粗饲料间GP24差异不显著(P>0.05),苜蓿草粉的GP24、A、DMD、CPD均最高,而粗饲料间B部分差异不显著(P>0.05);GP24和A与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灰分(As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不同类型饲料间产气量及动力学参数存在显著差异,能够为奶牛日粮配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产气法 能量饲料 粗饲料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体系中丙烯酰胺的研究进展: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 被引量:23
10
作者 郑宗平 秦川 +2 位作者 兰山 袁昆 陈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2-288,共7页
丙烯酰胺自从2002年在食品中发现以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人们对于这个可能致癌的物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丙烯酰胺的形成模型生成机理、分析和检测方法、以及其致癌性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大部分的综述专... 丙烯酰胺自从2002年在食品中发现以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人们对于这个可能致癌的物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丙烯酰胺的形成模型生成机理、分析和检测方法、以及其致癌性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大部分的综述专注于其致癌机理、生成机理、分析方法和控制策略,而对于其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之间的关系,未见系统报道。本文结合最新的文献研究,对丙烯酰胺的抑制剂和其抑制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概述,为将来寻找丙烯酰胺抑制剂和其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抑制剂 抑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砂协同纳米SiO2、TiO2交联改性PVA基膜材料及其透湿和抑菌性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瑶 章建浩 +3 位作者 龙门 李璨 刘桂超 梅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7-23,共7页
为提高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基涂膜保鲜材料的阻湿性能,以水蒸气透过系数(water vapor permeability,WVP)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硼砂协同纳米SiO2、TiO2交联改性PVA基膜材料对WVP的影响。结果表明:硼砂协同纳米SiO2、纳... 为提高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基涂膜保鲜材料的阻湿性能,以水蒸气透过系数(water vapor permeability,WVP)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硼砂协同纳米SiO2、TiO2交联改性PVA基膜材料对WVP的影响。结果表明:硼砂协同纳米SiO2、纳米TiO2交联改性PVA能显著降低PVA基膜材料的WVP(P<0.05),硼砂与纳米SiO2及TiO2添加量对WVP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膜材料WVP最低为响应值,优化成膜工艺条件为纳米SiO2添加量0.033 g/100 mL、纳米TiO2添加量0.042 g/100 mL、硼砂添加量0.032 g/100 mL,此条件下WVP为(9.729±0.074)mg/(m·d·kPa),比PVA单膜降低了44.68%。优化的PVA基复合膜抑菌性提高,可以使大肠杆菌菌落总数降低1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纳米TIO2 硼砂 聚乙烯醇 WVP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标准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徐玲玲 赵京 +1 位作者 李清光 吴林海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63,共8页
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中国正积极开展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并率先在行业风险较高、民众消费量较大的猪肉上展开试点建设和逐步推广。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实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由于应用不同的标准而不相兼容,... 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中国正积极开展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并率先在行业风险较高、民众消费量较大的猪肉上展开试点建设和逐步推广。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实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由于应用不同的标准而不相兼容,严重抑制了其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功能。2012年中国商务部陆续发布了指导流通环节肉类蔬菜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统一行业标准,意在推动不同地区或企业之间相关可追溯标准的统一。通过考察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南京H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标准与流程,发现H企业的猪肉可追溯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尚不兼容,在信息采集、信息存储、追溯码、信息处理与传递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抑制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应用猪肉可追溯行业标准的三点原因,并提出了如何率先引导大型企业将其可追溯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兼容,逐步推动猪肉可追溯标准相统一,进而引领与促进中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可追溯体系 标准 屠宰加工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色制造技术的烤鸭品质特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石金明 王园 +6 位作者 彭增起 惠腾 张雅玮 王复龙 李君珂 崔保威 郭秀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74-278,共5页
本实验比较了传统加工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在烤鸭加工过程中的PM2.5排放量、产品表皮含有的有害物质3,4-苯并芘、12种杂环胺的含量以及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绿色制造技术加工烤鸭时PM2.5的平均排放质量浓度小于200μg/m3... 本实验比较了传统加工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在烤鸭加工过程中的PM2.5排放量、产品表皮含有的有害物质3,4-苯并芘、12种杂环胺的含量以及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绿色制造技术加工烤鸭时PM2.5的平均排放质量浓度小于200μg/m3;生产的烤鸭色泽红润鲜亮,经高温灭菌后仍然保持较好的质构,3,4-苯并芘残留量与12种杂环胺残留总量低于1μg/kg;传统的烤鸭加工技术PM2.5平均排放质量浓度超过2 000μg/m3,产品中3,4-苯并芘残留量最高检出量4.25μg/kg,12种杂环胺残留总量最高检出量49.95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鸭 绿色制造 PM2.5 3 4-苯并芘 杂环胺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殷燕 张万刚 +1 位作者 周光宏 徐幸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64-370,共7页
近年来,迷迭香因具备抗氧化、抑菌等生理功能而备受关注。研究迷迭香的生理功能和相应机理及如何更好地将其运用到食品、医疗等行业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在概括迷迭香主要化学成分的同时,重点从抗氧化、抑菌、抗癌、抗炎、延缓衰老和抗... 近年来,迷迭香因具备抗氧化、抑菌等生理功能而备受关注。研究迷迭香的生理功能和相应机理及如何更好地将其运用到食品、医疗等行业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在概括迷迭香主要化学成分的同时,重点从抗氧化、抑菌、抗癌、抗炎、延缓衰老和抗抑郁六个方面对迷迭香的生理功能进行介绍,并总结了迷迭香在肉制品、油脂、海产品及食用香精中的应用情况,旨在为有关迷迭香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化学成分 生理功能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去除黄曲霉毒素B_1工艺优化及其对花生粕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叶 李进伟 +4 位作者 蒋将 李翔宇 林传舟 王珊珊 刘元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32,共5页
以臭氧去除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物料粒径、臭氧质量浓度与处理时间对臭氧去除AFB1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物料粒径大于100目,臭氧质量浓度及对应处理时间分别为33.3 mg/L-20 min,55.6 mg/L... 以臭氧去除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物料粒径、臭氧质量浓度与处理时间对臭氧去除AFB1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物料粒径大于100目,臭氧质量浓度及对应处理时间分别为33.3 mg/L-20 min,55.6 mg/L-10 min,77.8 mg/L-5 min及100 mg/L-2 min的条件下对花生粕进行处理,得到的花生粕中AFB1含量满足GB 13078—2001对花生粕AFB1含量的限量要求(50μg/kg)。在相应条件下,研究了臭氧去除AFB1工艺对花生粕蛋白质功能性质、体外消化率、总糖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花生粕蛋白质的溶解性、乳化性能及凝胶性能略有下降而起泡性有明显增加;经臭氧处理的花生粕的体外消化率略有下降,然而在高质量浓度臭氧短时处理时,花生粕的蛋白质功能及体外消化率均得到较好的保护;经臭氧处理后花生粕的总糖及总黄酮含量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粕 臭氧 黄曲霉毒素B1 蛋白质 体外消化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食品中鸭肉成分 被引量:9
16
作者 程欣 何玮玲 黄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92-96,共5页
以鸭肉细胞核中基因序列(IL-2)为目标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设计并构建扩增内标,针对内标设计TaqMan探针,通过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用于检测食品中鸭肉成分的添加有扩增内标的的荧光PCR方法... 以鸭肉细胞核中基因序列(IL-2)为目标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设计并构建扩增内标,针对内标设计TaqMan探针,通过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用于检测食品中鸭肉成分的添加有扩增内标的的荧光PCR方法。通过扩增曲线和Ct值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检测限和灵敏度。结果表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所建立的方法能够检测出0.5ng的鸭组分DNA,灵敏度可达0.1%。应用该方法对市售38份样本进行抽样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核基因 扩增内标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 鸭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产期奶牛免疫抑制发生原因及其缓解的营养对策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建 孙鹏 +2 位作者 卜登攀 杜洪 南雪梅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579-3586,共8页
奶牛围产期一般是指产前3周至产后3周这一时期,此时奶牛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现象。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此时也是传染病的高发期,严重影响奶牛健康,进而导致产后牛奶品质下降。因此,如何缓解围产期... 奶牛围产期一般是指产前3周至产后3周这一时期,此时奶牛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现象。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此时也是传染病的高发期,严重影响奶牛健康,进而导致产后牛奶品质下降。因此,如何缓解围产期奶牛免疫抑制状态,降低产后的发病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围产期奶牛发生免疫抑制的原因及用于缓解的营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 奶牛 免疫抑制 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背景下食品可追溯体系难以推广的原因分析——以可追溯猪肉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清光 王晓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0-127,共8页
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多基于条码进行追溯单元识别,建立和运营的成本较低,然而经过多年的推广,仍呈现普及率低、包含信息少和应用范围小等特点。本文结合影响成本和收益的可追溯广度、深度和精度三个指标,以可追溯猪肉为研究对象,选取国... 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多基于条码进行追溯单元识别,建立和运营的成本较低,然而经过多年的推广,仍呈现普及率低、包含信息少和应用范围小等特点。本文结合影响成本和收益的可追溯广度、深度和精度三个指标,以可追溯猪肉为研究对象,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为案例,根据对企业生产、供应、销售和品管的中层管理者和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和直接观察获取的资料,分析屠宰加工企业实施可追溯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屠宰加工与终端销售两个环节实施可追溯相应的利益分配,揭示可追溯体系推广不力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企业实施可追溯与内部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存在实施可追溯的内在需求与动力,但由于不良事件的概率很低,很多可追溯的收益由于其无形的特性,外部示范效应小,对企业实施可追溯决策的影响弱。可追溯猪肉在销售终端被赋予高端产品的形象,价格跃升和以有机食品作为类比参照物的营销方式形成了价高量低的终端市场特征,影响企业投资可追溯意愿的决策,进而阻碍可追溯的推广,同时,屠宰企业实施可追溯具有整体性和同一性,产品的同一性导致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未能实现差异化定价,存在利润分配不均和产业链失衡发展。根据成本测算分析,为促进可追溯体系推广,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全产业链可追溯信息平台,减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施可追溯的软件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追溯 猪肉 屠宰加工企业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素缺乏或充分补给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建 孙鹏 +3 位作者 卜登攀 杜洪 南雪梅 郝丽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90-496,共7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或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以维持机体的健康。营养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摄入生物体的食物成分,同...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或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以维持机体的健康。营养素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摄入生物体的食物成分,同时也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的基础。两者关系密切,且营养与免疫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深入揭示营养素缺乏或充分添加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对提高动物免疫力,抵抗感染、增强抗病力及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综述了特定营养元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以及微量元素(铁和锌)等缺乏与供给状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旨在进一步探究营养与免疫的关系,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 缺乏 补给 免疫功能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原状聚合物的酶法合成及产物精细结构分析
20
作者 董慧 董晶晶 +2 位作者 金征宇 李晓晓 柏玉香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共8页
体外酶法合成的糖原状聚合物在生物、医疗、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较小的分子尺寸(10~6 Da及之下)使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该研究通过蔗糖磷酸化酶-α葡聚糖磷酸化酶-分支酶-4-α糖基转移酶的四酶协同法合成出分子质量为10~6 Da... 体外酶法合成的糖原状聚合物在生物、医疗、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较小的分子尺寸(10~6 Da及之下)使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该研究通过蔗糖磷酸化酶-α葡聚糖磷酸化酶-分支酶-4-α糖基转移酶的四酶协同法合成出分子质量为10~6 Da的糖原状聚合物,通过控制酶活比例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糖原状聚合物,并分别通过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糖原状聚合物的分子尺寸和精细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糖原状聚合物的分子质量成功从2.20×10^(7) Da降至4.94×10^(6) Da并最终稳定在10~6 Da;平均链长在8.11~9.99,分支度保持在7.4%~10.7%,保留了高度分支化的结构,粒径Rz在19.3~28.0 nm,抗酶解率在39.78%~43.19%;为糖原状聚合物的体外酶法合成提供了新思路,也增加了在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状聚合物 酶法合成 分子尺寸 精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